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相须配伍关系的药对是,一等命的属相

麻黄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麻黄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麻黄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麻黄和桂枝相配在一起,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还有一个有名的方剂就叫麻黄汤,应该很多人都喝过,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好处的,以下麻黄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麻黄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1

二药均为性味辛温。 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治风寒表实证,水肿有风寒表证者 。 麻黄尚有微苦味。

①发汗力较强,只宜于风寒表实证。

②辛而微苦,善于宣肺平喘,治风寒喘咳证,又配清肺药治风热喘咳,配温肺化饮药治寒饮喘咳。桂枝尚有甘味,辛甘温煦。

①发汗力不及麻黄,配芍药可治风寒表虚证,

②温阳利水:治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阳气不行,水湿内停之痰饮,

③温经通阳:治胸阳闭阻或胸阳不足之胸痹,心悸、脉结或代,风寒湿痹,寒凝瘀滞之经闭,痛经,症瘕.

麻黄和桂枝相陪在一起,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可以解表散寒、去风发汗。比如有一个著名的方剂就叫麻黄汤,用的就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就以麻黄、桂枝相配伍,起到发汗解表的'作用。麻黄和桂枝都可以发汗解表,但它们也有不同,麻黄不但发汗解表,还可以平喘利尿,另外麻黄可以加快心率,桂枝主要作用于表,同时还有温心阳的作用,所以它们的功效不完全一样。

麻黄和桂枝这两味药都是辛温的特性,麻黄用于风寒表实证,它的临床表现就是怕风、怕冷,而且没有汗,而桂枝适用于风寒表虚证,明显的区别是有汗。麻黄发汗的力量比较强,只能是用于风寒表实证,而且麻黄宣肺、平喘、治疗风寒的咳喘症。桂枝的温煦作用更强,发汗的作用弱与麻黄,但是桂枝具有温阳利水,治疗小便不利、水肿、水饮内停这样的病症。桂枝善于温通经脉,能够治疗胸阳痹阻、胸阳不足、胸痹、心悸这样的病症。另外,桂枝可以治疗风寒湿痹导致的关节活动不利,也可以用于闭经、痛经的治疗。

麻黄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2

麻黄、桂枝为临证常用的发汗解表药对。

1、麻黄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翳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2、桂枝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

【药对来源】麻黄、桂枝合用,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汤”。

【配伍效用】麻黄、桂枝皆为辛温之品,同入肺、膀胱经。麻黄擅走卫分,擅长发散,开腠理、通毛窍,为发汗散寒之解表要药。

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邪壅于肺,肺气不宣,咳嗽气喘;风水肿起,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肌肤不仁;风疹瘙痒,阴疽痰核等。《洁古珍珠囊》说其:“泻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本草求真》载其:“虽太阳发汗重剂,实散肺经火郁之邪。”桂枝擅长走营,专于透达,外行循表解散肌腠风寒,横走四肢温通经脉寒滞,桂枝与麻黄相须为用,既助麻黄发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力,又具有通阳和营,缓解全身疼痛之效。两药性味皆辛温,同气相求,配用相得益彰,共奏发汗解表之功。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等。《神农本草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名医别录》云:“(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难。”《药性论》谓:“能去冷风疼痛。”《医学启源》言:“其用有四:治伤风头痛一也;开腠理二也;解表三也;去皮肤风湿四也。”《本草经疏》说:“(能)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药品化义》称:“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药性通考》载:“能治上焦头目,兼横行于臂,调荣血,和肌表,止躁出汗,疏邪散风,乃治伤寒之要药。”

《医林纂要》道:“(能)补肝泻肺,行阳气于四表,燮调荣卫,化汗液,去邪闭,外彻腠理,祛四肢及胁下风湿。”《药性切用》曰:“(能)温营散表,发汗祛寒,为伤寒中风营分散寒专药。”《本经疏证》云:“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本草再新》谓:“(能)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临证应用】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喘等,证属风寒束表证者(见于普通感冒等)。

1、该药对常伍用于外感风寒之表实证,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症。

2、风痹,营卫不行,四肢疼痛等症,方如《太平圣惠方·卷十九》之“麻黄散”:麻黄五两(占根节),桂心二两,上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汤,每服一茶匙,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频服以汗出为度。

3、该药对可用治风寒夹湿,湿滞肌表,遍身酸痛,重着难于转侧等症者。

4、该药对可用治感冒延日,正弱邪减,面赤身痒,无汗或微汗邪不退等症者。

【常用剂量】

麻黄2~9克,桂枝3~9克。

【服用方法】

水煎分服。

【注意事项】

麻黄桂枝配对药发汗作用较强,对于表虚自汗、

外感风热、体虚外感等,均应忌用。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心率快者慎用。

麻黄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3

麻黄与桂枝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基源与功效】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功效。

【药对功效】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配伍机制】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辛甘温煦,善走营分,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

又麻黄宣肺平喘,治肺气上逆之咳喘;桂枝温肺化饮,治寒饮伏肺之咳喘。

二药相须配伍,既能发散风寒,通阳和营,缓解全身疼痛;又能温肺化饮,止咳喘。

【临床应用】

1、风寒束表所致之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2、痰饮咳喘症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

3、风寒湿痹,四肢疼痛。

现代临床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神经疼痛等。

【现代研究】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其次为伪麻黄碱、微量甲基麻黄碱、少量挥发油等。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的汗腺分泌增多增快,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引起兴奋、失眠等。

桂枝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致病皮肤真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麻黄,2~9g;桂枝,3~9g。水煎服。

【使用注意】凡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等,均应禁用。快速性心律者慎用。

【按语】麻黄与桂枝的药对配伍属于相须配伍。在《伤寒论》中有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葛根汤、麻黄升麻汤等9首方剂用了此药对组方;《金匮要略》中麻黄加术汤。此药对组方多用于风寒表证。

麻黄与桂枝配伍的剂量比例关系会影响此药对功效。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用量大于桂枝,则发汗解表,代表方如麻黄汤,麻黄三两(9g),桂枝二两(6g),其剂量之比是3:2,发汗较著;麻黄用量小于桂枝,功用会由发汗解表而变为温胃化饮,其代表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中所用麻黄用量由麻黄汤中多于桂枝的1/3而变为少于桂枝的1/3。桂枝主温阳化饮,方药组成由麻黄为主而变为桂枝为主,麻黄所起作用主要是佐助桂枝化饮。若麻黄与桂枝相等的剂量,其主治则不同于太阳伤寒证,也不同于阳虚饮结寒凝证,而是治疗寒饮郁肺证或兼太阳伤寒证,代表方如小青龙汤,主治表里兼证,在表是太阳伤寒证,在里是寒饮郁肺证。

此外,桂枝的用量大于或等于麻黄,发汗作用减弱,尚有较好的温通脉络作用,治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痛及脉络痹阻之偏瘫,如《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2023执业药师模拟试题:《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课后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是备考2023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必须复习的科目。环球青藤执业药师频道为大家整理2023执业药师模拟试题:《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课后练习。希望以下2023执业药师模拟试题对大家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帮助!相关推荐:2023执业药师模拟试题:《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后练习各章汇总2023执业药师模拟试题:《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点击下载>>其他科目、章节2023年执业药师模拟试题)注意:由于截至发稿日,官方尚未发布202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及考试教材,下面是小编参考202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与考试教材为大家整理的模拟试题。2023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教材可能会有变化。但是时间不等人,虽然新版考试大纲及教材尚未发布,还是请大家先根据2023年版的资料提前复习。大家可以使用环球青藤提供的“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届时将以短信形式提醒大家2023年执业药师考试教材何时出版。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属于证名类主治病证的是A、毒蛇咬伤B、热淋C、口臭D、肺痈E、耳聋2、下列属于症状类主治病证的是A、跌打损伤B、口疮C、肠痈D、耳聋E、疟疾3、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A、解表、发表、温里、攻里B、补虚、泻实C、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D、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E、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4、对应寒热辨证的有A、解表、发表、温里、攻里B、补虚、泻实C、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D、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E、润燥、清热5、高级功效是指A、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B、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高度概括C、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用语原始直白D、中药防治、作用部位及强身健体的作用E、中药防治、安全程度及强身健体的作用6、既属于中医辨证学分类,又属于中医治疗学分类的内容是A、止咳平喘B、和解少阳C、清气分热D、清暑除湿E、降血脂7、天花粉降血糖属于A、对病证功效B、对现代病症功效C、对症功效D、脏腑辨证功效E、对因功效8、属于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A、温中散寒B、涩精止遗C、和解少阳D、补气生津E、清气分热9、不属于对应津液辨证的功效是A、化痰B、补气C、利水D、生津E、保津10、能收、能涩的药味是A、苦味B、甘味C、咸味D、辛味E、酸味11、能解药、食毒的药味是A、辛B、甘C、酸D、苦E、咸最佳选择题答案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证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症状名类主治病证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等辨证相对应。如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的各纲辨证相对应。如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辨证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对应虚实辨证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的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5、【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高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对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高度概括。其表述用语,成熟精炼,简明扼要。6、【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中药功效分类有依据中医辨证学进行分类的方法,也有按中医治疗学进行分类的,其具有相对性。依据中医辨证学分类,有针对六淫、七情等病因进行辨证分类的功效,如清热、清暑、除湿等;中医治疗学中也含有对因功效分类,如清热、清暑、除湿等也属于其中。故应选择D。7、【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对现代病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现代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如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8、【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毒、散血解毒等。9、【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对应气病辨证的有补气、行气、降气、敛气等;对应血病辨证的有养血、活血、止血、和血、摄血等,对应津液辨证的有生津、保津、化痰、涤痰、化饮、逐饮、利水、逐水等。10、【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1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二、配伍选择题1、A.纠性B.减效C.增效D.增毒E.减毒<7> 、相须相使表示A B C D E<8> 、相畏相杀表示A B C D E<9> 、相恶表示A B C D E2、A.相畏B.相杀C.相须D.相反E.相恶<10> 、附子配干姜属A B C D E<11> 、石膏配知母属A B C D E<12> 、人参配莱菔子属A B C D E3、A.相反B.相使C.相恶D.相杀E.相须<13> 、临床用药时应加以注意避免的配伍是A B C D E<14> 、临床用药时原则上应绝对禁止的配伍是A B C D E4、A.相杀B.相恶C.相使D.相畏E.相须<15> 、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的配伍是A B C D E<16>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配伍是A B C D E5、A.凉血解毒B.补中温中C.活血行气D.散太阳经风寒E.敛疮生肌<17> 、属于卫气营血辩证的是A B C D E<18> 、属于气血津液辩证的是A B C D E<19> 、属于三焦辩证的是A B C D E<20> 、属于经络辩证的功效是A B C D E6、A.可称为作用机制或偏性所在B.论述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所显现的效用C.依据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的适应范围D.论述其在临床治疗中所显现的效用与适应范围E.依据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0> 、性能特点A B C D E<0> 、功效主治A B C D E<0> 、配伍应用A B C D E7、A.辛B.苦C.酸D.咸E.甘<0> 、能补虚和中的味是A B C D E<0> 、能行气活血的味是A B C D E8、A.病位在上,病势下陷类病证B.病位在上,病势上逆类病证C.病位在表,病势在内类病证D.病位在里,病势下陷类病证E.病位在里,病势上逆类病证<0> 、宜用升浮类药治疗的是A B C D E<0> 、宜用沉降类药治疗的是A B C D E9、A.四气B.归经C.五味D.有毒无毒E.升降浮沉<0> 、依据病势选药的药性是A B C D E<0> 、依据病位选药的药性是A B C D E<0> 、依据病性选药的药性是A B C D E10、A.肺经B.肝经C.肾经D.脾经E.心经<0> 、黄芩、桑白皮归A B C D E<0> 、龙胆草、夏枯草归A B C D E11、A.温中止呕B.发散风热C.利水渗湿D.补气助阳E.发散风寒<0> 、辛凉的药如薄荷、菊花,多能A B C D E<0> 、辛温的药如麻黄、紫苏,多能A B C D E12、A.病位在表,病势上逆类病证B.病位在上,病势上逆类病证C.病位在上,病势下陷类病证D.病位在里,病势下陷类病证E.病位在下,病势上逆类病证<0> 、宜用升浮性药的病证是A B C D E<0> 、宜用沉降性药的病证是A B C D E13、A.真热假寒B.假热真寒C.寒热错杂D.反佐药E.四气<0> 、对于真寒假热应当施以的药物是A B C D E<0> 、对于真热假寒应当施以的药物是A B C D E<0> 、治疗时寒热并用,针对的是A B C D E<0> 、治疗时使用寒凉性的药物针对的病证是A B C D E14、A.《本草纲目》B.《本草纲目拾遗》C.《新修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本草经集注》<0> 、载药921种的是A B C D E<0> 、载药1746种的是A B C D E<0> 、载药730种的是A B C D E<0> 、载药850种的是A B C D E配伍选择题答案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6项。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此外,若按协同与颉颃论,相须、相使表示协同,相畏、相杀、相恶却表示颉颃。【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6项。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此外,若按协同与颉颃论,相须、相使表示协同,相畏、相杀、相恶却表示颉颃。【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6项。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此外,若按协同与颉颃论,相须、相使表示协同,相畏、相杀、相恶却表示颉颃。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附子配干姜能显著增强回阳救逆之效,石膏配知母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之力,故均属相须配伍关系。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行气作用能降低或者削弱人参的补气功效,故属相恶。【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附子配干姜能显著增强回阳救逆之效,石膏配知母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之力,故均属相须配伍关系。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行气作用能降低或者削弱人参的补气功效,故属相恶。【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附子配干姜能显著增强回阳救逆之效,石膏配知母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之力,故均属相须配伍关系。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行气作用能降低或者削弱人参的补气功效,故属相恶。3、【正确答案】 C【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此外,若按协同与颉颃论,相须、相使表示协同,相畏、相杀、相恶却表示颉颃。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七情配伍关系中,属于相杀配伍。注意与相畏区别开。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则属于相畏。5、【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毒、散血解毒等。【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对应气病辨证的有补气、行气、降气、敛气等;对应血病辨证的有养血、活血、止血、和血、摄血等;对应津液辨证的有生津、保津、化痰、涤痰、化饮、逐饮、利水、逐水等。【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如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相对应。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降厥阴经上逆之寒气等。6、【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性能特点是论述其在性(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所显现的特点,也可称为作用机制或偏性所在。【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功效主治是论述其在临床治疗中所显现的效用与适应范围。【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配伍应用是依据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7、【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8、【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临床用药要求顺其病位,逆其病势给药,升浮性的药要求就是病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类病证。【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临床用药要求顺其病位,逆其病势给药,沉降性的药要求就是病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类病证。9、【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10、【正确答案】 A【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11、【正确答案】 B【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等;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如黄芩、黄连等;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黄芪、锁阳等。1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顺其病位选择用药:一般说,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逆其病势选择用药:一般说,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正确答案】 E1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体有: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正确答案】 D【正确答案】 C【正确答案】 A1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在广泛收集民间用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初稿成于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定稿于公元1803年(清嘉庆八年)。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同时,对《本草纲目》略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的加以订正,不但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以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为基础,并收集转录了大量宋以前各代名医对本草的真知灼见、经史传记和佛书道藏中有关本草的论述,以及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和单方,撰成此书。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宋元丰五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本草经集注》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在序例部分除对《本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大大丰富了药学理论。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该书是在普查全国药材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共同编撰而成。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共54卷,载药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足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公元1546年问世的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该书无论在内容和编写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很快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三、多项选择题01A、四气B、五味C、升降浮沉D、归经E、有毒无毒2、属于温热药所示的效应是A、温经通络B、凉血解毒C、温里散寒D、回阳救逆E、补火助阳3、指出下面不正确的是A、黄连味苦B、蜂蜜味甘C、生姜味辛D、芒硝味酸E、乌梅味咸4、下列关于《神农本草经》的叙述,正确的是A、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B、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C、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D、载药365种E、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5、下列关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叙述,正确的是A、载药1746种B、宋金元朝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C、作者赵学敏D、作者唐慎微E、载药659种多项选择题答案1、【正确答案】 ABD【答案解析】 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2、【正确答案】 ABCDE【答案解析】 所谓中药性能,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叫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3、【正确答案】 ACDE【答案解析】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属于温热药物所示效应;而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则属于寒凉性药物所示效应。4、【正确答案】 DE【答案解析】 五味,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如黄连味苦、蜂蜜味甘、生姜味辛、乌梅味酸、芒硝味咸等。5、【正确答案】 ADE【答案解析】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该书虽假托传说中的神农而作,但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补充和完善。其成书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原书已佚,现存各种版本均系后人考订、整理、辑复而成。其序例部分简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功用大多朴实有验。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上就是2023执业药师模拟试题:《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的内容,更多其他章节的试题内容,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免费下载!还有执业药师历年高频考点、真题解析等备考资料,等你免费下载学习!

属于配伍禁忌的是相

属于配伍禁忌的是相恶.七情:中药“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相反。2.单行:单用一味中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即重用人参一味药,治疗大失血等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3.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中药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常见的配伍药对有:麻黄和桂枝、附子和干姜、陈皮和半夏。4.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常见的配伍药对有:黄芪和茯苓、黄连和木香、石膏和牛膝。5.相畏:一种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中药降低或消除。常见的配伍药对如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常山畏陈皮。6.相杀:两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麝香杀杏仁毒,绿豆杀巴豆毒。相畏和相杀没有本质的区别,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7.相恶:两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8.相反:两种中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十八反”、“十九畏”属于相反的配伍。上述配伍起协同作用的是:相须、相使。上述配伍起减毒作用的是:相畏、相杀。上述配伍属于配伍禁忌的是:相恶、相反。其中“相畏”的配伍需要与“十八反”、“十九畏”进行鉴别,“相畏”属于减毒配伍,而“十八反”、“十九畏”属于配伍禁忌。

中药里的十反或者十八反是指什么?

恶是指:中药配伍不当:某些中药相互间具有相恶、相反的作用 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 凡从事中医药工作者,无人不知中药配伍禁 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十九畏是中药药 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今临床医家把其中的 药物均视作配伍禁忌.从古本草到近代的药典,专 业书,教材等均注明不能同用.认为用后则产生毒 性反应或拮抗药效.然而古今医家成功的运用反, 畏药的例证也代有所传.对这样一个有争议的问 题,近千年来由于没有一个较权威的定论,一直困 扰着人们,给教学,科研,制药,临床,法律咨询等 均带来理论上的很大困难.近代学者也从不同角 度,不同方法进行过研究,但均无可信的定论.为 了解决此问题,我们认为十分必要对十八反,十九 畏的药物作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从反,畏药的 渊源,药物品种考证,从毒理学,药效学,人体实验 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科学的,系统的研究,相信 不是什么一定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能得出肯定或 否定的结果. 十八反的相反之意,最早源于《神农本草经》, 陶弘景承袭《本经》的内容,共计19种.《太平圣惠 方》首先集中了相反诸药十八种.南宋 陈衍在 《宝庆本草折衷》有歌诀记载,但较冗长难记,金元 张子和《儒门事亲》作了十八反的歌诀,该歌诀 便于传诵,记忆,故广为流传至今.由于歌诀的传 诵盛行,影响极大,历代本草争相传抄,使得后世 医家在临证之际将此作为配伍禁忌而加以避用至 今. 十八反药对在临床是否能够同用,历代众说 不一.《本草经集注》,《千金方》,《证类本草》均强 调了十八反决不可用.认为"先圣既明有所说,何 可不详而避之. . . . . .若旧方已有,择而除之."近 262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3期 代的实验报道中也有不少均支持反药能增强毒性 的观点.如有人实验乌头与半夏合用尤其是单煎 后混合或合煎液对动物的死亡率比单味的煎剂显 著提高.有人认为用甘遂,大戟,海藻与甘草合用, 毒性明显增加. 但古今对此持不同意见者也不乏其人,他们 认为反药同用没有相反作用,不会产生或增强毒 副作用.如宋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云:"甘草反 甘遂,似不当同用之,却效,非人情所可测也."清 代张志聪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中 诸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日本学者鹤冲元逸云: "相畏相反之说甚无畏也,古人制方全不拘于此. 如甘草,芫花未见其害也,其他可以知已." 有的医者则认为反药同用,不仅没有毒副作 用,反而可以增强疗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 《金匮要略》中甘遂半夏汤,二药同用治留饮;《千 金翼方》肾沥散中乌头,白蔹同用;《儒门事亲》中 通气丸海藻,甘草同用等.清代张锐认为相反药可 以同用,它们通过配伍使药物发生了质的变化,而 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近人陈馥馨收集,整理古方 和今方《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含有十八反,十九 畏的内服成方多达782个. 十九畏是金元以后医家概括出来的19味配 伍禁忌药.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以歌诀的 形式记载10对药物不宜同用.此后的《本草纲 目》,《医宗金鉴》等本草书广为传抄,成为中药配 伍禁忌.《中国药典》,高等教材,中药的专业书籍 均与十八反并列为配伍禁忌的内容.宋代以前找 不到十九畏的记载,其依据就是明代的歌诀.古今 医家对十九畏颇存疑义,认为十九畏的药物配伍 不一定是配伍禁忌.如《医学正传》用巴豆,牵牛子 同用;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以治血块. 60年代上海中山医院内科以巴豆霜,牵牛子 为主药治疗门静脉肝硬化腹水获得很好的效果. 80年代姜国峰等人将丁香和郁金合用治疗呃逆, 噎嗝,呕吐等,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姜春华等人用 人参配五灵脂治疗肝脾肿大未见不良反应.80年 代王天益用家兔作实验,实验前后自身作对照,认 为人参配五灵脂,官桂配赤石脂,丁香配郁金等用 大剂量对家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90年代郭国华 等人以小鼠灌胃,腹腔注射给药,观察人参配五灵 脂以及十九畏中其它药物的一般反应和死亡率, 无明显的差异.有人用十九畏组对的某些药物,超 过人剂量的104倍时两种给药途径.腹腔注射死 亡率大于灌胃的死亡率. 以上均说明十八反,十九畏决不是绝对的配 伍禁忌.我们认为不能排除古人用药的偶然性和 个别人用药经验之偶得,将个别人用药所出现的 个别情况当成普遍规律,后世本草不加验证,争相 传抄,于是就成了一个真理.古代医家对此也有不 同的看法,认为"旧本草有关禁忌很少正确性,吾 人切勿过信古人之说,致为前人所迷惑."认为十 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配伍禁忌"者最多.况且十 八反,十九畏中很多药物本身就有毒性,是合用后 产生的毒性,还是药物本身的毒性 药物本身的毒 性可能性大. 我们认为肯定,否定十八反,十九畏的依据不 是不可以的,也无需把所作的工作搞的多深奥,难 不可攀.古人也不是从深奥中总结出来的.我们 认为应科学的有序的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药物品种的基源考证 古今药物品种变 化很多,不同药用部位或新的品种的出现,古今同 名异物和多基源情况,影响着同用的不同效果. 2 用药物加减法作相反 相畏药对的毒性 实验,不同剂型,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途径及不同 动物从多方面去尝试.一般的工作,设备条件均可 作到这一点. 3 从已知的药效学方面 作十八反,十九畏 药对是否拮抗其已知的疗效或产生有毒反应的实 验. 4 从化学成分探讨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毒 理作用 早期曾有人根据化学知识,推断十八反, 十九畏药是否能产生毒性,肯定或否定者均有,但 毕竟是推测,可以先从已知的化学成分入手,从易 到难. 5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志愿者进行人体 实验是可行的 因为相反或产生毒性,并不一定 非是死亡,服后的感觉只有人才能体会出来. 以前在各方面很多人也作过很多的工作,出 了不少的成果,但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有序的去总 结,去归纳,停留在各自为战,各自为是的阶段. 当然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工作量相当大.没有 人力,财力的支持,个人很难全部作这些工作.中 医药已发展到现在水平,入世后的要求对中药的 362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3期 研究现代化,国际标准化已提到议事日程上.十八 反,十九畏的问题是该解决的时候了,应及早结束 "没有定论"的定论.

常用中药杏仁药对的临床应用

杏仁、厚朴 可下气定喘。杏仁苦温而多脂,入肺经而善降气行痰,止咳平喘;厚朴辛苦温,辛散苦泄,下气降逆,燥湿除满。二药伍用,共降肺气而定喘,且又能燥湿行痰;湿去则痰无以生,痰消则肺气自利,故有良好的下气祛痰定喘之功。临床用于湿邪阻遏上中二焦,气机不利,水湿聚而成痰,上贮于肺之咳嗽、痰多、喘逆、腹胀之症。 杏仁、苏子 可理肺润肠。杏仁辛散苦降,长于降肺气以平喘止咳,苏子辛温,质重沉降,能利膈消痰,降气定喘,性润不燥,故能滑肠。二者皆入肺经,属相须配伍,能增强降气消痰,止咳平喘之功。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失降易致大肠腑气不通,而见大便秘结或干燥。该药对既能理肺降气,又能润肠通便,故对肺之气逆咳喘兼大便不通者,最为适宜。临床用于①外感风寒,痰涎壅肺,肺气上逆之咳嗽气逆,胸膈满闷或伴有大便不通者;②肠燥便秘之因其它因素者,也可酌情配伍使用。 杏仁、桔梗 可祛痰止咳杏仁辛散苦降,以降为主,长于宣通肺气,润燥下气,滑肠通便;桔梗既升且降,以升为主,功可宣通肺气,肺为水之上源,升清降浊,清源利水,疏通肠胃。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调和,祛痰止咳之效甚佳。临床用于咳嗽,痰多,喘憋,或见二便不利。 杏仁、浙贝 可利气消痰。杏仁辛苦微温,辛能散邪,苦可下气,润能通便,温可宣滞,其治重在宣降肺气,气降则喘咳平,痰浊除;浙贝母味甘性偏凉,甘以润燥。苦以化痰,凉以清金除热,其治重在化痰兼清痰热,痰化则咳喘平,热清则肺宁。二者伍用,一温一凉,一润一降,一以治气,一以治痰,润降合法,气利痰消,喘咳自宁。临床用于①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②外感风寒,痰热郁肺,咳嗽不已,咯吐黄痰等。 杏仁、茯苓 可开肺运脾。杏仁宣通肺气化痰饮以治上,茯苓健脾利水除饮以调中。二药合用,则脾肺同治,肺气肃降,脾胃和畅,共奏开肺运脾,通达心阳之功。临床用于脾失健运,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咳嗽痰多等症。 杏仁、葶苈子 可平喘利水。杏仁与葶苈子均属止咳平喘药,前者降肺气兼宣肺而达止咳平喘,后者泻肺热平喘咳。杏仁宣降肺气,葶苈子泻肺行水,两药合伍,则水道通调,腹水、水肿可消。临床用于痰涎壅盛之咳嗽气喘,水肿、腹水。如《圣济总录》葶苈丸以二药为末,治水肿腹水。 杏仁、火麻仁 可润肠通便。杏仁肃肺润肠,火麻仁甘平,质润多脂,滋脾润燥,生津通便。二药相合,助脾气之运以通便,而使润肠通便作用加强。临床用于①各种原因所致津液不足,津枯肠燥,大便秘结,排便困难等症;②习惯性便秘。 杏仁、陈皮 可化痰平喘。杏仁味苦性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陈皮既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为治痰之要药;另外,陈皮行气化滞而利谷道有通便作用,杏仁质润多脂可润肠通便,两相配对,通便作用增强。临床用于①痰浊阻肺,咳嗽气喘;②气滞肠燥便秘。 杏仁、莱菔子 可降气平喘。杏仁苦泄而性温,主入肺经气分,有宣肺下气,止咳平喘之效,莱菔子味辛甘性平,既消食除胀,又降气化痰,善治痰壅气喘咳嗽。两药合伍,可收化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功,临床用于气壅痰盛,咳嗽喘促之症,如《景岳全书》杏仁萝卜子丸。 杏仁、槟榔 可止咳除满。杏仁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之效;槟榔可清热通便、下气除满。二药相伍,以增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如《千金方》下气汤以二药为末,童便三升,煎取一升半,治胸腹背闭满,上气喘息。 杏仁、桃仁 可活血润燥。杏仁苦辛而温,主入肺经气分,功专苦降润泄,兼辛宣疏散,善疏理开通,并可降气定喘,宣肺止咳,润肠通便;桃仁苦甘性平,富含油脂,入肝经血分,逐瘀活血,润燥滑肠。二者合用,相得益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之力增强。临床用于①肺气郁闭或老人、虚人津枯肠燥,大便秘结之症。②气滞血瘀,以致胸腹、少腹疼痛等。③肺失宣肃之咳嗽气喘。如《圣济总录》双仁丸以二药各半两治上气喘急。 杏仁、麻黄 可止咳平喘。杏仁与麻黄同入肺经,二药相伍,杏仁苦降长于宣降肺气而止咳平喘,麻黄辛散擅长于宣畅肺气而平喘利水,二药一宣一降,其平喘止咳之力益显,故素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用于①风寒客表,寒饮内停而见恶寒发热,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②风热外袭,或肺寒郁而化热,因热壅肺气上逆,喘促息急,口渴,苔黄或薄白,脉滑数者。《范汪方》二物汤即以二药治上气兼咳,《外台秘要》杏仁汤以二药治咳嗽上气。

请问,中药是如何讲究“七情配合”的?“七情配合”中的“七情”指什么...

《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后人据此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个方面,称为“七情”。七情 [解释]: 中医学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的合称,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临床上常用药物的七情,巧妙配合组方,以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