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吉避凶读后感,趋吉避凶到底好不好
《红楼梦》里选一篇写读后感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四圣试禅心读后感500字吖,急,谢谢拉
西游记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修行证真,目的是破除二种障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世人讲:“趋吉避凶,逢凶化吉。”烦恼障是心法中的各种烦恼,这就是凶。因为烦恼能产生引发业习滋润生种种妄想心的作用,导致了业障习气加重,使其流转生死,能障涅槃之果,故名烦恼障。所知障表现为一切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真如),能障了知事相实性的菩提妙智。没有智慧的作用就是猪八戒代表的理义,动物里面哪一种最惨?其实就是猪。猪的习气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没有福还要拼命享福,这就只能用性命的代价来获得了。从本质上看,猪没有智慧,只希望在境界里求福,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但是科学有研究发现,猪是动物里智力相当高的物种,有点像是人类的聪明人。聪明人就是在境界求福的能力比一般人强,争名夺利相当有手段。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没有想到这些行为正是给将来带来无穷无尽烦恼的正因。其实,这些聪明人只懂得追求缓解烦恼方法,天天为满足七情六欲而努力奋斗,根本没有能力发现烦恼的本质和烦恼产生的因果关系,因此聪明一般都有一个修饰字,“小”。小聪明人没有大智慧,从乞丐到国王都离不开这些事,错误地以为人生就应当这样生活。不明白智慧的重要性,有了钱,一般就追求享乐,这是最大的凶险很少被人悟到。就好像,一个人在沙漠里行走,没有方向,在沙漠里转圈却不求出离的方法,不论他现前是不是有吃喝,可以断定他离苦难不远了。更比如,一个人走向火海,越热越往心坑里跳。甚至天天激发情欲,再设法满足这个生理需要,本质是自寻烦恼的行为。不明白一切感受产生的原理和解脱苦受的方法,仅仅采用暂时缓解的方法是多么愚蠢啊!看一看,我们生活中的财色名食睡本质上不正是如此吗?因为是暂时缓解,就总是被周期性的烦恼折磨。比如吃饭,一天要折磨三次,不吃就饿得难过。如此之类的周期性烦恼,有谁想过要彻底出离?今天大学、研究院、科学院有没有人要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世间的真相,佛家称为五浊恶世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忙于不急之务,对生死大事毫不关心,实在是悲哀。《西游记》又称释厄传,就是从总体上描述智慧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过程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前面的章回讨论了,见思惑断除问题,尘沙惑解决方法,从这一回开始进入开发智慧原理和原则问题的深入讨论。因为修行到这个阶段分段生死已了,但是变异生死没有解决。分段生死是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界外(即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可见,进入这一回,开始要解决分别心和所知障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障碍智慧的恶业和习气问题,这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地方。《西游记》是大乘佛法,因此要从大乘修行的位次看这一回,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要试禅心的问题了。前回出离六道,而进入四圣法界,这时的断证功夫应当是从圆教七信位开始,与小乘的阿罗汉果相当。但圆教智慧更广大,因为发菩提心的缘故,与小乘果的未发菩提心有本质的差别。小乘一路修舍法,即一空到底,证得偏真之理。大乘菩萨以中道为发心,不落空有二边,最终趋向圆真之理。前回渡流沙河并不是如实之智,而是方便法,因此要继续精进,直到明心见性,如实法性妙智圆满现前才算成佛。用九宫八卦和红葫芦渡过流沙河,只是方便位,离如实妙智现前还有很多路要走。佛法的魅力全在大乘圆教,所谓始终如一,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都是初心不改,不假借方便,心心不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所谓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前后相即,是圆融;前后次第是行布。净土法门说是信愿门,就是这个道理,始终只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来堪验真性理体把握的情况。净土法门里的“真信切愿”,就是圆教的初信位,时时不离清净信愿,因为心清净故与六道轮回之因果都无缘,因此可以顺利往生。当然这个真信切愿并不是世俗理解的相信和意愿,而是真实心中确有如理如法之大方向,坚守此心即与清净平等觉相应相感,因此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信切愿难发,六道众生中善根极深厚者方能得此微妙佛旨。虽然一次不能圆满,毕竟受到根器增上的作用,终有机缘成熟之时。圆教的行布门中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位,凡夫可由此顺序渐进至佛果位。《西游记》大约就是讨论了十信位的修行证初住位的情况,“信满成佛”是小说的写作方法。十信者,指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一、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也。三、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于真净也。四、慧心,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也。五、定心,执持智明,则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也。六、不退心,定光发明,则明性深入,唯知进而不退也。七、护法心,心进安然,则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涉也。八、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九、戒心,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而不遗失也。十、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于十方所作悉随愿也。虽然唐僧师徒一路上都是护法利生的问题,不能分段成哪一种心的修证,只是小说只好这样来描述,其实一心圆融的具备十种信的功德,只是多分少分的证入而已。《西游记》要写除去所知障,也就是除破无明业障,这与尘沙惑和无明惑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些都是必由之路。三藏不忘本,众生明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进而发心恢复本来面目,这就是不忘本。三藏,指众生清净的体相用三德。小说里唐僧的使命是去西天取经,不能因为有了方便法,就舍弃了根本智。世人也说不要忘本,一般都是指要懂得感恩了。其实,忘本的问题是极其深刻的,没有恢复清净自在的本来面目都可以称作忘失了本觉。六道众生舍本逐末,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要把修行进行到彻底,所谓大彻大悟,圆满佛果,就是时时不能忘本。四圣试禅心,佛法是宇宙中最严谨的科学,任何一种利益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忘本不忘本,自己说了不能算数,要在境界里堪验才是真实。什么是真实呢?故事里用四个圣贤来检验,如果不能认出四圣的本来面目,就是考试不合格。如果还产生的妄想和执着,那就更要努力改过了。这四圣分别是:黎山老母、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西游记》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在这里,并没有歧视道教,相反如实地赞扬了儒道佛三家文化,在什么层次上讲什么道理。没有宗教情感的问题,只是讲大道理,论修行功夫和境界以及在什么阶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黎山老母,《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说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斗姥是先天元始阴神,象征道体。这样一看就明白了,修行到了这个境界,虽然还没有能力照见五蕴皆空,但是已经渐渐入了道门。心体与凡夫大有不同,有了一定的观照功夫,这里用观世音菩萨表示,观照请出的道体元神。元神是不是纯真呢?还要从二个方面来验证。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只是这种智慧还是方便,只是一个少女,有而不真。普贤菩萨代表功德,也只是一个少女,还不能普利一切众生。更重要的是猪八戒的习气还很重,禅心未得。因此如幻如梦,一觉醒来还是一切荒野,未有真实功德可言。修行之路才刚刚开始,前面的境界还很多,都要在这些境界中堪验观照的功夫和层次。
关于了凡四训读后感5篇
了凡四训 读后感 我于2013年8月31日网购了一本《了凡四训》,9月15日看完。《了凡四训》是一本劝善书。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已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得福报。书中分四部分组成:“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说”。首先,了凡先生在15岁时,偶遇慈云寺孔道长。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最后正寝,惜无子”。从此坚信“命由天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自从 拜访 了云谷禅师后,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立命之说。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例如:“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已,生男天启。”等等。并于六十九岁之时,他给儿子写下家训:《了凡四训》。 “改过之法”。透过三个方面“发耻心”,“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发勇心”来改过。在没有行善累德之前,先须改过,将自已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刷”。若不能彻底改过,纵然修善了,也会使得善中夹杂着恶,其功难显。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人只有明白自已是谁,就应做什么,并自觉主动地去践行,使之成为“有心人。”“积善之方”。透过十个真实的 故事 ,说明:“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并从善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等方面进行展开。且对“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等方面进行细述。其经典语句有“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爱鼠常留饭,怜娥不点灯。”等。强调人要以慈悲为怀,与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和谐相处,不能够自我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资源。 “谦德之效。”《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的运行规律一致。人只要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效法自然,修身养性,就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从而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以上四人方面能做到吗?我用“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来与大家共勉。以上是我15天来,对《了凡四训》的感悟,不敬不妥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了凡四训读后感 读罢《了凡四训》,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命运是否能够透过主观的努力而改变,第二个则是如果能够改变的话则就应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他。 第一个问题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初二的时候读的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名字叫做《命运之路》,牧羊人翁大位为了追求诗人的梦想与心仪的姑娘而来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条道路能够供他选取,他能够乖乖的回家,也能够去一个成就了无数诗人也毁灭了无数诗人的城市,还能够选取左边一条泥泞而未知的道路。他选取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结果都是相同的命运:同一把刻着一个伯爵名字的手枪杀死了他。小时候只明白这是欧亨利惯常的调侃与幽默,但是读了了凡先生的书,回想起这个略带无厘头的故事,我却多体悟出一番况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尝不与翁大位的命运相似呢,他们的命运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选取与改变好像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难免就会甘于沉沦。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的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透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忽然间会发现佛教---------它也是贯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与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学观点相比较,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便是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界限貌似变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种相容论的主张了。 在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中,比如斯宾诺莎,他虽然不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被无数的条件一环一环所决定了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唯理论在摆脱外在权威的好处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决定了道德,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外在的决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则把自然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加以区分,所以我们能够看出,人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潜力为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规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规律去行动。 至于一些__以及伊斯兰教的观点,他们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当然能够全权的支配人的命运。人的活动,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被控制的,虽然这样的观点并不受到所有神学家的认同。 佛教则另辟蹊径,他没有执著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辩上,普遍的因果论让我们看到了决定论的影子,但是作恶与行善则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选取,人做善事与种恶因断然不会是被决定了的,这当然是一种自由的意志,而且这种自由意志所触发出的行为将作为一种"因"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我们看到,佛教实际上是提倡透过自由的意志来影响自身的命运,而反对那种完全的决定论。 因此,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能够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能够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能够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 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的处理方法或者一些行为我看不惯,然而我却没有认真想过,我的做法难道真的是适宜的吗,别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没有思考这些,却武断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想想这些,感觉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鄙陋。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能够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错事、恶事,即使不被发现、不会损及自己的阴德,但是必然会导致人的放纵与堕落,而这种放纵与堕落实际上更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会公然做那些他们习以为常的错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质会明显下降,这样,即使人们不明白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从人的改变中我们一样能够窥觑人的素养与品德的高下了。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此刻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但是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就应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的确,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习,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就应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第三篇积善之方,则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就应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确,圣人、先贤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不可能透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就应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忙、爱敬万物,透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第四篇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 文化 入侵的结果。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但是我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学问上要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要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要持续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能够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真的很感谢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了凡先生的每句话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时刻的 反思 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先生的每句话,放在这天来看,也无不是对于浮躁的现代人的讽刺与警戒,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了凡先生的谆谆教诲,戒骄戒躁,多行善事,砥砺德行,让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友爱,更和谐。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我是从7月份开始学习《了凡四训》的,这本书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它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份的内容。目前,我所在的组学了前三个内容,积善之方还在学习之中,尚未读完。 前言部分介绍这本书是的内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佛经。所以从中认识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赞叹的。还让我懂得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以及改变命的方法,命运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实现的。我觉得改过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养性,从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纯净.善良,不起丝毫的妄念,顺从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我们要管好自己的这颗心,不管在心里种什么种子,都可以开花结果。我想把福德种在心里,把宽容种在心里,把慈悲种在心里。在工作当中,要经常检讨自己,当工作犯错的时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决方法,让自己在工作中成长。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自然能够成长开花结果。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学习这本书,并按照古圣先贤地 教育 理论来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和谐美好。 《了凡四训》读后感800字作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13机缘巧合结缘佛教,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650字 作文 我亲爱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从身边做起。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近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相关文章: 1. 《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2. 了凡四训读后感400字范文 读了凡四训有感 3. 《了凡四训》观看心得体会 4. 观看《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5. 萤王读后感范文 萤王读书笔记求红楼梦读后感。。。5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让我第一次走入作者的笔下,体会作者的心酸。岁月流逝,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红楼一梦 淡淡的云轻轻的飘走了,其中也有我的文学梦。虽然我无法彻底领略《茶花女》的经典,《三国演义》的磅礴。但大观园里的每一个女子,都是那样的牵人心魄,让我的梦长长久久的延续下去...... 樱花——林黛玉 她兀自低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连着凋零的花瓣,也要把那满怀心事长眠在地下。让那无尽的思念化在扑簌簌晶莹的泪珠里。她浪漫风流,才气纵横和最后冰冷的结局催人泪下。她绽放的太美,让上天都嫉妒了,于是化成一片云淡风轻,只留下樱花瓣美丽的回忆。樱花惹人怜爱,娇柔可人,只是阳春三月一过,它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林黛玉的韶华容颜,化作樱花的惊魂只有香如故。 栀子花——晴雯 晴雯,对红楼梦不熟悉的朋友,可能未必太多注意到这个名字。的确,她没有姣好的容貌,没有居高的地位,他只是怡红院的二等丫头。可是她却拥有敢爱敢恨敢怒敢骂的刚烈性格。书中的她被描绘成芙蓉仙子,而她短而无救的颊,像极了馥郁的栀子花。这样的美食刻骨铭心的,美到深入骨髓。晴雯的病逝给了混乱的局势最大的讽刺,她的刚烈性格,我铭记于心了。 百合花——薛宝钗 提起这个女子,可真是不简单,她上能讨好老爷太太们,下能团结打杂丫头。大气而聪颖,像百合一样高雅流露出丝丝智慧...... 一个女子,一种花语,每个人都绽放着她独一无二的美丽。这别样的美丽,渲染着我幻想的天空,让我深信天空的灿烂。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 ,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不知道你喜欢哪篇,希望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西游记第二回 读后感200字
去图书馆借本原著,前言部分就可摘录400-500字
红楼梦11回读后感
我这是10-20回的读后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以上我从黛玉的个性来浅谈《红楼梦》,见解肤浅,望大家多多指正。 自己简略 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