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调七世夫妻凌波,黄梅戏七世夫妻全剧

贡敏的评价

贡敏说:“我搞话剧是科班出身,拍电影是学徒出身,弄京剧是票友出身,至于拍电视完全无师自通。”所有与戏剧有关的大奖,几乎都有贡敏的位置,如国军文艺金像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金马奖,教育部文艺奖。尽管得奖无数,贡敏却表示,“尚未写出真正满意的作品。”因此至今依然未停笔。 戏剧的范围很广,对于每个剧种,贡敏都有一定的涉猎和素养。以京剧来说,在贡敏接掌国光剧团艺术总监前,他就写了不少国剧剧本。早年三军剧团每年都要举办国剧比赛,贡敏当时为海光剧团写了7,8个剧本,包括“贞观图”,“花木兰”参加国剧竞赛,年年得奖。国光剧团新近上演的“天下第一家“亦是出自贡敏早年的创作。任职国光后,贡敏还策画了”本土京剧系列“演出。 为什么会演出一系列的本土京剧?主要是贡敏认为,京剧老戏演的都是古代故事,新编的戏码也多向非的传说,历史取材,造成一般观众对京剧不感兴趣。于是策划这次演出,首出戏“妈祖”就由贡敏自己执笔。一般来说,国剧演员和编剧都是从小作科,拜师,但他完全不同,完全是累积多年来的看戏经,自己摸索出个中道理。 1931年出生的贡敏,本名贡宗耀,南京人。“贡”这个姓与“端木”同源,这两个姓氏都不多,像贡敏这样的人就更少了。从小就经历了对日抗战,国共战争的贡敏,童年时所受的教育不太完整。 据贡家表示,他家原来开书店,父亲爱看京剧,小时候他常常跟着父亲逛戏园,很自然地就喜欢上戏剧。京剧的故事大都来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通俗小说,但剧情常常掐头去尾,只演其中一段,让贡敏看得到口看不到心,难窥全貌。好在家里开书店,于是看完戏后他就急着找书看,也养成他爱阅读的习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人几乎把南京给全毁了。贡敏家的书店也难逃此劫,贡家由小康沦为小贩。在那个动乱时代成长的贡敏,没有机会受完整的正规教育。所幸从小看传统戏曲,阅读小说,让他从自习中扎下深厚的国学基础。 贡敏与现代话剧结缘起源于15岁那年,尽管那已是60多年前的往事,贡敏却记忆犹新:“那一天,我第一次看到话剧,是曹禺的『原野』,采用透视法设计的布景相当逼真,视野宽阔,铁轨就从我的眼前直直通到天上,真是神奇,我被这片奇景吸引得目瞪口呆,没有唱念作打,演员又穿着现代服装,戏剧性很强,给我极大的震撼与感动。“从此他迷上话剧。 小时候贡敏读章回小说用以补充京剧的故事,看不到话剧的时候就看剧本。当时剧本很多都有出版,中国幅员大,剧团多,剧本需求量大,不像,一个剧团演过的剧本另一个就不演了。所有戏剧家中,贡敏和许多从事戏剧工作者一样,心中最崇拜曹禺,他认为,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开拓者,1933年处女作“雷雨”问世,为中国话剧写下最重要的奠基之作,他甚至认为中国迄今没有其它剧本超越“雷雨”。其后“原野”,“日出”再次问世,曹禺地位颠扑不破。 在反共抗俄期间,贡敏利用各种管道,冒着危险,私藏了曹禺所有的剧作。待两岸开始交流后,他立即赴北京登门拜访曹禺及吴祖光等人。由于熟读名家的作品,贡敏不否认他们对他的启迪,他的剧作或多或少受了他们的影响。贡敏透露,他在阅读剧本的当儿,也在心中立下志愿,未来要朝戏剧之路发展。 戏剧果然成为他一辈子的志业。民国37年军中招考话剧队,刚满17岁的他和一群爱戏剧的朋友都去了,他的父亲担心他年龄太小,一度曾反对他前往,可是他决心跟着国军一起跑,一起演戏。民国39年随着18军11师的话剧队一“飞马剧队”,由金门来到。和他一起去报考话剧队的17个人,最后只剩下他一个。此时家人都流离四散到各地,明知无家可归,想家也莫可奈何。 贡敏在剧团待了一阵子,之后进入政战学校影剧科,民国43年毕业。在这段期间,贡敏得到许多戏剧名师的引导,包括李曼瑰,齐如山,梁实秋,邓绥宁,张英,真正进入戏剧世界,同时亦结识了张永祥,赵琦彬,宋项如,聂光炎,刘维斌等许多同窗。彼此互相切磋,鼓励,这股动力激发了他们不断往前迈进。 之后,一连3年,贡敏在许多比赛中得到大奖,先是44年,导演“陋巷之春”获国防部文康大竞赛首奖。当时军中话剧队很多,国防部每年都要征选剧本, 45年,他写了一出独幕剧“落魂崖”,得到首奖。46年创作短篇小说“第四面墙”,获亚洲画报征文第一名,奖金一千元。同年编写的“风尘千秋“(四幕话剧)也获得国防部征文第一名,奖金五千元。那个年代军中待遇菲薄,官拜中尉的贡敏每个月的饷钱只有7,80元,而写作却给他带来极可观的收入。民国46年到台北中山堂参加话剧比赛的7个剧团,有3个剧团演出他的剧本,现场一片“贡敏声”,朋友见面都以“贡敏年”赞扬他。 贡敏清楚自己喜欢戏剧,适合戏剧,“作戏很好玩,以前只觉得戏很好玩很热闹,后来被话剧感动,走上戏剧之路,才发现戏里有很多影响人心的力量。多数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相违,我很幸运,工作能够和兴趣结合。“ 1961年,贡敏从政工干校调往中国制片厂,在那里从零开始学习,工作了整整10年,做过剧务,策划,编辑,音乐,剪接,编剧,副导演,导演等工作,从新闻片开始,纪录片,军教片,剧情片等全部都拍过,大大小小有10余部。1969年,大导演李翰祥拍摄“扬子江风云”,邀请贡敏担任他的副手,彼此合作愉快,片子杀青后,李翰祥无法赴日本为影片做配音等后制工作,改由贡敏代劳。贡敏匹马单枪闯东京,完成任务,也大开眼界。日后张彻和张英并邀请他去发展,这就是贡敏丰富的电影“学徒生涯”。 在贡敏导演了武打片“小拳王”,演员孟飞因为参加此片男主角的招考,得以进入电影圈。“小拳王”大卖,公司希望他长久留在,但贡敏对打打杀杀的武打戏没有兴趣,只是因为当时流行,不得不拍。另外,他对的工作环境也不习惯,心情变得十分低落。1969年底,中视开播,贡敏决定回, “毕竟,家在这里。” 贡敏为中视编导过“怒江春暖”,“大江南北”一系列受欢迎的连续剧。接着华视开播,要拍一部黄梅调大戏“七世夫妻”,邀请凌波,李璇担任主角,华视力邀贡敏为此戏编戏兼导演。贡敏的长才在此戏中展露无遗,华视不愿放走这么好的人才,他就留在华视作了好长一段时间。 从一开始的话剧演员,再到政战读影剧科,毕业后投身海军话剧队,回母校教书,进入电影制片厂,作导演,写剧本,到从影,又回编导电视剧,近一甲子的岁月,贡敏从未离开戏剧工作。写剧本占据他作品的绝大多数。由于他创作量大,品质又精良,得到前辈剧作家魏子云的青睐,推介他进入评审和学术性的研究,开始担任新闻局,文建会,教育部等单位举办的剧本评审工作,并因此结识胡耀恒,李殿魁,黄美序,曾永义... ...等戏剧学者,使他视野更形宽广;师执辈如俞大纲,张佛千,姚一苇,王蓝,吴若,钟雷,张继高,李翰祥对他均有所启迪。 剧评家黄美序曾以“师父带进门,修行在个人。”形容贡敏努力不懈的精神,他认为,贡敏虽然得到许多良师的指导,如果没有他自己的苦修,毅力与天赋,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贡敏自选的座右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出戏”正可说明。 事实上,贡敏非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更是看万出戏的实践者。贡敏的朋友都有这个经验,要找贡敏,他不是在剧团工作,就是在剧场看戏,要不然就在看电影。从他搜集的戏剧书籍和录影带,DVD亦可看出他的用功态度。据贡敏表示,他每到一个地方旅游,第一件事就是逛书店,选购戏剧书籍,接着再逛唱片行。他的“戏文书屋”收藏的戏剧图书,影音资料,是个人收藏中最丰富的,其中光是剧本就有3,4千册之多,戏剧录影带也有2,3千卷。他把读书当作一大乐趣,因此愈读愈有味,“我的老师和朋友都在那里,随时要向哪位请教,就从架上把他们请下来。”贡敏收藏这些书不仅供自己参考,任何研究戏剧,戏曲的人需要参考,他都不吝出借供人影印,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宝贵的知识资产。也因为如此,他亦搜藏了不少硕,博士论文,这都是借用他资料的研究生完成论文后送他一册以为回报。 贡敏一辈子都在不断吸收,他常说,吸收就是受影响。前几年,有人请他写下影响他最深的一句话,他毫不考虑地写下“择善固执,竭尽所能。”这句话来自两部书,分别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英雄与英雄崇拜”。贡敏说,“人有各种才具,有人因打仗成为英雄,有人因写诗成英雄,有人因歌声成为英雄... ...选择自己最适合自己的事,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择善固执,选定目标,找到方向就竭尽所能。“ 除了吸收,贡敏还不断磨炼。下面就是一个例子:1991年,贡敏为广播电台写了一系列的“千古风流人物”广播剧集,这是他继1964年,在民防电台主持两年的广播剧演出,写出不少剧本后,再度执笔写广播剧。参加演出的都是艺文界知名人物,有:马森,薇薇夫人,痖弦,罗兰等。有人对他写广播剧不以为意,认为他的笔钝了。否则为何来写广播剧?剧评家黄美序对此事有不同的解读,他指出,英国许多著名编剧家都从写广播剧开始,主要是广播剧全凭声音去打动听众,文字语言是它最主要的工具,所以写广播剧是剧作家最佳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磨刀石”,他对贡敏写广播剧一事的看法是,“对他的编剧技巧,仍有磨炼的功能,也显示他不断求进步。“ 贡敏最喜欢写喜剧,他也坦承写喜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让人发笑,层次有很多种,个人对幽默的感受不同,思想上的笑料最高级,言语次之,动作最低,要让雅俗共雅的人都能笑得开心,才是最高超的喜剧。“ 有人问贡敏,他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每次提到这个问题,贡敏总会显得很无奈,他说:“我踏入戏剧这一行时,正是反共抗俄叫得最响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写反共,呼口号的东西,这些材料都不是发自内心写的,对观众有所欺骗。我一个人逃到,身无恒产,为了生活,不得不写些媚俗,洒狗血的东西,以因应市场。“贡敏透露,他最满意的作品是一些只写了大纲的未完成之作,搁在那里,一直没时间完成。 一般来说,剧本是不大出版的,剧本不像小说,小说读者阅读文字去欣赏作品,戏的观众却很少阅读剧本,绝大多数的人看戏,看电影,但不读剧本。因此剧作家必须靠剧团演出,才能传达创作者的意念,意念传达出去后,观众还不一定能完全感知,如果能回过头来看剧本,对创作者的意念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也因为如此,贡敏在接下国光剧团的职务后,即为自己的作品作选择归纳,编成“戏剧文集”。他也知道出版界无人愿意出版此书,因此计画以自费的方式出版,供大家参考。他说,如果在结集之前,能将自己久想写的部份题材完出,一并纳入,那就更理想了。 尽管年逾古稀,但是贡敏展现的仍是一副“宝刀未老”的神态,每天忙着看书,看戏,一刻也不愿浪费,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文化机构能够成立“戏剧图书馆“,就像电影图书馆,他说,如果戏剧图书馆成立,他会毫不保留将自己全部的戏剧(曲)藏书捐出,成为人人可使用参考之公器,那将是他个人戏剧生涯的最大成就。可惜这个心愿始终无法达成。今年8月,贡敏把他搜藏的剧本及录影带,分别捐给国家图书馆及台大图书馆,他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宝贵的知识资产。”

梁祝的故事凄美吗?是否真的存在?

是很凄美,至于是否存在不知

梁祝的故事凄美吗?是否真的存在?

是很凄美,至于是否存在不知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完整唱词

别七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唱: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七女:今日回家身有喜, 笑在眉头喜在心里,娇儿生下地两眼笑眯眯,董郎欢喜我也欢喜,谁人不夸我好夫妻。 七女:父王命我回天庭,晴天霹雳起灾星!我愿做凡人不做神,要我回去万不能,我再把难香来烧起,拜求大姐快来临! 被父王打入天牢难脱身,特命仙鹤来送信,她叫我自作主张自安顿。 父王二次把旨明,万把钢刀刺在心。捉拿七女我不怕,伤害董郎万不能!左难右难难坏了我,我对董郎怎吐真情。 衣衫虽破有人补,胜似当初单身汉。今日夫妻回家转,人人夸说娘子贤。 七女:董郎前面匆匆走,七女后面泪双流,他那里笑容满面多欢喜,哪知道七女心中有无限忧愁!今日他衣衫破了有人补,又谁知补衣人要将他抛丢!我心中只把父王恨!何不让我夫妻同到白头?! 董永:龙归大海鸟入林,董永今日回家门哪,当初上工我是单身汉,今日回家两个人。夫妻双双回窑去,朝朝暮暮不离分。 抬头只见槐荫树,不由我董永喜在心,我二人成婚多亏你。深深拜谢大媒人! 董永:从空降下无情剑,斩断夫妻各一边,说什么夫是凡人妻是仙,既与我成婚就不该上天! 土地神,土地神,当初你是主婚人,今日她要上天去,你……你为何不来显神灵! 哑木头来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成婚之日你为媒证,今日你为何 老红媒,不把娘子 不把娘子留! 七女: 恩爱夫妻难割舍, 董永: 娘子不能把我丢, 七/董:董郎夫 娘子妻啊! 七女:午时三刻就要到, 董永: 拼死我也不放手! 七女:董郎昏迷在荒郊,哭得七女泪如涛。你我夫妻多和好,我怎忍心董郎夫啊…… 将你丢抛将你丢抛!为妻若不上天去,怕的是连累董郎命难逃。 树上刻下肺腑语,留与董郎醒来瞧,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啊,董郎夫啊……把子来交,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 合唱:来年春暖花开日,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你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天上人间心一条。 七女)钟声催得众姐姐回宫转, 我再把我再把董用永看一番。(董永)卖身葬父去受苦, 再回寒窑待何年。(七女)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 身世凄凉惹人怜。 他那里忧愁我这里烦闷, 他那里落泪我这里也心酸。 七女有心下凡去, 又怕父王戒律严, 我若不到凡间去, 孤孤单单到何年。 拜谢大姐好心肠 助我下凡赠难香 辞别大姐到人间去,(大姐) 但愿她夫妻恩爱日月长。(七女)霞光万丈祥云开, 飘飘荡荡下凡来, 神仙岁月我不爱, 愿做鸳鸯比翼飞, 愿做鸳鸯比翼飞。

谁知道,最早的梁山伯 祝英台 是谁演的呢?

1994年徐克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

凌波的个人经历

凌波,六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著名女演员。1949年进入电影界,艺名小娟,最初拍闽南语片和粤语片出身,多达99部,但成就不大。1962年加入邵氏公司,初名沈雁,后又更名为“凌波”,顿有轻灵逍遥之感。凡是提到邵氏的黄梅调电影,不能不提凌波,因为她也是令邵氏黄梅调电影兴盛至白热化的功臣之一,特别是她的反串魅力。出生于汕头,幼年被转卖至厦门当养女,改名君海棠。1949年和养母逃难到。50年代在,以艺名“小娟”拍厦语片闽南片。1961年,进入邵氏电影公司,开始演出国语片,并幕后代唱如《凤还巢》,《红楼梦》等多部黄梅调电影。初名沈雁,以此名拍摄《红娘》一片,饰演崔莺莺。但此片后来因她在梁祝反串走红而罢拍。至1965年重拍,改演张君瑞。后于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改名为“凌波”,顿有轻灵逍遥之感。后凌波因在《红楼梦》中幕后代唱贾宝玉,受李翰祥导演赏识出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该片令她一举成名,并荣获金马奖“最佳演员特别奖”。最佳演员特别奖因为评审不知该颁给反串男主角的她男主角奖还是女主角奖,因而巧立名目,奖励她出色的演技。1963年初次访台,造成万人空巷,众人排队争睹,出动军警宪维护秩序。台北因此被封为”疯人城”。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主演多部邵氏电影。1964年以《花木兰》获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1967年以《烽火万里情》正式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80年代移住,自组电影公司拍摄《新红楼梦》《金枝玉叶》等电影,均由凌波主演。在也曾演出《七世夫妻》《金粉世家》《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多部电视剧。1988年移民加拿大。2001年,罹患乳癌,手术后复原良好。2001年至2003年期间,举行多场“梁祝”音乐演唱会。2005年7月22日,于北中南开始举行“梁祝”音乐剧及黄梅调精选演唱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