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周瑜的性格特点
既虚伪奸诈,又低调隐忍,就是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吗?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属于出场比较晚的人物,在第六十七回才崭露头角,并且在诸葛亮“空城计”的刻意遮盖下,似乎显得智谋有限。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基本上是司马懿的辉煌时代,其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曹魏后期,西拒蜀汉,南征东吴,北伐辽东,用一己之力延续了魏国统治。
1.与曹操同为三国奸雄的司马懿,是曹操随性洒脱性格的另外面,为人十分低调
司马懿天资聪慧,但为人低调,从不在人前逞强,其跟杨修共同为曹操的谋臣,堪称曹操麾下两颗冉冉升起的双子星。但由于言行和性格上的差异,两者的命运截然不同。杨修才智过人,从所谓的“一盒酥”传奇故事,乃至“鸡肋”之类的另类解读,都说明杨修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却最终落得身首异处。
反观司马懿,为人低调谦逊,谦卑且不卖弄,十分善于伪装,懂得保护自己。一旦朝中有针对自己的敌对力量,司马懿装病的功夫堪称一流,无论是曹操时代还是曹爽时代,都屡试不爽。当然,司马懿的这种低调纯属无奈之举,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别无选择,是一种难得的生存智慧。
2.既称奸雄,奸诈虚伪,并心狠手辣也是司马懿性格中鲜明的特征
曹操的奸诈之举不胜枚举,但司马懿似乎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的过程中将此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曹爽派出李胜到达司马懿府上,司马懿装出一副行将就木的样子,故意青州、并州不分,且喝汤时溅得满身都是,并让曹爽照顾自己的两个儿子。正是司马懿“影帝”级的表演,让曹爽对其放下了戒备之心,带领三个兄弟出城打猎,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
司马懿得到机会之后,心狠手辣,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并向太后请旨剥夺了曹爽的兵权。此后,曹魏的全部军政大权落入到司马氏手中。由此分析,司马懿玩弄权术的水平比曹操还要高明,设想曹操在此情势下也不一定会有如此奸诈的表现。同时,司马懿诛杀政敌斩草除根的行为十分阴险残忍,令人发指,也对后来魏晋的滥杀开启了不好的示范。
3.奸诈虚伪,隐忍低调之外,司马懿的另外一个性格特征便是深谋远虑,不争一时之长短
司马懿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家,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因此在与诸葛亮对阵的过程中十分矛盾和复杂,一方面怕打败仗受到政敌的责难,另外一方面又怕追得太紧把诸葛亮打死。因为司马懿就是在诸葛亮北伐而曹魏无人领兵的情况下被重新启用的,一旦诸葛亮身死,那么紧接着便是司马懿倒霉。所以,诸葛亮的“空城计”,从深层次上来讲是两个高手过招,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无法交代,故而给其台阶,而司马懿心领神会,并不追求所谓“用兵如神”的虚名,立马撤兵。
同时不忘积累自己的嫡系力量,一方面注重对自己两个儿子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则是重用牛金、郭淮等效忠自己的将领,铲除异己,不断夯实自己的地位。
概而言之,司马懿的性格特点有三个方面:
其一,隐忍低调,在三国另外一位奸雄曹操的阴影下,司马懿为人低调,隐藏行迹,避免引起杀身之祸;
其二,奸诈虚伪,司马懿在众多矛盾中小心周旋,待政敌麻痹后突下杀手,诛杀曹爽及其党羽,毫不手软;
其三,深谋远虑,司马懿城府颇深,目光长远,注重对子嗣和嫡系的培养,不争一时之长短,暗中积蓄力量。
周瑜的性格特点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
周瑜的性格第一个特征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 如小说第四十四回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仍有顾虑。周瑜立即去见孙权,果然与诸葛亮所说的一样。于是周瑜暗忖:“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划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只是由于鲁肃的劝阻,才没有杀成。试想,周瑜倘若果真将诸葛亮杀了,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赤壁之战谁胜谁负便很难预料了。由此可见周瑜的目光的确短浅。此后,周瑜曾多次设计要杀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十天造箭十万枝,企图以军法杀之;又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企图借曹操之手杀之;诸葛亮在七星坛借东风,周瑜派丁奉,徐盛各带士兵一百,从水陆两路前往南屏山,企图以武力杀之等等,虽说危机都被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但却凸现出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罗氏等下, 周瑜的另一性格特征是容易冲动,意气用事。 如诸葛亮到东吴商量共同御曹大计时,周瑜故意说他准备降曹,意欲以此要挟诸葛亮,求他助刘备破曹。然而诸葛亮却说“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周瑜听了诸葛亮的话后,便勃然大怒,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其盛情冲动的特点便显现无遗了。又如周瑜欲借曹操之手杀诸葛亮,派诸葛到铁聚山去断曹操的粮道。孔明明知周瑜的用心,非但不推诿,却借此嘲笑说:“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但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周瑜听了此话,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铁聚山断操粮道!”为了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职责于不顾,可见其感情容易冲动、意气用事的程度是多么严重。赤壁战后,孔明三气周瑜,使其发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后而死。
司马懿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细心,多疑,稳重,沉着,富有谋略,隐忍【注】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周瑜性格特点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他的性格特点需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性格特点是勇敢决断,遇事不慌,忠心不二,不骄不躁,心胸狭隘,嫉妒心强。而历史上的周瑜性格特点是足智多谋,口才出众,他所阐述的内容,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侃侃而谈,意气风发,给人以清晰爽朗之感。 更重要的是,周瑜还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大公无私。对于身边的一些有才能的人,他都极力向上推荐,他觉得这些人都比自己优秀。他还是一个忠义之人,不管是对友情还是爱情都十分专注。 《三国演义》的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罗贯中先生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如何描述他...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懿的性格相对简单、内向、深沉、宽容是他的性格标签,这与司马懿的影视剧相去甚远。在近几年的几部热门影视剧中,司马懿一改被诸葛亮虐待的形象,变得睿智、仁爱、有道德。不仅在生活和事业上,而且在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上,她也非常可爱、温柔、宽宏大量、深情和正直。
司马懿没有用一个士兵就占领了别人的领土。他是曹非常害怕的人。曹梦见他要夺走他的魏朝。曹试过他无数次。由于司马懿处处支持曹操,曹操对他的怀疑逐渐消除。曹操曾经故意引诱他,让他继续干下去。曹操突然在身后叫了他的名字,没想到,司马懿的头竟然转了180度。这真的很不寻常。曹操说他是一只狼,并没有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
司马懿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既有能力又有耐力,而耐力更是非同寻常。即使在曹爽这样的小辈和脆弱的老鼠面前,他也能等待,善于等待。他可以忍受屈辱和沉重的负担,假装疯狂和愚蠢,做任何他想让我做的事,但最终,我要实现我的目标。或者那句话:谁笑得最后,谁笑得最好。司马懿不急着笑,但他想笑到最后。司马懿除掉曹爽后,司马懿可以为所欲为了。魏王曹方任命司马懿为宰相,加九锡,相当于曹操在汉朝献上皇帝时的地位,使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一起领导国家事务。这时,司马懿达到了他的巅峰时期。
在小编看来,司马懿的性格和曹操一样虚伪奸诈,和刘备一样低调隐忍。
以上就是小编要说的了,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司马懿性格沉稳内敛,他一生中有没有犯过错误?
司马懿不仅仅是性格沉稳,而且是低调隐忍、厚黑无敌,这样的人非常善于抓住机会,并且雷霆一击,比如司马懿杀曹爽就是如此,隐忍了很多年,然后抓住了曹爽出城的机会,一击而中,逼得曹爽投降,然后诛杀曹爽三族及同党三千多人。
虽然如此,不代表司马懿不会犯错,司马懿一生至少有三个错误:
一、与诸葛亮在卤城对峙时犯了错误被打得大败。诸葛亮第四北伐时,出祁山,进上邽,并抢收了魏军的麦子,然后与司马懿大军对峙,这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第一次对峙,诸葛亮刚开始一直引诱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很谨慎,一直紧紧跟随诸葛亮大军,就是不战,因此还被魏军称为畏虎如畏虎。
司马懿并不计较,但诸葛亮不惜自断退路引诱司马懿出战,终于在卤城,司马懿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让张郃攻打南围的王平,自己率领魏军主力攻打诸葛亮主力,这一战之后,司马懿被打得大败,损兵折将,根据史书记载,司马懿被斩首甲士三千人。
这一战,司马懿显然没看清诸葛亮的套路,犯了错误,被诸葛亮狠打一顿,这就是著名的卤城之战,从此之后,司马懿再也不敢正面迎战诸葛亮了,只以拒而不战来消耗诸葛亮。
二、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错失攻打蜀汉的机会。公元234年,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好几个月的诸葛亮终于一病不起而去世,诸葛亮在临死前安排了蜀军大部分后撤,并将兵权交给了杨仪,结果蜀军内部起了内讧,魏延不服从杨仪,反而与杨仪互相争斗,最终杨仪杀了魏延,诛灭魏延三族。
这一次机会对于司马懿来说,是攻打蜀汉最好机会,司马懿错失了这个最好的机会,如果司马懿追击,就算不能灭亡蜀汉,但至少可以威胁汉中。
三、司马懿平辽东时,屠城,迁边民到内地,这是一个严重错误。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公孙渊政权,司马懿打败了公孙渊,并在当时屠城,把15岁以上的辽东男子全部斩杀,这些人全部是汉人啊,然后拿尸体筑成京观,展示战绩,最后再把辽东百姓全部迁往内地,好好一个辽东政权,被司马懿消灭一空。
原本公孙氏在的时候,打得周边的少数民族臣服,比如鲜卑、乌桓、高句丽、扶余全部臣服辽东,辽东政权一灭亡,周边的少数民族就开始占据辽东这块肥沃的土地,这里就成为胡人的地盘,然后到了西晋时期,胡人继续向中原移民,辽东这块土地就不再属于晋朝,包括后来的五胡乱华,就有一部分胡人是从这里进入中原的,司马懿得承担这个责任。
正确的做法是把辽东变成曹魏的一个郡,设置官员和军队管理,司马懿把百姓全移走了,就留下了真空,这个错误是司马懿造成的,而且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