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而天不违的意思,先天是什么意思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是啥意思哦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语出《周易•乾•文言》:“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意为;先于天时而天不违背人意,后于天而人则尊奉天时。前者是说,兴人事得天相合;后者是说,人知晓天时或天理而奉行之。“先”为先于,“天”为天时或天理,“弗”为无,“后”为后于。庄氏注:“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引自郭扬《易经求正解》第478 页)。崔憬说:“行人事合天心也,奉天时布政圣政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一)朱燕则说:“先天不违,谓意之所为,默与道契;后天奉天,谓知理如是,奉而行之”。(《周易本义•文言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什么意思

肾位于腰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肾在五行属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精有精华之意,指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壮大,”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转输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供应本身生理活动所需外,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当五脏六腑需要时,肾再把所藏的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故肾精的盛衰,对各脏腑的功能都有影响。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作用

中医所说的“先天”与“后天”,究竟是什么意思?

按照通常的理解,“先天”是指自然的本然原则,是天生的、天赋的,有时也指宇宙本体,万物本源;“后天”则与“先天”相对,指非天生的、出生以后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人的成功,是源于其先天的聪明和后天的努力;或者说某人的长寿,是因为他先天体质好,后天又勤于锻炼,等等。不过,古人在具体运用这一对概念时,含义则是多种多样的。先来看迄今所见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先天”、“后天”,即《周易·文言传》在阐释“乾卦”第五爻辞中的“大人”时所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对这里的“先天”、“后天”,也有多种解释,比较常见的为唐孔颖达疏:“先天”指先于天时而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指后于天时而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也就是说,大人的行事不论先于天,还是后于天,都与天相合。但是,后世易学中通常所说的“先天”、“后天”,意义又有所不同。人们主要用其来指八卦及六十四卦的两种图式——先天图(伏羲八卦方位)和后天图(文王八卦方位)。这种学说始于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在邵雍看来,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存在着逻辑的联系,其在《观物外篇》中说:“乾坤纵而六子横(先天图),《易》之本也;震兑横而六卦纵(后天图),《易》之用也。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认为后天之学是先天之学的应用,二者是体与用,心与迹的关系,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此外,像清代学者刘沅还利用先天、后天之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论:即认为心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心以天理为内涵,也就是性;后天之心受外物、欲望等的影响,或明或暗,不常不真,表现为情。其说既强调先天之心与后天之心的区别,又要求制情复性,通过修养,由后天之心向先天浑然之性转化。而在古代历法中,“先天”、“后天”又另有所指。例如,古代四分历回归年误差短期内并不明显,但年代一久,就会比较显著。10年的话只差0.077日,但100年就差了0.77日,这时人们便比较容易发现,常常在四分历推算的冬至时刻到来的前一天,就已经是正午表影最长了。这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晚的现象,古代称为历法后天;反之,那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早的现象,则称为历法先天。再来看古代内丹学中的先天、后天学说。其用“先天”来指那些无形的、自然本能状态的、功能性的东西;而用“后天”来指有形的、人为的、实体性的东西。比如人体三宝“精、气、神”,都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其中后天的“气”指的是呼吸之气;而先天的“气”则指元气、真气,写作“炁”。后天的“神”为思虑之神,称为“识神”;而先天的“神”则称为“元神”——有学者认为,古代内丹学的这一学说,可以给现代人工智能的研究划定一个界限,即后天的意识都可用人工智能来模拟,而先天的意识则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的。

肾乃先天之本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满气足才能神旺。 那么精气神从哪来呢?来源于肾。 肾好,肾精就足,肾气就足,人就看起来精神好,有活力。 肾被称为先天之本。因为,人在母体的时候,胚胎发育的时候,先长的就是肾,以后才会长其他的。我们去看胚胎的形状,有没有发现就是肾的形状。所以,叫先天之本。 肾是五脏之根。你看我们的五脏长的位置。肾是在下面的,其他的脏器都是在上面长的。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根一样。 肾是生命之源。肾在五行当中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水是生命之源,水利万物而不争。动物,植物包括人,都是离不开水的。人3天不喝水就会渴死。同样,肾不好也不会长寿。肾属水,滋养着我们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所以,肾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但是,现在由于我们的生活习惯的改变,经常熬夜,经常的胡吃海塞,就会伤到我们的肾脏。肾精,肾气严重的亏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导致身体出现很多的健康问题。 有的人,会整天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干啥都提不起精神。这都和肾有关系。 肾主骨生髓,通窍于耳,其华再发。 有的人,经常腰膝酸软。有的人,上了年纪弯腰驼背,头发早早的白了。都是肾不好,肾虚的表现。还有的人耳鸣,去看医生,去看耳朵,怎么都治不好。为什么?因为,这都是肾的问题。 肾主纳气。肾不好的人,往往感觉特别累。话讲多了,也累。因为,这是由于气不足了。还有的人,声低懒言。就是说话声音低,而且不想说话。都是肾气不足所导致的。 所以,补肾养肾非常重要。也不要单纯的认为,就是男人应该补肾。人人都应该补肾,人人都应该养肾。因为,人年龄越大,肾精肾气越不足。 想要健康和长寿,肾好是关键。 怎么去养呢? 肾对应的是黑色,我们多吃的黑色的食物,对肾好。比如说有黑米,黑豆,黑芝麻,桑甚,黑枸杞。这些都是补肾的好东西。这些都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像黑豆是需要吃熟的。 现在也有把这些按照科学的比例,放到一起,经过破壁做成的成品,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但是调理需要时间,需要过程。 肾乃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 肾好,身体才会好,才能健康长寿。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解释

先民在先天时代行事,天合于人而不违人,人与自然间协调得十分完美;后天时代人们行事,须奉顺上天,从天而动。先天之时天人和谐一致,后天之时天人间的相互协调则有所欠缺。

这句话出自《周易》文言传,其完整的一段话是“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与人乎!”

《周易》简称《易》,亦称《易经》。三易之一。儒家尊为六经之首。

《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如何理解?”在线等

易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德才兼备的君子,(深知自己的作为)要顺应天地的法则,顺应日月运转的法则,顺应四季更替的法则,顺应鬼神吉凶的法则。(只有如此),创造新生事物才不会与天相悖,享用成就才能顺应自然。老天尚且不违背(这些自然规律),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先天,这里的意思是从前没有的,可以解释为新生事物,发明创造。但无论如何创造,前提是不要“违天”(违背自然规律)。后天,现有的成就。很多人把先天和后天解释为八卦的先后天,有些肤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