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具体事例,诸葛亮的主要事迹100字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及事例(诸葛亮的主要性格及具体事例)

1、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具体事例。 2、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具体事例600。 3、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具体事例三顾茅庐。 4、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具体事例100字。1.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2. 历史事迹:(1)舌战群儒: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能,驳倒东吴众谋士 使孙权下定决心于刘备联合。 3.(2)六出祁山:诸葛亮对蜀国(即刘备死后)的最大贡献他出征的这几次重创魏国(不要和演义中的故事结合)可惜刘禅听信黄皓谗言,诸葛亮最终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4.(3)平定南蛮:诸葛亮率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即云南部),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

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跟着刘备,后来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那么一个庸人,但是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说是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没有这种心。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不会夺他的权,夺他的皇位,没有过。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他中间来挑拨,没有一个人对刘禅说:“诸葛亮权限大了,对你不利。”或对诸葛亮说:“刘禅那么不中用,应该夺他的天下,自己作皇帝”。除了刘备托孤时说过这句话外,没有人说过这句话。君臣相信,群臣彼此之间相信,这点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不容易,群臣之间古往今来的很少人做到这一点,皇帝如果不行的时候,权臣权力大的时候,总是发展到篡位夺权。皇帝如果要是有点力量的时候,相权力大时,总是一定要把他拿掉,好的把他弄掉,坏的就杀。周公在中国历史上这么伟大的人物,当时还有人造他的谣言,亲兄弟之间也有人造他的谣言。说他想称王夺位。当然周公是不是称王那是另一个问题,可能武王之后就是周公做王。历代丞相权位大了,与皇帝总有矛盾。没有一家没有矛盾的,从古一直到清朝,没有没有问题的,真正没有问题的只一家——诸葛亮,这一点不容易。我们说“法古今完人”,中国历史上如果有完人,诸葛亮是比较完人。不贪污,不腐败,种了几亩田,临死时给刘禅上奏表还说,家只有几亩田,几株树,另外财产一点也没有,这容易呀?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作官不贪污的很少,作得像诸葛亮这样的官,不是家财,良田千倾,就是奴婢成群,而诸葛亮一生清廉。诸葛亮在蜀汉内部没有多大矛盾,在他活着的时候,大家总是兢兢业业的来为社稷、为国家工作,很少个人之间矛盾。历代内耗内消总是很大的问题,诸葛亮时内耗内消这一点很少,大家把精力用作为国。大家都是在工作中表现能力来取得自己的地位,没有勾心斗角来取得自己的地位,这一点不容易。公正、廉明,赏罚分明,不避亲,能够使被他惩罚、撤职的人,在他死后大家怀念他,就这一点来说,也就不容易。《隆中对》三分天下,诸葛亮提出东边和孙权联合、南边安抚少数民族,占据荆州、益州,北伐对抗曹操。汉末时看到这个形势的,诸葛亮是一个,鲁肃是一个,还有袁绍手下的沮授也看到这个形势,当时情况来说,汉皇朝分裂后,大体国内形势,可分为三大块,或者说三块半,北方是一块,四川是一块,扬州是一块,荆州是夹在扬与益两州之间。这个地区形势不稳,孙权也是必争,益州也应该说需要这块地方。荆州本来独立的,地方也是可以的。东晋南朝时占据荆州的多能和扬州对抗。梁武帝取天下就是从荆州襄阳起家的。荆州离孙权太近,刘备力量太弱,所以希望取得益州,取得益州、力量就雄厚多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刘备也是很有才能的,他这个人是“好默而慢”很有气魄,很有雄才,就是什么事想做时慢一步,比曹操慢一步。这慢一步有时候身家性命、成败都在这慢上面了。慢一步就不得了。但是刘备有一个长处“百折不挠”,打不倒,,再起。最后跑到襄阳投奔刘表,后来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时,对刘备是转折。刘备听了《隆中对》后,顿开茅塞。以前是糊里糊涂地斗,连根据地也站立不祝他当然是基础不如人,连袁绍也不如,袁绍知道占河北作根据地。曹操不说话,但曹操心里很有数,刘备也是不说话,但心里没有数,没有占根据地的思想,所以两次占据徐州,陶谦让徐州一次,后来消灭了吕布,又被曹操打跑了,曹操不允许他占住脚了。放着袁绍他不管,先到南面来消灭刘备。刘备很厉害,这是不成问题的,但得了诸葛亮就更行了。我认为诸葛亮以后走的路线,是按《隆中对》来做的,取了荆州,再取益州,将来如果北伐,那边出江中取长安,这边取襄阳北上,取豫州。两路夹击。这个能不能成功,当然历史很难推测,但他具备了一个条件。如果这时北方曹魏出现混乱,内部有腐败,或者内乱,几个头相争,内部给他创造机会,蜀汉有这些条件是可以统一的。但关羽失了荆州以后,就没有了,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尽人事,我估计很少成功的可能。取关中有没有条件,只有第一次有条件,就是魏延建议给我五千人,我出武功,你从那边,我们在长安会师,把关中拿下来,历史当然不能重演一下,魏延那一招,不失为一招,因为魏家没有准备,刘备死后,西蜀几年没有消息了,没有力量了,豁然间出来了,如果走魏延那条路,有可能成功。只有这一次可能,以后就再没有可能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是取陇右,然后再进关中。但不占有关中,就不能占有陇右。只要—退回汉中,就跟陇右的联系截断了。诸葛亮后来就是尽人事。从内部来说,没有问题。如果有些人以对外来安定对内,诸葛亮不存在这个问题。经济上看不出有多少措施。曹操在北方屯田,解决当时军粮问题,人民的安定问题。北方需要,黄河流域战争多少年,破坏很大,不屯田没有基础,所以曹操提出屯田。孙权在江东也屯田,但是他开发山越,主要靠山越的军事力量,他的兵一半以上是山越兵。二十来万军队,有记载的有十三、四万人是山越人。他靠山越人为兵,他要那个土地。汉末四川破坏不大。四川地区很广大,劳动力不算多,土地兼并不如中原那么严重。所以,没有什么力量使他干什么。手工业、矿冶业他还是注意的。这些手工产品矿产北方很需要的。他在取南中后确立南方安定就行,南边的财富支援四川的经济就行。诸葛亮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少,兵力薄弱,年年就用这几个兵,年年都打仗,使西蜀经济难说破坏,但经济上是衰了。自古以来,统治是靠农业,靠小农,小农富足,家里富,身体好,就能打仗,能打仗,国家就强就富。出去可以掠夺财富,掠夺人作奴隶。但长期地打仗,农民就不行了。长期打仗伤亡,土地荒芜,慢慢小农就衰了。诸葛亮内部阶级矛盾不大,所以经济上没有什么需要他作些更多的措施,缺点就是人少,四川才九十多万人口。诸葛亮是军政家,他很会治军,管理军队,打仗么,战术还可以,战略就太保守了,“诸葛亮一生惟谨慎”,太小心谨慎了。陈寿写《诸葛亮传》写得又公平,又好,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没有法再推崇他了。就说了他一个缺点,就是战略差一点。作为史学家陈寿说的是老实话,没有像人说的为他父亲报仇,贬低诸葛亮。没有。把诸葛亮推崇得那么高,一点仇恨也没有,就是从心里五体投地的佩服这个人,才能写这么好的传。说他战略不行,是事实,陈寿没有贬低诸葛亮的心情。诸葛亮打仗是差一点,在刘备活着对,诸葛亮的地位,《三国演义》上是很重要的、《三国志》上来看,从历史来看诸葛亮的地位并没有什么太重要。打仗时,刘备带了法正,法正也是蜀汉的才子。后来刘备夺荆州时,打了败仗回去,诸葛亮还叹息,如果法孝直在,不至于打败仗,就是打败了,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当时对南方来说,也没有驻在那里的必要。南方的少数民族,不统一,历史上看云南近代少数民族是一个个独立的少数民族,各个占一块地方安居乐业,历史上看很少你吞并我,我吞并你,一天到晚打,而是相安无事。不能说一点矛盾也没有,大体上相安无事。也有过几次统一,如南诏,但很少。不相干扰过日子,所以诸葛亮到那里,你服就就行了。他们也出租税、出人,不能不出,也需要出,但大体上是安定的。诸葛亮说不派兵,不派官,不来扰乱。诸葛亮也了解,出毛病时人民要反抗,就不得不用兵就要去镇压,就要去人,去人越多,毛病越多,事越严重。与其那样不如你们服了就行了,这一点很高明的。我在四川住过,四川人头上不是留块白布,传说是为诸葛亮服孝。云南诸葛亮传说也多,人一说起诸葛亮都怀念。这是了不起。可能先有传说,然后附会,反过来对地方又有影响。传说、附会总得有一根,总有一个好的根,才能使附加东西慢慢扩大了。秦桧头上附会不了好东西。中国历史上不是说人民希望有个好皇帝吗?有了好皇帝,社会能安定,国家能太平、人民有好的日子过。诸葛亮是丞相实际上处在蜀汉皇帝的位置。诸葛亮历史上受人(特别在民间)受到那么好的尊敬,就是典型好的崇拜。民众的统治者,好丞相或好皇帝,集中在他身上。人民希望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在《三国演义》以前,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坏的评价,《三国演义》使得诸葛亮声望更普及化了。诸葛亮是历史上好的化身。《三国演义》写得还是不错的。诸葛亮弟兄跟着叔父诸葛玄去依靠刘表,就住在襄阳隆中,南阳是住不上的,南阳从汉献帝永平年间,就不是刘表的范围,原来是张济、张绣,后来是曹操。诸葛亮不会住在那里,从地区看不可能住在那里。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及主要事迹

性格:忠义,多智,谨慎1. 三顾茅庐请诸葛,隆中对策2. 三把火烧出老刘的荆州.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3. 孙刘联盟:舌战群儒.智激周瑜4. 草船借箭5. 计赚南郡6. 三气周瑜7. 计捉张任8. 智取汉中9. 巧布八卦阵10. 七擒孟获11. 收降姜维.12. 骂死王朗13. 空城退司马.挥泪斩马谡14. 上后出师表,袭陈仓15. 剑阁杀张颌16. 造木牛流马17. 五丈原殒命18. 遗计退司马 最快,加分哦。

诸葛亮性格特点是什么?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四字词语: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4、谦逊有礼、忠心耿耿。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足智多谋的代表,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更是“多智近妖”,是一个完美无缺,智慧超群的人物。诸葛亮又被称作“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家、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第二个特点就是忠诚,前后《出师表》中更是展现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和尽职尽责。《三国演义》其他人物性格特点刘备: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关羽: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张飞: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此外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主要有足智多谋、胸怀坦荡人格高超以及忠贞不渝。诸葛亮是一个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体现在草船借箭等事例上,他料事如神、胸怀坦荡。 诸葛亮侍主时属于忠贞不渝的那类型,他是一个为国为民极具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诸葛亮所具有的高尚人格和超凡意志力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刘备。他的性格从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进程,他的谨慎仔细帮助了一个朝代的建立。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具体事例是什么?

性格特点: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主要事迹:

1、空城计

诸葛亮驻西城,得街亭失守之讯,又知司马懿乘胜来攻,所部精锐已俱被遣出,西城空虚;在危机中,定空城之计,令将城门大开,自坐城头,抚琴饮酒以待。司马懿兵至城下,见状大疑,又素知诸葛亮谨慎,不进而退;及至探明回军,诸葛亮已调来赵云,惊退司马。

2、七擒孟获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一,削除地方割据,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南中地区进行治理,将汉族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并进而传到缅甸。

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3、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了,很生气,想放火,但没有。

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扩展资料:

1、连发弩

这是诸葛亮出山后发明的第一样作战兵器。以往的弩一次只能发一支箭,十分不便。诸葛亮发明的连发弩一次竟能发六支。连发弩比一般的弩稍宽,射箭时平射,杀伤力极高。

2、八阵图

这是诸葛亮出山后自己创造的兵阵,他称之为八卦兵阵。士兵排列为八卦形,八门入,八门出。此阵不易破解,善於迷惑敌人。诸葛亮后来又多次改造此阵,并由兵阵演化为石阵、马阵。

3、孔明棋

早在隆中时,诸葛亮就打算发明一种棋。公元228年,蜀国南方暴乱。诸葛亮作为一国之相,决定亲自率兵前往征讨。然而,情况并没那么好:南方的气候令士兵难以适应。加之军中无趣,南王孟获久久不肯归服。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发明了孔明棋来活跃士兵烦闷的心。孔明棋规则简单,是一种智力游戏。

4、火兽

诸葛亮平定南方时,曾遭一败仗:南王孟获以兽为兵,利用象、虎、野牛、狼等野兽大败赵云和魏延的兵马。诸葛亮灵机一动,他想到了野兽怕火。於是数日后,他发明了一种外型似兽,朱红色,能喷火的武器来对付孟获的兽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