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感情史,诸葛亮的婚姻

诸葛亮的爱情故事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是他们村里最丑的女子,一天诸葛亮在树下研究八卦阵,苦思梦想就是摆不出来,黄氏就在树上,用石头往下投,亮说他捣乱,可仔细一看石头所落之处正是八卦图的精华之处!所以说黄氏特别有才能!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就是黄氏送他的,因为诸葛亮笑得时候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而且笑得时候嘴特别的不好看,扇子是给他遮嘴的!

孔明择妇究竟是什么意思?与诸葛亮有着怎样的关系?

“孔明择妇”用来比喻找到的媳妇长相丑陋,后来用来形容选择妻子时重视才德重于相貌。诸葛亮认为选择妻子的时候才气比相貌重要,所以就娶了一位丑老婆黄月英。

诸葛亮有几个妻子???

一个吧,叫黄月英

诸葛亮庞统关系如何

12月16日诸葛亮和庞统的亲属关系 庞统的堂兄弟,庞山民娶诸葛亮的二姊,所以庞统与诸葛亮具有姻亲关系。因此,庞统需称诸葛亮的二姊为嫂子,应与诸葛亮互称为姻兄或姻弟。简谱如下:┌庞德公─庞山民│ +│ 诸葛氏(诸葛亮二姊)└庞 ○─庞统庞山民是庞德公的儿子,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事见《後汉书?逸民列传?庞公》、《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两传注俱引《襄阳记》:

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感情变化

《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呃......伟大的亮亮(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诸葛亮与黄月英 | 君心妾意两相宜,一世修成福慧双

提到诸葛亮,上至耄耋老人,下到总角孩童,都知道他是智慧的象征,忠贞贤良的代表。然而说到他的妻子,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美丑的争议上。这种争议与史书上的语焉不详有关,也与民众的美好想象有关,但无论怎样,诸葛丞相的成就与这位洋溢着才华光芒的黄夫人(诸葛夫人)是密不可分的。

黄夫人没有留下真实姓名,只知道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爱女,后人依据自己的希冀,称呼她黄月英、黄婉贞、黄硕,其中黄月英这个名字散发着才华的味道,与人们心中黄夫人的形象更近,因此最被大家所接受。

(一)月亮之合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这是距离三国较近的东晋的史学大家习凿齿在《襄阳记》里面对诸葛亮迎娶黄月英的记载,《三国演义》引用了这一记载。诸葛亮与黄月英成婚的具体时间还没有定论,大致是在他隐居隆中时期(公元200年左右)。

有人说诸葛亮迎娶黄月英是看中了老丈人黄承彦当时的声望地位,毕竟黄承彦当时是荆襄一带的名士,他的妻子与荆州牧刘表的妻子是姐妹,他的舅兄是当时荆州的军政第一人蔡瑁,这种显性的姻亲背景与隐性的名望资源为年轻时的诸葛亮提供了有利的成长平台。

也有人说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只希望能够一展所学,实现盛世太平,早年自比管仲乐毅,躬耕自乐;晚年贵为丞相,身后也只有15亩薄田,800株桑树的遗产。可见诸葛亮选择妻子的主要依据是才德,而不是其它。

无论是何种原因,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名字从那时起就连在了一起,后来人们更是亲切地把他们的结合称为“月亮之合”,而有关他们妇唱夫随的爱情故事也广泛地流传在民间各地。

(二)贤内助与发明家

走进幽静的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与黄月英新婚后不久,他的好朋友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光元一起前来拜访他们,正当诸葛亮发愁多么多人怎么招待的时候,妻子过来说米饭和面食都已经准备好了,诸葛亮感到很惊讶,就和一众朋友到厨房里面去看,结果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只见眼前几个形体相似的木头人正在一上一下地椿米,不远处有一头木驴在围绕着石磨拉磨。

所有人都大为叹服,其后每当诸葛亮的朋友们前来拜访的时候,黄月英都热情地款待他们,渐渐地黄氏勤劳贤惠、聪明能干的声誉在当地开始广为流传,如今的水镜庄、黄家湾依然流传着他们的奇闻轶事和各种小发明。

在隆重隐居的岁月里,应是黄月英一生最幸福的岁月,韶光的流转里,夫妻两人或在田亩中看着手植的幼苗茁壮成长,怡然自得;或携手山川江河间,览四季之景;或灯下对答,心意相通,陶醉于新发现。

民间传闻,传信的孔明灯,运粮的木牛流马,一次能发十支箭的诸葛连弩以及南征时驱除瘴气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都是黄月英帮助诸葛亮发明的,至于到底是夫妻俩谁发明的,由于那时候没有版权,文字记载也太过粗略,所以无法确定,但我想多半是得益于黄月英的。

(三)三代忠贞的诸葛家风

在诸葛亮54年的流金岁月中,前27年躬耕陇亩,养望修身;后27年日理万机,戎马倥惚。到了46岁(公元227年)才迎来了自己的孩子,而次年就开始了北伐大业,期间一直在军阵前线,军政要务一一过问,根本无暇教导孩子。

原来武侯之子诸葛瞻,字思远。其母黄氏,即黄承彦之女也。母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在南阳时,闻其贤,求以为室。武侯之学,夫人多所赞助焉。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

这是《三国演义》里面关于诸葛瞻和黄夫人着笔不多的描述,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8岁,或许是感到时日无多,诸葛亮临终前为儿子留下了《诫子书》。可以想象的是,在诸葛瞻的成长和教育上,黄月英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可惜的是,诸葛亮去世一年后黄月英也溘然而逝,以至于诸葛瞻没有机会去亲身学习父母亲的才智谋略,只能牢记忠贞报国的道理。

公元263年,魏军两路伐蜀,钟会兵临汉中,邓艾偷渡阴平,在生死存亡之际,诸葛瞻受后主诏命率军抵御,面对邓艾“封为琅琊王”的劝降断然拒绝,最后为国战殁。他年仅19岁的儿子诸葛尚穿透敌阵后听闻了战败的消息,叹息说:“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于是再次策马冲入魏军,力战而亡。

诸葛亮的千秋英名离不开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少不了子孙的恪守家风,忠贞报国,成都武侯祠殿壁上的碑文“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正是对诸葛亮一门三代忠贞报国的歌颂,这种家风的形成自然少不了黄月英这位伟大的母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世间美貌的人数不胜数,然而能像黄月英一般心思巧慧,家事不烦丈夫,国事鼎力相助,既能帮助夫君挂印封侯,又能教勉儿孙忠孝传家的女子古今以来又能有几人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