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对应时间表,生辰时间查询
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古代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
十二个时辰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人们可以从 先秦的古籍 中溯寻出这 些词语的渊 源。
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 有不同,直到汉代太 初年间,我国实行了 太初历,“其以一日分 十二时,而以干支为 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 定名。十二时表时 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 对人类天文 历法的一大 杰出贡献,也是中国灿 烂的文化瑰 宝之一。
时辰对照表生辰八字,出生日期生辰八字查询表
时辰对照表生辰八字
上篇 讲了我国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地支除了纪年,还可以纪月、纪日、纪时。
大家发现没有,不管用什么记录,在年、月、日的长度上,我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基本都是相同的。就是按地球公转一圈记录一年,月亮公转一圈记录一月,地球自转一圈记录一日。但是再细分一日,我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是用小时记录,我国古代用时辰记录。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前两年有个和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说的就是长安城(今西安)一天二十四小时发生的事儿。
说到时辰,就给跟地支 起来。
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十二时辰就是:
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寅时(3:00-5:00)、卯时(5:00-7:00)、辰时(7:00-9:00)、巳时(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
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
十二时辰是我国古人根据一日内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以及生活生产习惯建立的纪时,为世界独有。它与二十四节气一样,都是我国,体现了我国古人的伟大智慧!
如今,“时辰”这个词汇仍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看古装作品、阅读古代文学著作时经常出现“子时”、“丑时”……我国生辰八字就更要看时辰了。
古时人们用日晷测定时辰,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中国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使用日晷纪时。如今,在很多著名的古迹仍保留有日晷,如故宫、景山、国子监等。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
除十二时辰外,古人还有刻、更、点等计时单位。
一时辰等于八刻,古人说“午时三刻”,指的是11点45分。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19:00-21:00)为一更,亥时(21:00-23:00)为二更,子时(23:00-1:00)为三更,丑时(1:00-3:00)为四更,寅时(3:00-5:00)为五更。俗话说“夜半三更”,指的就是子时。
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就是24(120分钟/5)分钟。
古时的时间概念还有一盏茶、一柱香、一弹指、一刹那、……这些都 用语。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一盏茶的功夫”、“一柱香的时间”,其实都是 的时间词汇。当下,大家仍在使用“弹指一挥间”、“之间”、“刹那之间”……可见,文化一直在传承。
喜欢的朋友请点 ,下期继续分享生活中的地理。
以上就是与时辰对照表生辰八字相关内容,是关于时辰的分享。看完出生日期生辰八字查询表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辰对照表
时辰对照表: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一个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昼夜为24小时,而在古代则为12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慢慢淡忘了,而“小时”沿用至今。古代的“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记,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 12时辰对应的时间和生肖 子时指的是23:00-00:59,生肖是鼠;丑时01:00-02:59,生肖是牛;寅时03:00-04:59,生肖是虎;卯时05:00-06:59,生肖是兔;辰时07:00-08:59,生肖是龙;巳时09:00-10:59,生肖是蛇;午时11:00-12:59,生肖是马;未时13:00-14:59,生肖是羊;申时15:00-16:59,生肖是猴;酉时17:00-18:59,生肖是鸡;戌时19:00-20:59,生肖是狗;亥时21:00-22:59,生肖是猪。我们现在用的北京时间,以晚上的12点为界线划分今天和明天。在古代是没有“北京时间”这个词汇和定义的,古代是以子时为一天的开始,就是说每一天新的开始就是子时。也就是说,在古代,每天晚上的11点开始,就是属于第二天了。生辰对应的24小时时间
生辰八字的时辰对照表一天当中晚上的11点到第二天凌晨的1点,是老鼠活跃的时候,对应的是子时,五行当中为水属性。一天里的凌晨1到3点,是牛吃草额时间,也就是丑时,五行当中对应的为土属性。而在一天的凌晨3到5点是老虎在山间咆哮的时候,成为寅时,五行属性为木。在清晨即将到来的时候,也就是5到7点,对应为生肖兔,称为卯时,五行属性为木。一天的早晨7到9点对应神话当中龙出行的时间,称之为辰时,五行的属性为土。在我们的上午9到11点的时候,是蛇出来晒太阳的时候,称为巳时,五行为火属性。而我们的生肖马对应的是一天当中最炎热的时候,上午的11时到下午1时,称为午时,属性自然为火啦。生肖羊是在下午1到3的时候吃草的,因而与未时相挂钩,五行属性为土。接下来是猴子在山间啼叫的时候,为下午的3到5点,称之为申时,五行属性为金。一天当中下午的5到7点为酉时,对应的五行属性为金,是与生肖鸡相关的。夜晚到来,7到9点是戌时,属相为狗,而五行的属性为土。最后是生肖猪对应时辰的晚上9点到11点,人们称为亥时,五行为水属性。时辰对照表
时辰表对应时间如下: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在我国古代,一昼夜被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详解: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十二时辰对照表口诀:
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十二个时辰对应的时间表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每一时辰的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比如7时叫辰初,8时叫辰正,9时叫巳初,10时叫巳正。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十二时辰意义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生活之美,被古人融入十二时辰点点滴滴。
十二时辰,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工作与农耕,是非常重要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指的寅时或卯时。“日出而作”,是指的卯时或辰时;“日落而归”,是指的酉时或戌时。“一日之计在于辰”,是指的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