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讲易经解义,学易经的人下场很惨是真的吗
《易经》全文、翻译及其解析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闲云潭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2009-11-10 09:52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第一卦:《乾卦》乾:元,亨,利,贞。(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初九,潜龙勿用。(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上九,亢龙有悔。(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第二卦:《坤卦》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译)《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象辞>>说: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初六,履霜,坚冰至。(译)初六, 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译)《象辞》说:'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说明阴气开始凝聚;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然迎来冰雪的季节。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译)六二,正直,端正,广大,具备这样的品质,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译)《象辞》说:六二爻若是出现变化的话,总是表现出正直、端正的性质。'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是因为地德广大,包容万物的缘故。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译)六三,胸怀才华而不显露,如果辅佐君主,能克尽职守,功成不居。《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译)《象辞》说:'胸怀才华而不显露',是要把握时机才发挥,'如果辅佐君主',必能大显身手,一展抱负。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译)六四,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这样虽得不到称赞,但也免遭祸患。《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译)《象辞》说:'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可以免遭祸患',说明小心谨慎从事,是不会有害的。六五,黄裳,元吉。(译)六五,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译)《象辞》说:'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是因为黄色代表中,行事以中道为准则,当然是吉祥的。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译)上六,阴气盛极,与阳气相战郊外,天地混杂,乾坤莫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译)《象辞》说:'阴气盛极,与阳气相战于郊外',说明阴气已经发展到尽头了。用六,利永贞。(译)'用六'这一爻,利于永远保持中正。《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译)《象辞》说:用六的爻辞说'利于永远保持中正',即是指阴盛到了极点就会向阳转化。第三卦:《屯卦》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译)《屯卦》象征初生:元始,亨通,和谐,贞正。不要急于发展,首先要立君建国。《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译)《象辞》说:《屯卦》的卦象是震(雷)下坎(水)上,为雷上有水之表象,水在上表示雨尚未落,故释为云。云雷大作,是即将下雨的征兆,故《屯卦》象征初生。这里表示天地初创,国家始建,正人君子应以全部才智投入到创建国家的事业中去。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译)初九,万事开头难,在初创时期困难特别大,难免徘徊不前,但只要能守正不阿,仍然可建功立业。《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白话:《象辞》说:'虽然徘徊不前,但志向和行为纯正。只要能下定决心,深入基层,仍然会大得民心的。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后才生育。《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译)《象辞》说:六二爻之所以出现困难,是由于阳刚一方所造成的。'婚后十年才生育',是很反常的现象。六三,即主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译)六三,追逐鹿时,由于缺少管山林之人的引导,致使鹿逃入树林中去。君子此时如仍不愿舍弃,轻率地继续追踪,则必然会发生祸事。《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译)《象辞》说:'追逐鹿缺少管山林之人引导',是因为获鹿之心过于急切。君子应及时放弃,否则必有祸事或导致穷困。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译)六四,四马前进,步调不一,但如坚定不移地去求婚,则结果必然是吉祥顺利的。《象》曰:求而往,明也。(译)《象辞》说:'坚定不移地去追求,是明智之举。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译)九五,只顾自己囤积财富而不注意帮助别人,是很危险的,那样做,办小事虽有成功的可能,但办大事则必然会出现凶险。《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译)《象辞》说:'只顾自己囤积财富而不注意帮助别人',这样的人即使想有所作为,其前景也不大光明。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译)上六,四马前进,步调不一,进退两难,悲伤哭泣,泣血不止。《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译)《象辞》说:'悲伤哭泣,泣血不止',这种状况怎能维持长久呢?第四卦:《蒙卦》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译)《蒙卦》象征启蒙:亨通。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则不予回答。利于守正道。《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译)《象辞》说:'《蒙卦》的卦象是坎(水)下艮(山)上,为山下有泉水之表象,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先必须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译)初六,要进行启蒙教育,贵在树立典型,以便防止罪恶发生;如不专心求学,而是急功冒进,将来必然会后悔。《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译)《象辞》说:用树立典型的办法来进行启蒙教育,是为了确立正确的法度,以便遵循。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译)九二,周围都是上进心很强的蒙童,希望获得知识,这是很吉利的。如果迎娶新媳妇,也是吉祥的。由于渴望接受教育,上进心很强,所以连孩子们已经能够治家了。《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译)《象辞》说:'由于渴望接受教育,上进心很强,所以连孩子们都已经能够治家了',这是因为刚柔相济,孩子们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的结果。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译)六三,不能娶这样的女子,她的心目中只有美貌的郎君,不能守礼仪,也难以保住自己的节操,娶这样的女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译)《象辞》说:'不能娶这个女子',主要是指这个女子的行为是不合乎礼仪的,即这个女子没有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六四,困蒙,吝。(译)六四,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利于接受启蒙教育,因而孤陋寡闻,结果是不大好的。《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译)《象辞》说:'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利于接受启蒙教育',是因为疏远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六五,童蒙,吉。(译)六五,蒙童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这是很吉祥的。《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译)《象辞》说:'蒙童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这是很吉祥的',这是因为蒙童对老师采取了谦逊的态度。蒙童谦逊,则老师乐教,其教育结果自然是比较有效的,当然也是吉祥的。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译)上九,启蒙教育要及早实行,要针对蒙童的缺点,先发治人。不要等到蒙童的问题彻底暴露再去教育,而要防患于未然,事先进行启蒙教育。《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译)《象辞》说:'启蒙教育要及早实行,要针对蒙童的缺点,先发治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和蒙童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治病救人、上下一心的目的。第五卦:《需卦》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译)《需卦》象征等待: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光明正大,做事才会亨通顺利,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出外远行,渡过宽阔的河流会很顺利。《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译)《象辞》说:《需卦》的卦象是乾(天)下坎(水)上,为水在天上之表象。水汽聚集天上成为云层,密云満天,但还没有下雨,需要等待;君子在这个时候需要吃喝,饮酒作乐,即在等待的时候积蓄力量。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译)初九,在郊外等待,必须有恒心,长久耐心地静候时机,不会有什么祸患。《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译)《象辞》说:'在郊外等待',表明不能冒险轻率前行;'长久耐心地等候时机,不会有什么祸患',表明没有偏离正道,没有偏离天地恒常之理。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译)九二,在沙滩上等待,虽然要受到别人的一些非难指责,耐心等待终究会获得吉祥。《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有小言,以终吉也。(译)《象辞》说:'在沙滩上等待',表明宽宏大量不急躁;虽然受到一些非难和指责,但终久能获得吉祥。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译)九三,在泥泞中等待,结果抢劫的强徒乘机而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译)《象辞》说:'在泥泞中等待',说明灾祸还在外面,尚未殃及本身;自己招引来强盗,说明要处处谨慎小心才能避开危险。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译)六四,在血泊中等待,不小心陷进深穴,用尽全力才逃脱出来。《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译)《象辞》说:'在血泊中等待',表明此时必须沉着冷静,顺应时势,听天由命,以等待转机。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译)九五,准备好酒食招待客人,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译)《象辞》说:'准备好酒食招待客人,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说明此时处于中位,完美无缺。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译)上六,落入了洞穴之中,忽然有不请自来的三位客人到来;对他们恭恭敬敬,以礼相待,终久会得到吉祥的结果。《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译)《象辞》说:'不请自来的三位客人到来,对他们恭敬而且热情地招待,终久获得吉祥',表明此时尽管处在不适当的地位,但还没有遭受大的损失。第六卦:《讼卦》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译)《讼卦》象征打官司:这是因为诚实守信的德行被阻塞,心中畏惧有所戒备引起,坚守正道居中不偏会有吉祥;坚持把官司打到底则有凶险,如有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出现则会有利,但出外远行、要渡过宽阔的大河则不会顺利。《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译)《象辞》说《讼卦》的卦象是坎(水)下乾(天)上,为天在水上之表象。天从东向西转动,江河百川之水从西向东流,天与水是逆向相背而行的,象征着人们由于意见不合而打官司。所以君子在做事前要深谋远虑,从开始就要消除可能引起争端的因素。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译)初六,不久将陷于争端之中;虽然会受到一些非难和指责,但终久将获得吉祥。《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译)《象辞》说:'不久陷于争端之中',说明与人争端决不可长久,决不可互不让步,相持不下;虽然'受到一些非难指责',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可以明辨事非。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译)九二,打官司失利,走为上策,赶快逃回来,跑到只有三百户人家的小国中,在此居住可以避开灾祸。《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译)《象辞》说:'打官司失利,迅速逃回来',因为自己处于下位,与上面有权有势的人打官司,必然要失败而且有灾祸降临,但逃走避开,灾祸就没有了。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译)六三,安享着原有的家业,吃喝不愁,坚守正道,处处小心防备危险,终久会获得吉祥;如果辅佐君王建功立业,成功后不归功于自己。《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译)《象辞》说:'安享着祖上遗留下来的家业',说明只要顺从上级,则可以获得吉祥的结果。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译)九四,打官司失利,经过反思改变了主意,决定不打官司了,安分守己,必然会得到吉利的结果。《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译)《象辞》说:'打官司失利后,回过头仔细反思,觉得'和为贵',还是息事宁人为好,于是改变了主意,撤回诉状,退出争端不打官司了,说明坚守正道,安分守己就没有什么损失了。九五,讼,元吉。(译)九五,官司得到了公正的判决,开始获得吉祥。《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译)《象辞》说:'官司得到公正的判决,开始获得吉祥',表明此时居于正中地位,得到了大人物的公正的判处。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译)上九,因打官司获胜,君王偶然赏赐给饰有皮束衣带的华贵衣服,但在一天之内却几次被剥下身来。《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译)《象辞》说:因为打官司获胜而得到赏赐,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尊敬的。第七卦:《师卦》师:贞,丈人吉,无咎。(译)《师卦》象征兵众(师指军队):坚守正道,德高望重富有经验的长者统帅军队可以得到吉祥,不会有什么灾祸。《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译)《象辞》说:《师卦》的卦象是坎(水)下坤(地)上,是地中有水之表象。地中蕴藏聚集了大量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象征兵源充足;君子要像地中藏水一样容纳天下百姓,养育众人,这样就会有众多的士兵可用。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译)初六,出师征战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如果军纪混乱必然有凶险。《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译)《象辞》说:"出师征战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要号令整齐,行动一致,赏罚分明。如果军纪不良,指挥不灵,必然要发生凶险。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译)九二,在军中任统帅,持中不偏可得吉祥,不会有什么灾祸;君王多次进行奖励,并被委以重任。《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译)《象辞》说:“在军中任统帅,持中不偏可得吉祥,不会有什么灾祸”,表明承受“天命”,因此得到君王的宠幸;“君王多次进行奖励”,说明怀有治国平天下使万邦悦服的弘大志向。六三,师或舆尸,凶。(译)六三,不时有士兵从战场上运送战死者的尸体回来,凶险。《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译)《象辞》说:“士兵不时运送战死者的尸体回来”,说明不能知己知彼,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自量力发动进攻,结果战败,没有任何功绩可言了。六四,师左次,无咎。(译)六四,率军暂时撤退,免得遭受损失。《象》曰:"左次无咎",示失常也。(译)《象辞》说"观察了战场形势后,暂时后退以避敌精锐,免遭更大损失"。说明深通兵法,懂得用兵有进有退的常理。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译)六五,田野中有野兽出没,率军围猎捕获,不会有损失;委任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军中主帅,必将战无不胜,委任无德小人将运送着尸体大败回,占问的结果必然是凶险的。《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译)《象辞》说:"委任有德长者统帅军队战无不胜",表明居中恃正,行为有法度,必然获胜;"委任无德小人将运送着战死者的尸体,大败而归",说明用人不当,必招致大败,将自食恶果。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译)上六,凯旋而归,天子颁布了诏命,分封功臣,或封为诸侯,或封为上卿,或封为大夫,但小人决不可以重用。《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译)《象辞》说:"天子颁布了诏命,分封功臣",是为了按功劳大小而公正封赏。"小人决不可以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然危害并扰乱邦国。第八卦:《比卦》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译)《比卦》象征亲密无间,团结互助:吉祥。探本求原,再一次卜筮占问,知道要辅佐有德行的长者,长久不变地坚守正道,不会有祸害。连不安分的诸侯现在也来朝贺,还有少数来得迟的诸侯将有凶险。《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译)《象辞》说:《比卦》的卦象为坤,(地)下坎(水)上,象征地上有水。大地上百川争流,流水又浸润着大地,表明地与水亲密无间,互相依存;以前的历代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分封土地,建立万国,安抚亲近各地诸侯。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译)初六,具有诚实守信的德行,亲密团结,辅佐君主,不会有灾祸;诚信的德行如同美酒注满了酒缸,这样远方的人纷纷前来归附,结果是吉祥的。《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译)《象辞》说:《比卦》的第一爻位(初六),表示一开始便具有诚信的德行,致使远方来人归附,自然可获吉祥。六二,比之自内,贞吉。(译)六二,在内部亲密团结,努力辅佐君主,结果是吉祥的。《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译)《象辞》说:"内部亲密无间团结一致,辅佐君主",说明没有偏离了正道。六三,比之匪人。(译)六三,和行为不端正的人交朋友,而且关系亲密。《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译)《象辞》说:"和行为不端正的人交朋友,而且关系亲密",难道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吗?六四,外比之,贞吉。(译)六四,在对外交往中互相信任,亲密团结,尽力辅佐贤明的君主,其结果是吉祥的。《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译)《象辞》说:在外面亲密团结朋友,辅佐贤君,说明要顺从居于尊上地位的君主,才会有好的结果。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译)九五,光明无私,亲密团结,互相辅助;跟随君王去田野围猎,从三面驱赶,网开一面,看着禽兽从放开的一面逃走,毫不在乎,君王的部下也不戒备,吉祥。《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译)《象辞》说:"光明无私,亲密团结,互相辅助",可获得吉祥,因为此时居于正中位置。抛弃逆天行事的举动而顺其自然,就好像围猎时网开一面,让该被擒的禽兽落网,不该被获的从前面逃掉;君王的部下听其自然,不加戒备;这是君王的贤德感化了部下的缘故。上六,比之无首,凶。(译)上六,和众人亲密团结、互助友爱但自己不居于领导地位,将有凶险。《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译)《象辞》说:"和众人亲密团结、互助友爱但自己不居于领导地位,将有凶险",说明自己将来没有可以归附的地方,无立足之地。
学易经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自古以来,许多人对周易进行过学习,也有许多有成就的人都不得善终,相信很多人也听过“学易经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这句话,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天体运行之初,就已经将所有人的命运安排好了,但是有的人学习易经并通过生辰八字阴阳命格等对事情的发展进行预测,甚至改变结果。且一定会引起相关事情的变化,比如使一件原本要失败的事情成功了,那相应的一定会有一件原本应该成功的事情变得失败了,这就像是能量守恒定律一样。许多人常说“天机不可泄露”,其实并不是不可泄露,而是一旦泄露,就会有相应的事物发生改变。所以历史上许多学习易经的人都不得善终。而不同的人学习易经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习易经的结果要看个人的修为。 有的人学习易经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有的人学习易经是为了骗人,但是不管是想要占卜问事还是修身养性,都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积德行善才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
求《四库全书》的总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录1经部【易类】101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 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数钩隐图、周易口义、温公易说、横渠易说、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 周易新讲义、紫岩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汉上易传、周易窥馀、易璇玑、易变体义、周易经传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郭氏传家易说、 周易义海撮要、南轩易说、复斋易说、杨氏易传、周易玩辞、赵氏易说、诚斋易传、大易粹言、易图说、古周易、易传灯、易裨传、厚斋易学、童溪易传102周易总义、西溪易说、 丙子学易编、易通、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要义、易翼传、文公易说、易学启蒙小传、周易辑闻、用易详解、淙山读周易、周易传义附录、易学启蒙通释、三易备遗、 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象义、易图通变、读易私言、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奥义、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周易衍义、易学滥觞、大易缉说、 周易本义通释、周易本义集成、大易象数钩深图、学易记、周易集传、读易考原、易精蕴大义、易学变通、周易会通、周易图说103周易爻变易縕、周易参义、周易文诠、 周易传义大全、易经蒙引、读易馀言、启蒙意见、易经存疑、周易辩录、易像钞、周易象旨决录、易象钩解、周易集注、读易纪闻、叶八白易传、读易述、像象管见、周易札记、 周易易简说、易义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儿易内仪以、卦变考略、古周易订诂、周易玩辞困学记、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104日讲易经解义、御纂周易折中、 御纂周易述义、读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间易学、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图学辩惑、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易俟、读易日钞、周易通论、 周易观彖、周易浅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经衷论、易图明辨、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周易传注、周易札记、周易传义合订、周易玩辞集解、惠氏易说、周易函书约存、 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105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别集、易笺、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周易孔义集说、易翼述信、周易浅释、周易洗心、丰川易说、 周易述、易汉学、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择言、周易辨画、周易图书质疑、周易章句证异、附录、乾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周易乾凿度、易纬通卦验、 易纬乾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书类】尚书注疏、洪范口义、书传、尚书全解、禹贡指南、禹贡论、尚书讲义、夏氏尚书详解、禹贡说断、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 106五诰解、絜斋家塾书钞、书经集传、尚书精义、陈氏尚书详解、融堂书解、洪范统一、尚书要义、书集传或问、胡氏尚书详解、尚书表注、书纂言、书集传纂疏、读书丛说、 书传辑录纂注、尚书通考、书蔡氏传旁通、读书管见、书义断法、尚书纂传、尚书句解、书传会选、书经大全、图说、尚书考异、尚书疑义、尚书日记、尚书砭蔡编、尚书注考、 尚书疏衍、洪范明义、日讲书经解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尚书稗疏、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冤词、尚书广听录、尚书埤传、禹贡长笺107禹贡长笺、禹贡锥指、洪范正论、 尚书七篇解义、书经衷论、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会笺、附录、尚书大传、书义矜式【诗类】诗序、毛诗注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氏诗疏广要、毛诗指说、诗本义、苏氏诗集传、 毛诗名物解、毛诗李黄集解、诗补传、诗总闻、诗经集传、慈湖诗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毛诗讲义、诗童子问、段氏毛诗集解、诗缉、诗传遗说、诗考、诗地理考、 诗集传名物钞、诗传通释108诗传通释、诗传旁通、诗经疏义会通、诗经疑问、诗缵绪、诗演义、诗解颐、诗传大全、诗说解颐、读诗私记、诗故、六家诗名物疏、重订诗经疑问、 诗经世本古义、待轩诗记、读诗略记、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御纂诗义折中、田间诗学、诗经稗疏、诗经通义、毛诗稽古编、诗所109毛诗写官记、诗札、诗传诗说驳义、 续诗传鸟名卷、诗识名解、诗传名物集览、诗说、诗经札记、读诗质疑、毛诗类释、诗疑辨证、三家诗拾遗、诗沈、诗序补义、虞东学诗、附录、 韩诗外传【礼类一、周礼之属】周礼注疏、周官新义、周礼详解、周礼复古编、礼经会元、太平经国书、周官总义、周礼订义、鬳斋考工记解、周礼句解、周礼集说、周官集传、 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110周礼传、周礼图说、周礼翼传、周礼全经释原、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周官义疏、周礼述注、周礼纂训、周官集注、礼说、周官禄田考、 周礼疑义举要【礼类二、仪礼之属】仪礼注疏、仪礼识误、仪礼集释、仪礼释宫、仪礼图、仪礼要义、仪礼逸经、仪礼集说、经礼补逸、钦定仪礼义疏111钦定仪礼义疏、 仪礼郑注句读、仪礼商、仪礼述注、仪礼析疑、仪礼章句、补飨礼、礼经本义、宫室考、天子肆献裸馈食礼、仪礼释宫增注、仪礼小疏、仪礼集编、附录、内外服制通释、 读礼通考【礼类三、礼记之属】礼记注疏、月令解、礼记集说112礼记集说、礼记纂言、陈氏礼记集说、礼记大全、月令明义、表记集传、坊记集传、缁衣集传、儒行集传、 日讲礼记解义、钦定礼记义疏113钦定礼记义疏、深衣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礼记述注、礼记析疑、檀弓疑问、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附录、大戴礼记、 夏小正戴氏传【礼类四、三礼总义之属】三礼图集注、三礼图、学礼质疑、读礼志疑、郊社禘祫问、参读礼志疑【礼类五、通礼之属】礼书、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通解续、 礼书纲目、五礼通考114五礼通考【礼类六、杂礼书之属】书仪、家礼、泰泉乡礼、朱子礼纂、辨定祭礼通俗谱【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春秋三解传述人、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115春秋谷梁传注疏、箴膏肓、春秋释例、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春秋尊王发微、春秋皇纲论、春秋通义、 春秋权衡、刘氏春秋传、刘氏春秋意林、春秋传说例、孙氏春秋经解、苏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经解、春秋本例、春秋五礼例宗、春秋通训、叶氏春秋传、春秋考、 春秋三传谳、吕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传、高氏春秋集注、春秋后传、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左氏博议、春秋比事、春秋左传要义、春秋分记、春秋讲义、春秋集义、张氏春秋集注、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春秋通说、洪氏春秋说、春秋经筌116春秋经筌、吕氏春秋或问、春秋集传详说、读春秋编、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纲、春秋诸国统纪、 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三传辨疑、春秋谳义、春秋会通、春秋阙疑、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 春秋书法钩元、春秋大全、春秋经传辨疑、春秋正传、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春秋明志录117春秋明志录、春秋正旨、春秋辑传、春秋亿、春秋事义全考、春秋左传属事、 春秋胡传考误、左氏释、春秋质疑、春秋孔义、春秋辩义、读春秋略记、春秋四传质、左传杜林合注、春秋提要、日讲春秋解义、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御纂春秋直解、左传杜解补正、 春秋稗疏、春秋四传纠正、春秋平义、读左日钞、左传事纬、春秋毛氏传、春秋简书刊误、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窥、三传折诸118三传折诸、左传折诸、 公羊折诸、谷梁折诸、春秋阙如编、春秋宗朱辨义、春秋通论、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惠氏春秋说、春秋大事表、春秋识小录、惠氏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左传小疏、春秋地理考实、 三正考、春秋究遗、春秋随笔、附录、春秋繁露【孝经类】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注疏、孝经指解、孝经刊误、孝经大义、孝经定本、孝经述注、孝经集传、御定孝经注、 御纂孝经集注、孝经问、经部五经总义类、驳五经异义、郑志、经典释文、公是七经小传、程氏经说、六经图、六经正误、九经三传沿革例、融堂四书管见、四如讲稿、六经奥论、 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五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简端录、五经稽疑、经典稽疑119钦定翻译五经四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九经误字、经问、十三经义疑、九经古义、经稗、 十三经注疏正字、朱子五经语类、群经补义、经咫、九经辨字渎蒙、古经解钩沉、附录、古微书【四书类】孟子注疏、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 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四书集编、 120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四书纂疏、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四书集义精要、四书辨疑、读四书丛说、四书通、四书通证、四书疑节、四书经疑贯通、四书纂笺、 四书通旨、四书管窥、大学中庸集说启蒙、四书大全、四书蒙引、四书因问、问辨录、论语类考、孟子杂记、学庸正说、论语商、论语学案、四书留书、日讲四书解义、四书近指、 孟子师说、大学翼真、四书讲义困勉录121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榕村四书说、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大学证文、四书释地、四书札记、此木轩四书说、四书逸笺、 乡党图考、经部乐类、皇佑新乐图记、乐书、律吕新书、瑟谱、韶舞九成乐补、律吕成书、苑洛志乐、钟律通考、乐律全书、御制律吕正义、御制律吕正义后编、钦定诗经乐谱全书、 古乐经传、古乐书、圣谕乐本解说、皇言定声录、竟山乐录、李氏学乐录、乐律表微、律吕新论、律吕阐微、琴旨【小学类一、训诂之属】122尔雅注疏、附考证、尔雅注、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释名、广雅、匡谬正俗、群经音辨、埤雅、尔雅翼、骈雅、字诂、续方言、别雅【小学类二、字书之属】急就篇、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系传考异、 说文解字篆韵谱、重修玉篇、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汗简、佩觿、古文四声韵、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复古编、班马字类、汉隶字源、六书故、字通、龙龛手鉴、 六书统、周秦刻石释音、字鉴、说文字原、六书正讹、汉隶分韵、六书本义、奇字韵、古音骈字、俗书刊误、字孪、御定康熙字典、御制增订清文鉴123御制增订清文鉴、 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钦定西域同文志、隶辨、篆隶考异【小学类三、韵书之属】原本广韵、重修广韵、集韵、切韵指掌图、韵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九经补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四声全形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洪武正韵、古音丛目、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毛诗古音考、 屈宋古音义、御定音韵阐微、钦定同文韵统、钦定叶韵汇辑、钦定音韵述微、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古今通韵、易韵、孙氏唐韵考、古韵标准、附录、 六艺纲目、2史部、【正史类】201史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读史记十表、史记疑问、前汉书、班马异同、后汉书202后汉书、补后汉书年表、 两汉刊误补遗、三国志、三国史辨误、三国志补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203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204旧唐书、新唐书、 唐书释音、新唐书纠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史纂误、宋史205宋史、辽史、辽史拾遗206辽史拾遗、金史、元史、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明史207明史、 【编年类】竹书纪年、竹书统笺、前汉纪、后汉纪、元经、唐创业起居注、资治通鉴208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目录、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释文辨误、 通鉴胡注举正、稽古录、资治通鉴外纪、皇王大纪、中兴小纪、续资治通鉴长编209续资治通鉴长编、纲目续麟、纲目分注拾遗、纲目订误、大事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1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九朝编年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西汉年纪、靖康要录、两朝纲目备要、宋季三朝政要、宋史全文、资治通鉴前编、通鉴续编、大事记续编、元史续编、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211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皇清开国方略、资治通鉴后编【纪事本末类】通鉴纪事本末212通鉴纪事本末、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三朝北盟会编、蜀鉴、炎徼纪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平定三逆方略、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钦定平定金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213平定准噶尔方略、 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钦定纪略、绥寇纪略、滇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214绎史、左传纪事本末、 平台纪略【别史类】逸周书、东观汉记、建康实录、隆平集、古史、通志215通志、东都事略、路史、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古今纪要、萧氏续后汉书、 郝氏续后汉书216郝氏续后汉书、春秋别典、御定历代纪事年表、三元甲子编年、钦定续通志217钦定续通志、补历代史表、后汉书补逸、春秋战国异辞、 尚史【杂史类】国语、国语补音、战国策、鲍氏战国策注、战国策校注218战国策校注、贞观政要、渚宫旧事、东观奏记、五代史阙文、五代史补、北狩见闻录、松漠纪闻、 燕翼诒谋录、太平治迹统类、咸淳遗事、大金吊伐录、汝南遗事、钱塘遗事、平宋录、弇山堂别集、革除逸史、钦定蒙古源流、【诏令奏议类、一诏令之属】太祖高皇帝圣训、 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圣训、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219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唐大诏令集、 两汉诏令【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集、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220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 杨文忠三录、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溪奏疏、谭襄敏奏议、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愍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 华野疏稿、宋名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221历代名臣奏议、名臣经济录、名臣经济录222御选明臣奏议、【传记类一、圣贤之属】孔子编年、 东家杂记【传记类二、名人之属】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编、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传记类三、总录之属】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宋名臣言行录前集、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佑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朝名臣事略、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 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名臣琬琰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223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明儒学案、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史传三编、闽中理学渊源考【传记类四、杂录之属】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 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史钞类】两汉博闻、通鉴总类、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载记类】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邺中记、十六国春秋、 224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蛮书、钓矶立谈、江南野史、江南别录、江表志、江南馀载、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五国故事、蜀梼杌、马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吴越备史、 安南志略、十国春秋、附录、朝鲜史略、越史略【时令类】岁时广记、御定月令辑要【地理类一、宫殿簿之属】三辅黄图、禁扁、【地理类二、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明一统志225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226大清一统志【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吴郡图经续记、乾道临安志、淳熙三山志、吴郡志、 新安志、剡录、会稽志、赤城志、宝庆四明志、海盐澉水志、景定严州续志、景定建康志、咸淳临安志、至元嘉禾志、昌国州图志、延佑四明志、齐乘、至大金陵新志、无锡县志、 姑苏志、武功县志、朝邑县志、岭海舆图、滇略、吴兴备志227吴兴备志、钦定热河志、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满洲源流考、钦定皇舆西域图志、钦定盛京通志、畿辅通志、 228畿辅通志、江南通志、江西通志229江西通志、浙江通志230浙江通志、福建通志、湖广通志、河南通志231河南通志、山东通志、山西通志232山西通志、 陕西通志233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四川通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234广西通志、云南通志、贵州通志、历代帝王宅京记、【地理类四、河渠之属】水经注、 水经注集释订讹、水经注释、吴中水利书、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浙西水利书、河防一览、三吴水利录、北河纪、敬止集、三吴水考235三吴水考、 吴中水利全书、钦定河源纪略、仑昆河源考、两河清汇、居济一得、治河奏续书、直隶河渠志、行水金鉴、水道提纲、海塘录【地理类五、边防之属】筹海图编、 郑开阳杂著【地理类六、山水之属】南岳小录、庐山记、赤松山志、西湖游览志、桂胜、钦定盘山志、西湖志纂【地理类七、古迹之属】洛阳伽蓝记、吴地记、长安志、洛阳名园记、 雍录、洞霄图志、长安志图、汴京遗迹志、汴京遗迹志、武林梵志、江城名迹、营平二州地名记、金鳌退食笔记、石柱记笺释、关中胜迹图志【地理类八、杂记之属】南方草木状、 荆楚岁时记、北户录、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益部方物略记、岳阳风土记、东京梦华录、六朝事迹编类、会稽三赋、中吴纪闻、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都城纪胜、梦粱录、 武林旧事、增补武林旧事、岁华纪丽谱、吴中旧事、平江记事、江汉丛谈、闽中海错疏、蜀中广记、益部谈资、颜山杂记、岭南风物记、龙沙纪略、台海使槎录、 东城杂记【地理类九、游记之属】游城南记、河朔访古记、徐霞客游记【地理类十、外纪之属】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溪蛮丛笑、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 朝鲜赋、海语、东西洋考、职方外纪、赤雅、朝鲜志、皇清职贡图、坤舆图说、异域录、海国闻见录【职官类一、官制之属】唐六典、翰林志、麟台故事、翰苑群书、南宋馆阁录、 玉堂杂记、宋宰辅编年录、秘书监志、翰林记、礼部志稿237礼部志稿、太常续考、土官底簿、词林典故、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历代职官表学易经真的会倒霉吗
不会十三经语录3 |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 原文出处 】 此句语出《周易·乾卦第一》 【 集解述要 】 《汉语大词典》 :乾乾,自强不息貌,敬愼貌。 《玉篇·心》: 惕,惧也。《说文·心部》:惕,敬也。 《汉语大字典》 :厉古字作厉。 《说文解字》: 厉,旱石也。(编者注:旱石即磨刀石) 《玉篇·厂部》: 厉,危也。 《广韵·祭韵》: 厉,恶也。 《说文解字注笺·厂部》: 因磨厉之义又为勉励,激励之义。 (备注:凡训诂、字书尽可能保留其原文正体字) 《周易译注》: 君子,指有道德者,往往也兼指居于尊位者。乾乾,犹言「健而又健」。惕若:惕,警惕;若,语助词。 厉,《广雅·释诂一》「危也」;咎,《尔雅·释诂》「病也」,《说文》「灾也」。 《周易正义》 :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阳而得位,故称君子。在忧危之地,故「终日乾乾」,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谓终竟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若厉」者,若,如也;厉,危也。言寻常忧惧,恒如倾危,乃得无咎。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如其不然,则有咎。故《系辞》云:「无咎者,善补过也。」 《周易本义》: 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周易程氏传》: 日夕不懈而兢惕,则虽处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将归之,其危惧可知。虽言圣人事,苟不设戒,则何以为教?作易之教也。 《日讲易经解义》: 此一爻,是言处危地者当知忧惧也。时时思过,即时时求以寡过;事事思危,即事事求所以持危。大抵圣人教人学易,归于知惧,不独处危地为然,天下事未有不成于敬而败于肆者。凡卦言「惕」、言「厉」、言「慎」、言「艰贞」,皆危其辞,以使人免过者也。 【个人浅悟】 所谓终日者,乃整日,扩而引申为日复一日。时时警醒,时时惕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方能寡过,亦可逢凶化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曾国藩在青年时科举几度名落孙山,后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与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经常反躬自省是分不开的。每日写日记,就是他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曾国藩的日记自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逝世前终,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纵观曾国藩一生,无不体现夕惕若厉的精神。 【辨惑】 此句「夕惕若厉,无咎。」各版本断句,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断句: 中华书局 《十三经锦言录》为:「夕惕若厉,无咎。」 中华书局《周易》全译全注 为:「夕惕若厉,无咎。」 北京大学出版社《周易正义》为:「夕惕若厉,无咎。」 中华书局《周易集解纂疏》为:「夕惕若,厉,无咎。」 中华书局《周易程氏传》为:「夕惕若,厉,无咎。」 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译注》为:「夕惕若,厉无咎。」 中华书局《周易本义》为:「夕惕若,厉无咎。」 「若」字有「像,如同」之意。如「若网在纲」,「天涯若比邻」。此类语句,「若」字后必有随附之物或事。此其一。 另外,古籍中多有四字「夕惕若厉」连用之现象。如《周书·卷五·帝纪第五》:「伏惟太祖文皇帝,敬顺昊天,忧劳庶政,历序六家,以阴阳为首。洎予小子,弗克遵行。惟斯不安,夕惕若厉。」古之书无现成断句,然就此段行文分析,则当为「夕惕若厉」连用。 三则,夕惕若厉,现在多作为成语通行。意思是朝夕戒惧,如临危境。 因此个人认为「夕惕若厉,无咎」这一断句,较为妥当。
十三经语录4 |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原文出处】 此句语出《周易·乾卦第一》 【集解述要】 《汉语大词典》: 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亦指德行高尙、志趣高远的人。 《周易·乾卦第一》: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周易正义》: 言九五阳气盛至於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 《周易程氏传》 :圣人即得天位,则利见在下大德之人,与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见夫大德之君也。 《日讲易经解义》: 《本义》谓有九五之位则利见九二在下之大人,其义与二爻相互发明。盖圣人系「乾」之二、五,即首发上下应求之义,以见体乾图治者必贵乎同德之相济。 《周易内传》: 「惟君子为能利见之,则虽尧、舜、周、孔之已没,乐其道而愿学焉,亦利见也。若小人革面以遵路,亦可为寡过之民」。 《周易集注》: 「五」,天位,龙飞于天之象也。占法与九二同者,二五皆中位,特分上下耳。「利见大人」,如尧之见舜,高宗之见傅说是也。下此如沛公之见张良。昭烈之见孔明,亦庶己近之。 《东坡易传》: 今之飞者,夕之潜者也,而谁?非「大人」欤?曰“见大人者”,皆将有求也。惟其处安居正,而后可以求得。九二者,龙之安;九五者,龙之正也。 《朱子语类》: 太祖一日问王昭素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则陛下是「飞龙在天」,臣等「利见大人」。此说得最好。此易之用,所以不穷也。 《周易译注》: 大人:指有道德并居高位者。第五爻居上卦之中,往往是每卦最吉之爻,旧说称此爻为「君位」,事实上多是象征事物发展到最完美阶段的情景。 《周易》全注全译: 九五,九五在爻位上象征着君王,古人以龙比君,九为阳,为高,故以「飞龙在天」象征君王处于大有作为之时。 《易经杂说》: 一般人称皇帝为“九五之尊”,以为就是《易经》上的这个“九五”。这话要注意,代表皇帝的九五之尊,是依据数中的阳数来做表达的符号,奇数为阳,九是到了阳数的极点最高位,五是阳数的最中位,二者代表了至中至正,并非仅指这里九五爻。整个《易经》研究完了,利见大人的卦爻并不多的,这里的利见大人,见的是什么大人?假定我们以汉高祖为比方,当他打败了项羽,自己创业的时候,正是飞龙在天了,他还要利见大人,这个大人是谁?是指他所遇到的都是好人,都是对他有帮助的人,看汉高祖的一生,正是一个乾卦,最初倒霉当一个亭长,一天到晚喝喝酒,正是潜龙勿用,后来到了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时候,他所遇见的人个个都是好人,个个都有用处,个个说他好,都帮助他。 【 个人浅解 】 此句理解「大人」或尤为关键。「九五飞龙」或象征至尊明君、圣人,有统领作用者。此「大人」故非再指明君或圣人,当指有德行兼具才能之人,或相应助力之人。孔子强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我们理解此句本意有很大帮助。天子或圣人自己和自己无从相应,亦无从谈相求。 古之有德有才者或会「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飞龙在天」寓意明君、圣人出现,身处正位,身逢其时,将是大展宏图开创新天地之时。故此时求贤若渴,急需寻找贤德之人与己共谋大业,恰如周武王寻吕尚,刘备访诸葛亮。若遇昏君,君无心纳贤,贤不思出仕,恐吕尚将终老于渭水之滨,诸葛亮则终身躬耕于陇亩。故「飞龙在天」为要因,好比天子贤德,又居正位,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天子贤明才会呈现「利见大人」之势。贤德之人见有道明君出现,亦如百川汇海,纷纷出来做事。正所谓明君遇贤臣,英雄遇豪杰,相得益彰,互相成就美好功业。此方称得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 历史上一些天子最初打天下时皆出现此类盛况,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打天下,开创基业时,振臂一呼,四方响应,身边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此可谓「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