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基础知识第一篇,天干地支知识介绍
何为天干,何为地支?
天干就是上面横着那根杆,地支就是竖着那根杆.
十二地支详解
天干地支详解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民间主要用于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更用于风水、域,而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支是否有长生详解? 可参看《四柱预测学》-邵伟华著的,百度就可查到此书。 长生 子平真诠以气质为主。似乎带点虚空,详载于第三集中神峰辟谬所载。阳长生支中藏有生扶而有力。阴长生皆泄气盗气之物。谓这弱,然其中亦有未尽处,故再细述之。关于阳长生,惟壬丙长生为最有。盖丙火生寅月,印绶有气,阳气亦生,火亦随母而旺,寅中又藏甲丙以扶助之。壬水生七月,申金当权,处暑之时,水亦有气,盖申藏庚金生之,壬水助之故也。甲木生在亥,亥中虽有壬甲生扶,不过冬令之木,究竟阴气重。枝叶剥落时间。虽曰长生,其势则逊于壬丙之长生矣。至于庚生巳月,戊生寅月,则尤逊于甲木。盖甲虽生于枯朽时代。表面尚有亥中甲木助之。壬水生之。或稍转点势。若庚之生巳,戊之生寅,支中虽亦有比印生扶,无如皆在七煞当权之时。不过一点名目而已,所以庚戊长生,又逊于甲木。总之长生云者,如人之初生,血气未足,不可以旺相论。禄旺之地,乃真旺耳。 什么是十二地支相刑?详解十二地支相刑的含义 十二地支月十天干组合成为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有自己的特性,如十二地支相合、十二地支相刑、十二地支五行属性等等,下面就详细介绍下什么是十二地支相刑,以及十二地支相刑的含义。 刑者乃刑罚也,主刑事、刑法之事,也主疾病伤灾之事。四柱八字见刑者多主不吉。如能往竞遵纪守法,就可免去刑役之灾。有的四柱中无刑,但大运流年逢刑或二刑、三刑都不是吉兆。 三刑者乃寅巳申三刑,卫戌未三刑,子卯相刑,辰与辰自刑,午与午自刑,酉与酉自刑,亥与亥自刑.例如八字四柱为:年月日时申巳卯子年支申与月支巳相刑,日支卯与时支子相刑.子刑卯、卯刊子、为无礼之刑,因无礼而触犯刑法.寅刑已、巳刑申、申刑寅为恃势之刑,是依仗权势胡作非为,导致触犯刑法.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为无恩之刑,知恩不报,反而陷害他人而招至触法生灾。辰午西亥为自刑.因自已招来灾祸而触法。 三刑也是有吉有凶.如四柱中三刑之位带三奇或遇上天乙贵人、天德贵人,则主高官厚像,古人云:“君子不刑定不发.若居仕途定腾达。平人遇此不吉利,轻则也会遭官罚”弧 十二地支相刑,是由于三合局加三会局的结果。例如申子辰三合水局,加于寅卯辰东方木,成为申与寅刑,子与卯刑,辰与辰刑,每个字都上下相对为刑。 十二地支相刑,只能作论命之参考条件,不能以此武断.但在研究八字命理学中,是不可不备之知识,乃推论之依据,至于实际应用,将一步一步说明。三合三会相刑表┌──┬───┬───┬───┬───┐│三合│申子辰│寅午戌│巳酉丑│亥卯未│├──┼───┼───┼───┼───┤│三会│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为了方便记忆,古人将此编成歌诀:歌诀: 寅刑已上已刑申.丑戌相别未并真。子刑卯上卯刑子.辰午酉亥自相刑。以上是有关十二地支相刑的具体含义,如您还想了解更过关于十二地支的内容,请在天干地支栏目进行查找。 在传统命理学中,有一个用十二地支来衡量十天干旺衰的表格,叫做《十干生旺死绝表》。表中规定,地支四土 。 请问什么是天干,什么是地支,请祥解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为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个为地支 有没有人讲解一下十二生辰,方便记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编辑本段]地支寓意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弗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子时――晚11点钟到凌晨1点钟; 丑时――1点钟至3点钟; 寅时――3点钟至5点钟; 卯辰――5点钟至7点钟; 辰时――7点钟至9点钟; 巳时――9点钟至11点钟; 未时――下午1点钟至3点钟; 申时――下午3点钟至5点钟; 酉时――下午5点钟至7点钟; 戌时――下午7点钟至晚9点钟; 亥时――晚9点钟至11点钟。
易经必背口诀十二地支十天干,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必背口诀十二地支十天干 这是我学习基础系列 的第三篇。 常人提到《》,通常会想到算命、占卜。占卜是《》里的重要内容,自从有文明以来,每个文化里都出现过不同的占卜。《》里用蓍草占卜解卦,在有占星师通过星座预测端倪,在的时代同样盛行占卜术。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想知道未来,要靠算命来预测。不管是奇门遁甲,还是八字命理学,的应用,除了八卦系统外,还需要结合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的组合来应用。我们读《》,是看不出八卦与五行、干支、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但是这又是支撑《》在数术应用的重要基础体系,要想灵活运用,只学八卦是不行的。 下面讲讲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的基础知识。虽然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太简单了。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务必背熟,基础打牢了,才能应用,这些简单的知识都是以后应用所不可或缺的。 五行 说到五行,我们会脱口而出“五行”。古人说,“天降阳,地出阴,合而生五行”,由此可见,之气产生五行。 五行,我小时候的记忆顺序是“金、木、水、火、土”,五行重要的是要知道其“相生相克”的原理,按照“金、木、水、火、土”这样记忆顺序,不利于记住五行之间的生克顺序。 以木为起手,按照“木、火、土、金、水”记忆, 相生相克,自然就推演出来。 相生是自己的邻居,依次而生,形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循环; 相克是跳了一个位置,指向间隔的位置上,形成“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相克循环。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干支,可以从甲骨文里找出来,可见干支文化 之早,相传是黄帝时期所创。 古人用天干纪日,一旬为十天,正好十个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古人用地支纪月,一年有十二个月,也用地支纪时辰,因此有十二个时辰。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按次序组合一次循环,共有六十个组合,十与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也是六十。六十个干支组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十花甲”。年、月、日、时辰,都可以六十循环一次。 二十四节气 我们中国古代,根据一年里地球围绕太阳远转所在的位置,分成了24节气。但是,在过去,人们只能在地球上看太阳,那肉眼看到的是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的移动。这个轨道,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道”。 人,把“黄道”分成12等份,一圈360°,那么每等份就是30°,以星座命名,形成了的十二星座,也是占星术的依据。 中国古代与的分法不同,每15°为一个等份,用24等份去对应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这就是中国的二十节气。 要记住二十四节气,需要把《二十节气歌》背下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之,对应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第二句话,对应的节气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第三句话,对应的节气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第四句话,对应的节气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短短二十八字,朗朗上口,体现出一年的气温升降,记载了寒来暑往,古人依据二十四节气歌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 古人观星象、知奥秘,通过二十四节气就可体悟古人仰望星空所蕴含的朴素精神。夜晚观察天上的北斗七星的“斗柄”位置,斗柄朝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而是节气源于中国农耕文化,结合现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二十四节气歌还有后面四句话需要大家记住: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上半年的节气在公历每月的六日、二十一日,下半年的节气在公历每月的八日、二十三日,节气在公历的时间是比较固定的,做多相差不超过一两天。 有人会问,记住这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有什么用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零基础者必须熟记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 里,我会继续梳理,让有兴趣的读者逐渐掌握组合的规律。学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无法一蹴而就。学易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越研究就越没完。南怀瑾先生说古人常常会“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当你钻研进去后,慢慢的也会体会到这样的感觉。 以上就是与必背口诀十二地支十天干相关内容,是关于天干地支的分享。看完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什么是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中国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共十个字,地支共十二个字,,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农历.干支历中的节日,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首先,为大家先介绍天干地支。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这二十二个字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充分体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蕴含着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天干地支干支–早在商代甲骨文里已出现了。是天支、地支的合称。这个名称来源的一种说法是:干支是干与支的省略,意指树干和枝叶的主从关系;古人认为天是主、地是从,互相配合、依存,如同树干、枝叶,于是有天干、地干的说法。干支是周期的循环,同时又用来作代号。十干古称十日,十二支古称十二时辰,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十干和十二支各取一字相配,逐得六十甲子干支这个名称,在东汉以前是没有的,所以天干地支每隔六十年重复一次。比如甲子年过了六十年,到六十一年又是甲子年,故以「六十花甲子」或「六十甲子」称六十年,以「六十花甲」或「花甲之年」称六十岁。十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时辰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但十二辰的次序,从秦代起,改为子开始,所以后世均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国历法用干支纪年、月、日、时,统称为干支纪法。关于“天干地支”的知识?
天干地支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天干地支纪年;从汉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号加天干地支纪年;民国初期用民国诞生时间来纪年兼或使用公元纪年,民国以后广泛采用公元纪年。天干(Heavenly Stems) 表示次序 地支(Earthly Branches) 计算时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百二十年阳历/干支/五行/生肖对照表第一循环开始 第一循环结束 第二循环开始 第二循环结束 干支 五行 生肖1900年 1月31日 1901年 2月18日 1960年 1月28日 1961年 2月14日 庚子 金 鼠1901年 2月19日 1902年 2月7日 1961年 2月15日 1962年 2月4日 辛丑 金 牛1902年 2月8日 1903年 1月28日 1962年 2月5日 1963年 1月24日 壬寅 水 虎1903年 1月29日 1904年 2月15日 1963年 1月25日 1964年 2月12日 癸卯 水 兔1904年 2月16日 1905年 2月3日 1964年 2月13日 1965年 2月1日 甲辰 木 龙1905年 2月4日 1906年 1月24日 1965年 2月2日 1966年 1月20日 乙巳 木 蛇1906年 1月25日 1907年 2月12日 1966年 1月21日 1967年 2月8日 丙午 火 马1907年 2月13日 1908年 2月1日 1967年 2月9日 1968年 1月29日 丁未 火 羊1908年 2月2日 1909年 1月21日 1968年 1月30日 1969年 2月26日 戊申 土 猴1909年 1月22日 1910年 2月9日 1969年 2月27日 1970年 2月5日 己酉 土 鸡1910年 2月10日 1911年 1月29日 1970年 2月6日 1971年 1月26日 庚戌 金 狗1911年 1月30日 1912年 2月17日 1971年 1月27日 1972年 2月14日 辛亥 金 猪1912年 2月18日 1913年 2月5日 1972年 2月15日 1973年 2月2日 壬子 水 鼠1913年 2月6日 1914年 1月25日 1973年 2月3日 1974年 1月22日 癸丑 水 牛1914年 1月26日 1915年 2月13日 1974年 1月23日 1975年 2月10日 甲寅 木 虎1915年 2月14日 1916年 2月2日 1975年 2月11日 1976年 1月30日 乙卯 木 兔1916年 2月3日 1917年 1月22日 1976年 1月31日 1977年 2月17日 丙辰 火 龙1917年 1月23日 1918年 2月10日 1977年 2月18日 1978年 2月6日 丁巳 火 蛇1918年 2月11日 1919年 1月31日 1978年 2月7日 1979年 1月27日 戊午 土 马1919年 2月1日 1920年 2月19日 1979年 1月28日 1980年 2月15日 己未 土 羊1920年 2月20日 1921年 2月7日 1980年 2月16日 1981年 2月4日 庚申 金 猴1921年 2月8日 1922年 1月27日 1981年 2月5日 1982年 1月24日 辛酉 金 鸡1922年 1月28日 1923年 2月15日 1982年 1月25日 1983年 2月12日 壬戌 水 狗1923年 2月16日 1924年 2月4日 1983年 2月13日 1984年 2月1日 癸亥 水 猪1924年 2月5日 1925年 1月24日 1984年 2月2日 1985年 2月19日 甲子 木 鼠1925年 1月25日 1926年 2月12日 1985年 2月20日 1986年 2月8日 乙丑 木 牛1926年 2月13日 1927年 2月1日 1986年 2月9日 1987年 1月28日 丙寅 火 虎1927年 2月2日 1928年 1月22日 1987年 1月29日 1988年 2月16日 丁卯 火 兔1928年 1月23日 1929年 2月9日 1988年 2月17日 1989年 2月5日 戊辰 土 龙1929年 2月10日 1930年 1月29日 1989年 2月6日 1990年 1月26日 己巳 土 蛇1930年 1月30日 1931年 2月16日 1990年 1月27日 1991年 2月14日 庚午 金 马1931年 2月17日 1932年 2月5日 1991年 2月15日 1992年 2月3日 辛未 金 羊1932年 2月6日 1933年 1月25日 1992年 2月4日 1993年 1月22日 壬申 水 猴1933年 1月26日 1934年 2月13日 1993年 1月23日 1994年 2月9日 癸酉 水 鸡1934年 2月14日 1935年 2月3日 1994年 2月10日 1995年 1月30日 甲戌 木 狗1935年 2月4日 1936年 1月23日 1995年 1月31日 1996年 2月18日 乙亥 木 猪1936年 1月24日 1937年 2月10日 1996年 2月19日 1997年 2月6日 丙子 火 鼠1937年 2月11日 1938年 1月30日 1997年 2月7日 1998年 1月27日 丁丑 火 牛1938年 1月31日 1939年 2月18日 1998年 1月28日 1999年 2月15日 戊寅 土 虎1939年 2月19日 1940年 2月7日 1999年 2月16日 2000年 2月4日 己卯 土 兔1940年 2月8日 1941年 1月26日 2000年 2月5日 2001年 1月23日 庚辰 金 龙1941年 1月27日 1942年 2月14日 2001年 1月24日 2002年 2月11日 辛巳 金 蛇1942年 2月15日 1943年 2月4日 2002年 2月12日 2003年 1月31日 壬午 水 马1943年 2月5日 1944年 1月24日 2003年 2月1日 2004年 1月21日 癸未 水 羊1944年 1月25日 1945年 2月12日 2004年 1月22日 2005年 2月7日 甲申 木 猴1945年 2月13日 1946年 2月1日 2005年 2月8日 2006年 1月28日 乙酉 木 鸡1946年 2月2日 1947年 1月21日 2006年 1月29日 2007年 2月17日 丙戌 火 狗1947年 1月22日 1948年 2月9日 2007年 2月18日 2008年 2月6日 丁亥 火 猪1948年 2月10日 1949年 1月28日 2008年 2月7日 2009年 1月25日 戊子 土 鼠1949年 1月29日 2005年 2月16日 2009年 1月26日 2010年 2月23日 己丑 土 牛1950年 2月17日 1951年 2月5日 2010年 2月24日 2011年 2月2日 庚寅 金 虎1951年 2月6日 1952年 1月26日 2011年 2月3日 2012年 1月22日 辛卯 金 兔1952年 1月27日 1953年 2月13日 2012年 1月23日 2013年 2月9日 壬辰 水 龙1953年 2月14日 1954年 2月2日 2013年 2月10日 年 1月30日 癸巳 水 蛇1954年 2月3日 1955年 1月23日 年 1月31日 2023年 2月18日 甲午 木 马1955年 1月24日 1956年 2月11日 2023年 2月19日 2023年 2月7日 乙未 木 羊1956年 2月12日 1957年 1月30日 2023年 2月8日 2023年 1月27日 丙申 火 猴1957年 1月31日 1958年 2月17日 2023年 1月28日 2023年 2月15日 丁酉 火 猴1958年 2月18日 1959年 2月7日 2023年 2月16日 2023年 2月4日 戊戌 土 狗1959年 2月8日 1960年 1月27日 2023年 2月5日 2023年 1月24日 己亥 土 猪
十二地支的由来及天干地支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天干地支不分家,前面介绍了十天干的基础知识,我们再继续介绍十二地支。十二也是本专题的最后一个重要数字,至此本专题也将逐渐接近尾声。
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首尾相接,循环不已。
地支的由来
地支的起源并没有定论,一种说法是我们在天干部分提到的"大桡作甲子",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
在天文学上,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环绕太阳所经过的轨迹在星空中的投影称为黄道。黄道宽18度,环绕太阳一周(一年)为360度,黄道面包括了所有行星运转的轨道,也包含了星座,而且恰好约每30度范围内都各有一个星座,总计为十二个星座,因此又被称为"黄道十二宫"。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宫,也对应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
十二地支与黄道十二宫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黄道十二宫"起源于古巴比伦,是阿拉伯占星术中的术语。后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在夏商时期传到中国,并与中国的河图、五行和天干等概念结合,演化出了十二地支。郭沫若先生在《释干支》一文中就持有这个观点,认为十二地支不是中国原创的,而是源自古巴比伦。
郭沫若先生的这个说法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世本》以及《五行大义》中"大桡作甲子"的说法相矛盾,而且我们知道轩辕黄帝大概生活在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而古巴比伦大概在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595年,与中国的夏朝(约前2070~前1600)相当,据此可以知道大桡作甲子的时间比巴比伦提出黄道十二宫的理论至少要早上700年~1100年。
不过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不必纠结这个黄道十二宫到底是从古巴比伦传过来的,还是中国古人在更早时期就独立发现的,但地支起源于黄道十二宫,起源于对天象的观测("仰则观象于天"),是人们基本都能接受的观点。
根据《说文解字》的观点,十二个地支描述了宇宙万物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各个地支的含义如下: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卯是茂,言万物茂也。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地支与黄道十二宫的关系也印证了孔子在《系辞传》中所说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个说法,印证了地支与天象之间的关系。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变化见矣"就是指由天干地支所表示的时间和空间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演化,以及宇宙万物由生至死,由死复生的生命周期循环。
地支与天干的关系
天干与地支中,十天干是在天上所成的象,十二地支则是这十个天象在地上所成的形。干是主干,支是分支,地支就是支持、配合天干的意思,是支持天干运动的力量。
天干为象,地支为形;天干为阳,地支为阴;天干为体,地支为用。天干地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由天干和地支所表示的时间与空间同样是不同分割的统一整体。
天干有十个,是河图之数,也是五行生成之数、五行阴阳之数,所以天干按照河图和五行的格局分布,分别居于东、南、西、北、中这五个方位。但天干在地上所成的"形"(地支)在五行方面就与天干有了分别。
1.五行金木水火的异同
天干中金、木、水、火各有两个,前后相连,且一阴一阳,一生一成。相应地,地支中的金、木、水、火同样各有两个,且同样前后相连,一阴一阳。天干与地支中的金木水火四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空间分布上:
天干中甲乙均位居正东,地支中寅居东北,卯居正东;天干中丙丁均位居正南,地支中巳居东南,午居正南;天干中庚辛均位居正西,地支中申居西南、酉居正西;天干中壬癸均位居正北,地支中癸居西北,子居正北。
2.五行土的异同
天干中土有两个,分别为戊己土,一阴一阳,位居中央。而地支中土有四个,分别为辰戌丑未土,比天干中多了两个,两阴两阳。
地支中五行土的空间方位分布也发生了变化,由天干中的中央位置分散到了地支中的四隅(四个角落)位置。且四个土分别隔开了金木水火,体现了土生养万物的转化功能。
天干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如下:
天干与地支的对应关系
阳木在天成象为甲木,在地成形为寅木;
阴木在天成象为乙木,在地成形为卯木;
阳火在天成象为丙火,在地成形为午火;
阴火在天成象为丁火,在地成形为巳火;
阳土在天成象为戊土,在地成形为辰土和戌土;
阴土在天成象为己土,在地成形为丑土和未土;
阳金在天成象为庚金,在地成形为申金;
阴金在天成象为辛金,在地成形为酉金;
阳水在天成象为壬水,在地成形为子水;
阴水在天成象为癸水,在地成形为亥水。
3 .地支藏干
除了这种表面上的对应关系外,天干地支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把天干藏在地支之中,叫做地支藏干,主要用于命理学之中。
地支藏干关系有十二种形式,分别是子藏癸、丑藏己癸辛、寅藏甲丙戊、卯藏乙、辰藏戊乙癸、巳藏丙戊庚、午藏丁己、未藏己丁乙、申藏庚壬戊、酉藏辛、戌藏戊辛丁、亥藏壬甲,每个地支中都藏有一个到三个天干。
地支藏干
地支藏干的口诀如下:
子藏癸水在其中,丑中癸辛己土同;
寅藏甲木和丙戊,卯中乙木独相逢;
辰藏乙木兼戊癸,巳中庚金有丙戊;
午藏丁火并己土,未中乙木加己丁;
申藏戊土庚并壬,酉中辛金独丰隆;
戌藏辛金及丁戊,亥藏壬甲是真踪。
由于地支藏干主要用于命理学,在六爻、梅花、奇门等其它理论体系中很少应用,所以暂不作为重点(除非有志于命理学),只要知道有地支藏干这么个概念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