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上乾下坤,坤卦初六爻是吉是凶
八卦是怎么排列的 ? 上乾下坤 然后呢?
京氏易阴阳二气待深入于其各种说于其纳甲体系《京氏易传??卷》云:乾坤象益甲乙壬癸震巽象配庚辛坎离象配戊艮兑象配丙丁八卦阴阳、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显京氏纳甲原则阳卦配阳干阴卦配阴干即:[/size]阳卦乾震坎艮阴卦坤巽离兑阳干甲庚戊丙阴干乙辛丁壬癸[size=3]除纳甲外京房十二支纳入八宫卦广义纳甲包含纳支纳支遵循原则同纳甲仍阳卦纳阳支阴卦纳阴支其内机制卢央认乃据历及律纳入具体:历看冬至所月或建月始十二律黄钟首黄钟自冬至始所黄钟乾初九纳支起点确立京氏据音律三损益按十二支说即隔八律纳其各支隔八律即:律起于黄钟位乾初九爻再位起算历丑寅卯辰巳午未八位林钟未位坤初六爻于六月再未位起算历未申酉戌亥丑寅律泰簇寅位乾九二爻月隔八相全部十二律及其支位所应爻位乾初九九别纳、寅、辰、午、申、戌六支;坤卦阴卦据道左旋道右旋则应右旋即与六阳律相反向运转坤卦初爻至爻别纳未、巳、卯、丑、亥、酉六支其余六卦各爻配支则按律历相配十月五月午阳支配阳卦各爻故配男震……与乾卦同十二月六月丑未阴支配阴卦故巽卦……接着月七月寅申纳于阳卦则男坎配……再接着二月八月卯酉则离配……三月九月辰戌少男艮卦配……四月十月巳亥少兑卦配?〔3〕(第127-129页)《汉书??艺文志》载:(京房)钟律知音声……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京氏由证京氏确能据历及律十二支纳入卦体故卢央说应该信综合述京氏八卦干支排纳列图:[/size]乾坤艮兑爻壬戌-癸酉--丙寅-丁未--五爻壬申-癸亥--丙--丁酉-四爻壬午-癸丑--丙戌--丁亥-三爻甲辰-乙卯--丙申-丁丑--二爻甲寅-乙巳--丙午--丁卯-初爻甲-乙未--丙辰--丁巳-坎离震巽爻戊--巳-庚戌--辛卯-五爻戊戌-未--庚申--辛巳-四爻戊申--酉-庚午-辛未--三爻戊午--亥-庚辰--辛酉-二爻戊辰-丑--庚寅--辛亥-初爻戊寅--卯-庚-辛丑-[size=3]汉代前已音乐看作阴阳合产物《乐记》云:气齐气降阴阳相摩气相荡鼓雷霆奋风雨四焕月百化与焉则乐者乐作阴阳二气相摩相荡产物音律节奏视阴阳升降表征《管??员》与《吕氏春秋》皆音律三损益或隔八律进行描述卢央京房依历与律纳支说立京房便干支按其隐含阴阳属性细致入微纳入其八宫卦序纳甲说背乃幅阴阳待、流行图京氏易建候积算体系反映种阴阳待关系于建候、积算徐昂云:建月六辰配六爻建始辰受气间经历四辰皆积气末辰象立体……每爻历月两节凡由某月节某月者十二节由某月至某月节者十节〔4〕(第175页)?徐昂认京氏于些宫、卦特别巽宫、兑宫建候积算错乱其本意订卢央认建候积算京易较混乱部??〔3〕(第146页)?笔者尽管目前我于京氏建候积算仍许悬未决问题及其明显错误处外我仍能看其建候积算依阴阳二气待与流行及隔八律建构较强原则性黄宗羲其《易象数论》概括京氏建候积算云:曰建爻直月世起建布于六位(惟乾坎初爻起)乾起甲坤起甲午卦凡六月曰积算爻直建所止起〔5〕今据《京氏易传》及陆绩注列八宫六十四卦建候表:[/size]
19易经第二卦坤卦第一爻
原文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①其道,至坚冰也。 注释 ①驯:顺。致:促进。 直译 初六:踏踩着薄霜,就能推断出坚硬的冰层快要冻结了。 《象传》说:“踩踏着薄霜,就能推断出坚硬的冰层快要冻结了”,证明阴冷之气开始凝聚了。顺着自然规律推求下去,自然就会迎来寒冷的冬季。 详解 坤卦从初六到上六,到最后的用六,不同层级所处的不同的状态,卦位的变化和层级的变化,始终都围绕着坤顺这个核心。乾坤两卦从卦位排序上就体现了阳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也体现在乾坤的阴阳12个爻的变化中,乾卦的六个爻和坤卦的六个爻刚好代表的是12个月。 乾卦从初九爻到上九爻代表的是阳月,就是地支的阳位之数,也就是:子,寅,辰,午,申,戌;而坤卦从初六爻到上六爻代表的就是地支的阴位数:丑,卯,巳,未,酉,亥。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世间一切的事情都由乾坤开始,所以乾坤两卦为其余62卦之父母,是打开天地之道的两扇门。 我们已学了乾卦,今天又学习坤卦,乾坤这两扇《易经》之门从此就打开了。 “履霜,坚冰至。”你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讲乾卦的时候以龙为取象,讲坤卦的时候是以马为取象,其实龙与马都是一样的。传说中的动物有龙、凤和麒麟,龙是三栖的,它可以“飞龙在天”,也可以“潜龙在渊”,还可以“见龙在田”。 龙到了陆地上就是马,龙马精神就是从此而来。所以坤卦是以马来取象,但在最后一爻是“龙战于野”,说的还是“龙”。但是坤卦与乾卦不同,讲乾卦的时候说过,刚好东方苍龙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第一颗星“角星”露头的时候就是“见龙在田”,所谓的“崭露头角”就是这样来的。坤顺没有用所呈现的象来描述,而是用直观的现象来解释。 “履霜,坚冰至”,踏上霜,就知道结冰的日子即将来临。这就是见机行事,几微之心,就是要根据你刚接触到的事物的象来行事,不要盲乱行事。初爻之阴爻在坤卦之阴的格局里面,说明一开始阴气很盛,凝结为霜,君子于阴气初生就以此为戒,不可使其长盛。 《小象辞》说:“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初六爻在坤卦的最下方,为坤阴之初,以“履霜坚冰”取象,阴之开始凝结为霜,再冷下去就要结冰了。 “驯”有“顺从”的含义,如果不及时防范,阴很快就长盛乃至坚冰到来。以象来比喻放任小恶的后果。 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学习64卦,不管是乾坤两卦还是其它62卦,不管是初六爻还是初九爻,定位极其重要。 古人在描述这些象和卦理的时候都很容易,但定位是很难的,同样我们在理解它的定位的时候也不容易。所以,学《易经》会感觉初爻最难懂,而上爻就容易理解,这是规律。 “履霜,坚冰至”就是坤卦的定位。坤卦的开始,是作为阴之开始的一种状态,一开始就用踏在霜上来形容作为“坤”的小心翼翼,若不加以防范,阴势就会逐渐增强,依照大地坤阴的法则,很快就会结冰的。可见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做什么事都要明白并遵循天地的法则行事。 初六:履霜,坚冰至。故事 东周的齐、晋是当时诸侯中最强大的两国。但这两个国家的国君都不知防微杜渐,而发生过重大的祸乱危害。齐国的祸害发生在齐桓公晚年,一代霸主不听管仲临终遗言,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竞孤独惨死于凄凉之中。真是可叹!可悲啊! 晋国的祸害则起于晋献公宠信骊姬。在与骊戎之战时,晋献公娶得骊姬、少姬两位美人,埋下了以后的祸乱之根。这位骊姬长得貌若天仙,妖同妲己,诡计百出。晋献公自得到骊姬后,整日形影不离,食同桌,枕同眠,宠信无比。骊姬一面大施媚术,一面参与朝政,往往十言九中,晋献公于是又奉若神明。 一年后,骊姬为献公生下一子,名叫奚齐。献公宠信其母,又喜爱幼子。骊姬则日夜在献公面前进谗言,吹枕头风,要立奚齐为太子。但是,太子中生深得臣民爱戴,才德皆备,晋献公一时找不到废他的理由。 于是,晋献公决定从立骊姬为夫人入手。然而,晋献公的如意算盘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晋献公又令卜偃、史苏进行占卜。卜筮的结果,都是凶兆。史苏更将骊姬比做苏妲己,用“履霜坚冰至”的《易》理,劝献公防微杜渐。但晋献公根本听不进,硬是坚持把骊姬立为夫人了。 骊姬做上夫人,名正言顺地成了后宫之主,行为更加放肆了。她先是用色相勾引献公的重臣优施,成为心腹;又用重金贿赂献公的另一个幸臣梁五,结成三人帮。三人里唱外和,导演了一幕幕肮脏的丑剧,把晋国搞得昏天黑地。太子中生最终惨死在骊姬的毒计之下,公子重耳、夷吾分别流离到国外,为奚齐立为太子扫平了道路。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终于做上了国君。但这时晋国已由强大的国家,变成了一副动乱不已的烂摊子。后来一直到重耳重返晋国执掌大权,由晋献公宠信骊姬而带给晋国的祸乱才告结束。 评析 双脚踏在初秋的轻霜上,就能感知到寒冷的冬天的到来。霜与冰均属于阴类物质,阴始生于下,渐长方可剥阳。谋事之初,要善于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这一卦说明:按照规律办事,就会事半功倍;如果一味蛮干,就会导致失败。
八卦是怎么排列的 ? 上乾下坤 然后呢?
在京氏易中,阴阳二气的对待深入于其各种学说。于其纳甲体系,《京氏易传�6�1卷下》云:“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 显然,京氏的纳甲原则为阳卦配阳干,阴卦配阴干,即:[/size] 阳卦 乾震坎艮 阴卦 坤巽离兑 阳干 甲庚戊丙 阴干 乙辛己丁 壬 癸 [size=3] 除纳甲外,京房还将十二支纳入八宫卦中。广义的纳甲也包含纳支。纳支遵循的原则同纳甲一样,仍是阳卦纳阳支,阴卦纳阴支。而其内在机制,卢央认为,乃是据历法及生律法纳入。具体为:从历法来看,冬至所在之月或建子之月为一年之始,而十二律以黄钟为首,黄钟又自冬至始,所以黄钟当乾之初九,纳支为子。此起点确立之后,京氏又据音律之三分损益法,按十二支来说,即隔八生律法,纳其它各支。隔八生律法即:律起于黄钟子位当乾初九爻,再从子位起算,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八位,这时林钟未位,当坤初六爻,于时为六月。再从未位起算,历未申酉戌亥子丑寅,这时律为泰簇寅位,当乾九二爻,时为正月。如此隔八相生,得出全部十二律及其支位所对应的爻位。这样,乾从初九到上九分别纳子、寅、辰、午、申、戌六支;而坤卦是阴卦,据“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之则,应右旋即与六阳律相反方向运转,最后得出坤卦从初爻至上爻分别纳未、巳、卯、丑、亥、酉六支。 其余六卦各爻配支的法则,按律历之相配,“十一月和五月为子午,阳支配阳卦各爻,故配长男震,……与乾卦同。十二月和六月为丑未,阴支配阴卦,故长女巽卦当之。……接着正月和七月当寅和申,又纳于阳卦,则以中男坎配之。……再接着是二月八月为卯和酉,则以中女离配之。……然后是三月和九月,当辰和戌,以少男艮卦配之。……最后是四月和十月为巳和亥,以少女兑卦配之。”�〔3〕(第127-129页) 《汉书�6�1艺文志》载:“(京房)好钟律,知音声……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由此可证,京氏确有可能据历法及生律法将十二支纳入卦体中,故卢央之说应该可信。 综合上述,京氏八卦干支排纳可列图如下:[/size] 乾 坤 艮 兑 上爻 壬戌— 癸酉-- 丙寅— 丁未-- 五爻 壬申— 癸亥-- 丙子-- 丁酉— 四爻 壬午— 癸丑-- 丙戌-- 丁亥— 三爻 甲辰— 乙卯-- 丙申— 丁丑-- 二爻 甲寅— 乙巳-- 丙午-- 丁卯— 初爻 甲子— 乙未-- 丙辰-- 丁巳— 坎 离 震 巽 上爻 戊子-- 己巳— 庚戌-- 辛卯— 五爻 戊戌— 己未-- 庚申-- 辛巳— 四爻 戊申-- 己酉— 庚午— 辛未-- 三爻 戊午-- 己亥— 庚辰-- 辛酉— 二爻 戊辰— 己丑-- 庚寅-- 辛亥— 初爻 戊寅-- 己卯— 庚子— 辛丑— [size=3]汉代之前,人们已将音乐看作阴阳和合的产物。如《乐记》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地气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焕之以日月,而百化与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这就把“乐”作为天地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产物,将音律节奏视为阴阳升降的表征。《管子�6�1地员》与《吕氏春秋》皆对音律之“三分损益”法,或“隔八生律”法进行过描述。如果卢央之京房依历法与生律法纳支之说成立,那么,京房便将天干地支按其隐含的阴阳属性细致入微地纳入到其八宫卦序中。这样,纳甲说的背后乃是一幅阴阳对待、流行图。 京氏易的建候积算体系也反映出一种阴阳对待关系。对于建候、积算,徐昂云: 建月六辰,分配六爻,建始一辰受气,中间经历四辰皆积气,末一辰成象立体……每爻历一月两节。凡由某月节到某月中者为十二节,由某月中至某月节者为十节。〔4〕(第175页)� 但徐昂认为京氏于有些宫、卦,特别是巽宫、兑宫之建候积算错乱,而以其本人之意正订之,卢央也认为建候积算“在京易中这是较为混乱的一部分”。��〔3〕(第146页)�笔者以为不然。尽管目前我们于京氏建候积算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及其有明显的错误之处外,我们仍能看出其建候积算依阴阳二气的对待与流行及隔八生律法而建构的较强的原则性。 黄宗羲在其《易学象数论》中概括京氏建候和积算云:曰“建”,以爻直月,从世起建,布于六位(惟乾坎从初爻起)。乾起甲子,坤起甲午,一卦凡六月也。曰“积算”,以爻直日,从建所止起日。〔5〕 今据《京氏易传》及陆绩注,列八宫六十四卦建候之表如下:[/size]坤卦上六爻解读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文 龙在郊野交战,其血青黄混杂。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译文 龙在郊野交战,是因为到了穷途末路。 文言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译文 阴气被阳气猜疑,必然会发生战争。因为产生了阳气不存在的嫌疑,所以爻辞里要说到龙,但上六并没有离开阴的类别,所以爻辞里要说到“血”。至于说“玄黄”,那是天地交杂的颜色,天是玄(青)色,地是黄色。 解读乾变坤,发展到上爻,到达最上一位,坤盛到六爻皆阴的极处,无可再变,路走尽了。 坤的上六到了极处,处在坤卦又要逐爻退出去的形势下,前进一步就是一阳复苏,面临的是阴阳交战,争夺生存地位的斗争。斗争就会受伤,故言“血”,乾坤争,乾为天,天色青苍为玄,地土颜色为黄。 穷也变,变则通,通则久。 宇宙运动没有停滞的时候,阴阳消长,更代无穷,会永远延续下去。 《周易》的设计是六爻相互推荡运动,总的运动方向是从初爻向上运动。从上爻隐去,退出来,经历一段重生的过程,再从初爻长出来。 阴到了穷极时,阴阳对立的一面突出出来,阳要息长。 形势一变,运行的道路才能通畅。 反过来也是如此。这是《周易》告诉我们的事物运动规律。 学《周易》智慧,过简单生活!梅花易数上卦乾下卦坤和上乾下坤是一个意思还是相反?
这两个是一个意思。上卦就是写在上面的卦。但是有一点要清楚:如果是铜钱摇卦的话,先出的是初爻,最后是六爻。然后梅花起卦一般都是先上后下。
上乾下坤为何为否卦?
乾为天,坤为地,天为阳,地为阴,阳在上,阴在下,阴阳不交,取意为否,这个否并不是一定说,不行什么的。举例一个泰挂,乾在下,坤在上,阴阳相交,四时协调,风和雨顺,就取意为泰。…………书上不是没有原因,是不找错了书或者没仔细看,另外,许多人理解的也都不太一样,但终究也算殊途同归。如果你想研究的话,先看看周易注吧。那个巽字念《讯》(音同)属性是木。要想研究的话,不下真精力是不行的,六爻这等学术,不好学呀。自学10年才能说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想学的话,去6YAO.COM 看看吧。。。那里是六爻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