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卦碑内容,谦卦碑怎么写
中国历代教育名家有哪些?
绍兴在建城2500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中,有难以胜数的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身影,一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也深深地影响了绍兴乃至中国的发展进程。为隆重纪念建城2500年,充分展现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爱乡热情,加快推进绍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绍兴日报社、绍兴广电总台特组织开展“影响中国的十大绍兴文化名人”和“影响绍兴历史的十大事件”的评选活动。王充(27~约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的集大成者。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因生性耿介,不容于官场,罢职家居,用毕生精力著成《论衡》。该书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理论体系,奠定了此后整个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西晋末迁居会稽山阴。晋朝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酷爱悠游山水名胜,后来辞官归隐嵊州金庭。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位好友聚会于兰亭,写下世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誉为法帖之冠,是中华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之象征。由此,兰亭成为历代书法家心目中的书法圣地;王羲之被后世奉为“书圣”。北京中华世纪坛40尊中华文化名人塑像中就有王羲之。谢灵运(385~433),上虞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的诗歌大部分描绘永嘉、会稽等地的山水名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对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驱散了弥漫于诗界的玄学阴影,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领域。从此,优美的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唐朝在浙东形成了一条唐诗之路,也跟谢灵运有直接的关系。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绍兴)。唐著名诗人兼书法家。他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被列于“吴中四士”。贺知章为人旷达豪放,常与李白、张旭等人饮酒赋诗,时称“饮中八仙”,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赞誉。在他告老还乡那天,玄宗亲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成为中国文坛的千古盛事。其代表作《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在我国众多“回乡”诗词中,要数《回乡偶书》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创作最丰富的诗人,现存诗共9300余首。陆游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突出、最重要的主题是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他把这一主题通过优美的艺术手段,最鲜明、最深刻、最强烈地作了具体表现,显示了巨大的艺术力量,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冕(1287~1359),字元章,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和篆刻家。他是元末诗坛最具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以自己的诗文来反抗封建贵族的统治,深刻地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面。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亦善写竹石。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可谓“神韵秀逸”。他开创了画梅构图不疏不密之法。作品《墨梅图卷》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他的画,对明清画坛影响深远,为水墨画打下了稳固基础。他能治印,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归,他首屈一指。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人。元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他志行高洁,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之一。他在书法上融章草和狂草于一体,形成与风靡一时的赵孟頫书法迥异的奇诡清劲风格,对后世狂放派书家影响很大,后人尊之为“复兴章草的一代宗匠”;在文学上以其纵横奇诡的诗风独步一时,是元末明初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其诗诸体皆备,独自成家,被称为“铁崖体”,其中又以古乐府成就最高,史称“铁崖乐府”。马欢(生卒年不详),字宗道,信奉回教,会稽人。明代著名航海家、翻译家,中外文明交流的杰出使者,也是世界航海史上功垂千古的先驱者之一。他通晓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作为船队翻译三次随郑和下西洋,辅佐郑和代表明朝与伊斯兰国家开展广泛友好交流,并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性质的麦加朝觐。他用40年心血著成《瀛涯胜览》一书,记载了亚非20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成为研究郑和下西洋、亚非地区历史和中外交往史的珍贵文献,极具学术价值。为纪念马欢卓越贡献,中国南沙群岛中一小岛被命名为马欢岛。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出生于余姚(时属绍兴府),后迁回本籍山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的杰出代表。其学说以构建新的行之有效的统治学说为旨归,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特色,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史称“阳明心学”。阳明心学集中国心学之大成,成为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学流派。数百年来,其影响已渗透到、教育、文艺等诸多学术领域,并影响到周边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显学之一,广受关注。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别号青藤等,山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曾投身抗倭战争。他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他是我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他的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他写的《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刘宗周(1578~1645),字启东,号念台,山阴人。明代著名的儒学大师。曾讲学于蕺山书院,提倡“慎独”之说。他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以阳明为统领的心学弊陋日显,甚至走入歧途。于是,他竭尽全力对王学末流之缺陷进行补偏救弊,形成了以“诚意”、“慎独”为宗旨的儒学思想体系。刘宗周是宋明道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堪称理学(心学)的最后大师。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对明末清初实学风潮的高涨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他的人物画对后世影响最大,他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描绘人物,被列为“变形主义”画家。他一生笔墨四变,出神入化,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十七世纪许多有彻底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绘画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在他的版画中,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卓越贡献,人称“三百年来无此笔墨”。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艺术批评家和“绝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艺术开拓了明代后叶由士大夫抒发性灵的闲适转型为平民感怀时世的忧患的道路。他历20余年编写纪传体明史《石匮书》220卷,后续编《石匮书后集》63卷。《石匮书》继承和发展了《史记》等正史纪传体的体例,人物列传既简炼,又细致入微。同时,史传语言大胆引进口语、俗语,把通俗化推向史著领域。这一体大思精的史学巨著为明清之际的学术文化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树起了一座巨大的丰碑。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人。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被梁启超称为“清代唯一之史学大师”。27岁就主持编纂《天门县志》。此后,由他主纂或协纂的地方志多达12部,著名的有《天门县志》、《和州志》、《湖北通志》等。他在总结前人修志得失、结合自己修志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方志学理论。其代表作《文史通义》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之一,被誉为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之作。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悲庵,会稽人。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他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绘画笔墨放纵,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开海派画风之先河;篆刻熔古开今,兼取浙皖,创立独树一帜的“赵体”。在晚清艺坛上,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多面手,是堪称一代宗师的中国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李慈铭(1829~1894),字法长,号莼客,会稽人。晚清著名学者、文史大家。少年时就以才气横溢而闻名遐迩,甲午战争失败后,忧愤咯血而卒。一生读书、著述之勤少有人能比,已汇集成书的集子将近50种,总字数在七八百万字以上。尤以《越缦堂日记》最受推崇,内容涵盖咸丰至光绪40年间的朝野见闻、文物变迁、风土民情及治学心得等,是研究清代历史和学术思想不可多得的典籍,有“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美誉。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绍兴人。著名诗人。1912年主编《绍兴公报》,1914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中,他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丏尊等合称“五四浙江四杰”。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作白话诗,是中国新诗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被称为是“五四以来中国用新诗写出农民疾苦的第一个诗人”。他创作的《卖布谣》经著名音乐家赵元任谱曲后流传全国。创作的早期白话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和僵化文言文的束缚。杜亚泉(1873~1933),字秋帆,号亚泉,山阴人。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启蒙者。1900年赴沪创办亚泉学馆和《亚泉杂志》,开国人自办私立大学和自办科学杂志的先河。担任商务编译所理化部主任期间,编写或主持编写了上百种中小学教科书和科学读物,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他曾主编中国首部《植物学大辞典》和《动物学大辞典》;编写中国最早的理科课本《最新格致教科书》、《最新笔算教科书》和国文教科书《文学初阶》;首次翻译了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又译了《盖氏对数表》。他一生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学界先驱”、“中国启蒙时期典型学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山阴人。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戊戌变法失败后萌发教育救国思想,弃官归里,主持绍郡中西学堂,宣扬新学。1904年与陶成章等成立革命团体光复会并任会长。1912年任南京临时教育总长,对当时的教育体制进行渐进式改革。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支持新文化运动,使北大由传统的“官僚养成所”转变成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中国最高学府。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副主席。毛泽东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联合国授以“世界文化伟人”称号。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任光(1900~1941),笔名前发,嵊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先驱,著名革命音乐家,被誉为“民族号手”。1917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1928年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1935年2月,由他配曲的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首部获国际奖影片。1940年参加新四军,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上百首歌曲,用音乐激励了无数国人投身救亡运动,尤以《中国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新四军进行曲》等经典歌曲经久不衰。马一浮(1883~1967),字一浮,号湛翁,上虞人。现代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翻译家、诗人、书法家。精通数门外语,是第一个把德文版《资本论》带到中国来的人。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研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称之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还工诗词,喜吟哦,人称他是“我国当今第一流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浙江大学教授,创作“大不自多”的浙江大学校歌。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是最后一个在中国设书院、讲义理之学之人。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当代“我国唯一的理学家”。范文澜(1893~1969),字仲云,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精通文学、经学、史学。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时,出版著作多本。著《文心雕龙注》,学界公认有关《文心雕龙》的辑注中“以范注最为详备”。1940年2月到延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主持编写中国通史。由他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上、中两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1946年,又完成《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的撰写并出版。此书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创性著作,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他毕生从事历史研究,是现代中国史学界为数不多的大师之一。董希文(1914~1973),绍兴县人。现代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青年时先后在苏州美专、上海美专等校学习。毕业后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1943年到国立敦煌研究所研究壁画。1946年受徐悲鸿之邀任教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绘画组副组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由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武昌起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等,尤以《开国大典》最负盛名。他创造了一种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貌,在绘画界掀起一阵“油画中国风”。董希文是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家,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十位当代大师之一。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又名绍荣、兆熊,上虞人。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他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开展各类气象研究工作,中国气象事业由此初具规模,并彻底结束中国领土和海域全部由外国人发布气象预报的历史。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立“求是”为校训。抗战开始,带领浙大师生西迁,被誉为“文军的长征”。在任13年间,以其卓越的治校才能使浙江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嵊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研究经济学并获博士学位的学者。抗战期间,他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揭露、严厉抨击国民党的经济政策,被国民党监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大、北大等校校长。1955年和1957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言,阐述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人口控制理论,并被《人民日报》以《新人口论》为标题刊登。但遭到错误批判,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职务。1979年7月,恢复名誉,任北大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经济学概论》和《通货新论》等。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胡愈之(1896~1986),字子如,上虞人。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是中国当代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1915在上海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后又与郑振铎等7人联名在《商报》上发表由其执笔给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书,被周恩来誉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壮举”。曾先后策划创办《文学》和主编《世界知识》等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救亡。1940年,受党指示,赴新加坡任《南洋商报》编辑主任,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是著名的宣传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光明日报》总编、国家出版总署署长等职,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文字改革、外交事业、统一战线等工作,做出卓越贡献。潘念之(1902~1988),又名枫涂,新昌人。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早年长期从事革命活动。抗战时期,在重庆国民军委会部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工作,被称为“抗宣之母”。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并在上海法学院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中共华东局统战部处长、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等职。他长期致力于法学与学基本理论建设与普及工作,一生著述颇富,贡献卓著,被誉为法学、学领域的开拓者,有“北张(友渔)南潘(念之)”之称。吴觉农(1897~1989),上虞人。著名农学家、茶叶专家。曾留学日本,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期间,拟订了一整套检验茶叶的方法,创办了《茶报》。1940年,在复旦大学创立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科系。次年,在福建武夷山创办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等职。他一生从事茶叶研究,为振兴中国茶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集他一生学术、实践及经验编著的茶学集大成之作《茶经述评》问世。这是一部当代茶学“博大精深”的经典巨著。陆定一在该书的序言中称他为“当代中国的茶圣”。谢晋(1923~2008),上虞人。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一生拍摄了《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20多部优秀影片。他的作品紧贴时代、生活和人民大众,赢得广大观众的盛誉,为中国电影,尤其是现实主义电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撰写的《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一书,对许多电影导演和演员产生了巨大影响。他长期致力于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为推广传播中国文化倾注了满腔热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等荣誉,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2009年,他入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霍篆字怎么写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亦称篆书。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篆书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编辑本段种类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籀书) 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籀篆 实同'籀文',即'大篆'。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史书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款识文 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古文(古文篆) 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小篆 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玉筋篆 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铁线篆 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周篆 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秦篆 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唐篆 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 [编辑本段]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九叠篆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迭篆非必九迭,有六迭、七迭、十迭不等。视印文笔画繁简而定。九迭,形容折迭之多。创自宋代。清甘旸《印章集说·国朝印》:“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书法作品的内容。
书法作品的内容有很多,诗词、赋文。格言,敬语、警语、铭,对联等等。或歌颂、或赞扬,或缏达,或言志;或抒情或规劝,或记事。表现方法有篆隶楷行草。形式有条幅,横幅,长卷,联。扇面,斗方等等。无论那种。作品的内容决定表现方法和表形现式。如果的表现热情、奔放的文词,用行,草比较好。如果是古璞的内容,则用篆隶或者魏碑书写比较好。因为书乃言之表,情之述。书法的表现形式必须与文字内容相匹配。另外如果是书写篆书的话哦,还要有楷书在旁边作注。历代篆书名家有哪些?
大篆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金文 : 《山海经说山训句》窦中亮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钟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古篆 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古文(古文篆)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小篆小篆 :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玉筋篆 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铁线篆 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周篆 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秦篆 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以李斯所书为代表。汉篆 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 唐篆 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清篆 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大篆'与小篆的区别: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李冰阳是李白的什么人?
李白族叔——李冰阳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族叔。宝应元年,为当涂令,白往依之,曾为白序其诗集。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曾刊定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二十卷,但对原书的篆法和解说都大加改动。此后,许慎的原本渐渐消失,而李氏刊本则盛行。直至宋代初年,徐铉奉诏校订《说文解字》,对原书内容进行了整理,才大致恢复许著原貌。 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冰的传授。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 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当时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用篆书题额,可见其篆书影响的深远。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说明李阳冰的篆书确实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也称,篆自秦汉而後,推李阳冰为第一手,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代表作品《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阳冰书。《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三坟记》以“瘦劲取胜”。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评介李阳冰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著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 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尤其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芜胡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家中移立于学宫,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健,卓有古意。”可惜这“题跋”碑石在“文革”动乱中毁坏无存,而三块《谦卦碑》至今犹存。 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当涂,投奔其叔李阳冰。起初,李阳冰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来意,当李阳冰送李白上船告别时,见到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后,才又把他挽留下来。诗中首先对李阳冰的才华进行了赞扬,说:“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鲁连擅谈笑,季布折公卿。”他认为李阳冰为人耿介,才高出众,从小就受到家乡贤士的器重和赏识,许多贤达名士都愿意与他交往,说他既不依附权贵,又具有英豪之气。接着他又在诗中对李阳冰在当涂的政绩进行了颂扬与评价。说“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扫地无纤茎。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雅颂播吴越,还如太阶平。”他认为李阳冰在安史之乱后来到当涂,临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泽遍施,政绩卓著。最后才在诗中陈述了自已无所依归的困难处境,说:“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从诗里看出李白分明是在冬天由金陵来当涂访问阳冰的,因为在金陵靠朋友的周济已不能维持生活,所以才来当涂求靠。而李阳冰则气度轩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归宿之地。 李白寓居当涂后,与李阳冰在县署和山间时相过从,屡有聚会。他看到当时的李阳冰,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落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说阳冰不仅书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所写的诗文也十分艳丽华美。为了表达对李阳冰的敬慕,他还专为李阳冰写了一篇《当涂李宰君画赞》,赞云:“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吐奇献策,敷闻王庭。帝用休之,扬光泰清。滥觞百里,涵量八溟。缙云飞声,当涂政成。雅颂一变,江山再荣。举邑抃舞,式图丹青。眉秀华盖,目朗明星,鹤矫阆凤,麟腾玉京。若揭日月,昭然运行。穷神阐化,永世作程。”这篇赞文不仅表达了李白对李阳冰怀着十分敬慕的心情,而且为李阳冰这样有谋略、有胆识、有政绩的人,在国家动乱、世道衰微的情况下,不能大显身手、施展抱负而惋惜。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将自已的诗文草稿交给李阳冰,请他编辑作序。后来李阳冰将其诗文辑成《草堂集》十卷,并为之作《序》。阳冰在《序》中说他“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俾予为序”。这是说李阳冰在“临当挂冠”正要罢职的情况下,还为李白编了集子,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除对李白的家世、生平、思想、性格、交游等情况作了扼要记述外,同时对李白的著述情况和诗文成就作了高度评价。”
李冰阳是李白的什么人?
李白族叔——李冰阳李阳冰(生卒年不详),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族叔。宝应元年,为当涂令,白往依之,曾为白序其诗集。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曾刊定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二十卷,但对原书的篆法和解说都大加改动。此后,许慎的原本渐渐消失,而李氏刊本则盛行。直至宋代初年,徐铉奉诏校订《说文解字》,对原书内容进行了整理,才大致恢复许著原貌。 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当时人谓曰笔虎。”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冰的传授。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 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当时颜真卿所书之碑,必请李阳冰用篆书题额,可见其篆书影响的深远。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说明李阳冰的篆书确实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也称,篆自秦汉而後,推李阳冰为第一手,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代表作品《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阳冰书。《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三坟记》以“瘦劲取胜”。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评介李阳冰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著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 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尤其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芜胡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家中移立于学宫,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健,卓有古意。”可惜这“题跋”碑石在“文革”动乱中毁坏无存,而三块《谦卦碑》至今犹存。 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当涂,投奔其叔李阳冰。起初,李阳冰不知道李白的窘境和来意,当李阳冰送李白上船告别时,见到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后,才又把他挽留下来。诗中首先对李阳冰的才华进行了赞扬,说:“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鲁连擅谈笑,季布折公卿。”他认为李阳冰为人耿介,才高出众,从小就受到家乡贤士的器重和赏识,许多贤达名士都愿意与他交往,说他既不依附权贵,又具有英豪之气。接着他又在诗中对李阳冰在当涂的政绩进行了颂扬与评价。说“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居人若薙草,扫地无纤茎。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雅颂播吴越,还如太阶平。”他认为李阳冰在安史之乱后来到当涂,临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泽遍施,政绩卓著。最后才在诗中陈述了自已无所依归的困难处境,说:“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从诗里看出李白分明是在冬天由金陵来当涂访问阳冰的,因为在金陵靠朋友的周济已不能维持生活,所以才来当涂求靠。而李阳冰则气度轩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归宿之地。 李白寓居当涂后,与李阳冰在县署和山间时相过从,屡有聚会。他看到当时的李阳冰,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落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掞天庭。”说阳冰不仅书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所写的诗文也十分艳丽华美。为了表达对李阳冰的敬慕,他还专为李阳冰写了一篇《当涂李宰君画赞》,赞云:“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吐奇献策,敷闻王庭。帝用休之,扬光泰清。滥觞百里,涵量八溟。缙云飞声,当涂政成。雅颂一变,江山再荣。举邑抃舞,式图丹青。眉秀华盖,目朗明星,鹤矫阆凤,麟腾玉京。若揭日月,昭然运行。穷神阐化,永世作程。”这篇赞文不仅表达了李白对李阳冰怀着十分敬慕的心情,而且为李阳冰这样有谋略、有胆识、有政绩的人,在国家动乱、世道衰微的情况下,不能大显身手、施展抱负而惋惜。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将自已的诗文草稿交给李阳冰,请他编辑作序。后来李阳冰将其诗文辑成《草堂集》十卷,并为之作《序》。阳冰在《序》中说他“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俾予为序”。这是说李阳冰在“临当挂冠”正要罢职的情况下,还为李白编了集子,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除对李白的家世、生平、思想、性格、交游等情况作了扼要记述外,同时对李白的著述情况和诗文成就作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