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纲是从哪到哪,生辰纲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
生辰纲是什么 是在哪里记载的
1、《水浒传》中的生辰纲是是指编队运送的成批生日礼物。 2、《水浒传》中记载该生日礼物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的金珠宝贝,有关的章节在《智取生辰纲》一节。 3、《智取生辰纲》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的后半部。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而智取生辰纲则是起义农民的集体行动,是梁山泊英雄聚义开始。
水浒传押送生辰纲故事梗概
梁山附近有个当保正的,叫托塔天王 晁盖,得悉权臣 蔡京 的女婿,大名府知府梁中书派杨志押送生辰纲上京,便由吴用设计,约集了阮氏 兄弟,入云龙公孙胜等共计七人,在黄泥岗上用蒙 汗 药麻 翻了杨志,劫了生辰纲,投奔了 梁山。杨志丢了生辰纲,不能回去交差,后来与鲁智深会合,占了二龙山落草。
《水浒传》里的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怎么会经过山东郓城县呢?_百 ...
为什么杨志押镖不走直线近路,非要绕一圈呢?难道施耐庵真得如一些人所说,地理知识欠缺,只是为写小说而写小说?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施耐庵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水泊梁山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宋徽时代,就是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而在这个时代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的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的事件。金国第二次伐宋攻破开封前夕,杜充镇守北京大名府,杜充不敢与之交锋,于是下令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夺淮入海”,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但是杜充决河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还致使当地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以上,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黄河线路,是1855年也就是清文宗咸丰五年,黄河决铜瓦厢改道后形成的现行河道。而近代最有名的黄河决口就是1938年的黄河花园口决堤,其原因和宋朝的杜充如出一辙,不能不说,历史的轮回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花园口决堤使两淮地区的百姓蒙受长久的苦难,直到1947年的花园口被堵复。新中国成立后,举全国之力,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治理淮河,才彻底改变了两淮地区灾祸连连的历史,这也是两淮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所在。施耐庵“水浒传”的历史背景就是黄河泛滥,而杨志的押镖路线施耐庵所给出的是出了大名县径直朝东南走,到了郓城然后再去开封,整整多了将近100公里。为什么要这么走?因为在当时只能这么走。施耐庵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同榜中进士。能够中到进士,施耐庵无疑是古代精英人士了,这样的古代精英其所学是非常庞博的。而且在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在苏州是参与了张士诚的军事谋划的。按今天的话说,施耐庵是做过军事参谋的,你认为他会看不懂地图?其实,题主的问题,施耐庵在书中就已经交代了。因为这个问题在当时就是一个常识性问题,施耐庵也就没必要多费笔墨。书中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里,杨志对梁中书说了这样一句话:恩相在上,小人也曾听得上年已被贼人劫去了,至今未获。今岁途中盗贼又多,甚是不好,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梁中书道:恁地时多着军校防护送去便了。杨志道:恩相,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济事…………“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这里就说已经清楚了,在当时,黄河还没有流经开封,黄河流到郑州一带之后,朝东北方向去了。所以,开封城在北宋时期,还看不到黄河。没有黄河横道,不是更好走吗?为什么杨志说这条路不能走呢?还说“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济事”,原因很简单,还是和黄河有关,因为这片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黄泛区”。黄河历史上下游曾经26次改道,黄河水决口之地,洪水过后,泥沙淤积,土地变得贫瘠且盐碱化,这就是黄泛区的实际情况。汉代以后,中原人口加剧,环境影响越来越严重。黄河逐年水灾频繁,泥沙淤积,决口改道不断。宋代黄河更加泛滥,“黄泛区”的人们生活极为艰辛,大名府到开封中间的这一片地区更是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让这里的民风极为凶悍。在五代至北宋末期3次黄河改道过程中,洪水在梁山脚下汇集成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梁山,就在现“黄泛区”山东西南部梁山县境内,这片水域就是大名鼎鼎的,号称有八百里的水泊梁山。宋江在梁山举旗聚义,号称十万之众,就是因为这里的人生活困苦,民风凶悍。历史上的刘邦是今天江苏北部的丰县人,朱元璋是安徽凤阳的,这两个地方刚刚好也是处在黄泛区。所以,施耐庵之所以这么写,就是因为他对这一片地区的情况太熟悉了。这样的行进路线,对当时身带财货的人来说,就是必然的选择。这条路线,别说杨志不会走,就是一般的行脚商人都会选择绕道山东郓城。就如杨志所言:“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只要逢山遇林,有岗有坞的地方,就会有强人出没,就是去500人都不够。那有这么多强人?只不过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而已。综上所述,杨志从山东走远路,正是为了绕开这一两百公里的黄泛区。这一点,作为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体会到,但是施耐庵却是完全懂得。《水浒传》里的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怎么会经过山东郓城县呢?_百 ...
《水浒传》里的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怎么会经过山东郓城县呢?水浒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大家喜欢,书中的108将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诸如三打祝家庄、拳打镇关西、醉打蒋门神、景阳冈打虎、怒杀阎婆惜、误入白虎堂、潘金莲谋害武大郎、火并王伦等等,无一不是如此,至今我们仍然津津乐道。若论谋略故事,要数“智取生辰纲”。如果从旁观者角度,或者说开了天眼来看,吴用的这个计策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比如说,刘唐赤发朱砂,特征太过明显;晁盖太有名气,许多人都认识(后来也是因此被识破);明明是山东郓城人,却说是濠州(今天的凤阳),两地口音也不一样啊!还有就是给了好赌的白胜太多钱,致使他暴富后得意忘形,以至于被抓。但是,不得不说,吴用利用喝酒的机会下蒙汗药,让杨志等人彻底相信,这个计策真的很绝了。不过,“智取生辰纲”事件中有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确定路线和地点。为此,吴用还让刘唐去打听。吴用道:“……前日所说央刘兄去探听路程从那里来,今日天晚,来早便请登程。”公孙胜道:“这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水浒传》要知道,当时梁中书还没选定杨志押送生辰纲呢,公孙胜如何得知生辰纲会在黄泥岗呢?道是公孙胜用道术掐指一算算出来的?其实并不是,公孙胜这话也是推测,但八九不离十。首先,生辰纲的路线是一定的从大名府到东京城,不经过水路,只是陆路。根据后面杨志所说,这条路线是固定的,而且一定会经过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等地,由于这几处远离人烟,所以经常有强盗贼人在这里抢劫。二龙山、桃花山已经有邓龙、周通、李忠等人占据,赤松林也有强人出没,杨志押送的生辰纲若经过这些地方,断然不会停下,故而很有可能会停在黄泥岗。正是因此,所以公孙胜也只是说“黄泥岗大路上”,意思就是在黄泥岗这条路上。黄泥岗离附近的村子有十里远,是动手的最好机会,所以众人才会选择在黄泥岗动手。其次,若没有停在黄泥岗怎么办是的,从后面来看,挑着生辰纲的军汉们,之所以会停在黄泥岗,完全是偶然的。如果没停在黄泥岗,晁盖等人又该如何呢?实际上,这种情况吴用也想到了。你看,杨志等人在黄泥岗刚停下不久,晁盖等七人也赶到了,而晁盖刚到,白胜也就来了。这说明晁盖等人一直都是跟着杨志的,不管他是不是停在黄泥岗歇息,众人都能找到机会。另外,吴用还做了最坏的打算。当晁盖问他,该是智取还是力取时,他说了一句“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也就是说,如果杨志没有喝酒麻翻,晁盖等人一定会动手硬碰硬。事实上,吴用还做了一番打算。那就是,如果对方走水路,该怎么劫取生辰纲?他去找阮氏三兄弟来入伙,就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毕竟阮氏三雄水性极佳,可以掌控水面。当然后面公孙胜说了走陆路,他才制定出酒中下药的计策。《水浒传》里的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怎么会经过山东郓城县呢?_百 ...
施耐庵写书是非常严谨的,《水浒传》中出现的地理位置,可谓一处都没错。如果我们也像作者那样,仔细阅读文本,认真考察故事的寓意,仿佛错了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实际上都有其深刻的寓意。绿野老道曾经考证过书中的清河县到底在哪里,武松为何要在景阳冈打虎。也论证过宋江题写反诗的江州并非浔阳江边的九江,而是江苏镇江。
这些故事中的地名及地理位置之所以出现错乱,是施耐庵在其中隐写了其创作意图,以及为即将写到的历史真实伏线。这个题目所讲的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为何要经过山东郓城县,同样有地理上的模糊。但是,假如认真的探讨一番,施耐庵真的没写错。怎么回事呢?
智取生辰纲有故事蓝本施耐庵作《水浒传》依据了很多历史资料,包括《宋史》、《挥尘旧录》等正史野史。其中,最主要的参考蓝本,则是《大宋宣和遗事》。在这部笔记体野史中,就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这个《水浒传》蓝本故事是这样讲的:
正是宣和二年五月,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其马县尉一行人,行到五花营堤上田地里,见路傍垂杨掩映,修竹萧森,未免在彼歇凉片时。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也来堤上歇凉靠歇了。
这八个大汉就是《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当时,马县尉也像杨志等人那样,喝了参着蒙汗药的酒被麻翻,晁盖等人劫走了生辰纲。
《水浒传》中讲到,晁盖是郓城县东溪村人,劫走生辰纲的地点,也由五花营堤改为黄泥冈。这一改,似乎就改变了生辰纲的押运路线,让杨志他们绕道到郓城县,故意让晁盖他们劫走。这也难怪一同押运的蔡夫人的奶公老都管,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青面兽,还说他与强贼勾结,抢走了生辰纲。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绝对不是,生辰纲不可能途径郓城县,然后再送到东京汴梁。
《水浒传》在晁盖打算劫取生辰纲时,就提到过一个地名:石碣村。书中说,石碣村是阮氏兄弟的家乡,与梁山同在一个泊子里打鱼谋生,距离梁山泊很近。《大宋宣和遗事》中也讲到,晁盖等人劫走生辰纲之后,在宋江的帮助下,从石碣村上了梁山。
因为石碣村这个地名,就有可能把生辰纲的运输路线搞得很清楚了。晁盖他们完全可以按照施耐庵的设计,劫取生辰纲。而且,施耐庵绝对没有出现地理位置上的差错。
晁盖本是东溪村保正吗?小说毕竟要经过二次创作,否则,照搬《大宋宣和遗事》就好了,多省事。但这样干,就不会有《水浒传》这部伟大的名著了。
且说《水浒传》第十三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中说,刘唐不知从哪里打探到了生辰纲的消息,前来找晁盖,试图劫了这套富贵。刘唐见到晁盖时,书中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
那么,东溪村属于哪个县管辖呢?毫无疑问,就是山东济州府郓城县。因为,这个县里的马步军都头朱仝、雷横经常来这里巡逻,东溪村属于郓城县治下,晁盖与他们很熟。
话休絮烦,施耐庵笔下,晁盖就是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然而,《大宋宣和遗事》中,晁盖却不是东溪村人:
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住,姓晁名盖,人号唤他做“铁天王”;带领得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劫了生辰纲)。
晁盖并非东溪村人,而是石碣村人,也就是吴用前往说服三阮撞筹的所在。而《水浒传》中却提到了东溪村与石碣村所隔的距离,大约有百余里地。
施耐庵改写了《大宋宣和遗事》的这段故事,把晁盖从石碣村挪到了东溪村,是为了为后文做铺垫:晁盖是被吴用逼迫不得已上了梁山。假如按照蓝本故事,就把晁盖写成石碣村人,那么,吴用说三阮撞筹、暗地里了解水泊梁山情况就写不下去了。
即便如此,不管晁盖是石碣村人,还是东溪村人,《大宋宣和遗事》和《水浒传》都讲得很清楚,这两个地方都在郓城县。
既然晁盖是郓城县人,那么,生辰纲就必定会经过郓城地界了吗?上文讲到,生辰纲不可能从郓城县过道,那么,晁盖他们又是到哪里劫取的生辰纲呢?
《水浒传》的石碣村在哪里?生辰纲案子破获后,郓城县派一直闯董平前去捉拿捉拿晁盖。郓城县押司宋江得知消息后,赶紧跑到石碣村报信,晁盖因此上了梁山。
按照《水浒传》中宋江报信的情节,可知《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石碣村距离郓城县衙不远,就像是施耐庵笔下的东溪村到县衙的路程。
宋江、晁盖都是郓城县人,这一点施耐庵严格的遵守了史料记载,只不过改写了其中的细节而已。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北宋时期的石碣村真的是郓城县辖区内的一个村寨吗?
查看地图得知,现在确实还有石碣村,而且还不止一个。按照《水浒传》及其蓝本故事的记载,本文所讲的石碣村大致应当在山东境内,那么,是不是在郓城县呢?
查看地图得知,山东石碣村在东平湖最北端,完全符合《水浒传》所描述的地理位置。然而,按照现在的辖区,这个地方应当属于山东省东平县旧县乡。换做北宋时期,石碣村应当归属东平府管辖。如此,是不是施耐庵弄错了呢?
我觉得,不是施耐庵弄错了,而是现在的石碣村并不一定就是当年的石碣村。《大宋宣和遗事》讲得很清楚,石碣村就在郓城县附近:
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报与晁盖几个,暮夜逃走去也。宋江天晓,进将文字呈押差,董平引手三十人,至石碣村追捕。
宋江一夜之间能打个来回,单程最多三十里地。假若把当时的石碣村弄到东平湖的最北端,则距离郓城县少说也有二百多里路程,与两本书所描述的情况相去甚远。因而,《大宋宣和遗事》的石碣村就是《水浒传》的东溪村。而施耐庵所写的石碣村,则在梁山附近,也就是距东溪村百余里的地方(郓城县距梁山县约一百五十里)。
水泊梁山在北宋时期,水域宽阔,现在只剩下东平湖的一部分。当年的石碣村现在大概已经在远离湖泊的陆地上了,因而,被现在东平湖北端的石碣村取代了《水浒传》中的石碣村。这一点,《大宋宣和遗事》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证据。
《水浒传》的晁盖是从石碣村上的梁山,却应当是在郓城县境内的石碣村。假如从郓城县到东平县的石碣村再上梁山,晁盖他们就真的是路痴了。
因为,梁山就在郓城县的附近,相距不过八九十里地。而如果要从现在的石碣村上梁山,则必须是先经过梁山再到石碣村,又从石碣村折返上梁山。这样走道,岂不是神经病吗?
这样,晁盖是东溪村人,也是石碣村人,只不过施耐庵根据《大宋宣和遗事》把石碣村改做东溪村,又在梁山附近虚拟了一个石碣村。上文讲到,这都是为了编故事。
晁盖是在哪里劫取的生辰纲上文讲到,晁盖等八人是在“五花营”麻翻了马县尉,劫走了生辰纲。那么,这个五花营在哪里呢?从地图上看,这个地方应当在河南南洛,也就是现今的南乐县。这个地方是从大名府到汴京开封的直线路径,押送生辰纲绝对不会绕道郓城县,更不可能经过石碣村附近。难道施耐庵又出错了?
施耐庵绝对不会出错,他写了黄泥冈是在郓城县境内吗?
《水浒传》中第一个提到黄泥冈这个地名的,是入云龙公孙胜。当时,七个人在晁盖庄上聚义,商议打劫生辰纲的具体行动,吴用说正要辛苦刘唐再跑一趟,搞清楚生辰纲具体起运时间和所经路途。公孙胜接过话头,说道:
此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
听了公孙胜的话,晁盖说道:“黄泥冈东十里路,地名安乐村。”这两人言语之间,都没有提到黄泥冈的具体地址,谁又能说施耐庵的黄泥冈就在郓城县呢?
却说杨志押着生辰纲从大名府出发,南下汴京。《水浒传》中交代,杨志他们走了十四五日,便来到了黄泥冈。施耐庵这么写,似乎有点夸张了。不过,这正是为了晁盖他们从郓城县赶到黄泥冈腾出足够的时间。
也就是说,晁盖等人从郓城县东溪村出发,赶到外地劫了生辰纲,然后又悄然返回。济州府破案后,晁盖便从东溪村逃了出来,到数十里外的梁山落草。这个情节,与《大宋宣和遗事》讲得毫无二致,郓城县石碣村的晁盖,也是赶到了五花营劫了生辰纲的。《大宋宣和遗事》没有写生辰纲从郓城县经过,《水浒传》同样也没写黄泥冈就在郓城县境内。
至于《水浒传》中说,吴用假称他们是濠州枣客,前往东京贩卖枣子。这是吴用故意暴露晁盖的一个损招,绝对不是施耐庵出了差错。
濠州的治所就在现今的安徽凤阳,从这个地方去开封,绝对不会经过郓城,更不可能先北上绕道南洛,再南下取道汴京。施耐庵曾经在张士诚帐下效力,而张士诚的曾涉及安徽。这一点地理常识,想必施耐庵先生还是具备的。为了故事的需要,才故意绕了这么大的圈子。
生辰纲绝对不会经过郓城县,施耐庵没写,蓝本故事也没讲,而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晁盖是郓城人,黄泥冈也就一定在郓城县了。
《水浒传》生辰纲从河北大名府到汴梁,为何会经过山东?
《水浒传》里有许多地理常识错误,有的错得非常离谱,令人啼笑皆非,看来,施耐庵是个名副其实的地理盲啊!
不过,这也不能怪施耐庵,古人只学四书五经,学圣人之道什么的,天文地理属于“旁门左类”,不被人重视,一般只有搞军事的才去研究地理。
所以,施耐庵弄错了地理位置,情有可原。来看看施耐庵犯了那些常识性的错误吧,这里随便挑几个。
错误一,戴宗是个路痴。
戴宗,人称神行太保,脚上绑四个铁块,念几遍咒语,就能贴地飞行了,速度大约100迈,一天差不多可以跑800里。因为跑得快,所以戴宗的主要任务就是送快递,他是北宋快递行业的领跑者,没人跑得过他。
不过,戴宗虽然跑得快,但方向感似乎并不怎么好,经常南辕北辙,乱跑一气,瞎耽误事。
且说宋江上梁山之后,公孙胜嗅到一山不容二虎味道,他不想介入高层权力争斗,便以想念老娘为由,离开了梁山,回到了老家天津蓟县。
过了一段日子,宋江忽地想起了牛鼻子老道,他身边不乏冲锋陷阵的、出谋划策的,但唯独缺少一个呼风唤雨的,于是,宋江便派戴宗去天津一趟,把公孙胜给请回来。
戴宗接到任务之后,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可他不往北走,反倒一直往东疾奔,一连跑了三日,越跑越偏离路线,最后到达了沂水县,好在戴宗总算没白跑,他顺道收了杨林为小弟,还带回来不少弟兄。
不过,作为大宋第一快递小哥,戴宗居然是个路盲,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戴宗犯迷糊不是一次。
还有一次,宋江题反诗,被捕入狱之后,戴宗被知府派往开封送信,从江西九江出发,目的地是河南开封,可戴宗一路疾奔,居然鬼使神差地跑过了界,跑到山东梁山泊了,这也难为戴宗了,那时候没有导航,只能凭直觉,所以跑错路实属正常。
错误二,生辰纲离奇的押送路线。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最扣人心弦的桥段,晁盖一伙与杨志斗智斗勇着实精彩,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杨志是个大傻子,他选择的押送路线令人错愕无语。
生辰纲是从大名府(河北大名县),押送到东京(河南开封),可杨志制定的路线着实令人费解:
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 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二龙山、桃花山和赤松林都在山东青州境内,黄泥冈在山东巨野县,都属于山东地界,可从河北去往河南,只需一路向南直行就可以了,走官道相对安全一点,可杨志非要绕一大圈子,带着惹眼的生辰纲绕到山东贼窝晃荡了一圈,这不是成心送货上门的吗?
也难怪生辰纲丢了之后,大家伙把罪责都推到了杨志身上,说他与贼人内外勾结,劫走了生辰纲,杨志确实可疑啊!
不过,别说杨志是个路痴,晁盖一伙也强不到哪儿去,吴用等人劫了生辰纲,要去住旅店,伙计问他:“客官从哪里来?”
吴用回道:“俺们姓李,从濠州来贩枣子,去东京卖。”
吴用妄称智多星,从安徽贩枣子,去往河南卖,那你们来到山东干嘛呀,何况你满口山东老乡口音,谁听不出来呀!好在伙计就随口一问,并没细想,要是遇到了谨慎的官差,他们就麻烦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