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二字源于易经中的,易经的奥秘何为太极
关于“太极”的说法有哪些?太极最早是如何出现的?
"太极"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期很多人对太极的探索是不一样的。
平日里经常提到太极,但是究竟何为太极?
太极(太极) 1.什么是太极?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极拳理 《易经》等中国古典哲学、道家养生理论、中医经络学说、兵法和其它武学丰富的理论与经验构造成中华沃土,太极拳在这方沃土之上萌发和成长并非偶然。太极拳之所以不断发展而有今日之壮大,也端赖数百年来历代大师们的巨大贡献和无数英锐心血的灌溉。四海之内,有史以来,尚没有哪一拳种有着如此复杂而完善的理论。数百年中,太极拳向外流传,自中原至大河以北、长江之南而渐至偏远,尤其是自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始,太极拳得以迅速传播。在传承与创新之中,便衍生出诸多流派。各式太极拳的开山大师;无一不是武术界殿堂级人物,他们都以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诠释太极拳。各种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太极拳的丰富与发展。 太极拳之理虽屡有阐发,但纵横以观之,习者芸望 明师绝少。那掩关自守者有之;将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学子皆不得见;功力所限;对拳理精意管窥蠡测者有之,以此类孔见为据修炼则误已,倘竟以此传授则误人;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却说玄弄虚,言不及义,则更是贻害无穷。 太极拳的创始众说纷纭,不过现代的太极拳法可说是发源自大陆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明末战将陈王廷所创,其拳法综合当时各家之长,并融合太极阴阳法则、吐纳气功与中国经脉之说。《易传.系辞传》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说是太极概念最早的诠释。到了宋代,太极被解释为宇宙万物即将涌动变化前的状态,而一动之后,则形成阴阳两仪,进而生四象八卦,从此生生不息。太极之概念除中国本地外也影响了东亚某些国家,如韩国的国旗即为“太极旗”,旗帜由白底、青红圆形太极及四角四卦所组成。太极旗中央太极的青色和红色分别代表阴和阳、天与地,四角的卦表示阴阳成长。太极旗可说毫无保留透露出韩国深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满意请采纳
太极的由来
太极这两个字是孔子在为《易经》这本书做传时说出来的,太是由一个大字和一点组成,意思是极大同时又极小的意思,这个极就是极致的意思。这里反映了易经的辩证思想,大小阴阳的辩证太极是什么意思?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太极最早出自《庄子》。《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与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 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他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那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给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太极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比较早使用“太极”概念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用的太极概念,在中国的典籍中,《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亦可是阴阳。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道教的易学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概念是道教易学的宇宙论、宗教修养理论和法术理论的重要基本概念 。太极是谁发明的?和周易是什么关系?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易经中太极这个词出自何时何处?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最先出自伏曦的《易经》.《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两仪”指“阴阳”。1.《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出阴阳。”《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3.指阴阳、男女。 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四象”指“东方之神青龙;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龟蛇合体)”。也并指“天地”。这句话不是出自《周易》或《易经》,而是出自后人(据说是孔子)解释《易经》的书--《易传》。《易传》共有10册,其中《系辞》分上、下二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出自《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准确地表述这句话的出处,应当是:《易传·系辞上传》。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四象的说法更多,如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金、木、水、火……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一些武术家借用此词来引申到拳法中,如武术家孙禄堂就将动为阳、静为阴,合称动静为两仪。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而其又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从数学角度论四象为:七、九、八、六。从方位角度论四象为:东、南、西、北。从一年季节论四象为:春、夏、秋、冬。从人的名字论四象为:孟章、执名、监兵、陵光从飞禽走兽论四象为:青龙、玄武、白虎、朱雀。四象还有两种说法为:一说为:金、木、水、火。一说为:阴、阳、刚、柔。注:从飞禽走兽上分配四象为秦汉以后的方法,西白虎在秦汉之前称之为咸池。后人因为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把咸池改为白虎。东吴时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经》里为四象起了名字。分别为:前朱雀为陵光;后玄武为执名;左青龙为孟章;右白虎为监兵。整段话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