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对应的二十四方位,十二时辰太阳方位
12时辰怎么划分的?
12时辰对应时间具体如下:
1、子(午夜23时至1时):
在一日中,子时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一天的开始。
2、丑(凌晨1时至3时):
丑时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据说是牛开始日出耕田的时刻。
3、寅(凌晨3时至5时):
在一日中,天方大白之时,正是老虎开始活动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老虎。
4、卯(清晨5时至7时):
卯时是太阳已东升,开始放万丈光芒的时候。
5、辰(清晨7时至9时):
辰时太阳光热增强时刻,据说是群龙行西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龙。
6、巳(上午9时至11时):
巳时太阳光热更强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蛇。
7、午(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
在一日中,阳光最为猛烈。
8、未(下午13时至15时):
在一日中,未时是暑气将消之时。
9、申(下午15时至17时):
在一日中,申时的暑气已快过去了。
10、酉(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
在一日中,酉时是夜晚将来临所的时刻。
11、戌(晚上19时至21时):
在一日中,戌时正是黑夜扩散,华灯初上时分。
12、亥(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在一日中,亥时是一日将尽,要迈向明日之前时分。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2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二时辰”简史
十二时辰的名称各是什么?分别代表什么时间范围?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
二十四时辰对应时间是什么?
24小时对应只有十二个时辰,十二地支代表的时间具体分别如下:1、子时:(23时至01时)。2、丑时:(01时至03时)。3、寅时:(03时至05时)。4、卯时:(05时至07时)。5、辰时:(07时至09时)。6、巳时:(09 时至11时)。7、午时:(11时至13时)。8、未时:(13时至15时)。9、申时:(15时至17时)。10、酉时:(17时至19时)。11、戌时:(19时至21时)。12、亥时:(21时至23时)。十二时辰是怎样分布的?
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代表,时间具体分布如下:1、子时:(23时至01时)。2、丑时:(01时至03时)。3、寅时:(03时至05时)。4、卯时:(05时至07时)。5、辰时:(07时至09时)。6、巳时:(09 时至11时)。7、午时:(11时至13时)。8、未时:(13时至15时)。9、申时:(15时至17时)。10、酉时:(17时至19时)。11、戌时:(19时至21时)。12、亥时:(21时至23时)。时间来历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十二时辰对照表图片,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哪些时辰?
提起十二时辰对照表图片,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哪些时辰?另外,还有人想问12时辰表,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古代时辰对照表,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哪些时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天24个时辰是怎样划分的?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现在是什么时辰?教你如何看日晷图导读(目录)十二时辰对照表十二时辰的读音十二时辰详解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更”和“鼓”的区分十二时辰养生法(黄帝内经时辰养生)比时辰更小的古代时间单位时辰历史唐诗宋词里的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对应的生肖十二时辰与五行对照表中国十二时辰的优雅味道《长安十二时辰》再现大唐风物展开↓十二时辰对照表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23:00-00:5901:00-02:5903:00-04:5905:00-06:5907:00-08:5909:00-10:59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11:00-12:5913:00-14:5915:00-16:5917:00-18:5919:00-20:5921:00-22:59在现代生活中,时间是通过“时分秒”来记录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日晷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每一时辰的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比如7时叫辰初,8时叫辰正,9时叫巳初,10时叫巳正。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午时三刻”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分12秒。俗话说“女孩难得午时贵”,意思是说午时出生的女孩是最为好命的。又传说子时、寅时、辰时、酉时这四个时辰出生的人必定人中龙凤,日后必能成大事,有成为达官贵人的好命。晨曦破晓是什么时辰?破晓是指早晨刚开始发亮,朝阳或好似朝阳发出光亮,他并不是精确的时间名词而是一个时刻。一般是4、5、6点钟天刚亮的样子。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生活之美,被古人融入十二时辰点点滴滴。吃货的十二时辰,北京十二时辰,杭州十二时辰、晋江十二时辰,珠海十二时辰,大理十二时辰,高校十二时辰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中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中国古代的计时器:圭表、日晷、漏壶、浑天仪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没一个时辰儿不挂念,没一个夜儿不梦见。”《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耽搁了时辰了。”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这就叫: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宋朝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清朝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