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志指的是什么,五行对应五志的关系
五志指什么
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内经》认为情志的变动和五脏的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是刘完素研究情志致病可以化热而提出的,他认为“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情志活动过度,躁扰阳气,化生火热,而致中风偏枯、惊惑、悲笑、谚妄、癫狂等。反之,火热亢极,又可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异常。但刘氏又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是心,若心火暴可致中风偏枯、谚语、狂、癫、悲痛苦恼,其因是由肾水虚衰,不能制火,致心火易亢,治宜清心火,益肾水。五志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五脏又分别主筋、脉、肉、皮毛和骨等五体,五志与五体均为五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的五志对五脏功能无不良影响,但五志太过均可伤及五脏相关功能,使各脏的气血运行出现异常,进而影响五脏主五体功能,表现于五体之上则出现筋脉失养、面色无华、肌肉枯萎、齿摇发脱等虚损之象,影响人的容貌.
五行正确指的是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首先,从五行的整体作用可以明显看出,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才能保证"制化"关系的正常。 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养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从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养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从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金原则对事物的一种构想水知识对事物的一种具体理解木善良对事物的一种内心的反应火真诚基于内心反应的一种行动土分析在行动过程中的一种分析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音对五脏五志
中医五音疗疾的理论基础就是五行与五志相生的关系,通过音乐的对治法,对人的情志进行对抗性治疗。 “宫调”悠扬和谐,助脾健运,旺盛食欲。 “商调”高亢悲壮,善治躁怒,使人安宁。 “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 “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 “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中医的五志为“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在应对由于“七情五志”所引发的各种疾病时,结合不同的症状弹奏或欣赏相对应的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调节效果。五行具体是什么
五行是我国的古老的知识,在我国的历史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是你知道五行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呀?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的知识,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五行的概念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人们用五行来解释各种不同气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气能相生、相克的摸型。 五行的生克主宰宇宙万事。此外五行也有阴阳之分。“木”、“火”为阳、“金”、“水”属阴。通过“土”的作用,产生循环变化。阴阳与五行并称“阴阳五行说”。可谓是风水的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作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它在我国古代曾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城,在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之后,今日西方发达国家如日本及欧美异域均在研究我国的五行学说及《易经》 文化 。下面详细介绍五行相生相克的相关知识。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物质,那么,气血在生理活动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呢?只要我们具备这样的理论思维,这些过去在中医学中还未曾明确提出过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具体见刘玉珍老师《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相关论述)。理论是实践的向导这句话绝对是真理。同时也能彰显出刘玉珍老师在发明了四柱太阳律、月亮律的基础上又能开创出六柱预测学,开辟利用中医药调控人体节律达到趋利避害的新领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于刘玉珍老师雄厚的 传统文化 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关系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维艺术,破解了阴阳五行的千古之谜,真正把握其真谛。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采用的逻辑物化思维艺术,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绝后,具有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水准,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当贴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之所以如此,对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 文章 也就不难理解了。五常、五志、五性怎么解释
1.五常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 五志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 3.五性是佛教法相唯识宗从修道角度对人的五种分类。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证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定性菩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证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种性,谓遇缘熏习,修何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
五志是什么?
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发展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