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强土和身弱火,己土身弱以火为用神

到底身强还是身弱?喜金水还是木火?高人献策!甲子 甲戌 丙戌 丁酉...

甲子——甲戌——丙戌——丁酉偏印 偏印 日主 劫财胎 墓 墓 死日主临月令同坐墓库之地休囚无气,身弱无疑。

八字中土多身强怎么办?

命造生於当令则身强,或不得令,但有印比帮扶,亦得身强。例如:甲日主生在春天,或冬天有水生木,都算身强,生於夏秋,多属身弱,但还要参考局中是否有印比帮身,或克洩情况,方可断身强弱

身强身弱区别

用神是用来调和日主及整个八字的旺衰强弱的,它的功用就是将来能使日主及整个八字达到一种中和或平衡的状态。吉者,善也,利也。虽非富贵,一生少险恶风波。遇艰难险阻,皆平安无事。论命断吉,全以标本平均,用神安顿为主。兹举例如下。身旺用财,有食之生财,或有官杀之卫财。身旺用官,有财之生官,或有印之卫官。身旺用杀,杀重有伤食之制,杀轻,有财之生。身旺用伤食,有财之流通。身弱用印,有官杀之助印。身弱用比劫,官星重,有印之生身泄官,财星重,有官之泄财生印。身弱用印,有官星生印,或比劫卫印。凡命局有如上述情形,皆主吉也。买本四柱预测的书看下。以月支为主,也叫月令!即当令为旺(5)、令生者为相(4)、生令者休5(3)、克令者囚(2)、令克者死(1)。和令一样的也计数为5. 你把八字排好。然后按上面的关系以及对应的数字在八字的天干地支标出来。然后看和日元的同党数和异党数,日元同党大于异党数视为身强,反之为弱。同党数里面包括(比如甲木日元。则乙木和生甲木的水也要算在甲木这边,其他的像土和金、火是克甲木的,就要算异党数)。 这个是最基本的算法,也是容易懂的。看八字厉害的人一般他会记住十天干的特性,以及生克关系,很快就可以断出身强身弱!如甲木生在亥子月,身无比肩,柱中无火。一看就是身弱,不 用去算的。 在就是比肩多。印多,多半身强。 个人一点见解,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一般书店有这方面的书,买一本入门看看

农历2011年1月1日19点47分出生的五行缺什么?

八字五行:庚寅(金木) 己丑(土土) 己丑(土土) 甲戌(木土) 五行缺火、水。日干己土代表命主。八字生助命主(己、双丑、戌土)强于克泄(庚金,寅、甲木),命主五行强。八字平衡为贵,强喜克泄弱喜生扶。此先天八字身强土旺,后天五行补救忌火、土生溢命主,喜金、水、木制衡取用。起名五行补救最喜木、水旁及字意的名字(八字土旺最宜以木为用神,水生木故以水为喜神相辅)……

身强身弱怎么看

一个人的身强身弱要看月支和日干的关系。

身强与身弱是两种相反的运势,会直接影响到判断运势的好坏。日干的能量强弱,俗称身强身弱,日干强弱最主要的决定力量是月令,就是你所出生的月份。分析一个八字的旺弱首先要看日元是否得令,即日元在生月是旺还是弱,这也是日元旺落的重要尺度,日元生在比劫、印星的月份叫旺,日元生在食伤,财星,官杀的月份叫做弱。

其次要看日元是否通根,也叫得地,看其与八字的组合,是否能为日元提供根气。地支的根气比天干的能量要强,一个八字地支总共有四个,如果日元在地支有二个根,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弱。

分析强弱

当八字生扶日元的字很多,即使不得令,日元也以旺论,如甲乙虽不得时,然四柱干支多得水木之助;丙丁虽不得时,然四柱子支多得木火之助;戊己虽不得时,然四柱干支多得火土之助;庚辛虽不得时,然四柱干支多得士金之助;于癸虽不得时,然四柱工支多得金水之助。

印星是分析日元旺弱的另一个重要筹码,如果八字没有印星,比劫就容易气虚,容易被食伤化泄、官杀克制,所以看八字里印星是否有根也很重要。接着再看八字天干是否有冲合,地支是否有三会、三合、六冲、等等,结合生克力量就可以总结日元是旺是弱了。

身强和身弱的区别

身强和身弱的区别在于构成不同。

身弱的构成:失月令:如甲木日干,生于夏秋;多克泄:如甲水日干,年、月、时三天干多金火土;支失气:如甲木日干,地支藏干中多金火土。

身强的构成:得月令:如甲木日干,生于春冬;多帮扶:如甲木日干,年、月、时三天干多水木;支得气:如甲木日干,地支藏干中多水木。

但“身次强”和“身次弱”两种状态的分辨经常在毫厘之间,需要详加分辨,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干支的合化都会改变原本干支的五行属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

介绍

在八字论命时,经常会提及身强和身弱的概念,身既等于日干,身强就是说日干的力量强,身弱就是说日干的力量弱。八字最终讲究的是以日干为核心的整个八字的能量平衡。所以判定身的强弱,不但对判定人的性格有重要作用,也是后期八字定喜用、格局等的关键,关系最为紧要,也是八字批命的第一步。

日干必是五行中的一个属性,那么必然和八字中其他七个干支的五行属性形成相互生克的关系,从而增加或减少自己的力量。

八字论命以日干为主,日干又称之为日主、日元,《渊海子平》有云取日干为主,以年为根,以月为苗,以日为花,以时为果,以生旺死绝休囚制化,决人生休咎,其理必然矣,复有何疑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