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鱼寓意,摩羯鱼和鱼化龙的区别

摩羯鱼佛教寓意

佛教的寓意就是说这是一座很吉祥的事物,而且能够给人带来好运

中国神兽的问题(关于龙子)——问题很多,也比较复杂(高分)

关于龙生九子的版本很多,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说法1,没见过,可能是霸下(赑屃),形似龟。2,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螭吻,鱼形的龙。3,应属各地传说不同的一个东东4,观音菩萨5,貔貅两角

象征帝王之相的鸱是什么动物

龙子老二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其实从外形上来看和蛟龙十分相似,比喻起来的话,就是鼻子上方插着一把利剑的海豚,只不过样子比海豚凶残多了。

唐代前的龙头鱼身玉雕是什么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鱼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中国特色,人们一直认为鱼是吉祥之物。鱼谐音“裕”、“余”,象征着平稳、喜庆和繁荣。很多时候鱼被人们用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如年年有余、吉庆有余、鱼跃龙门等。两晋时期,摩羯纹随佛教传入我国,并与中国的“龙文化”、“鱼文化”相互融合。摩羯纹盛行于唐代、辽代,多以龙首鱼身的形象出现在各类器物上。至明清时,人们多称摩羯纹为“鱼化龙”。鱼化龙作为传统寓意纹样,亦名“鱼龙变化”,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纹样一般都以鱼、龙组成,实则属于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大荒西经》有“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是最早的化鱼形态的说法。《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对玉雕鱼化龙作品的诠释,最好随料形而作。利用玉石的皮色和形状,如此才更能表达鱼化龙独特的体态和造型。此作品由一颗完整独籽所做。作者随形就势,将作品定位在鱼龙转化的过渡时期,整体造型还是鱼的形状,只是鱼尾和鱼鳍已经退化,鱼鳞也不复存在。头尾初步转化为龙的形象,以写实的雕工刻画出面部神情,双目圆睁,嘴型宽大,且长角;尾巴似蛇,生有倒勾。鱼身多以光滑的圆面展示鱼化龙游刃畅游的姿态,头部留有原皮,巧做如意,使得整件作品具有万事顺利之意,胸鳍化作双翼呈展翅飞翔状,鱼尾巧似如意,与头部如意遥相呼应,足见设计之巧妙。鱼龙的形象栩栩如生,细腻流畅的线条让整个雕件既看起来圆滑自然,又可凸显完美玉质。

五脊六兽是哪六兽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小构件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向往,让中国古代建筑走进了自己的视野。进而对于建筑文化,遂生兴致。之前看过一位教授——权宝德先生写的一本小册子《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三联出版社的,很不错,里面全是谈了建筑文化的。但权先生的文章,更多地注重大的方面,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小构件,则仅从中国人注重装饰文化的方面,提及一二。后又见有《华夏意匠》,也是讲中国古代建筑的,讲得很细,但偏重于建筑构件的功能,于建筑文化,亦多有涉猎,但也疏于考证,更像是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与中国古建的教科书。 个人比较喜欢参观古建筑,但凡遇着有些年代的建筑,都喜欢绕物三匝,一窥究竟。于建筑中的小构件,也是如此。可能大家都有印象,在大型的宫殿、寺庙、道观的屋脊之上,都有一串神兽,这就是今天要说的“五脊六兽”。 先说说什么是五脊?五脊,顾名思义,就是五条屋脊。但似乎我们见到的大部分建筑,都只有一条屋脊,何来五条?从这张图上,就能清楚地看到这座建筑的屋顶上有五条屋脊。这种建筑的顶部,叫做歇山顶。歇山式-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是古建筑中造型最优美的一种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屋面的下部有四坡,而上部只有前后两坡,两山封护的山花垂直落在下部的屋面坡上。歇山式屋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故又称为“九脊殿”,宋称“厦两头造”。凡是古代重要的建筑,都采用歇山式的屋顶造型。故宫的大殿,基本上都是用歇山式的。而且,歇山式的大殿,一半都以两边屋檐处的悬山上的悬鱼做为结束。这就是悬鱼 一般而言,屋脊上装饰的销售,主要是用九个,也有用十个的。九是阳数之极,用九表示着这个建筑的等级非常高,也是非常尊贵的。用十表示圆满,用十的建筑是很少的,只有故宫太和殿上的走兽是十个。【左起:仙人骑凤、末位为鸱吻】 这屋脊上的走兽,排列的顺序也是非常有讲究的的,仙人在前,一龙二凤三狮子,这是第一梯次的走兽;中排的是:四海马五天马六押鱼七狻猊,第三梯次的是,八獬豸九斗牛十行什。先看仙人,为什么要在屋脊上安放一个骑凤仙人?传说:齐国国君齐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然后是龙,也就是第一位,也有人说为鸱吻。为龙所生九子之一,性好望,多用于装饰屋檐。但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根据《华夏意匠》中所介绍的,在屋顶上装饰水生动、植物的图案,是基于“防火”的观念而来,将屋面寓意为湖海,有了水,就能克火。其实,这是巫术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做“厌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龙的说法,是更为准确的。此外,鸱吻,也是存在的,但不是在垂脊上,而是在正脊上。就是宫殿中央大梁的两头,都会装饰鸱吻,也就是所谓的正吻。李允鉌说:据说,鸱吻是佛教传入之后,带来的一种观念。所谓“虬尾似鸱的鱼”,也就是“摩诘鱼”。但 “摩羯”为佛教中的一种神鱼,龙首鱼身,其地位类似中国的河神。大藏经《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云:“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噬一切。”隋唐至元,时有以摩羯鱼为纹饰,其中以唐辽金银器及宋时耀州窑瓷器最多。以玉雕琢的摩羯鱼较为少见。未见说摩诘鱼与建筑有何关系。佛教的摩诘鱼, 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鲸鱼。但凡说第二个神兽为鸱吻的,大概是把正脊和垂脊给搞错了,才会出现龙,又称鸱吻的说法。故,还是以龙更为确准。龙在其上,龙又是掌管着四海之水,即便是着火了,再打的火也会被浇灭。【鸱吻,相信大家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 第二个是凤,比喻有圣人之德。在这里插一句,中国古代对于建筑构件的功能性和装饰性,向来存在着两种泾渭分明的意见,一种是注重建筑构件的功能性,一种是注重建筑构件的装饰性或者说象征性。正是这两种意见的不断斗争,才促使中国古代建筑沿着一条合理的道路去发展,美学与力学、视觉效果与使用功能不得不完全相结合,装饰与功能的目的,很少孤立地去考量。建筑学者权宝德说,中国的建筑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装饰文化。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儒家经典中,记录了许多诸如盛世出麒麟、凤凰之类的粉饰故事,从这个角度上看,作为凤出现在建筑之上,寓意天子有圣人之德,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个是狮子,代表勇猛、威严。狮子能排到这个位置,还真是靠佛教传入所赐。中国过去是没有狮子的,狮子这种动物,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深入人心的。而且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文殊师利菩萨的座骑,就是一头青狮子。《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第四位是海马。 第五位是天马。 第六位是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 第七位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第八位是獬豸。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第九位是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第十位是行什。行什。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一处,就是在太和殿上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松赞林寺屋顶一个象鼻龙头是什么?到底叫什么?有什么寓意??

这玩意叫摩羯鱼,传说这玩意吞火所以用这个做标致应该有防火的寓意。

传到中国来以后又改名叫鳌鱼  所谓龙首鱼身是为鳌

清代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有相关记载。

书上写到纪晓岚的朋友曾经对他说,曾经见一龙,“见一龙自西而东,头角略与画图同,惟四足开张,摇撼如一舟之鼓四棹,尾匾而阔,至末渐纤,在似蛇似鱼之间,腹下正白如匹练。”这里形容所见到的龙“尾扁而阔,似蛇似鱼之间”,按此形容则颇似古代传说中的摩羯鱼,摩羯鱼来源于印度,是一种龙首、象鼻、鱼身的生物,被印度人认为是河水之精,有着翻江倒海的神力。传来中国之后,其凶恶的属性渐渐削弱,与中国本土的鳌鱼形象慢慢融合,象鼻就慢慢退化了,鳌鱼,形似龙,又似鱼。

人们把鳌鱼的形象建筑在屋脊上,以此用来预防火灾。

因它好吞火,所以人们便把鳌鱼的形象建筑在屋脊上,以此用来预防火灾。不过到了明清之时,摩羯鱼就不太被人们提起了,明代有一种“应龙”,在形象上与摩羯鱼颇为类似,明代应龙具有龙首、双翼、鱼尾及如龙一般强壮的前肢,实则就是摩羯形象之变种。当时的典籍文献称之为飞鱼,而没有摩羯的说法了。历史上记载奸相严嵩在被抄家时,有一玉带,名为飞鱼白玉带。《明史》中只称之为“飞鱼”,而不说摩羯了。至于这和西方十二星座里的摩羯座有什么关系,颐叔我就不了解了,哈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