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解周易,易经与孔子有什么关系
孔子为何新解《周易》
孔子晚年时候,开始重视《周易》,他认为周易的“卜筮”作用应该靠后,而其“德义”的作用应该彰显。也就是说,孔子在《周易》中解读到了“德义”的内容,此举前无古人,这是孔子对《周易》的“新解”。 秦始皇下令焚烧儒家经典,《诗》、《书》在劫难逃,唯独《易》被认为是卜筮之书而得以存活。此时的《周易》已经无疑是六经之一,如《庄子·天下》已然指出。应该这么认为,在彼时的秦国,《易》的“卜筮”作用必然还是排在“德义”作用之前的。比如1993年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其中除了法律文书,就包含有《易》之类的占卜书籍。这批竹简下葬的年代,就处在商鞅变法之后到秦王朝成立之间。在《商君书》中,就已经提倡禁绝儒家思想。到了秦始皇烧书之时,《周易》仍不被视为儒家典籍而封杀,只能说明孔子版本的《周易》,其时影响力尚小。 那么,《周易》历来是公认的卜筮之书,为什么孔子要从中挖掘出深层次的“德义”呢?这么大的跨界知识融合,是周文王等先贤埋藏在书中的暗线,还是孔老夫子自己的一厢情愿?《系辞》自己给出答案:“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而马王堆帛书《要》也有孔子原话:“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卜筮、德义,最后都回归于《易》;同读《易》,最后分归于卜筮、德义。这里确实有孔子自圆其说的成分。 孔子接着说:“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大致是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做正确的事情,祸福吉凶就不必太记挂。昔时文王为西伯候,励精图治,势欲代殷,而暴虐的商纣王一直认为有“天命在身”,多行不义,不听忠谏,最终作茧自缚。从某些角度来看,孔子的解读确实有其精到之处。 孔子从卜筮之书中寻出德义之解,从人格的角度来看会变得明朗。 孔子晚年好《易》,跟他之前失败的生涯有关联,这个时候他是在压力状态之下读的《易》。应该说,此时的孔子,从1号完美主义者转向了4号浪漫主义者。 “向第四型的运动,标志着他们潜意识地想要摆脱责任感的负担。他们想要缓解无情的超我强加于自身的压力,想让受到压抑、积攒下的欲望寻找时机‘放松’一下。” 在帛书《要》中,子贡对孔子热衷《易》的态度极其不解。孔子曾经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说,德行、智谋缺乏之人,才会去求告卜筮。但现如今,孔子自己的占卜水平也很高了,“百占而七十当”。可以看出,孔子一开始接触《易》的时候,必定也是从卜筮入手。只不过,随着他的深入接触,他的观点有了变化。 “他们寻找美的东西,试图让自己生活在审美愉悦中,作为缓解工作压力的避难所。这时一种‘审美精英主义’出现了。一般状态下的第一型人把自己看做是趣味高雅的人,当他们处在压力之下时,尤为如此,把这种感觉当做自己的防线。” 面对子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孔子的解释其实还是回到了原点,也是他曾经的教导“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蘩。”孔子认为《易》之辞和易之用应该分开,巫史重视的是其用,而孔子重视其辞,在辞中才能挖掘到德义,也是《易》的最高境界。 兜了一大圈,孔子仍是认定《易》的卜筮作用不值得重视。所有的解读还是回到了第一型人的价值观。 这正是儒家对阴阳家学说的改造:把《周易》的六十四种事理,改造为六十四种人理。卜筮之用,必然是问事,而孔子的解辞,变成了做人。《易》是关于“时间”的书,而孔子的解读导向了“生命”。 后世儒术独尊,孔子对《易》的解读自然也上了台面。阴阳家依附在儒家之中,在汉代演变成外儒内阴阳的神学。同时也造成,《易》作为卜筮之用自古及今不曾失传,甚至有所增益。 《易》无阴阳家之名,却有阴阳家之实。孔子从中解读出了“德义”,演化为“象”,在汉代形成“象数”派,变成了儒、阴阳合流的解读。到了魏晋,又有以老庄解易的义理派兴起。所以,《易》成为万经之王,与其本身的包容性,与先贤的种种解读离不开,但在先秦,这部书根本没有这样的地位。 即便后世的大儒,也认为《易》本来就是作为卜筮之书存在。在孔子这里,他是第一个将《易》带离阴阳家领域的人,从人格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种学说改造。 文/似或存#《九型诸子–第十七》
《周易》对圣人孔子究竟产生过怎样巨大的影响
孔子看懂《周易》以后,有这么一个感悟:《周易》并不是一本关于算命的书,而是讲天命的。那时孔子五十岁,所以也有了“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孔子还为《周易》写了十篇注解,叫做《易传》,让人们对《周易》的认识从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也是孔子对《周易》做出的贡献。
孔子是怎样了解到《周易》的?
孔子起初并没有学《周易》,一次,他偶然间用《周易》占卜自己的命运,占得一卦为“火山旅”。他便以此卦请教于经通《周易》的商瞿。商瞿对他说:“‘旅’卦的彖辞曰:‘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意思是虽有太阳般的光明但却静止不动。您占这卦表明,您虽然具有圣人的智慧,集大道于一身,却没有权威的地位,不能施行于天下。”孔子听后长叹道:“凤凰不向此地飞来,黄河没有龙图出现,这真是天命啊!”从那以后,孔子开始反复研读《周易》。孔子为何新解《周易》
孔子晚年时候,开始重视《周易》,他认为周易的“卜筮”作用应该靠后,而其“德义”的作用应该彰显。也就是说,孔子在《周易》中解读到了“德义”的内容,此举前无古人,这是孔子对《周易》的“新解”。 秦始皇下令焚烧儒家经典,《诗》、《书》在劫难逃,唯独《易》被认为是卜筮之书而得以存活。此时的《周易》已经无疑是六经之一,如《庄子·天下》已然指出。应该这么认为,在彼时的秦国,《易》的“卜筮”作用必然还是排在“德义”作用之前的。比如1993年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其中除了法律文书,就包含有《易》之类的占卜书籍。这批竹简下葬的年代,就处在商鞅变法之后到秦王朝成立之间。在《商君书》中,就已经提倡禁绝儒家思想。到了秦始皇烧书之时,《周易》仍不被视为儒家典籍而封杀,只能说明孔子版本的《周易》,其时影响力尚小。 那么,《周易》历来是公认的卜筮之书,为什么孔子要从中挖掘出深层次的“德义”呢?这么大的跨界知识融合,是周文王等先贤埋藏在书中的暗线,还是孔老夫子自己的一厢情愿?《系辞》自己给出答案:“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而马王堆帛书《要》也有孔子原话:“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卜筮、德义,最后都回归于《易》;同读《易》,最后分归于卜筮、德义。这里确实有孔子自圆其说的成分。 孔子接着说:“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大致是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做正确的事情,祸福吉凶就不必太记挂。昔时文王为西伯候,励精图治,势欲代殷,而暴虐的商纣王一直认为有“天命在身”,多行不义,不听忠谏,最终作茧自缚。从某些角度来看,孔子的解读确实有其精到之处。 孔子从卜筮之书中寻出德义之解,从人格的角度来看会变得明朗。 孔子晚年好《易》,跟他之前失败的生涯有关联,这个时候他是在压力状态之下读的《易》。应该说,此时的孔子,从1号完美主义者转向了4号浪漫主义者。 “向第四型的运动,标志着他们潜意识地想要摆脱责任感的负担。他们想要缓解无情的超我强加于自身的压力,想让受到压抑、积攒下的欲望寻找时机‘放松’一下。” 在帛书《要》中,子贡对孔子热衷《易》的态度极其不解。孔子曾经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说,德行、智谋缺乏之人,才会去求告卜筮。但现如今,孔子自己的占卜水平也很高了,“百占而七十当”。可以看出,孔子一开始接触《易》的时候,必定也是从卜筮入手。只不过,随着他的深入接触,他的观点有了变化。 “他们寻找美的东西,试图让自己生活在审美愉悦中,作为缓解工作压力的避难所。这时一种‘审美精英主义’出现了。一般状态下的第一型人把自己看做是趣味高雅的人,当他们处在压力之下时,尤为如此,把这种感觉当做自己的防线。” 面对子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孔子的解释其实还是回到了原点,也是他曾经的教导“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蘩。”孔子认为《易》之辞和易之用应该分开,巫史重视的是其用,而孔子重视其辞,在辞中才能挖掘到德义,也是《易》的最高境界。 兜了一大圈,孔子仍是认定《易》的卜筮作用不值得重视。所有的解读还是回到了第一型人的价值观。 这正是儒家对阴阳家学说的改造:把《周易》的六十四种事理,改造为六十四种人理。卜筮之用,必然是问事,而孔子的解辞,变成了做人。《易》是关于“时间”的书,而孔子的解读导向了“生命”。 后世儒术独尊,孔子对《易》的解读自然也上了台面。阴阳家依附在儒家之中,在汉代演变成外儒内阴阳的神学。同时也造成,《易》作为卜筮之用自古及今不曾失传,甚至有所增益。 《易》无阴阳家之名,却有阴阳家之实。孔子从中解读出了“德义”,演化为“象”,在汉代形成“象数”派,变成了儒、阴阳合流的解读。到了魏晋,又有以老庄解易的义理派兴起。所以,《易》成为万经之王,与其本身的包容性,与先贤的种种解读离不开,但在先秦,这部书根本没有这样的地位。 即便后世的大儒,也认为《易》本来就是作为卜筮之书存在。在孔子这里,他是第一个将《易》带离阴阳家领域的人,从人格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种学说改造。 文/似或存#《九型诸子–第十七》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综述: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有以下几点。
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孔子本身就热爱《周易》,所以热心传播,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孔子将包括《周易》在内的“六艺”,创建了“儒学”,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传播渠道,培养了很多学生:“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西汉时,儒学立为“国学”,成为当时国家“太学”讲授课目。儒学在随朝以后的科举中,成了学子们的必读,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世代相传。孔子编辑了《尚书》,为《周易》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解读资料。
孔子为《十翼》写序言。把前人写的一些研究《周易》的作品收集起来。并且他的弟子能保存这些典经。这是最重的。其他大家虽然比孔子更加懂易,但他们弟子不多,流传不广,大多佚失了。
周易孔子解释的书是啥书
《易传》。《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作者是孔子,是解释《易经》的经典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