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反侮与阴阳关系,五行对应的阴阳属性

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求一些类似“五行”“五音”的词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希望能帮到楼主~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谱,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简介 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生理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 整体平衡观念: 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反映内在脏腑病变。 人体与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是一个整体,局部疾病,要放到整体环境中讨论。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之作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 我生” 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阳虚则外寒。阳虚——寒症——功能衰退,症状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夜尿多(五更泻)。 阴虚则内热。阴虚——热症——功能亢进,症状表现:五心烦热、面色潮红、 烦而多言、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尿黄、便干。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邪入时灰病进!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无病防病(病前)、既病防变(病中)、愈后防复(病后) 《黄帝内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治病求本。急治标、 缓治本。 黄帝内经》。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肺司宣发,外和皮毛。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转导糟粕,排泄粪便,并吸收部分水液。 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膀胱的病变归根结底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三焦---上焦,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分清泌浊、排泄粪便的功能。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五行学说简介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 方法 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 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 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中医五行与四季养生 春季:宜养肝、不动怒;多吃绿色食物:青菜、韭菜。 夏季:宜养心,注意控制情绪!勿大喜。多吃红色食物:红署、蕃茄、胡 萝卜、红辣椒、西瓜、瘦肉或红色肉类。 秋季:宜养肺、忌悲伤。白色和秋气相吻合。多吃白色食物:梨、莲子、白萝卜、 白菜、山药(横栽直长、益肾润肺补脾)。 冬季:宜养肾、防惊恐,固本扶正。多吃黑色食物:黑木耳、黑米、葵瓜籽、坚 果、紫菜、黑菇、海带等。 四季作息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早睡早起;地气上升、万物复苏处于上扬趋势!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 时在于晨!寅时肺经最活跃,闻鸡起舞、闲庭信步,春通肝气、舒肝明目! 夏天:迟睡早起; 夏至 过后,昼长夜短,顺应天时,夏通心气、以利养心补气。迟 睡的概念只是相对的!夏天的气和人体运动的气非常吻合。 秋天:夜卧早起,与鸡俱兴。收获之季,多采气聚气、强身健体。秋通肺气,宜滋 阴养肺利皮毛。 冬天:早睡晚起!

五行有几种,都是什么?

五行有二十几种,分别是:天干五行、地支五行、纳音五行、三合五行、化气五行、八卦五行、河图五行、洛书五行、变运五行、支藏五行、浑天五行、双山五行、玄空五行、宿度五行、洪范五行、斗首五行、挨星五行、卦气五行、阴府五行、建星五行、先天五行等等。

中医五行中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怎么理解,可否举例说明

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

1、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2、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

先说相生。

1、木生火、五脏对应的是、肝生心。

2、火生土、五脏对应的是、心生脾。

3、土生金、五脏对应的是、脾生肺。

4、金生水、五脏对应的是、肺生肾。

5、水生木、五脏对应的是、肾生肝。

其次谈相克。

6、木克土、五脏对应的是、肝克脾。

7、土克水、五脏对应的是、脾克肾。

8、水克火、五脏对应的是、肾克心。

9、火克金、五脏对应的是、心克肺。

10、金克木、五脏对应的是、肺克肝。

再次谈相乘。

11、木乘土、五脏对应的是、肝乘脾。

12、土乘水、五脏对应的是、脾乘肾。

13、水乘火、五脏对应的是、肾乘心。

14、火乘金、五脏对应的是、心乘肺。

15、金乘木、五脏对应的是、肺乘肝。

再谈相侮。

16、木侮金、五脏对应的是、肝侮肺。

17、金侮火、五脏对应的是、肺侮心。

18、火侮水、五脏对应的是、心侮肾。

19、水侮土、五脏对应的是、肾侮脾。

20、土侮木、五脏对应的是、脾侮肝。

五行来源

阴阳本于易经,而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图数理。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态势的分类(天干,如动能):比如乾为自旋(庚)、兑为向心(癸)运转(辛),坎为频率(壬)、离为波长(丁),震为电势(甲)电流(丙),巽为电场(乙)波幅,艮为磁球物质(戊),坤为驻波力场(己)。

其中甲电与戊磁、辛运动(动能)与乙振动(势能)互为镜像。

而后。天八卦反映能态所对应的物质状态(地支,如动量),河图就是物质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为八卦构成之物质基础,与五行物质四象未辰丑戌一一对应。后世把四象附为金木水火,实非五行本义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类(经),而阴阳五行归纳各物理量间的数理关系(纬)。五行合化可直译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运行规则。一个自然平衡、自我修复的系统,必然八卦齐备、五行运化——如同人体(洛书全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行、百度百科——五行 (中医术语)

中医五行五脏相生相克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何谓“五行相生相克”呢?与我们人体的五脏有什么什么关系呢?我在此整理了中医五行与五脏相生相克的关系,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中医五行五脏相生相克原理

胃为脾之腑,脾为胃之脏。脏者,藏也。腑者,化也。阳性化,阴性藏。藏者藏其所化,化者化其所藏。人身秉造化的阳气而生腑,秉造化的阴气而生脏。腑为阳,其色明。脏属阴,其色暗。阳而明,故能化。阴而暗,故能藏。此脏腑二字之意也。他脏他腑仿此。

人身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疏泄太过。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人身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等病。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泄。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煊通也。

人身心火之气,煊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煊通太过,则现舌痛,喉痛,心跳,心烦等病。煊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煊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不降也。

人身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也。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坚固也。

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运化不及者,水火之气虚也。脾土无运化太过之病,有土气填实之病。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气少也。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外之烧热愈大,内之相火愈少也。

圆运动的五行,是融合不能分析的。五行之病,皆运动不圆,作用分离,不能融合所致。以上各病,略举数端,以概其余。

大气的五行,是融合的,分析不开的,人身亦然。五行融合,中气之事,造化个体的中气,在地面之际,而分布于整个造化之间。人身的中气,在胸下脐上之际,而分布于整个人身之间。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此中医的生理也。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中医的医理,只是运动轴的旋转,去运动轮的升降,与运动轮的升降,来运动轴的旋转而已,由轮而轴,是为先天,由轴而轮,是为后天。易经河图所以表示先天后天的生理的运动,病理医理,都在其间矣。

中医五行之五脏与五情

1、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2、“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3、“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为忧(悲)”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中医阴阳五行关系

1. 相生关系

木生火,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阳对地面的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心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金属从土中而生。脾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肺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金生水,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树木生长要靠水。肾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2. 相克关系

水克火,水能灭火。肾循环系统不好,心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肾性心脏病等。但是,水不克火火会失控。

火克金,火可溶化金。心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则金属无所用途。

金克木,金属可伤木。如果肺循环系统不好,则肝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但是金若不克木。木则疯长无序。

木克土,树的种子破土而出。如果肝循环系统不好,则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肝胃不和等。但是土如果没有草木的制约,又会沙漠化。

土克水,土能阻挡水运行。如果脾循环系统不好,则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脾虚引起的肾病等。但是土如果克不住水,水又会泛滥。

3. 相乘关系

相乘指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事物相生相克均匀才能保持平衡,否则会出现连锁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过时肝(木)就会受损失常,或克脾(土),或化为火伤肺(金)。

4. 拒纳关系

五脏之间生纳相交为正常。如肺(金)生肾(水),肾接纳肺气。五脏之间依次类推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反之脏与脏之间互不接纳,即逐渐演化为病态。拒纳表现为:木不纳水、水不纳金、金不纳土、土不纳火、火不纳木。中医理论称“子病及母”。

木不纳水,可用水土流失现象作比喻。如有些地方砍树,破坏了植被不能吸纳水,便会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同样,如果肝不纳肾,肾的循环系统就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肝郁气滞引起的肾病等。

水不纳金,流水不腐,水滞则臭,久之可以伤金器。肺为肾上之水,肾不纳肺,则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哮喘、肺气肿、肺积水等。

金不纳土,土孕育了金属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养植物。如果金属拒绝接纳土的供养,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无用之土。如果肺不纳脾,脾的运化功能则失常,例如营养不良等。

土不纳火,北方生火炉有一种现象:火炉里抹一层湿泥土,土未干时煤炭在炉中点燃后容易熄灭,因为此时“土不纳火”。待湿泥干了后,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为此时已是“土克纳火”了。脾胃不好的人会引起心脏病,甚至老年人吃的过饱都可引起心闷、心跳过速,重则心脏供血不足。

火不纳木,木经过燃烧才能转化为能量,如果火熄灭,木转化能量的运动则受阻。心脏不正常,久之会引起肝胆发病。

5. 反侮关系

前面讲了五行相克,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反克现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金能伤木。一般情况下木不能伤金,但是木燃烧时也可以伤害金。肝火过旺时可伤肺金,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火能伤金。一般情况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时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炉,只要把进气口的铁门关上,把铁烟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肺长期不好,可导致心脏衰竭。

火反克水,水能灭火。一般情况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于水也可把水烧干。心脏长期不好也可伤肾,致肾水枯竭。

水反克土,土能制水。一般情况下水不克土,但是水大了也可冲破土堤。肾长期不好,也可伤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层过厚也可把树种压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长期不好可伤肝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