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夫妻和睦,佛说关于夫妻的经典
佛教怎么看夫妻
问这种问题都傻子,佛教不是百科,教你怎样去做每一件事,凡是明白了原理,通晓智慧,解决在于自己,看法更是自己的。
佛教的婚姻观
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女的相亲、相爱,进而结为夫妻,成立家庭,负起了生儿育女、抚养教导之责,这是大部分人对生活的共同选择。有些夫妻十分幸运,彼此一见钟情,终身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而温馨的家庭,不过亦有不少的夫妻,婚后才发觉彼此性格不合,时常争执,矛盾重重,以致一生为情所困,为爱所苦,甚至以离婚为结局,吃尽了婚姻的苦果。由此可见,婚姻是一种缘分的结合与延续。
大藏经通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微妙和不可思议的,但缘分是从何而来?婚姻既是缘分,就应该知道此缘分有可能是善缘(或叫报恩),亦可能是逆缘(或言讨债)。
善缘会促使婚姻更加美满幸福,彼此相敬如宾,同甘共苦,终身相爱。逆缘将会导致婚姻破裂,因爱成恨,反目成仇,苦不堪言。神仙眷属往往都是少数,许多夫妻都是冤家聚头,彼此相责,破口相骂,甚至对簿公堂,上诉法院,最后婚姻破裂,造成多少家庭悲剧,后悔莫及。
另外更有一些人,有缘无分或有分无缘。在生活中,有不少人情有独钟,觉得自己所爱无怨无恨,可是因家庭环境或社会习俗,甚至是事业的因素,彼此之间只有见面的缘,却没有终身相伴之分,仅能在默默祝福心中的情人,却永远不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夫妻;甚至有一些情侣将要结婚时,对方突然因病死亡或临时变卦,而使另一方顿失依怙,悲痛欲绝。又有些情人既有缘亦有分,可惜婚姻如过眼烟云,刹那即逝,只有留下过去的记忆,却不能终身相爱,永远相随。
由此可见,缘分其中所包含的,也就是业力的牵引,因此婚姻的本质,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反而是无常的、不实的,所以佛教教世人不要被婚姻所迷惑,而是要认清楚婚姻的真正面目。
异体同心 宿命同福
男女的婚嫁、结合,是正常的。家庭、夫妻是维系社会安定、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子孙,人类不可能延续;没有家庭,社会不可能成为社会。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孩子,通过夫妻的恩爱,对家庭的责任,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才能向美好的、幸福的方向发展。家庭、夫妻是社会的基本要素,这是正常的,符合道德、伦理的,非常美好的事情。没有家庭,就不可能有子孙,没有子孙,就没有出家人,就没有人可以修道了。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讲,佛教肯定夫妻的关系、男女的爱情,这是可以成立的,是社会成立的必然基础。
佛陀并不是劝世间所有的人都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经中有故事说长者女善无毒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入正道。大乘经典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
贞廉自守 夫妻相敬
《阿含经》中说到人类的起源来自贪爱。从佛法出世间法去看,爱情乃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执著。经中又说:「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此 *** ,即指性的欲望。人类的 *** ,主要由对方的美貌、姿态、言语等引起,称为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佛典中一般将夫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而贪爱,终以我爱为本。《楞严经》卷四谓「同想成爱」,即心意的一致产生爱,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可见男女之情,其根源于在于我执和贪爱,由此也产生了种种的过患如婚外恋等,不断冲击著正常的婚姻生活。因此,佛教对婚姻伦理道德首要的规范就是不邪婬,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
不邪婬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弟子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对在家居士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口生产、人类繁衍的基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当的夫妻生活是佛教所认可的。《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中,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主张一夫一妻制。佛教反对婚外情、同性恋等。
夫妇共修 菩提眷属
佛教特别重视家庭的价值,强调维护家庭的稳定;提倡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对于已婚者,如果有嫖妓和通奸行为,必须严厉谴责。经中指出,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提供服饰饮食,忠诚爱护。
《善生经》中佛陀教导青年善生说,要尽到夫妻之间的伦理责任,为每天应礼拜的六方之一。丈夫应敬妻,怜念妻子,妻子应爱念夫主、重爱敬夫、恭敬於夫。
《玉耶女经》中佛陀教导 *** 玉耶说,为 *** 妇,应 *** 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夫妻间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复周法利书二》中说,夫妻之间,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
情爱欲望 净化超越
如此的话,婚姻就会提升到第三层次,就是破和立同时存在。有些在家佛弟子,他们懂得了佛法后,明白到情爱与欲望的危害性,知道这是烦恼的根本,但他们不能离开现实社会中的家庭、夫妻、工作、人际等关系,所以他们以清净的心,用人生的智慧,从事人间的工作,履行人生的责任——在工作中把工作做好,在家庭中把家人照顾好,在朋友中与朋友相处好。在社会上不刻意追求金钱、地位,但亦不妨拥有地位、金钱,只要内心是清净的,用正确的思想,将两者好好地结合,好好地运用,即不失为好事。
夫妻生活仍然依旧,但不贪著──不以欲望为出发,不以执著心而行事,自己超越的同时,使对方慢慢地受影响,渐渐地也超越出来。这个转变与净化的过程,有些人比较快,有些人比较慢。
如果是出家人,则完全离欲清净,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修行与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去,以自心的解脱无碍去摄受、度化一切有情。
如是独身的居士,则身居红尘,其行清净,身虽未出家,而心已出家,也就与出家无异了。
最后,通过修证,完全超越男女、超越世俗,通达了世俗,通达了众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现象,对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慧去体现。到这时候,他可以超越睡眠、饥渴、冷暖等生理的执著,这些境界他都可以超越。而在超越的同时,他又在这世上做一切事业,来接引众生,教化众生。这是第四阶段,也就道的阶段。
以上四个层次,既可以分开,亦可以融和,四个即是一个,这取决于个人的智能,最终这四层次都是要超越的。要在红尘滚滚的波浪中还能保持清醒与清净,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与觉悟。
祥和的气氛、幸福温暖的家庭,是需要以智慧来建立、以净化的爱心──慈悲来维持。如果是真心相爱的配偶,就会心甘情愿,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尽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做每一件让对方感到幸福与快乐的事,自然必定能从对方身上得到相应的回报。
按照佛教讲的因果规律,如果男女两人今世结得善缘做夫妻,一直恩爱关系...
如果过去一世…几世…有大善根和愿望…可能性还是有的佛教的婚姻观
《经》言: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就是因为我们有牵挂、不舍和贪婪,才生生世世辗转于这娑婆的世界。当知一切因缘际会,譬如潮汐涨落,无法预测,掌控,也强求不得,你只能默然接受。也许命运早已安排了一切的聚散,一切的起灭,行过你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与你结了缘法的,你的家人,爱人,朋友,仇人,陌生人,甚至开在你身边的一朵花,你脚下的一株草,一阵拂过你耳畔的风,甚或,你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佛法如何看待婚姻,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1、婚姻是因果业力的产物。 2、婚姻的本质是无常。 3、婚姻源自爱欲之心。 4、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5、爱欲源自“无明”,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1、婚姻是因果业力的产物佛法是讲因果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就是说,世间任何事物,不会独立存在、发生,它是有前因的,也会产生后果。婚姻是由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聚和,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 这中间,有其必然的因果关联。一对美满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生的行为和造作。 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国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2、婚姻的本质—无常 婚姻是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是诸因缘和合的产物,爱欲是内因,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它的本质,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 爱情的真相是—无常 近年来言情小说,言情电影电视剧的泛滥,众生沉迷在剧中男女爱情的宣言。 但科学与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爱情、婚姻不过是诸因缘——包括生理化学(激素)荷尔蒙的作用结果。 爱情与婚姻,并非如诗歌,电影电视剧演的那般纯洁、高尚、永恒。爱情,则如夜空中的流星—短暂易逝。3、婚姻源自爱欲心《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也就是说爱欲之心,就是轮回的因。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除了父母外,还要有外识(神识)前来参与才可。 “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八师经》:“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爱欲之心即是贪着,婚姻之中,对方贪着对方的色、情、爱、欲……等等。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我们希望拥有婚姻和建立家庭,这个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这个欲求潜藏于内心深处,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说的“爱欲”。爱欲,包括了性欲,但它的范围更广。爱欲,即贪爱之法。与爱着、爱染、爱执同义。爱,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欲,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 爱欲主要表现在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之中。 (一) 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贪染,而起造诸种淫欲之事。故心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三) 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四) 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情为苦之本,一切众生执着、追求、向往、贪执。 俗话说: 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 善导大师言: 父母妻儿百千万, 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 分身受报不相知。 师父上人言:爱一个人要爱到净土。所以爱要建立在解脱上。只有同念佛名,同生西方。才能实现永久的团聚。故言: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佛教中夫妻相处守则
为佛弟子,若欲成为和睦相处的夫妻,应如何相待呢?
一、了达夫妻皆是缘,因此不可要求对方完美,以有缘才来相聚,互相不嫌弃,才能有幸福;互相嫌弃,夫妻生活即成苦海。
二、不以佛法来要求对方。学佛之人,绝不能对别人说:「你是学佛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子?」「看你受五戒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因为佛法很高深,很难行,所以千万不要以佛法来要求别人;除非他是圣人,否则一定会令你失望。但你口虽不讲,心裹若还是以完美的佛弟子来期望他,希望他有如阿罗汉、大菩萨,这压力会让对方受不了的;有压力即有痛苦,生活便不美满。
三、如果吵架时,不应轻言「离婚」。一吵架就赌气说「离婚」,这是很不当的。而且这句话一旦第一次讲出口,以后就很容易再讲。于是他不服输,你讲? 他也讲,最后,一时吞不下这口气(我又不是非有你不行!) ,于是干脆真的去签个名算了。再者,讲出这句话,是很伤人家的心的,所以不要只为了发泄你的气愤而这么说。你即使用任何其它恶毒或肮脏的字眼来骂,都没有「离婚」这两个字来得伤人,因为说要离婚是对对方最大的侮辱― 表示你不要他,你要甩掉他。即使你是不甘示弱,以牙还牙而说出来,或为了表示你对他的失望而说,然而感情这种事不是定的,你今天对他很失望,明天不一定还是会对他那么失望;那种失望的感觉是会改变的。也许第一一天你会觉得他还是蛮可爱的!所以不要随便提「离婚」二字!这两个字到了口边,要随着口水吞进去― 把你伤人的利剑吞回去。
四、善调自心的佛弟子,应从身旁的人修起,这比较难做到;要尽量修养自己,好的让他受用,坏的我来承担。
五、化夫妻之情为「怯侣」之情,这就是将世问夫妻的感情「升华」为菩提之道侣;若真能如此,双方就会很快深人佛法,人菩提道。若不如此,则永远是平凡夫妻。
六、为佛之真子,应化一切亲情为「法界道侣」之情。方才所说只是指夫妻之问的感情,现在更包涵切亲情。为佛弟子应化父母、兄弟、 子女都成为你的「法眷」,于一切眷属应作如是观、如是作愿,如是想、 如是行;如此,当下即能了脱无量诸苦。
七、 应提升或升华一切感情;如何提升呢?要净化私情。如何净化呢?要去除「我」。日本人讲「我」是「私」,实在很有道理。因为「私」就是「我」,故称「私我」― 换言之,「我」就是自私的。如果能净化私情(自私之情)― 去「我」― 就能转一切烦恼为菩提。「我」是总相,其具体内容为我执、 我爱、我见、我慢;去除我执、我爱、我见、我慢以后,因为无「我」,就变成只有奉献、 施与。这就跟菩萨道相应了。到了此一境界,你就再也不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都没对我更好一点。」
万-夫妻感情不睦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或感情将要破裂时,要如何面对?
一、 虔诚礼佛忏悔;忏悔累世所结恶缘。
二、努力诵经修法,回向为彼此消除业障。
三、 修习忍辱;不能「硬拼」。在感情上天天拼,便天天输:在感情上是「爱拼就会输。」
四、须用感动或感化的方式,施以善巧方便;即使不得已而用苦肉计也行。总之,感情之事要用软的,不可用硬的,要以柔克刚。因为感情本身就是「软」的,所以硬的方式任何人都不喜欢。感情其性虽柔软,但具有很大的威力,几乎可以把铁都烙掉,故古人言:「至柔所以至刚」
五、凡事要理智,不可感情用事,不可冲动莽撞,应三思而后行。
六、不褴情、 不任性。须养成自制的能力,才能与眷属相处和谐,而不致有意、或无意地伤人。
七、须养成独立的精神。夫妻常常是互相依赖,而且通常是互相依赖得太多。如果万一他稍不一识你依赖时,就说:「不体贴我。」甚至会说:「是不是你变心了」」这都是依赖太深所致― 太依赖他人,结果是自苦苦他,彼此都很不方便,很不自在;乃至互相羁绊,而不能互相提升。
八、有错则须认过、改过;不能为了虚假的面子,而自我护短、掩饰。这一项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要自己先做,不要期望他(或她)先做。通常两人之所以会相持不下,都是因为彼此都不肯认错,甚至于常常会说:「我虽然有错,但你也有错!」实际上,这句话背地一异隐含的意思则是:「我虽有错,但你错得比我多!― 因此,主要是由你造成的。」这已经是他(她)最好的道歉了!很少人肯宽宏大量地说:「都是我的错。」有这样雅量的人实在非常少。
事实上,如果一方肯诚心地说:「都是我的错,对不起」通常另一方都会反而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没有!我也有错。」所以连夫妻相处都要有智慧、有风度,不是光用一团热火的「感情」(所谓「爱」)就可令家庭生活快乐美满的。若你一定要说:「我有错,不过你也有错。」对方一定不服气。若是你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没错。」对方一定会「原谅」你。人与人之问所争的,都不过是争一口「意气」!所以我刚才讲:「爱拼就会输」,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拼,他也要拼,便没有人肯让;大家互不相让,争吵便没有善了之局;反之,你若不拼,便没有人能和你争强斗胜,老子说:「以不争,故人无能与之争。」没有人能跟你争,你就变成「天下无敌」了!泛道理很微妙、有用,可以好好思惟一下。
九、如果曾经做过对不起他(她)之事,甚至严重伤害了他(她),就必须赶快认错、道歉、补救。对一般人来说,这实在非常难以作到。比如说,有时候在气愤之下,甚至不一定是气愤,而是由于放逸,因此一时说错了话,心里实在并没有那个意思。然而,不管你有没有那个意思,也不用再为自己辩解、闲脱了,否则就好像你没有错一般。凡是伤了他人的心,不论如何都应该要诚心道歉,这是作人最基木的道理与修养,更何况是佛弟子。当对方觉得受伤害而抱怨说:「你太伤我的心了!」(虽然你没有这个意思。)此时你若真是无心之过,你也不要光是一直抗辩说:「可是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以求自我洗刷,而一矾无道歉之表现。一直讲这种抗辩的话有什么用呢?就譬如有人打赤脚,你穿着高跟鞋踩在他的光脚上,那无疑是很痛的。
但你并没赶快道歉,却只说:「我不是故意的。」以心硬故,就是不肯说声道歉的话!其实即使你道歉,他还是痛。所以你至少要赶快道歉,让他觉得好过一点。(虽然你道歉以后,他那个「好过一点」其实也是假的,只是心一袅的感觉而已。)所以身为佛教徒,若要当一个真正的佛法修行人,就要这样「降伏自心」:不可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凡事一定要逞强到底,作错了事,死也不肯说出认错的话来。退一步说:不论全是你的错,或不是你的错,既是修行之人,即使只为了令他人觉得好过些,甚而即使只哄一哄他,当他是孩子一般(无知、 任性、道德柔弱的人,即是未成长的「孩子」),而对他(她)说:「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一切就都没事了,这对你实在并无丝毫损失,却只有好处― 心量增广― 何乐而不为呢?有智者应如是。附及,「心量广大」是菩萨的一个特征。
十、 夫妻感情不睦,有时候是由于金钱而起的。自古以来,世间上有多少人,由于金钱上的纠纷,而令至亲反目,乃至相杀、 相告,视同寇雕。学佛之人对金钱不能这么看重,在家中更不能认为赚钱的人就是「头家」,一切都得听他的,乃至作威作福;而没赚钱的即变成「奴家」,于一切事皆丝毫无置喙的余地,更无发言权。然而一旦有辑一日,那个「没赚钱的人」也去上班了,他在家中的身份地位,便陡然提高了,很受尊重。学佛人不应如此势利眼。学佛的夫妻之间,对于金钱,最理想的是一切公开,不分你我。放在家一畏或银行,不管是谁赚的,你赚的也好,我赚的也好,都合在一起,大家都可以用,不要分。银行户头最好也是共同的,若为作生意、报税、遗产等种种汰律上的需要,而分开登记,那又另当别论。
总之,夫妻之间在金钱、财产方面,应该建立互信、公开、无隐藏的基础上,夫妻之问的感情若要融洽,至少这一点互相信赖是应该有的。若如此,夫妻之间至少不会因金钱的问题而造成感情上的裂痕。顺便提到有种特别情况,必须注意及避免:有些女的娘家有钱,甚至以娘家的钱帮助丈夫成立事业,这个女子应该可说是贤内助、「帮夫命」的了,可是却常听到这种女子对丈夫说:「要不是靠我娘家的钱,你哪有今日?」这种话千万说不得,一来令对方毫无尊严,二来你又「讨人情」:须知,‘讨人情即人情绝;本来有人情,一讨人情就「无情」了。这种话一出口,常常是「令夫妻关系以悲剧收场」,如外遇? 离婚等,为什么呢?因为你瞧不起他,他在你眼中没地位,不受尊重,他便去别处找能尊重他的人。故须特别注意。尤其应格外谨记的是:帮助人,绝对不要当面讨人情。
夫妻如果离了婚,怎么办?
一、谨守「君子绝交不出恶言」的风度,既已离了婚,就不要再一直讲他(她)的坏话,仿佛讲他的坏话便表示你很有面子;例如说:「因为他为人这么糟糕,所以我才跟他离婚。」那是你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那么,你当初为什么跟他结婚呢?那时不是一直在称赞他很好吗?
二、忏悔业障,努力修行。因为业障重,所以婚姻不能幸福,因此会有婚变。
三、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彼此之缘已尽。这是真的,若缘已经尽了,或债务已经偿清了,彼此已不再相欠,就会分开;要以智慧来面对这件事。
四、不要苟且。既然已经离了婚,对方如果不是真的要跟你复合,不要随便再以身相就。若真的彼此诚心要复合,那当然很好。若只是一时起意,或还是有些放不下,但放不下、却又提不起,而轻易以身相就,纠缠不清,那样很不好。刚才讲过,已经缘尽了,就离开最好。
总结而言,在家佛弟子应如是面对感情的问颗
一、观察、了达众生皆是「情多智少」。所谓「情」是什么?以佛观之,「情」就是「迷」,所以说「意乱情迷」― 意若乱,情就迷,「迷」就是迷失自己,「迷失理智」。「智」是什么?「智」就是「觉」。我对这点的体会,最早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有〔 个朋友,我知道他为人心很狠,甚至对老朋友也是如此,即使只有一点点不合他的意,就与人绝交,而且是「说绝交就绝交」,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此人于大学时追求一个女孩子,因追不到,心中就起怨恨。于是他老兄给这女孩子寄了一封信,信封里装的不是情书,而是一些烧了一半的金纸、银纸。过不久,又寄了一信,信纸上画鬼、画骷髅。事实上这女孩子并没有任何地方得罪他,只是不肯跟他约会而已,他就以这种方式来回报,然而他老人家却一直自称自己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且自号为「豪放生」。
其实,依我看来,他实在是个心胸十分狭窄、冷酷、自私、 无情之人,而他却自认是个「一蒙情」之人。由于这件事,我那时便了知,人(凡夫)大是「情多」而智少,而且世上没有人自认是「无情」的。一般人可以承认自己没有智慧,却不会自认无情。因为「无情」对众生而言是最坏的一个判决。你判他没有智慧,说他愚蠢,他会认为「可能是对的」,有时候可能还会笑一笑。但你若说他「无情」,那就不得了了。当然更加没有人会自己说自己是个无情的人;可是却有很多人会说自己没有智慧,而且也好像觉得并非什么严重的事。因此可知,众生都是十分重「情」的,故称为「有情众生」。对世俗人而言,一个人即使事业上有辉煌的成就,但却没有爱,总觉美中不足,乃至觉得空虚,甚至觉得那些成就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没有人能分亨他的成就与光荣。为什么众生皆如是重情?那是因为「众生皆迷」,为情所迷― 「情迷智昏」的关系。
二、要努力地克服自己的我执,而稍微修一点「菩萨之情」。「情」有两种:一种是「凡夫之情」,一种是「菩萨之情」。凡夫之情是私我的、拥有的、占有的,乃至于是「独占」、 「控制」之情,绝对不能跟他人分享。就有人作如是颠倒之说:「你若爱我,就不能爱任何其它女人,甚至也不能爱你妈妈― 你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是要你妈妈?还是要我?如果你要你妈妈,我现在就走!」这就不对了!这是独占之情,妈妈与太太哪有冲突」另一种是「菩萨之情」,菩萨之情即是「无我之情」、 利他之情、 奉献之情、 不求回报之情。我们凡夫之情不但是占有、独霸,而且要求回报,并且要十足的回报,乃至于是要加倍的回报:因此,我爱你一分,你至少得回我三分、五分才行,最好是十分,否则我就「不够木」,不赚点怎行?这简直是把感情当「营利事业」在作。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徒,为了求开智慧,就要克服我执,不能只求利己;要像菩萨一样,不求回报,修无我之情、利他之情― 佛弟子要这样来面对「一切」感情之事。
三、要依智不依情。佛的「十力」里有三项:「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语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随智而行,不要「随情而动」;然而我们众生都是「随情」而不「随智」,所以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痛苦的结果:令别人痛苦,也令自己痛苦。
四、化凡俗的「有情」为「大有情」。大有情梵文是绒喝被〞。「摩诃萨唾」,也就是「大菩萨」的意思。大菩萨的「大有情」才是「真实的」情。我们凡夫的感情都是「妄情」,都是「虚情假意」之情。如何得知呢?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常可看到有人过世时,亡者眷属常常边哭边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良心… 喜泛么狠心离我而去但丢下我一个人,叫我怎么办呢叩:我怎么办呢?」你试想:她到底在哭谁呀?是哭自己将来的生活?还是为了他的死而哭?为佛弟子,就是要这样以智慧来观察了知世间人及自己的感情。回过头来看,世问人如果「情」字得以解决,那么生老病死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因为生老病死的总动力之源也还是由「情」而来― 如果众生断除「迷情」,便不再受生死。那么「情」是怎么来的呢?「情」是由「贪爱」而来:由「爱」而有「情」,故称「爱情」。广言之:一切众生正因「贪爱」而有生老病死,众生皆以此「爱」而互相系缚,自缚缚他,你绑我,我绑你,大家捆作一团,还很得意快乐地说:「你是我的,我是你的!」而不知:这一切世间,实无我、我所。以上简单讲解「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的问题。
佛教让夫妻和好的咒语
念佛就好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