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关于水的描述,学易经的人下场很惨是真的吗

易经 中金木水火土各指什么?

你说的是五行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属性,也就是说,水主财,为什么?财源财源,所以说财是水,但水不仅仅代表财,还代表很多东西,只要是流动的柔软的具有水特性的都可能看成是水。在色彩上,水就主黑色。等等,非常多,你可以发动自己的想象力,找出很多。 一、金 人体:代表呼吸系统。骨骼、牙齿、经络、肺等。 疾病:肺经受病,表现症状为虚体咳嗽,或气喘痰多咳血等。 方位:西。 季节:秋天(申酉戍月)。 性格:坚硬、刚强,有肃杀、义气、宁折不弯之性、硬利、寓意威武。 五味:辛辣。 五常:义。 五色:白。 二、木 人体:代表神经系统。肝胆、四肢、毛发等。 疾病:肝胆受病,表现症状为感冒风寒,四肢不和虚黄腑水等。 方位:东。 季节:春天(寅卯辰月)。 性格:曲直向上,有条达、侧隐、善良、仁慈、倔强、寓意仁厚。 五味:酸。 五常:仁。 五色:绿。 三、水 人体:代表生殖系统。肾脏、耳部器官,血液循环等。 疾病:肾经或血液受病,表现症状为恶寒盗汗,或遗精、白浊、浮肿等。 方位:北。 季节:冬天(亥子丑月)。 性格:弯转向下,有润下功能,主聪明智能,有流动变化的特性、寓意智慧。 五味:咸。 五常:智 五色:黑。 四、火 人体:代表心血系统。眼目、咽喉、小肠等。 疾病:心经受病,表现症状为发热咽喉干口舌燥等。 方位:南。 季节:夏天(巳午未月)。 性格:有炎上热烈之象,主礼,有文明、谦逊、光明之意、寓意礼仪。 五味:苦。 五常:礼。 五色:红。 五、土 人体:代表消化系统。皮肤、肌肉、脾胃等。 疾病:脾胃有病,表现症状为胃脘(心口)疼痛、消化不良等 方位:居中。内地、本地、中心地带、在四面八方方位上居中。 季节:每季的末季,即:三(辰)、六(未)、九(戍)、十二(丑)月。 性格:厚重、容纳、承载特性,主诚实、守信、踏实认真、主静、有信仰、寓意信用。 五味:甜。 五常:信。 五色:黄。

五行相生相克是科学的吗?

五行相生相克是人类还不能完全的认知宇宙时,朴素的宇宙观。当时人类还不能了解宇宙,只有天圆地方的学说。但是,地球上现有的事物变化,以小博大,认识大概的物理现象。而正是以小博大,认知了宇宙的基础,描绘了宇宙大概的模型,概括了宇宙变化的原理。

人类就是从简单粗糙的宇宙观察,到更加细腻的宇宙全景理论,这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与丰富的果实。

(唯物辩证法),其实在古老的中国就已经产生,但是,没有具体的数学,物理,化学,精准的哲学概念,而不能完全的清楚的解释宇宙的星球之间的关系,遇到不能解释的难题,就用幻想,神话来描绘。这就给中国的哲学思想披上了唯心主义的衣服。

西方传播的见识,以数,理,化为基础的科学知识,奠基了今天的比较清楚的宇宙探知,而用人类今天所获得的知识,伸入宇宙的深处,了解真实的宇宙真貌。

中国朴素的五行学说,给世界人类打下了原始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知识上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在整个世界知识的发展上,发扬光大。

五行相生相克,是自然规律,当然是科学。

2023年4月21日, 科技 部、中宣部联合出台了一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了132个公民应该掌握基准点。结果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议。

如第9个基准点,要求公民“知道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 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 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 ,并具有现实意义。”

国家意识到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新版一年级语文课本的第二课,就编排了一篇儿歌《金木水火土》。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是不是科学?算是一种吗?

今天只从汉字的角度讲讲 “五行是如何相生的”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生产工具发展史,中华民族的考古学发展史,中华民族的 科技 发展史,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

了解汉字的本源,多少必须了解点中华文明的 历史 年表(考古年表),年表记录着什么时期有什么,工具的产生有时间先后。

比如:人类还不知道如何用火的时候,可能就没有与火相关的文字产生。

石器时代,不可能有金属,就不可能产生与金相关的字,这就是为什么《诗经》《道德经》中,金字偏旁的字就极少的原因。

水字,象形独体文,象流水旁边溅起点点水滴之形。

木字,就象一棵树,根在地下长,树木在地上长

火字,象火焰的形状

土字,就象土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样子

从汉字产生的角度,水、木、火、土,是地上物,自然界存在的,树木有水才能生存,

水生木,木生火,木烧成灰,成灰土,火生土,这些都是自然规律的总结,

金属出现较晚,为什么会有土生金的说法呢?

人类从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的标志,是金的出现,古时候人们把铜称之为金,青铜冶炼是从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而产生的,也就是说, 金属的发现,是因为烧制陶器(陶土),所以才有了土中生金的说法

金字 ,是由三个图形:今是冶炼房子的图形、土字图形和金水分流图形,组合在一起造出的字,指今在土上,土生金,在今的房屋之下,“八”分流出而产生了“金”。

金字是金属,金属物和黄金的意思。

金字借了“今”的音,金字产生后,以后与金属有关的字,基本上都是以金字作为偏旁。

古时人们把铜称之为金,青铜是古人以土烧制陶器实践过程中被认识的,制陶温度达到600 摄氏度以上出现青铜金属物,青铜熔点在700~900 摄氏度之间,金字本义指青铜。

人们制作青铜器时,必须把青铜化为水状,才能制作不同形状的青铜器物, 金生作了水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

五行相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汉字的产生也是戚戚相关,没发属时,很多工具是石头做的,如:石器时代,砍、破等字都只与石头相关,干、戈等字,如果作为武器,肯定不会是金属的,

铁,同样是金属,但发现较晚,汉朝才开始大规模应用,与铁相关的字,石器时代是不会产生的,学会用火之后,就会产生与火相关的字,学会用火烧制陶土时,就会产生与土器相关的文字。所以说,五行,不是一种,应该说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思维,是科学。

我们不仅仅要在识字,更是一种哲学思维启蒙。因而,汉字的产生,源于生活,源于生产实践,源于对 社会 生活的观察,源于自然,源于对自然规律的发现。

五行生克不属于科学

五行生克的概念不属于科学,这是因为 五行生克 的概念产生比现代科学还要早,属于哲学+早期“科学”。

所以如果单纯的问:“五行相生相克是科学的吗?”,那么结论是五行生克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定义和范畴。

但是,五行相生相克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定义,并不代表五行相生相克就是错的,就是不符合逻辑的,就是没用的。相反,五行生克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进了日常生活、古代天文学、 社会 伦理学、中医等方方面面,是有现实作用和意义的。

什么是科学

科学(英语:Science,希腊语:Επιστήμη)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原来指自然现象,现泛指包括 社会 现象等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 探索 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科学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 可证伪性 。实际上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必须是可被证伪,并且仍未被证伪的。

很多人不理解 可证伪性 ,从而片面的将科学理解成“ 可以被证明是假的 ”才是科学,一切不能被证明是假的理论都是 不科学 的,同时混淆了 不科学 和 伪科学 的概念,将中医理论、五行理论直接就等同于“伪科学”,甚至就认为这些理论是错的,是没用的。

这个结论“科学”吗?实际上这个论证及结论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其局限性。

比如:无法证伪的科学理论在今天并不罕见,如: 弦论、和意识有关的神经科学,还有假设“地外生命存在”这种理论 ——要证伪它,就得把宇宙中所有星球都找一遍再得出“地外生命不存在”,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实际上,一般只有经验科学(大多数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的理论才可证伪,而数学、逻辑学、经济学这些本身建立在公理、定理、假说推论上的学科,是没有办法进行证伪的。很多拿着“可证伪性”这个法宝来攻击中医的“ 科学教徒 ”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

盲目崇拜“科学”也是一种

什么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的本质是对事理的陈述不抱怀疑态度,就像科学家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若只信其陈述,而不加考证,这就是一种对科学权威的。

所以对大部分盲目崇拜“科学”,又不理解什么是“科学”的“拜科学教徒”而言,他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另类的。

他们不懂现代科学,也不懂古代科学,更不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只是只鳞片爪的听说了中医没有做过双盲实验,中医的理论不可证伪(是否不可证伪并无定论),就开始抨击中医,顺带抨击中医理论,以及相关的“ 五行生克 ”理论,这种做法实在是相当无知和浅薄的。

用理智、客观的态度看待“五行生克”理论

现代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在现代科学诞生以前,我们人类依然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而中国的 五行学说 ,即是其中之一。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将天地万物的性质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加以划分,并且对应到 社会 结构和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中医用五行生克来诊断治疗疾病;

星相学家用五行生克来解释朝代更替;

算命先生用五行生克来预言人的一生际遇;

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行 ”与“ 五脏 ”、“ 五志 ”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正确的,有多少是错误的,有多少是人类没有搞清楚的,有多少是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的。

我想我们只能用既不,又不盲从,实事求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的态度去研究,才能最终揭开五行生克的秘密。

当然,也有可能“五行生克”这套理论是错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用事实来告诫所有的后来者,而不是轻率的否定这一理论。

你认为呢?

怎么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好像是《易经》里的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解 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编辑本段][评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转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便是道。

根据五行起名有科学依据吗

没有.

易经中水属于阴还是阳?

易经中的水为阴,山为阳!包括老子的上善若水,都讲水为柔顺、甘处低下、忍让,有阴的各种特点!风水中又反过来了,得分清,望采纳,祝您好运!

道德经与易经对水的解释为啥不一样?

道德经是道家的哲学著作。主要是为了表明水是他们所推崇的一种状态和象征。也就是道之象征。而易经里面对水的解释主要是,五行学派的天干地支阴阳等。它是一种预测或者是五行哲学里边的。主要为了表现为相生相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