阴阳五行属于什么家,阴阳五行是哪五行
阴阳五行(1)简介
道教信仰 大道 道的初义 老子对道的创造性运用 道的主要内涵 道的主要功能 德 德的主要含义 体道合德 得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内涵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宇宙论 宇宙论 开天辟地 道教宇宙演化论的形成 天地开辟的过程 三十六天 幽冥世界 太极与阴阳 太极与阴阳 气 无极与太极 无极 太极和太极图 阴阳五行(1) 阴阳五行(2) 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 太平的理念 清净无为 济世度人 人生理想 明道立德 道化教育 劝善行善 劝善行善 广积阴功 因果秘义 行善准则 修善方法
五行之说始自尚书,阴阳之说,始自周易而皆大行于春秋战国的阴阳家;兹先述五行:
尚书洪范篇内说:「武王克商后,往见商朝贤臣箕子,箕子向他贡献出九条治国的方略[1]其中第一条就称为五行[2]:「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然后分述五行的性质:
「水」曰润下 ── 雨水,山水,河水皆向下流,湿润入土,以生万物。 「火」曰炎上 ── 火向上升,产生炎热,大则为火山,爆发生土地,小则为百姓日用所需。 「木」曰曲直 ── 树木不是曲就是直,象征真理与非真理,人民观象于木以分事态之曲直。 「金」曰从革 ── 古称金为铜,以铜铸器日求改良,精益求精(革)。 「土」爰稼穑 ── 土地生各种农产品以养人。洪范又继续说五行各有味道:
润下(水)作咸。(咸入肾) 炎上(火)作苦。(苦入心) 曲直(木)作酸。(酸入肝) 从革(金)作辛。(辛入肺) 稼穑(土)作甘。(甘入脾)
先秦道家与阴阳家也承认五行是构造自然的元素,于是把五行的活动变为相生及相克,并加时间的循环,便成为阴阳五行家,周末时邹衍倡之于先,汉初诸儒具体于后,他们按照自然现象定出五行相生相克:
五金克木 ── 木斗不过斧(金) 行木克土 ── 树木的根固定泥土 相土克水 ── 水来土淹,土堤防水 克水克火 ── 救火现象 火克金 ── 铸铜成器 五金生水 ── 铜镜凝结空中水气变成露珠 行水生木 ── 草木赖水份以生长 相木生火 ── 烧木柴生火 生火生土 ── 地震喷火,生成新土地 土生金 ── 一切金属自土中出上述这些现象受时间的转变而影响,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不同,因而便把阴阳(时间转变)配合到五行来。
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的天文学家已经测定了太岁(木星)的运行,和每年冬至、夏至的确定时间,从而分出四季和纪时的天干地支。
每年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开始北移,日渐长,夜渐短,称为一阳生。
每年农历六月的夏至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开始南移,日渐短,夜渐长,称为一阴生。
把一年时间分作两份,冬至开始至夏至之前为阳,夏至开始至冬至之前为阴;这是阴阳划分之始,一年如此,一日之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午前为阳,子前为阴(见周易十二辟卦)。
时间上阴阳相对,推而广之,物质亦是阴阳相对,而物质是五行生克所成,故阴阳与五行乃成为一体。
阴阳五行既是自然的构成元素,而道家以研究自然为目的,于是把五行阴阳支配在一切物质上;兹先言人体的五行 ── 阴阳家以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英结合而生,故人实即自然的具体,例如:「人有毛发,自然有草木;人有双目,自然有日月;呼吸为风,挥泪成雨;骨为山,血脉为河流等,谓之天人合一,汉初诸儒盛宗之。」
道教采其说,合阴阳儒术以为炼丹炼气的根据,当时中医皆先习儒术,旁及阴阳五行,而研究阴阳五行之学以道教为最精,故中医学说亦以阴阳五行为主,著书立说皆道教言,于是学中医者皆知:五脏属阳,肝属木,肾属水,肺属金,心属火,脾属土。
六腑属阴,肝以胆为腑,肾以膀胱为腑,肺以大肠为腑,心以小肠为腑,脾以胃为腑,腑脏相连,有病互相影响。六腑中有三焦一腑,将人身分为上、中、下三段,不属五脏。
依五行相克之说:
肝(木)克脾(土) 肾(水)克心(火) 肺(金)克肝(木) 心(火)克肺(金) 肾(水)克心(火)。中医即以上述理论去治病,例如胃痛由于肝强,以木克土(脾胃属土),故治胃痛多用平肝之药,而不多用止痛之药。
道教炼气、炼丹,讲求心肾相交,谓之水火既济,亦谓之坎离相交。自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八卦,加入阴阳五行之说,于是阴阳、五行、八卦成一综合体,为道教主体之学,八卦中间的太极,内分阴阳,外围八卦,按八方排列:
坎(、水)北方;离(、火)南方; 震(、雷)东方;兑(、泽)西方; 巽(、风)东南;干(、天)西北; 坤(、地)西南;艮(、山)东北。堪舆家以八卦八方配合二十八宿,廿四节气,六十四卦(八卦重叠)等组成罗盘以定吉凶。星相家以五行八卦为根据以定命相。占卜家以五行八卦为根据以判未来。各家皆以道教学说为依据而成书。
道教供奉多神,广受大众崇拜,通书所载,中医所说,尽是阴阳五行八卦之理,深入民间,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火」盛则失眠,「肾水」不足则神弱,老中青年,皆能宣之于口,而不知皆出于道教之中,道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深愿世人注意及此。
↑ 书称「洪范九畴」 ↑ 书称初一曰「五行」
十二时辰阴阳五行属性
十二时辰阴阳五行属性
十二时辰阴阳五行属性,十二时辰对应北京时间24个小时,十二时辰也对应十二生肖,除了这个还有其他意思,十二时辰还对应五行,那么你知道十二时辰对应阴阳五行属性吗?
十二时辰阴阳五行属性1五行
相生: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相克: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五行
时辰的五行
金行:申时 酉时 最旺
木行:演时 卯时 最旺
水行:子时 亥时 最旺
火行:巳时 午时 最旺
土行:丑时 辰时 未时 戌时 最旺
十二时辰对应五行属性表
23-1时为子时属水,1-3时是丑时为太,3-5时为寅时属木,5-7时为卯时属木,7-9时为辰时属土,9-11时为巳时属火,11-13时为午时属火,13-15时为未时属土,15-17是为申时属金,17-19时为酉时属金,19-21时为戌时属土,21时-23时为亥时属水。十二时辰五行有阴阳之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十二个时辰对应的五行
未戌为干土,丑辰为湿土。
干土者其中藏火,湿土者其中藏水。
寅卯东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季土。
少阳见于寅,壮于卯,衰于辰。寅卯辰属木,司春,为东方。
太阳见于巳,壮于午,衰于未。巳午未属火,司夏,为南方。
少阴见于申,壮于酉,衰于戌。申酉戌属金,司秋,为西方。
太阴见于亥,壮于子,衰于丑。亥子丑属水,司冬,为北方。
十二时辰阴阳五行属性2古代采用的是十二时辰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代替。一个时辰代表两个小时,子时是凌晨23:00-1:00,以此推算,申时是15:00-17:00点。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十二时辰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破晓、旭日,指太阳刚露脸,初升的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也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15食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17是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阴阳、五行四象、属于那个教派,是佛教还是道教
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出现在春秋前期,易经和道德经都有引用;五行同样是古代观念,出现稍晚,大约是在战国时代;四象是随太极图一起出现的,属于易经的范畴;阴阳五行,四象八卦这些东西,道家和儒家都有在用,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文化之中,贯穿中国历史;硬要分的话,道教对此比较看重,算道教吧;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中医的阴阳五行包括哪五行?
提起中医五行基础知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中医的五行,另外,还有人想问中医五行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中医的五行怎么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医的五行包括哪五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阴阳五行说”是谁提出来的?
按理来说阴阳、五行都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总结。阴阳观念容易理解,这是绝对规律,就好比白天黑夜,男人女人,主要讲个对立与统一。五行这个观念怎么总结出来的?为啥不是四行呐,这不有个一年四季刚好么、在易经道德经论语里也没看到五行的概念啊。。。
先点题,最早五行记载的是《尚书、洪范》,那么五行终始学说始春秋时期阴阳家邹子提出来的吧。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
战国末期齐国人
阴阳家代表人物
五行学说创始人
他主观臆想出“天子五德行”,所以不能是“四行、六行”。在他新阴阳五行学说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五德终始说,他认为天子应该得到五行中的一德,并且上天显示与这一德相应的符瑞如果天子的德运衰了,就必然会有五行中,胜过这一德的另外一德取而代之,按照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便有了历史上的改朝换,这只是邹衍的所谓“新历史观”,毫无意义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却以其“新”蒙蔽齐人,是反对儒学五德“仁义礼智信”的邪说。
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企图用五行相克的原理,妄议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领域之先河,按邹子的理论
黄帝土德
夏为木德
商为金德
周为火德
秦为水德
五德相克
改朝换代
一派胡言
五行,是一个符号体系,其实有很多含义。最常用的含义,就是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阴阳的生克变化。这五种关系是: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和比肩(我本身)。你如果结合矛盾论的思想,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个符号体系了,古人充其量是用了金木水火土作为表征符号而已,我要是换成abcde你是不是就更加适应一点?
五行体系的第二个常用含义,就是代表阴阳的演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象五行。我们知道,太极生两仪,也就是从一元生出阴阳两仪(不要问一元为什么生出阴阳两仪,这是公理,就和欧式几何的五大假设一样),两仪生四象,就是从阴阳生出太阳(火)、太阴(水)、少阳(木)、少阴(金),这四象加上衍生一切的太极(太极居中为土)本身,也正好是五个。
先有阴阳后有五行,五行从阴阳中推导而来,五行说白了就是阴阳的五种状态,从太极八卦图中可以看出来,有极阴,极阳,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平衡。后来通过古人观察简化为水,火,金,木,土五行了。补充一点,天地万物都是阴阳的演化,当你明白五行是阴阳的五种状态之后,而不仅单纯的代表物质,人的情绪心理性格都可以用阴阳来理解,自然也可以找到对应的五行。应该对五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阴阳只有这五种状态,五行更可完美表示万物。比国外的什么元素先进多了。
关于此问题,古籍当中早已给出了答案。
现摘录《渊海子平》“论五行之始”原文如下:
盖闻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在上则无雨露、无风雪。在下则无山川,无禽兽。是时一气盘中结,于是太易生水(未有气曰太易),太初生火(有气未有体曰太初),太始生木(有形未有质曰太始), 太素生金(有质未有体曰太素),太极生土(形体已具乃曰太极)、所以,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
另有许多别家之言,但究其源头,此言论为阴阳学说之根基。
阴阳五行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理论基础吗
是阴阳五行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殷周时期,本是“阴阳”和“五行”两个学说,到战国时期由阴阳家把二者统一,成为一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哲学思想,为各种思想体系和各门学科所运用。儒家和道家都把阴阳五行学说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方术家把阴阳五行学说直接作为各类术数的理论基础。医学家把阴阳五行学说引入中医理论体系用以医疗和养生。阴阳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的生克关系。换句话说,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