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求福运的经文,祈求财运的经文
颜氏家训八:勉学篇(3)
【注释】
[1]失意承颜:指孝子先父母之意而顺承其志。
[2]怡声下气:指声气和悦,形容恭顺的样子。
[3]不惮劬劳:不畏惧劳苦。惮(dàn),害怕,畏惧;劬(qú),劳苦;甘(mèn):肉柔软脆嫩。
[4]授命:献出生命。
[5]卑以自牧:以谦卑自守。
[6]齿弊舌存:意思是说物之刚者易亡折而柔者常存。
[7]苶(niè):疲倦的样子。
[8]偌不胜衣: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9]达生:不受世务牵累。委命:听任命运支配。
[10]不回:不违祖先之道。
[11]去泰去甚:去其过甚。谓:事宜适中。
[12]千户县:指最小的县。
[13]楣:房屋的横梁。棁(zhuō):梁上短柱。
【译文】
人之所以要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以利于自己的行动。对那些不知道如何奉养父母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体察父母心意,按父母的愿望办事;如何轻言细语,和颜悦色地与父母谈语;如何不怕劳苦,为父母弄到美味可口的食品;使他们感到畏俱惭愧,起而政法古人。对那些不知道如何侍奉国君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坚守职责,不侵凌犯上;在危急关头,不惜献出性命;如何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忘自己忠心劝谏的职责;使他们痛心地对照自己,进而想去效仿古人。对那些平时骄横奢侈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恭谨俭朴,节约费用;如何以谦卑自守,以礼让为政教之本,以恭敬为立身之根,使他们震惊变色,自感若有所失,从而收敛骄横之态,抑制骄奢的心性。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如何体恤救济穷人。使他们脸红,产生懊悔羞耻之心,从而做到既能积财又能散财。对那些平时暴虐凶悍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小心恭谨自我约束,懂得齿亡舌存的道理;如何宽仁大度,尊重贤士,容纳众人。使他们气焰顿消,显出谦恭退让的样子来。对那些平时胆小懦弱的人,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无牵无碍,听天由命,如何强毅正直,说话算数,如何祈求福运,不违祖道。使他们能奋发振作,无所畏惧:由此类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来培养,即使不能使风气淳正,也可去掉那些过份行为。从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没有哪里不可运用。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也欠缺,再加上他们审断一桩官司,不一定了解了其中道理,主管一个千户小县,不一定亲自管理过百姓;问他们怎样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着放而是竖着放;问他们怎样种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整天只知道吟咏歌唱,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闲自在,迂阔荒诞,对治军治国则毫无办法,所以他们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骂,确实是有因为这些原因。
【原文】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1]。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修身利行[2],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3],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4]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注释】
[1]鸱枭:(chīxiāo痴消):鸱为猛禽,枭传说食母,古人以为皆恶鸟。
[2]修身利行:涵养德性,以利于事。
[3]坎(lán):困顿,不得志。
[4]荀卿: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家居兰陵,楚春申君任荀子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译文】
人们学习是为了以此获得好处。我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鸱枭一般。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这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不会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
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蜡烛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身利行,这就好比摘取秋果。
【简评】
“勉学篇”是《颜氏家训》中最著名的篇章,也是中国古代论学的著名篇章之一,与先秦荀子的《劝学篇》齐名。文章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都有深刻的论述,有些观点至今仍放出真理的光辉,如:他认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士、农、工、商、兵各行都是学问,不可轻视。无论哪个行业,学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就难免家败人亡。再如:作者认为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职业的贵贱,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应当受到尊敬。学无常师,“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从他们那里都可以学到有益的东西。另外,在学习态度上,作者认为学习切忌自高自大、高谈阔论,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批评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也欠缺,再加上他们审断一桩官司,不一定了解了其中道理,主管一个千户小县,不一定亲自管理过百姓;问他们怎样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着放而是竖着放;问他们怎样种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
作者还强调学习要抓好早期教育,要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等。作者举魏武帝、袁遗、曾子、荀子、公孙弘、朱云等众多的名人学者为例,说明学习没有年龄之分,到老勤学不辍更加可贵。这些都是值得今人引以为鉴的。
作者对当时士族子弟不务学业、凭门第而猎取高位的现状进行了抨击。所指出的: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至今也有现实意义!
【 阅读指南 】
课文题目为“勉学”意为努力学习,“勉”的解释是努力。第一段先是指出古今学者的学习目的不同,然后以种树为喻,讲论文章是春华,修身利行是秋实。不学习怎么会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呢?阐明了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第二段论述的是一个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作者以自己背诵《灵光殿赋》为例,提出一个人“固须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则“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第三段谈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作者认为,学习经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全其美,还要博览机要。
【 写作技巧 】
《颜氏家训·勉学》开宗明义:“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可能。“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在颜氏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积极向上,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
【相关问题】
1、“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涵义
答:春花虽艳丽但终不成果,而秋实才是真正的成果。同样,讲论文章虽热闹但不是终极目的,只有在修身利行上多下功夫,才能使自己具备美好的德行。
2、作者讲自己七岁时背诵《灵光殿赋》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以自己背诵《灵光殿赋》为例,提出一个人“固须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则“犹当晚学,不可自弃”。论述的是一个最佳的学习年龄段问题。
3、勉学的古今学习目的各是什么?
答: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4、作者认为怎样对待圣人之书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矣。
家人祈福抄什么经
赞叹您的功德!一般的,我们推荐抄写一切佛经。而《心经》《阿弥陀经》《大悲咒》这些流传比较广的经典更是特别推荐。在佛教看来,抄经、印经、诵经、讲经、听经都是有无量功的,您可以抄,可以印,可以读,可以听,都是很好的。不过,抄完的经典绝对不可以烧掉,应当恭敬的供奉起来或者送给需要这些经典的人。愿您如愿!
五色经幡的三:五色经幡
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经杆上端的枝条上有繁茂的星火条,它是由五种颜色不同的小幡条构成一组。一般一个经幡上,根据枝条多少来确定有两组至三组星火条。这五块幡条的颜色排列及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这样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在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因此,象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五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五色经幡”是西藏的一种标志, 它是由“红色”,“白色”,“黄色”,“蓝色”和“绿色”五种颜色的印有经文的布条组成,“五色经幡”一般被藏族同胞挂在“屋顶”,“湖边”或者是高高的“山间”,是他们用来祈福的,他们认为:当风吹过经幡时,就相当于将上面的经文念过一遍。代表他们日日夜夜都在颂经念佛,以表示他们诚心向佛的信念,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思:“黄色”代表着“大地和皇族高贵的气质”;“蓝色”代表着“蓝天,力量和金刚菩萨”;“红色”代表着“太阳,慈悲和观音菩萨”;“白色”代表着“白云和纯洁”;“绿色”代表着“丛林,智慧和文殊菩萨”。 自然界天平地安、风调雨顺的时候,人间便是太平祥和幸福康乐;当自然界出现灾害的时候,人间灾害重重、不得安宁。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更为敏感。企盼人间太平幸福首先应该希望大自然无灾无祸,于是用经幡上五种不同颜色的幡条来表示这种心理依托,真是绝妙无比。有什么佛教经文可以为父母祈福
《地藏经》地藏菩萨以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闻名,诵持地藏经能得到地藏菩萨慈悲加持,获得诸多利益。同时地藏菩萨由孝道成就,与您的孝心相感应。《金刚经》诵持这部经的功德利益同样不可思议,有“续命的金刚”之称,子女为父母祈福,不就是求父母健康长寿吗?为何西藏人挂五颜六色的布?
因为这种五颜六色的布就是经幡,当地信徒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诠释经文,只好借助自然的力量,风每吹动经幡一次,就意味着他们念了一次经,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上天的虔诚和敬意。
最简单的祈福方式
最简单的祈福方式
最简单的祈福方式,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福气、福运、福报的乞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愿望希望能够实现,有家人希望能祈求平安,下面是最简单的祈福方式。
最简单的祈福方式1流星许愿
流星是浪漫的,这种祈福方式常见于对爱情的追求,寻找到陪伴自己下半生的一半。流星的出现是转瞬即逝的,许愿的速度越快,认为收到的效果越好
古树祈福
古树一般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被人们认为是历史的见证者,很多人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古树那儿上香烧纸,或者用一块红色的丝缎上面写上自己的愿望,然后绑在上面,寄托自己的愿望
许愿池
池水千百年来从未干涸,代表了生生不息的强大气息,再附带一点人文气息,自然成了大众追捧的对象,人们一般都会往许愿池里扔硬币,来祈祷自己来年顺顺利利,心想事成
庙宇烧香拜佛
佛祖被认为是六根清净,超脱世俗之人,庙宇正气凛然,伴随着历史的气息,吐纳的是千百年了人们祈福的聚集处,尤其是在古代,烧香拜佛是人们最常见的许愿方式
放飞孔明灯
放飞梦想,晚上的时候在孔明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放飞梦想。这是现在特别流行的祈福方式,基本上不受场地的限制,但是一定要注意附近环境,避免发生火灾
许愿瓶
将自己的愿望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放进一个玻璃瓶子(类似酒瓶)里密封好,一般都是扔到大海里,很多时候是对捡到者的美好祝福,当然了,自己能捡到最好不过了
水上漂灯
一般都是元宵节的'时候,叠一个小纸船,然后在上面放上小蜡烛,点燃后推离,水面的蜡烛星星点点,闪烁着各类美好的愿望,有一种温馨的惬意,个人就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和温暖
千纸鹤
这是很多女生会做的许愿方式,代表的是一种坚毅的对爱情的渴望,也可以是期望亲近之人从病痛中恢复的美好愿望等等
灿烂烟花下的愿望
烟花直冲天际,绚丽绽放,这是对天使的招手。绚丽的烟花下许下自己没好的愿望,期望自己的愿望也能像烟花一样怒放
最简单的祈福方式21、新年挂福带祈福
每一年的开年,人们除了在民间一些传统民俗日子祈福外,把对来年的心愿,祝福写在红色福带上后挂在树上,祈求福报降临,诸事吉祥。
2、万灯祈福
灯象征着光明,温暖,美好与祥和。人们用燃灯的方式祈愿国泰民安,平安吉祥,前途似锦。
3、撞钟祈福
寺庙中,每一年的新年都会举行撞钟祈福法会,共同为新年祈福,敲响新年钟声,放飞新年美好祝愿。洪亮、浑厚的钟声荡涤着众人的心灵,洗去旧时的尘埃,忘却旧年的烦恼,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对新年美好的憧憬。
4、福牌祈福
把各种美好的祝福话语刻在福牌上,如“平平安安”、“大富大贵”、“早生贵子”、“学业有成”、“宏图大展”等等,人们根据各自的不同心愿,期待未来能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5、法会祈福
重要的传统节日或者有重大喜事时,在寺庙举行祈祷法会,由僧人带领诸多信众共同诵经持咒,念诵佛号,按照各种宗教仪轨,完成相应的祈愿。
6、为爱祈福
人与人之间因爱而和谐相处,世界因爱而大同,人们带着自己心中的美好祝愿,祈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与苦难,人民生活安康,幸福美满。祈福的方式可以率性而为,如放河灯、燃孔明灯,或举办小型茶话会红酒会等。
7、祈福消灾
当国家或地方有重要灾难发生,人们会为自己和家人,或者为国家和人民祈福消灾,祈愿灾难早日过去,恢复往日的宁静与平和。
8、城隍庙拜月老求姻缘法会
月老是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人们在城隍庙中拜月老,祈求自己能获得一段美好的姻缘,家庭和顺美满。
各种各样不同的祈福方式,虽然形式有别,但思想意境却都是一致的。表达的都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忘历史,不忘圣人教诲,努力做好自己,福报一定不可限量
最简单的祈福方式31、尝试制定自己的祈祷时间
祈祷,其实是我们在和天主“约会见面”,我们可以尝试制定一个与他“见面”的时间,时间的长与短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可以在早晨,因为这是我们一天中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也可以在晚上,忙完了一天的工作,静下心来,与天主交谈。如此,便会形成一种规律和习惯。
2、把“祈祷”当作与天主说悄悄话
一提起“祈祷”,很多教友就会认为是跪下朝拜天主那种庄严的礼仪。其实,天主是我们在天上的父亲,在礼仪之外我们完全可以与他说说悄悄话。在快乐的时候,把快乐也分享给天主;在困苦的时候,也将心中的不快诉说给他听。
3、读一段圣经
圣经是天主的圣言,当我们不知道该向天主说些什么的时候,那就需要聆听天主对我们讲了些什么。当我们祈祷不下去,或者精神不集中的时候,读一段圣经,看看天主对我们的期盼和要求,我们便会有感而发,从而回应天主。
4、念一串玫瑰经
念玫瑰经不仅仅是敬礼圣母,其中每一端都包含着基督的救赎奥迹。当我们诵念天主经、圣母经等经文的时候,我们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向天主祈祷。尤其在连续重复十遍圣母经的时候,尽管有时难免会出现机械化的情况,但也是让自己重新集中精神的好方法。
5、听一听圣歌
欣赏音乐,能把我们带入歌曲中的意境。试想,我们听一首摇滚乐,自己也会变得热血沸腾;当我们听一首缓慢抒情的音乐,自己也会融入那种安静的环境之中。所以,当我们听着赞美天主的歌曲,心中也一定会有感而发,从而跟着音乐一起祈祷,一起赞美天主。
6、注视着圣像
精神不集中、走神儿,这是我们难以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眼睛。尝试一下注视圣像吧,默想圣像所表达的含义,无论是耶稣的降生与受难、圣母的圣德芳表,抑或是圣人们的言行。圣像本身不是我们朝拜的对象,敬礼的是它背后所代表的神圣。
7、把祈祷内容大声说出来
很多教友尝试过把祈祷的内容大声说出来,这样便更容易进入状态。用语言表达往往比握笔撰写的思路更开阔,祈祷也是如此,大声说出来,就好像与天主面对面对话,而非自己在心中默想。当然,做这些的前提是不打扰到其他人。
8、想别的事了就索性把这事交给天主
祈祷的时候,不小心想起了其他的与信仰无关的琐事,这是人之常情。那么我们既然想到了别的事,就索性把这件事交托给天主,把我们对这事的想法说给天主听,然后聆听天主的意思。
如果在祈祷中被一件事或一个情绪纠缠住不放,可以试着以短诵反复默念,“天主,帮帮我;给我指引;请平复我的情绪;请以你的平安充满我……”
9、与更多兄弟姐妹一起祈祷
当我们很多人在一起共同祈祷的时候,耶稣就会来到我们中间。一个人祈祷时,很容易犯困、偷懒、想别的事情,但很多兄弟姐妹在一起祈祷时便不会有此类情况,团体祈祷更容易让教友们进入状态。
10、不要为了祈祷而祈祷
当我们实在不想祈祷的时候,千万不要勉强自己,那样就会让自己变得不自由、变得压抑和不知所措。如第一条中所说,祈祷的确是一项任务,但完成的频率和效果则由我们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所以,我们不要为了祈祷而去祈祷,那样的效果反而不好,天主在此时也会帮助我们更加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