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孔子对命运的看法
儒家有句话叫做“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你怎么看这句话?
有人爱说“死生有命”,其实较常见的说法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出自《论语》,内含孔子“天命论”,即在孔子的观念中,人的命运由天定,人这一生无论富贵也好、贫困也罢,其实更多是“天”的安排。
当然,今人看来,孔子所提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普遍意义来说,还是相对消极的存在,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价值观,比起“生死有命”,颜小二更倾向于“人定胜天”。
但是这是不是说孔子的“天命观”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呢?颜小二希望各位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孔子的“天命观”。他的“天命观”在那个时代,一方面,是极具进步性的言论;另一方面,也更多是他对自己一生,甚至很多和他一样不得志之人的一种“安慰”;同时亦体现了孔子就理想信念践行方面,对功利追求的绝对剥离,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境界。从孔子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与“自我奉献”之使命感相似的精神,这一点是今人所缺乏的。
从古至今,孔子的不同命运?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说诞生之初是不被重视的;直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孔子的地位提高;魏晋南北朝盛行玄学,儒家思想的地位下降;唐代儒释道三教并行,官方虽仍以儒学为官方哲学,但实际上儒学并不是主流,孔子地位不及老子和释迦牟尼;宋代理学将传统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影响重大;元代异族入主中原,汉人知识分子地位下降,统治者废科举,儒家思想不受重视,孔子地位不高;明代儒学发展为心学,儒家思想仍为官方哲学,孔子仍被视为圣人;近代以来,中国像西方学习否定传统,孔子的神圣地位逐渐动摇,尤其五四到文革,孔子被视为封建文化的代表受到贬损;文革后至今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开始重新发掘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孔子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重新受到尊重和肯定
“时也,命也,慎始,善终”这话出自哪里?
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晚年所说。总共有三句:时也,命也。慎始,善终。尽人事,听天命。时也,命也。【释义】是时势,时局,更是一个人的命数。【意思相近的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战国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势造英雄。——出自佚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睛。——出自唐代杜甫 《蜀相》慎始,善终。【释义】要谨慎的选择,思考,调查,再去选择是不是开始。既然开始了,就要好好的完成,不能虎头蛇尾。【意思相近的句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西周佚名《诗经》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出自西汉《礼记•中庸》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出自战国《韩非子•喻老》尽人事,听天命【释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剩下的就交给天命。【意思相近的句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出自明代佚名《增广贤文》听天由命尽人事。——出自明代李汝珍•《镜花缘》人有三命
今天和大家分享《论语》为政第2-4 中 “五十知天命”这一节内容。在上一节音频中鲍鹏山老师讲到“天命”和“知”,在孔子看来,人有三命——生命、性命、天命。生而为人,就有了生命。生命和性命的区别在哪,在于性命比生命多了个心,这个心我们可以理解为孟子的“四心”。吃喝玩乐是生命,除了吃喝玩乐,还有“德性”就是性命。天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叫使命。人生在世,总要担当一些责任和使命,无怨无悔。“孔子知天命”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知道自己是天命所在,即传承周文王以来的“礼”;二是知道天命无法实现。三是天命即使无法实现,也不能放下。有人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有舍生取义,悲壮、崇高之感。想起这次星夜驰援、勇敢请战抗疫一线的医生们,不知生死如何,义无反顾。去的时候没哭,回来的时候却哭了。我想这种哭有对自己勇敢的使命担当,曾经为武汉拼过命的点赞,也有对他人(那些坚强活下来的人、逝去的同胞和他们的家庭)的怜恤,对不幸倒下的白衣天使的难过,对亲人的思念和道一声“我已如约平安归来”,对祖国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抗击疫情胜利的感恩和幸运的鼓舞。 也有人说人有三重生命:第一重是肉体生命,指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它指一个人生命的长度;第二重是社会生命,说是社会属性,指一个人生命的宽度;第三重是精神生命,指一个人的生命的高度。有了精神生命,就能活出价值、使命和担当。古今仁人志士,都是活出了生命的高度,让生命在艰难困苦或平静安逸中变得崇高而伟大。在这次新冠病毒肺炎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党中央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和医务工作者“大敌当前,勇敢请战”的爱国壮举,我们所有人“亲仁善邻、守望相助”的大爱情怀。责任担当中当然还有每个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付出的每个人,如你如我。我们是父母,是妻子(丈夫),是女儿(儿子),是教育者,是一位普通的工作者,我们有对自己生命的担当,对家庭的责任,对工作的虔诚。这种担当、责任和虔诚,大概就是孔子说的天命吧。 说到虔诚,不禁想起多年前读过的《沉思录》的这样一段话: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它归还似的;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这一点。 我想,这应当也是一个人勇敢担当时的一种境界,如那些为武汉拼过命的医生,如每个平凡的你我,为自己,为孩子,为家庭,为亲人,为事业愿意献出我们的爱。责任和使命,让我们的人生走得更远,有意义,宁静澄澈。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为什么可知?
我们来看一下孔子对自己的总结: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几个节点的阐述,以这些节点为边界,我们可以看见孔子一生中的五个境界。 孔子在三十之前,由于学问不成,尚不能自立; 三十到四十,在自立的基础上还有诸多疑惑; 四十到五十,虽然能对所见之事看得明白不疑惑,但尚不知自身的天命为何; 五十到六十,已经知道自身天命之所归,但对待自己天命相左之事仍不能宽而容之, 六十到七十,基本能够圆融自身和外界的不同,但仍不能挥洒自如。 可以看到,这不仅仅是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总结,更像是孔子对所有人应当达到的境界的预期。 节点:十五有志于学。 我们在与社会接触过程中,达到自立,基本不依赖于他人,是最基本的做人要求,用现在的话讲: 就是像个成年人一样处理问题。 节点:三十而立。 在自立的基础上,我们会寻求进一步发展,对内健全自己的三观,对外追求事业的成就,在这过程中,且不说处理内外两者关系,单说简单一些的建立自身三观,都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让人挠头不已的事情。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迷惑,但是会在完成自己分内之事的基础上去寻求困扰我们问题的答案。 节点:四十不惑。 再过十年,当我们能够比较系统、周全地处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就不会继续困惑,我们能够比较理智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但对于自己未来的归属和生命的意义,仍然不能参透。 节点:五十而知天命。 终有一日,我们参透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初步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这时候的自己,已经可以完整的回答那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得了自己的道,他们看得见自己在时间轴上所有的存在过程,所以他们的心智,至此已经坚不可摧。不过此时的人,对他人的“道”,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对待与自己的道不一样的事情,心中不能认同。 节点:六十耳顺 耳顺以后的状态在此可以忽略,我们反过来看看什么是天命。 在孔子的世界中,天命在人事之外,还需要人通过努力才能理解。要知天命,必先不惑,必先自立。知天命,说明天命可知,更说明天命本就存在,只是人不知而已。 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单从个人视角去观测天命,是不可能有正确认识的,想要知道天命的实质,应当跳出个人,站在空中俯瞰,才会有不同的收获。 如果把整个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我们每个人的“天命”,都决定于其他人,但同时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有意识有目的的完全决定他人命运的能力,所以所有的个人命运,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可知的混沌系统。想要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控制所有人的命运,是人类的能力所不可及的。 但这并不是说天命于个人自身来说,是一种完全不可改变的存在,否则孔子所言的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完全无意义的了,天命对于个人,之所以可知,是因为我们自己可知可控,自己的言行思想虽然不能在完全意义上决定天命,却可以尽最大可能的影响它!古语中,叫“尽人事,听天命。”而现在流行的话语体系里,也有类似的意思,就是那句烂俗又励志的:“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然后是“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 天命这种东西,就是你的人生轨迹。 如果你无心,随遇而安,那么你的天命就是不可预测的随机曲线,但是如果你有心,能尽人事,那么你的天命,虽有坎坷,但总有希望实现心中目标。
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
孔子的天命观是对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承认。但孔子在承认的基础上,主张不要过多关注,而把人们的眼光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来,主张尽人事以应“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