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签诸葛亮躬耕南阳,孔明点将解签求事业

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处-古隆中,到底在现在的哪里?

诸葛亮曾经在东汉末年隐居于古隆中,后来刘备听说诸葛亮有才,三顾茅庐,他们在隆中的一番对话,被称为“隆中对”,我们读中学的时候再语文课上学过的。后来诸葛亮成了历史文化名人,于是隆中二字也因而跟着成为一个大家景仰诸葛亮的地方。而隆中到底在哪里?却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问题。大体上说,关于诸葛亮所隐居的隆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在南阳,一说是在襄阳。

先来说第一个说法,诸葛亮在给后主所上的《出师表》里说道:“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自己说的,难道还有错?后世也一般都这么说,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里就说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但是,襄阳说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东晋的时候有一位史学家名叫习凿齿,他在《汉晋春秋》中说诸葛亮隐居地是在“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那么诸葛亮到底在哪里隐居呢?确切的答案是襄阳。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南阳卧龙岗一带归曹操管辖,刘备绝对不敢接连好几次跑到曹操的辖区内,那无异于自投罗网。

可是,为什么诸葛亮自己说是“躬耕南阳”?他自己说的话还能错?这就要说到古代的行政区划的问题。在汉代,天下被划分为一百多个郡。其中在今天南阳盆地、湖北省中北部地区设立了南阳郡,也就是说当时的南阳郡管辖的范围非常广,比如刘秀的老家是枣阳,但在当时枣阳就归南阳管。诸葛亮躬耕的襄阳古隆中,在行政区划上说,也是属于南阳郡。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曹操占据了南阳郡的郡城,而南阳郡的南部则是控制在刘表手中,所以刘备才有三顾茅庐的可能性。

说到这里,想到了一个故事,我读本科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一个老大爷,他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河南人,他说他也是河南人,和我是老乡。我问他:“大爷您是哪个县的?”他说他是东明的。我说:“不对啊!东明是山东的。”大爷说:“我离开家的时候东明归河南,我始终认为自己是河南人。”虽说诸葛亮的真实躬耕地可能是在襄阳,但是假如我们把诸葛亮从地下挖出来的问一问的话,诸葛亮也会觉着很纳闷:“我在出师表里说得很清楚啊~~”如今进入南阳武侯祠之后就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八个红色的大字:“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去争辩,襄阳、南阳都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这是古今行政区划变迁的结果。所以当一个襄阳人去南阳做了知府,他曾经写过这样一个对量:“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诸葛神签第九十五签 诸葛灵签解签95

;     诸葛神签第95签概述和签图

      第九十五首。      墙围竹木稻盈田、鸡犬桑麻境地偏、完却官粮无别事、泰平世界一神仙。      太和:险阳会合,冲合之气。      诸葛神签第95签吉凶解签      功名:福禄天成、一生富贵。      行人:桃源乐境、渔人自来。      婚姻:家室安宁、一生稳足。      官司:天相吉人、事事顺适。      丁口:家门清吉、人口平安。      生意:随分经营、一生财旺。      疾病:保合太和、身体康泰。      出行:一路平稳、诸事顺利。      失物:不出门庭、何愁损失。      田畜:田财进益、六畜丰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在哪?南阳,新野,邓州,襄阳...

诸葛亮在成都给后主刘禅上奏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中的“南阳”,指的是郡名,因为汉代人说自己出生地、成长地、工作地或劳动地,习惯用郡名,就像我们现在人们习惯用省名一样。既然是南阳郡,那到底具体指哪里呢?有人说是南阳邓县隆中,又有人说是南阳宛县卧龙岗。如何确定呢?东汉末年的南阳市时称宛县,由宛县改为南阳县是隋朝时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的何玮改的,他并于至大二年(1309年)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的山岗上修建武侯祠和诸葛书院,从此便出现诸葛亮躬耕南阳宛县说。因此可断定文中的“南阳”,并非是指今河南南阳市,这是可以肯定的。大多数史学工作者认为是指南阳邓县隆中,其理由有如下几点:一、从上文引的“臣本布衣……驱驰”这段话看,它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二是刘备三顾茅庐寻求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回答并提出对策与躬耕地指的是一个地方。诸葛亮提出对策的核心内容是,在刘备占有荆益二州后,利用天下变化形势,分两路北上灭曹,两路中有一路是:派一名将军率荆州军队北上“以向宛、洛”,这一“向”字表明宛、洛是敌占区,即曹魏统治区,所以要去攻打,同时也说明诸葛亮对答刘备问话是在宛的南边,因宛、洛是在北边,所以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才符合地理方位。二、再以与诸葛亮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鱼豢撰写的《魏略》记载来说,诸葛亮好友孟公威因思念家乡汝南,“欲北归”,遭到诸葛亮的极力劝阻。从地理方位来说,汝南(今河南平舆县)在宛县的正东,在襄阳的东北,如从宛至汝南,应是“东归”,而不是“北归”。只有从襄阳出发去汝南,才是“北归”。该书又记载说:“刘备屯于樊城……亮乃北行见备”。“北行”是由南至北才为“北行”,如果诸葛亮时住宛县,那由宛至樊城,那就是“南行”了。《魏略》的上述两则记载说明,生活在曹魏中叶时任郎中的鱼豢也确信诸葛亮是居住在汉水之南的。三、从离三国最近的两晋来说,也有史籍记载诸葛亮的寓居地的。如东晋初年王隐写的《蜀记》记载:镇南将军刘弘在镇压张昌起义后,由宛县移驻襄阳,他专门到了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立碣表闾”,并命镇南参军李兴撰写《诸葛亮故宅铭》,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隆中诸葛亮故居。刘弘此次去瞻仰时,只距诸葛亮去世时七十年(详见裴松之《三国志注》)。另外,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在其所著《汉晋春秋》一书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南朝刘宋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句作:注时专门引了习凿齿的这句话,这说明裴松之也认为诸葛亮是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的。四、从东汉末年战乱时邓县和宛县两地的形势来看,两地迥然不同。刘表任荆州剌史时,便将荆州首府从武陵汉寿移至襄阳。从此直至刘表病逝(19O一208),在这十九年中,刘表一直坐镇襄阳,他采取“爱民养士,从容自保”,以观时变的方针,致使襄阳及周边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才聚集、教育发达,一度成为汉末学术文化中心。而此时南阳郡宛县的情况则不同。该地虽属荆州境土,却一直是战乱频繁的不稳定地区。在诸葛亮躬耕期间(197一207年),宛、穰一带正是战祸不断发生时期,试想,宛县为曹操占领区,一心想兴复汉室,视曹操为国贼的诸葛亮会去宛县居住吗?原想诛灭曹操的刘备能跑到敌占区去三顾茅庐寻求统一大计吗!五、从诸葛亮躬耕期间的人际关系来看,也应寓居在南阳邓县隆中才合乎情理。史载,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中庐(今湖北南漳县境)大族蒯家蒯祺,二姐嫁给了襄阳大族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他迎娶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诸葛亮最崇拜的老师庞德公住在襄阳城南岘山南,司马徽住在襄阳城东。诸葛亮的好友庞统住在襄阳白沙洲,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也住在襄阳城西的檀溪。因受蔡瑁排挤而向诸葛亮求自安之术的刘表长子刘琦随父住在襄阳城中。这一切都说明,如果诸葛亮不是在襄阳生活了十几年,是不可能与住在襄阳城周围的亲朋好友建立如此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总之,以上五个方面就足以说明诸葛亮是寓居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相反,没有一条隋唐以前的史籍记载诸葛亮躬耕在南阳宛县卧龙岗的,这就是历史的结论。今山东沂南县是诸葛亮的老家和出生地,这点没有任何人质疑过。因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明确告诉人们:“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有分歧意见的只是诸葛亮离开家后是来到南阳郡的什么地方寓居和躬耕的,有的说是来到南阳邓县隆中寓居,而有人又说是来到南阳宛县卧龙岗寓居,但人们说“躬耕于南阳”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关键是对“南阳”二字的理解要正确。论证—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区域,应以本人的叙述或与该人物同时代人的记述,或与该时代最接近的人提供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这才是历史考证最基本的方法。如果用距该历史人物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后的材料或用明清以来的方志、碑刻、诗文等材料来论证,那会使论证走上歧路,从而得出锴误的结论。(

诸葛灵签

诸葛神签是不是诸葛亮写的 【诸葛灵签】(也称诸葛神数)相传诸葛亮所作。诸葛亮每遇难题,必暗自用一种自己创造的独到占卜法,来占卜吉凶,点拨自己,做事趋利避凶。这种占卜方法就是本站的【诸葛灵签】。 【诸葛灵签】,共三百八十四爻,谶语句法,长短不一,寓意深远,对占卜者的思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特别是那些正陷于彷徨迷惘中的人,更有一种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的豁然开朗感觉。因此这是可以作为判断吉凶,决定进退,是选择趋吉避凶的指南针。 抽签时心要诚,手要净,焚香向天祷告,然后,双手合拢,平移到胸前,手指向上,心中默念【仙师驾到,指导迷津】三遍;默念自己姓名,出生时辰,年龄,地址;请求指点,如事业、财运、运程、行市等。然后再开始抽签。抽签的过程就是天灵与人心灵交流,也就是说,你的心事已得仙师了解,而仙师会对你作出指示。所以万万不可存「玩一玩」的心态。 诸葛灵签 解签 第一百二十四签,求解签,谢谢 诸葛灵签 第一百二十四签 , 签诗:宝镜新,照两人,心中结,合同心。 解签:得此签者,即将成婚,或已成婚,双方情投意合生活美满,如问合夥,亦可大发。 此签文内容像是婚姻签文, 不像工作签文,仅供参考, 【诸葛灵签】〖抽签〗上签〖诗曰〗止止止,有终有始,似月如花,守成而已 。请问此签针对婚姻是什么意思? 止为停止,有现在的结果肯定有开始的原因。停止抱怨不满吧,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诸葛神算 诸葛神算相传是三国时代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所作,此书在民间世代相传,至今已历十七个世纪,小自个人荣辱,家庭得失,大至战役胜负,邦国兴衰,皆可测算,无不灵验如神。《易经》中有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表示一种状态,每一状态既有既定之势,也有向其它状态转化的趋势。诸葛神算根据《易经》六十四卦所包含的三百八四爻,编写了三百八四个签诗,并巧妙地组成字盘供人卜算,其内容神秘而不可思议。这些签诗长短不一,寓意深远,对占卜者的思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特别是那些正陷於徨迷惘中的人,更有一种拨开云雾重见天日的豁然开朗感觉。 解锁免费诸葛神算测字解签 … 诸葛亮六灵签速喜是什么意思 是“大安、流连、朔喜、眦口、小吉、空无” 诸葛孔明马前课,是诸葛亮行军或出行时,随时用以占算凶吉福祸的一种简便方法。推荐给您,帮助您自测预知,求个吉利,图个平安。 占算方法 以大安为起点是正月,顺时依次是留连、速喜、赤口、小吉、空亡转两次即为十二个月。月上起日,日上起时,最终落到哪一名词上,即可看内容。例如:你想占卜农历三月初五辰时的吉凶。那么从大安起数到三是速喜,再从速喜上起日,数到五是大安。再从大安上起时,数到辰时{辰在地支中排第5位}是小吉,查看小吉的内容便知。 占 语 大 安 =诗:大安事事吉,求神在坎方。失物去不远,宅舍保健康。曰:行人身未动,病者主无妨。将 军怀旧原,仔细于推祥。 留 连 =诗:留连事难成,求谋日没明。凡事只宜缓,去者未回程。曰:失物南方见,急讨方称心。更 须防口舌,人中且太平。 速 喜 =诗:速喜喜来临,求财向南方。失物申未午,逢人路上寻。曰:官事有福德,病者无祸侵。田 家六畜吉,行人有音信。 赤 口 =诗:赤口主口舌,是非须要防。失物急去寻,行人有惊慌。=曰:鸡犬多做怪,病者出四方。更 须防咒嘴,恐怕染瘟疫。 小 吉 =诗:小吉最吉昌,路上好商量。有人来报喜,失物在坎方。=曰:行人主便至,交易甚是强。凡 事皆和合,病者告上苍。 空 亡 =诗:空亡事不牢,遇事无主张。求财无利益,行人有灾殃。=曰:失物寻不见,官鬼又刑伤。病 人适暗鬼,祈祷保平安。 诸葛亮点将上签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上签,说的是皓月当空,事业前途光明。楼上说的对,但是后面的就出现偏差了.说要你保持心态和信念,坚持原则性东西.虽有波折,但是中有云开月明之时.有贵人相助,也是正确的. /...09 诸葛神算278签求婚姻 二七八签 (黑夜行人) 签诗:黑夜里,勿前往,一有值,要着慌,牢牢记,须结党。 解签:陌生环境未了解前,勿冒然前往,如果必须前往,应结伴而行。 为人谋何所图成可赚坏闹败而落速来名利。 我问的是跟男友是不是姻缘诸葛神算推出来的这句话 求解谢谢大 该是167、为人谋何所图成可赚坏骨败而落速来名利一点也无; 吧,分开读应该是为人谋何所图,成可赚坏骨,败而落速来,名利一点也无。从字面上解释是“给别人谋划有什么好处?事成了落一个坏骨头的名声,事不成更成了有勇无谋的匹夫。”意思就是与男友的姻缘不应该你来问,你问了也没用,要看男友的想法如何。

宛城是否真的是诸葛亮躬耕地?有什么历史依据?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实力不济,此时各诸侯纷纷独立,拼己之力,争夺天下。这便少不了众多战争的发生,而有了战争,就会有成败,也就会有诸侯对人才的需求。在此时,英雄武将,文臣谋士也纷纷出现,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其中若说真正有头有脸,并占据一席之地的人,也并不多。

个人认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卧龙"诸葛亮了。其曾隐居于山林,但因刘备的三顾茅庐,最终出世为刘备服务。其在自述身份时,也曾提到自己曾"躬耕于南阳"。那么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是不是宛城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首先在三国时期,宛城处于南阳郡的管辖之下,诸葛亮所称"南阳",或为宛城。

其实诸葛亮的“躬耕地”之所以存在的争执,并一直持续了数千余年之久。一方面是因为年代久远,有关的史籍资料也相对缺乏。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屡经变动,更导致探寻问题的难度大大增加。但是也并不是说,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便因此无稽可考。若从现今较早的史籍记载分析,加之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合理性推断,还是可以得出关于此类问题的结论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而此时的南阳除了指南阳郡,在很多史书记载中,也都提到了有代指郡治宛县的含义。而且类似于郡代指县的记载,在史书中也是比比皆是。

但是总是有人强调,史料中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可是此时诸葛亮也说了,自己一介布衣,粗鄙不堪。又有谁会闲来无事去记载他详细的行踪呢?如果不是诸葛亮自己曾说过这些话,恐怕连他曾经“躬耕于南阳”也没有人知道。

第二,由南阳(宛城)与刘备占据的豫州的地理位置可知,宛城便为孔明躬耕地。

刘备是河北涿州人,起初投靠公孙瓒、袁绍,屡屡失败。后来又投靠曹操,这才得了个豫州牧的官职,刘备也因此被称之为"刘豫州 "。

但是刘备此时也仅仅有个官衔而已,并没有很大的实权。刘备整日无所事事。恰巧此时的南阳郡处于豫州牧的管辖地,这就给了刘备一个很好的时机,去寻访人才。而在公元207年,刘备经徐庶引荐,得知了"卧龙"诸葛亮的存在,于是便开始了南阳之旅。

而众所周知的是,诸葛亮的隐居地位于南阳的卧龙岗,也因此被称为"卧龙先生"。而近水楼台先得月,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便开始了三顾茅庐。当时的宛城,距离新野县也不远,所以他们才得以一天之内往返一个来回。

而且我们如果仔细的观看三国时期的地图,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卧龙岗位于南阳宛城西偏北方向。既然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卧龙岗是在此地,那其躬耕地必定不会差距十万八千里,因此来说,诸葛亮躬耕地或许就在宛城。

第三,据各类史料记载,不难清楚,宛城便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而非其他。

在三国时,一般的郡都会设置直属的县,以方便管理。但是南阳郡却并设置南阳县,反而将南阳郡作为一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宛城县。所辖邓县、宛城县等37县统称为南阳。

也正因如此,《出师表》中所阐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史料中大多记载为南阳郡,却没有明确的表明在哪个县。而据《三国志》记载:

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而当时曹操"军淯水",也就是在南阳城外的淯水边上。作为一代圣贤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困于南阳",与《前出师表》中所提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又怎么会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呢?依据"困于南阳"的宛城之战,我们也就可以明确诸葛亮的躬耕之事是发生在宛县的。

诸葛亮在襄阳种田,为何却说躬耕南阳?

首先,根据陈寿《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二年(197年),在叔父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直到公元207年前后,也即刘备三顾茅庐后,孔明出山辅佐刘备,其自此离开了襄阳隆中。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之所以称自己躬耕于南阳,而不是襄阳,第一个原因就是东汉时期的南阳郡地域辽阔,包含了襄阳等地。

东汉时,南阳郡仍属荆州,和南郡以汉江为界。南阳郡郡治宛,领县37,人口240万,为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对于南阳郡来说,既包括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也包括今湖北省襄阳市等地。打个比方,当时的南阳郡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在诸葛亮来到巴蜀之地,再提到自己曾经的躬耕之地后,就用南阳来进行概括,这也是很正常的。比如你是河南洛阳人,到河南省以外的地方,一般就直接称自己是河南人。

再者,说到南阳郡,很多人自然会提到襄阳郡了。根据史料记载,襄阳县建县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公元207年,也即东汉末年,曹操取荆州,分南阳郡南部和南郡北部设立襄阳郡,治襄阳县(今湖北襄阳)。在诸葛亮离开襄阳之际,曹操已经在该地区设立和南阳郡相对应的襄阳郡。对此,诸葛亮也可以说自己是襄阳郡人。而诸葛亮之所以没这么说,直接原因就是表达自己拥护汉朝、反对曹操的立场。

最后,进一步来说,东汉时期的南阳郡,是汉朝朝廷所设立的。而襄阳郡则是曹操设立的。诸葛亮在蜀汉建立后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无疑表达了自己对汉室的支持态度,也即不认可曹操所设立的襄阳郡。此外,诸葛亮表示自己躬耕于南阳,而不是襄阳,也是因为南阳在两汉时期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东汉时期,南阳被封南都,被尊为帝乡,为天下经济之首,而云台二十八将中亦有十一人出自南阳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