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天干地支里申,申时天干地支是什么
巳与申,到底是什么关系?
五行之中金与火的关系是最复杂的,相生又相克,所以造成了巳申两支的关系更加复杂。这里谈点个人看法,供参考。①按12长生诀,金长生于巳。申是长生与巳吗?按巳酉丑三合金局,好像是酉金才长生于巳,申金并不长生于巳。(按长生诀是金长生于巳,而不是申或酉长生与巳,虽然申酉在五行上都属金,但地支与五行还是一些区别的)②按五行属性,巳属火,申属金,火克金,是巳火克申金的关系。(同理巳克申为五行关系上的火克金)③按地支,申、巳合,又是合的关系了。④按寅巳申三刑论,巳刑申,又是刑的关系了。实际上你还说漏了一个关系:申巳相破。其中合刑破,都是地支关系,这三个关系都同时存在申巳之间,但会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突出某种关系。
时辰的天干地支如何推算
有表格,月按照顺序排列出来的,日是根据月推算出来的,也是60甲子顺序排列出来的!时辰天干根据月和日推算,地支是固定的,与当今时间对比是:子时 23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巳时 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未时 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申时 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酉时 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戌时 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亥时 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
1.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我国至少从汉代开始,便已经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并采用十二地支计时法来记录这十二时辰(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这样一昼夜便是现在所称的二十四小时。2.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叫作“十二生肖”,用于记年。3.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用于记时。【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扩展资料:1.“十二地支”的含义:”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卯”是茂,言万物茂也;“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2.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1)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故为“子鼠”。2)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故为“丑牛”。3)凌晨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故为“寅虎”。4)凌晨五时到上午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故为“卯兔”。5)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故为“辰龙”。6)上午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故为“巳蛇”。7)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故为“午马”。8)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故为“未羊”。9)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故为“申猴”。10)下午五时到晚上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故为“酉鸡”。11)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故为“戌狗”。12)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故为“亥猪”。3.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生肖的周期为12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亦称十二生肖。参考资料:中华经典文学网:天干地支 十二生肖百度百科——十二地支与生肖天干地支里对应现在是什么时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 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臣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申巳什么关系啊?
巳申是刑克合。
天干地支与六十甲子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代中国人民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
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古代中国人民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论,应该有观察和实践基础,不是闭门造车弄出来的概念。比如中医针灸取穴,讲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时辰,取穴是有规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规律符合。
起源历史:
天干地支的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挠氏。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商朝第30代国王)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
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年号。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
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不但中国古代人民用60作为循环,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同样,西方计时法中,一天为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六十花甲子
“申”在地支的第九位是什么意思?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