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阴阳解释,易经里面的阴阳

简述《易经》中阴阳的内涵

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有四种关系:对立、互成、互化、平衡。比如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1.看下自己的身体:头为阳,四肢为阴。阳是主控的,阴是被动的。一个头,两只手臂,两只腿。2.看看我们的手:大拇指为阳,其它四指为阴。其中,大拇指有两节,而其它四指有三节,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才能成物。并且,两只手所有指节共28,刚好天空有二十八星宿。而且,缺少大拇指,手基本上就不能用了,比如握菜刀。但缺少其它四指就可以。3.在比如:上和下,上下对立,没有上就没有下,所以阴阳互成。左和右,前和后,男人和女人。没有男人就没有女人的概念,相反亦是如此。再看看男人,男人属阳,男人通常是生硬的、单调的、衣服穿着比较素,这就体现了阳中有阴。那女人呢,女人属阴,而女人是多变的、柔软的、多姿多态的,这就是阴中有阳。等等,细细观察,感悟。

阴阳指的什么?

首先提到阴阳,在《易经》的表面上讲的是阴阳,但实际上这本书里面有一种非常深奥的哲学,那就是阴阳的哲学。

《易经》奠定了阴阳、阴、阳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文化,我们要学习保持良好的健康文化,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易经的阴阳理论。

“易”字本身就是一个“日”字和一个“月”字所组成的,这是一个“日”是太阳,这是“月亮”是月亮。

那就是说《易经》表示宇宙阴阳运动,,宇宙是月亮和春夏秋冬的运动,发烧,寒冷,昼夜的变化,也就是阴阳气的宇宙运动。

易经: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五行?终极意义是什么?

终极意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万事万物讲求中庸,不要极端。

易经中六阴六阳指的是什么?

六阴就是六条阴爻,组成的卦是坤卦。六阳是六条阳爻,组成的卦是乾卦。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周易》是中国古道占卦筮卜之书。《周易》起源相当早,相传“文王居尔演周易”,所以坊间认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较春秋时代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为早。其实,现今多数学者均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应是战国时代的作品。阴阳就是道道的衍生与变化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阴阳指什么?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属性,都要用阴阳五行来加以概括。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自然界众多事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的运动,正是世界万事万物得以生长、变化、消亡和重新生长的根源。 “老子”说: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经》上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客观规律。 天地没有时先有道,天地消亡时道还在。 人人都希望得道,但真正领悟到道的只是少数。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共存共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素女说》更具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人与自己的住宅、世家坟墓也阴阳互抱,即“天人合一”。 太极图是群经之首,是《易经》描述的宇宙模式图样。 这一图象外表是圆形,代表着天地混沌原始状态的,由无极生出的太极,图中分为黑白两方,就是所谓的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两个方面,其中明亮的白色代表阳、阴面黑色代表着阴。 然而神奇的是,白色的一方竟有着一小小黑点,而黑色的一方也同样有着一小小的白点,这就明白无误地向人们展示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抱”的道理。 太极图阐述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它寓于中国的佛学、道学、儒学、中医学和、军事、经济等一系列学科之中,它的应用价值在于“四两拨千斤”,即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他是中国人类的聪明学、智慧学、未来学。 太极是以老子为代表的历代伟大先哲总结中华民族精髓的智慧,精炼出观察宇宙变幻规律的思维方法。 它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检验,越来越被世人认可,因为它道出了世界的根本。 这不能不令中外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叹为观止。 这就不难理解在一次世界性哲学学术会上提交大会的论文中,研究中国老子的竟占70%。 太极图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当然也有人把太极图当作的象征,这是一种无知的可怜。 结合具体事物,运用阴阳这种对应统一,相反相成的“道”来作“纲纪”性的概括,就是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明为阳、暗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出为阳、入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升为阳、降为阴,凸为阳、凹为阴,向为阳、背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成为阳、败为阴,雄为阳、雌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直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大到天地日月,小至每一个具体物象里的表里内外等等,无不都在牢笼之中,所以有“神明之府”之称。 要妙在于,不仅世界上的万物都具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在两个方面的任何一方,又都可以用阴阳来作再一次的划分,以至无穷。 《金匮真言论》举一昼夜的时间为例进行划分,则就更加具体了,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中之阳也。 这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现象,说明天地万物的阴阳,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由于阴阳两种力量的对垒相互参透,因此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牵制消长的,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就是这种盛衰消长的对垒,构成了客观世界的动态平衡,如以一年四季的天时变化为例,从冬至到夏至白昼一天天地长起来,气温也一天天地升高起来,说明了这段时期正处在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之中,反之,从夏至到冬至,黑夜开始一天天地长起来,气温也一天天地降了下去,这又说明,这一时期正处在阴长阳消的阶段,古人所谓“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就是这一阴阳相互消长,你来我往规律的具体体现。 阴阳变化规律不仅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消长,你来我往,还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任何一方如果失掉对另一方的依存,就没有什么阴阳之言,比如没有明就没有暗,没有热就没有冷,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左就无所谓右等等,又如从物体和作用来说,物体是阴,作用是阳。 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作用体现。 这种关系,也可用质和能的关系来加以阐明,没有阴的质量,就无所谓阳的能量,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就是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的道理。 说到阴阳的转化,这就是一种自然界物极必反的规律,任何事物,当它发展至尽头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 比如白天发展到中午的顶峰,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终至被黑夜所吞噬,而黑夜发展到子夜的极限,也势必不可抗拒地要开始发生转化,直至最终被白天所代替,一天如此,一年也同样如此,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极至是新生,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生生死死,自然界的阴阳变幻转化就是这样不可的不要抗拒,任你搓叹也无济于事。 阴阳主宰万物,又寓于万物之中。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各半保持着天地间的勃勃生机,人体动静各半才能使内脏等器官平衡工作,阴阳平衡才能身体健康。 人和与其本人相关的事也有阴阳之说,根据“阳清阴浊”的理论,人为阳,与其相关的事物为阴;中医认为,血属阴,为气之母,气属阳,为血之帅,当人自身不协调时,与其相关的事物也必然发生变化,因为阴阳是对立的、平衡的。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效法大自然的阴阳平衡,发展才能是有序的、正常的、稳定的。 在地主阴、主静,人是大地之子,从大地中孕育出来,最终回归大地中去,当人与大地之母亲相通时便获得她的滋养,就有了巨大的能量和力量。 阳德主荣,阴德主寿。 中国民间历来有各阴德、阳德之说。 积阳德即为他人做了善事并被人知道,赢得了他人的赞誉或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已在可视的时空中完成。 积阴德却不同,为他人做善事不被世人知道,善报没有在可视的时空中完成。 这种善报只能通过不可视的时空完成,这种善报未使人得到可视的荣华富贵,但却使人得到了不可视的寿命延长。 富贵在命,生死在天。 天在哪里,在人心中,阴德充盈,也能冲出五行,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在商界也同样,有人松静自如,财源滚滚,有人疲于奔命,却两手空空,有人白手起家,能创下伟业,有人继承巨富,却毁于一旦,有道之人可以从无到有,无道之人从盈到亏。 所以中国先哲告诫我们,人做事要懂得阴阳之道。 《史记》记载:两千五百年前,有一次孔子请教老子,老子说:“你所言之事都不离古人或他们的话,并以此为不可改变的规矩,这些人骨头早已腐朽,可你还死抱住他们的话不放,这不符合变的规律。 圣人是外虚内实的。 怀里揣着宝玉,外边却穿着粗布衣服,他的道德越高越谦虚谨慎。 因此圣人得志不端起架子,失意不垂头丧气,也绝没有骄气和虚浮的表现,以及远离道的欲望和狂想。 ”孔子离开老子后,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他的学生不解,予以请教。 孔子说:“天上的鸟在飞,路上的兽在走,水里的鱼在游,都可以看得见,惟独云端里的龙看不见,因为它高深莫测,老子就是这样的龙。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将老子比喻为龙,是因为老子具有高深的道学思想。 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多推崇孔教,取其不变之特点用于统治。 然而,孔教始于儒家,儒出于道家,有道教遂有儒教。 观察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动。 儒家在于守成,道家长于变应。 宇宙间的事物是负阴抱阳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它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当矛盾的一方发展到极点时,与其相对的另一方开始同步变化了。 在这个统一体中,光明的一面中有黑点,黑暗的一面中有亮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互抱,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伟大的东方文化奠基人释迦牟尼和老子教我们“悟”和“道”,伟大的现代哲学奠基人马克思教我们辩证唯物主义。 一阴一阳谓之道,缺一无道。 《易经》对阴阳的解释:天刚地柔,男刚女柔。 这是中国古代圣贤对人效法天地最基本、最精辟的论述。 大家知道,正是因为阳电和阴电具有各自的正负特征,相互间才有吸引力,否则,便会相互排斥。 阴阳各半,天地各半,刚柔各半,才能形成自然与人类和谐的关系。 男子的阳刚之气,表现为思维像天空那样广阔,包容万物;女子的阴柔之美,表现为像大地那样博大,承载万物。 大地被动地接受冰雹雨雪,但却化被动为主动,将水气返回天空,完成天地之间的循环。 夫妻之间刚柔相济,阴阳平衡,如同天地间的风调雨顺,带给万物勃勃生机,男子以阳刚之气拥揽妻子,女人以阴柔之美滋润丈夫,夫妻才能健康和美。 否则阴阳失衡,在生活中经常吵架,凡事不顺,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古代圣贤讲“人生在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人在天地间生活,时时事事都要注重阴阳平衡。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有一个,这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 原资料 dayifs/news/mlzx_dymm/2009-9/3/099315342360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