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味五气各代表什么,五行五脏五味对应图表

五行_中医的五行指的是什么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 自然 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 中国哲学 思想基础之一,而 中医 的五行具体指什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医的五行,供大家阅读!中医的五行 五行在中 医学 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 经验 。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征。如肝、筋、目 属木 ;心、脉、舌 属火 ;脾、肉、口 属土 ;肺、皮毛、鼻 属金 ;肾、骨、耳 属水 等。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 治疗方法 。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采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采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也;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因为土能防水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中医五行所包含的内容 火不生土: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 营养 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或天亮前 腹泻 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情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状,又称“火热迫肺”。 火性炎上: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点。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外邪阳热,主升主散,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虚火多由精血亏耗,阴虚阳亢而起,症见烦燥、咽痛、声嘶、齿龈出血, 耳鸣 等。均属火性炎上的病变。 节气 :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称为“三候”。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金寒水冷:指肺 肾虚 寒。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临床表现有 咳嗽 、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金气肃降:用以说明肺的生理特点。金代表肺,肺主气的活动,肺气宣清而下降,气化活动就顺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调;反之,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就会使气上逆,发生咳嗽,气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亢害承制:见《素问、六征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御解。制,即压抑或节制。五行学说认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例如实热内结的病,因内热炽盛,损耗津液而 便秘 ,又会火气上冲而 谚语 ,治疗就须用承气汤苦寒泻下,才能抵御这种亢盛的热邪。 母病及子: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称。例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为子,当肝阳上亢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母气: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 木火刑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克土:五行中,五种相克关系之一。按五行学说的观点,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于把木克土与木乘土混同,其义与“肝气犯脾”,“肝气犯胃”类同。 木喜条达:木是肝的代词,条达即调和畅达。用树木生发的现象比喻肝的生理特点。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胆汁,帮助脾胃 消化 ;另一方面,肝胆又有升发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气机舒畅。因此,肝气的特点是喜调和畅达,既不能过亢,又不能抑郁。 木郁化风:五行归类中,肝主风,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导致肝血亏损,或素体血亏而出现肝风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眩晕、舌麻、震颤、痉厥等。 木郁化火: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引起肝阴亏损或素有内热而出现肝火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面赤、呕血,咳血,甚或发狂等。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为序。 胜复:胜复,是指“五运六气”在一年之中的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的相互关系。胜即“胜气”,复即“复气”。胜是主动的,有强胜的意思;复是被动的,有报复的意思。胜复之气,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当有寒气以报复之。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所报复,以报其胜。胜复之气并非每年都有。 胜气:胜复之气在时序上被认为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如果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做胜气。参见“胜复”条。 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丑时相当于一至三时.其余按十二时辰序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已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音跌)”;申时称“晡时”,或称为“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 时令: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水不涵木:涵,滋润之意。肾属水,肝属木。当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则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故称。临床表现有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

五行指的是

1、五行学说——对万事万物的取象比类,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土(代表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中医五行+阴阳五行

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五行概念始于《尚书》,单纯地指代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后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的基础上,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

2、中医术语——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中医五行

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相生和相克的协调,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大自然才会运行不息。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五行.五官.五色.五味.行体是指么是?

人体五行是五味、五色、五时、五音、五官等共同形成人体五行系统的枢机。五行学说透过对自然现象观察所归纳出来的理论体系 认为自然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所构成 也是自然界运行的原动力 而彼此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相克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这种五行观念除了应用在各种事物与天然现象外,也适用于人体与食物上。中医以五行分别代春五个内脏、六种腑器还有身体的不同部位,这些器官的生理功能是互相联系的五官 是 眼 舌 口 鼻 耳[五色系列]五色(青、红、黄、白、黑)来源于(肝、心、脾、肺、肾)的精华,是脏腑精气充盈的正常生再颜色。泽的特征,人体五色变化能反映出五脏的变化。青色入肝,肝与胆相表里;红色入心,心与小肠相表里;丙色入脾,脾与肺相表里;白色入肺,肺与大肠相表里;黑色入肾,肾与膀胱相表里。青色可清肝解郁,红色可清心演火;黄色可健脾养胃;白色可滋养肺阴;黑色可补肾壮阳。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血以温脾土,脾土化生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五色源之青色入肝是由:菌陈、大枣、薄荷、柴胡、五味子配伍而成,功能作用:舒胁痞满,肝中毒,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和肝功能不良等症。五色源之红色入心是由:大枣、山楂、紫苏籽、决明子、生姜配伍而成,功能作用:高血脂、脂肪肝、心脑血管疾患者及易发人群。五色源之黄色入脾是由:党参陈皮、枳实、白术、六神曲配伍而成 功能作用: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腕腹涨满,食少便塘、消化不良等症。五色源之白色入肺是由:百合、莲子、楷杷叶、杏仁、甘草配伍而成,功能作用:清肺化谈、止咳降逆。用于气虚哮喘,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等症。五色源之黑色入肾是由:桑椹、五味子、枸杞子、韭菜子、肉桂配伍而成功能作用:补肾壮阳,补气养血,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五行 五色 五脏 五气 五官 五体 五味木 青 肝 风 目 筋 酸火 赤 心 暑 舌 脉 苦土 黄 脾 湿 口 肉 甘金 白 肺 燥 鼻 皮毛 辛水 黑 肾 寒 耳 骨 咸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自然界即人体五行归类五味一般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传统中国医学简称中医学,以中国哲学中的什么作为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立根于阴阳五行学说。包涵朴素唯物主义和原始辩证法,普遍联系性和整体性的认识论的哲学思想。\x0d\x0a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玫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x0d\x0a五行学说\x0d\x0a一、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x0d\x0a(一)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x0d\x0a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_行_都_有_生我_(母)和_我生_(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_母_与_子_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_行_,又都具有_我克_(所胜)和_克我_(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_所胜_与_所不胜_的关系。\x0d\x0a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图一)。\x0d\x0a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x0d\x0a五行中任何一_行_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妁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_反克_,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图二)。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x0d\x0a(二)五行归类: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x0d\x0a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归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纵的联系,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在纵的联系方面,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_肝开窍于目_,_肝主筋_,_怒伤肝_,肝病易生_肝风_等等。临床上,望诊时常以面部的色泽来辨别脏腑的病证,如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温,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而用药时,有时也可按五脏与五味的关系加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x0d\x0a在横的关系,就是各类事物之间,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关系。\x0d\x0a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所以在治疗时除对某脏本身的病变进行处理外,还要考虑到其它脏腑,进行全面调治。(金匮)说:_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_即是此意。又有所谓_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_,即是根据这种道理而确立的治疗原则。如肺气虚,可以根据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的道理,用温补脾土的方法来治疗;又如肝火太盛,也可根据木生火,实则泻其子的道理,用清泻心包火的方法来治疗。\x0d\x0a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如事物的特性与木的特性相近,则归属于木,而与火的特性相类似的事物,则归属于火。\x0d\x0a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x0d\x0a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x0d\x0a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x0d\x0a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x0d\x0a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x0d\x0a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x0d\x0a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x0d\x0a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x0d\x0a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x0d\x0a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x0d\x0a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x0d\x0a1.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x0d\x0a2.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x0d\x0a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x0d\x0a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x0d\x0a3.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x0d\x0a4.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x0d\x0a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x0d\x0a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x0d\x0a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x0d\x0a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x0d\x0a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五行与方位,五气,五味关系的具体解释?

至于五气,解释就很多了,也不知道你想要说的是那种指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寒、暑、燥、湿、风五气不过估计你说的五气是寒、暑、燥、湿、风按照中医的理论,五行与方位,五气,五味都是相对应的,按照先后对应顺序排列为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方位:东 南 中 西 北如果按照对应理论延伸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简单举几个例子木对应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都是向上的,木的颜色是青色的,对应的味道是酸味 西方,属金,肺,中医理论中提到人体内肺:主毛发,肺为水之上源,从实际来解释说,西方盛产金属矿产,比如西藏的金属矿就很丰富,为水之上源,你看我们国家的水资源都是从西方流到东方,源头都在西方,主毛发,你看西方人的体毛都非常丰富,肺开窍于鼻,你看西方人的鼻子都很高北方属于水,水属于肾,肾主骨,所以你看东北人的骨架都特别大中属于脾胃,主肌肉,所以你看河南一带的人都相当的敦实,这和北方的大个子又不一样所以按照易经理论(中医理论是从中延伸出来的),万事万物都有联系的,呵呵,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点理解,希望能抛砖引玉

五行、五味、五色、五位等是怎样对应的??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所对应的方位:东为木、南为火、中为土、西为金、北为水;所对应的五色:青为木、赤为火、黄为土、白为金、黑为水;所对应的五味:酸为木、苦为火、甘为土、辛为金、咸为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