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的婚姻观参考文献,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大学生恋爱观参考文献

国内研究现状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特点的研究。温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恋爱观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开放性与矛盾性的特点 。王美萍指出,大学生的恋爱观存在多元性的特点, 除了对传统观念的继承外,一些新观念也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孕育而成 。 关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研究。温蓉指出,“找学习生活的伴侣”,“双方接触产生感情”,“寻求精神寄托”,“体验爱情的美好”,“满足心理需要”是最主要的恋爱动机 。吴继红的研究显示,恋爱动机为被对方的优点所吸引的占 78.2% ,因从众心理而恋爱的大学生占 3.3% ,18.5%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为寻找精神寄托、弥补心理空虚 。 关于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研究。王美萍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强调内在因素,如:性格、人品、双方感情、共同语言等,对家庭背景、职业、学历等外在因素则不太看重 。罗萍和封颖的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择偶标准同中有异:相同的是,他们都看重人品;不同的是,相对于男生更加看重“身高长相”,女生则更加看重“经济条件”。 可见“郎财女貌”仍然是主流 。 关于大学生性观念的研究。温蓉的研究显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性观念趋于开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罗萍和封颖的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拥有更加开放的性观念,他们更容易接受婚前同居。 关于大学生恋爱观影响因素的研究。邓验认为,学校、社会、个体是影响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网的三类因素 。苏红、任永进等则认为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婚姻状况、子女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以及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认知是影响个体恋爱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婚姻、恋爱、性心理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从19世纪40年代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为起点,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国外大学生对大学期间谈恋爱持支持态度。Knox&Zusman研究表明在高校中谈恋爱是很普遍的,83%的大学生说自己正在恋爱,而且有2/3的人认为爱情很重要,爱情是幸福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长久的。 Rachel Saul Lacey等人研究发现拥有不同性态度的人在伴侣的选择上会有不同的选择,性态度开放的人,认为外貌品质是选择伴侣的重要因素,而性态度较为传统的人,则更注重对方的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动机、择偶标准及影响因素、性观念等做了深入研究,值得学习。但他们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大部分研究只是单纯地分析现状,没有深入剖析原因,在研究主题的选择上仅限于女大学生。本课题将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为调查对象,了解他们的恋爱观及影响因素,发现大学生恋爱观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观参考文献2 1、要正确对待恋爱。 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因为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事业高于爱情,主张事业为主,不宜过早地恋爱。但也不要认为爱情是事业的绊脚石,处理得好的话,爱情也能对事业起到催化作用。 2、要培养爱的能力。其爱的能力包括以下几种: (1)迎接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就要敢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如果面对别人的示爱时要能够取舍,并及时做出接受或拒绝的选择。能够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的心理困扰。 (2)拒绝爱的能力。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或认为不值得接受的爱情应有勇气拒绝。拒绝时应注意两点: 一、如果不希望爱情到来,拒绝的语气要果断坚决,容不得半点优柔寡断,否则对对方造成的将是更大的伤害。 二、要掌握恰当的方式。要掌握说话的方式和度。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也要做到对别人起码的尊重。 3、要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1)正视现实,失恋之苦在于一个“恋”字,爱情是双向、相互的,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爱情就会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这时失恋的一方无论对另一方爱得有多深,都是不现实的了,作为有理智的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2)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这样作有助于你理解对方终止爱情的原因,有助于你接受失恋这一痛苦的现实并及早走出失恋的阴影。 (3)感情宣泄。不要过分地隐藏或压抑失恋带来的'痛苦,要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 通常宣泄的方法有: 1、眼泪缓解法。在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可以使情绪平静。专家认为,眼泪能把有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毒素排出去。 2、运动缓解法。剧烈的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激动情绪带来的能量。 3、转移注意。心情不佳时,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4、文饰法。当得不到自己爱的人,失恋时,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实来解释挫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5、倾诉。向可以信任的师长,同学,朋友,老师等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也可以写日记或写信。如果感觉心中的积郁实在太深,无法排解时,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4)情境转移。失恋后之所以难以摆脱恋情的困扰,就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昔日的恋人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想摆脱失恋的痛苦,就要换一个崭新的环境,暂时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欢乐的环境中去。如多交一些朋友,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娱乐活动,或者可以找人去逛逛街,出去旅游散散心等,这样有助于心情的开阔。另一方面是由于失恋后有一种空虚感,暂时难以适应,所以可以用工作或其他什么方法来充实自己,不让在有空余的实践胡思乱想。 (5)升华。要尽快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尽快投入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去。切不可因为失恋而一蹶不振,认为生活、人生都失去了意义。要知道,恋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正确的看待爱情,摆正爱情的位置,处理好爱情于学习,爱情于人生,爱情于婚姻的关系。 4、端正恋爱动机。 恋爱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文化、个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的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桥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恋爱观参考文献3 【摘要】 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都曾是每个人青年时的主旋律。它使每个人浅尝甘甜,但同时爱情这朵带刺的玫瑰也带来了很多忧伤。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对帮助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观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1、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以结婚为目的恋爱的学生,一般把爱情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和传统的恋爱观差别不大。向往童话式的爱情,并且对爱情忠贞。此类学生更为注重对方的品德,他们彼此相互依赖支持,不仅不会对学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反而会为了彼此的未来而一起努力,还能起到一定的动力作用。 2、以过程为目的的恋爱 以过程为目的恋爱的学生,他们大多对以后没有什么长远的规划,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青年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爱情都有一定的向往,有恋爱的需要。因此,他们的恋爱只是为了暂时的需要。其恋爱动机具有多元性,有的注重的是功利价值,有的是注重物质享受等。 3、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 以享乐为目的恋爱的学生,他们大多自制力较差,对行为不负责,只是为了排解孤单、寂寞,满足好奇心等。这类学生恋爱比较随意,观念开放,过早地发生性行为等。 二、不同恋爱观形成的原因 1、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观形成原因 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观的大多是传统型的学生,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其自制力较强,不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类学生大多家庭较幸福,父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以过程为目的的恋爱观形成原因 以过程为目的恋爱的学生,虽然他们还不成熟,想问题仅限于其所处阶段没有长远规划,但这类学生大多是属于比较有主见的学生。他们的恋爱观形成的原因完全出于自身需要。其恋爱观有多元性,能根据自身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其灵活性较强,但是原则性较弱。这类学生大多是成长在放养式的家庭,父母不对孩子过多地干涉,因此其受外界思想影响较多。特别体现在把爱情也当作实现功利和物质享受等手段。 3、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观形成原因 以享乐为目的恋爱的学生大多缺少父母关爱,在缺爱的同时他们没有家人在生活中予以引导,他们需要陪伴,需要排解寂寞,因此他们就随意找伴儿。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对爱情、对性好奇,因此其追求性刺激,追求享乐,不顾后果。 以结婚为目的、以过程为目的、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观形成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以外,在社会刺激、学校教育、学生个人素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家庭影响尤为深刻重要。因为,每个学生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基本相同,在学生自身因素方面,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之分,显然,其产生错误恋爱观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家庭。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恋爱观 1、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观引导方式 对以结婚为目的恋爱的学生,我们给予其肯定的态度,对其引导我们只要起辅助作用即可,在其需要帮助时给予引导而不做过多干涉。因为这类孩子通常都是有分寸的,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童话故事的美好纯洁地发展自己的爱情。 2、以过程为目的的恋爱观引导方式 对于持过程恋爱观的学生,我们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社会方面,应加强思想引导,引导到真善美等主流思想上。在学校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开设引导课程,抵制不良思想。在个人方面,在坚持自主性的同时,加强自身是非观教育和自身道德教育。要在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同时,对他人的人生负责。在家庭方面,父母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引导,时刻关注孩子,抵制西方不良思想对孩子的侵蚀。 3、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观引导方式 以享乐为目的的恋爱观引导应建立在家庭以及自我努力的基础之上。对于这类孩子我们要呼吁家庭给予更多的关爱,同时孩子个人应接受意志磨炼教育。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恋爱观的方式方法 虽然家庭的教育引导在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方面最深刻,但在家庭努力的同时,社会和学校及学生个人也应积极努力。对于学生来说,引导其的主力军主要体现在家庭和学校。 (1)家庭和学校要做好青春期教育。 首先,进行性道德教育。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学校要开展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或专题活动等,使学生知道道德是一个人之为人的底线,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其次,进行性保健教育,了解性生理心理知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最后,进行心理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定期进行心理教育。 (2)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能填补孩子们业余时间的空白,而且能丰富其精神生活,使之遇到西方不良思想影响时能抵制不良诱惑。 其次,加强校园环境管理。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管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宿舍管理方面严禁校外留宿。每天做好宿舍检查工作,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最后,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只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完善管理,不让学生抓规章制度不健全的空子。 五、结束语 只有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使青春的花朵开得更美、更艳,帮助每一个大学生走好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理智与情感中婚姻观研究的国外研究现状

理智与情感中婚姻观研究的国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周易就是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每个人的不同情感和婚姻。外国的是小儿科,不值得一提

傲慢与偏见的关于婚姻观的论文

要英文的还是中文的?我这里都有。婚姻爱情描写???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1]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奥斯丁的小说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简·奥斯丁一生都是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师为主,观察的环境也以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对重大社会矛盾的反映。有趣的是,尽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关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简.奥斯丁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而比较清晰得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2007年3月1日的“世界书日”上,《傲慢与偏见》被英国读者评选为“十大不可或缺的书”之首。整部作品通过贝内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从某中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批评家马克肖尔这样评价《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及奥斯丁后期的小说会令愚顿者震撼。如她的见解能被认同,这个由愚顿者构成的社会必将脱胎换骨。”[2]???三、三段婚姻展现三重境界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不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会相同。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婚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们择偶时要考虑对方的身体、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动机,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而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表现出来便是人们择偶标准的差异。???根据择偶标准的差异,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其名著《1500-1800年英国家庭、性和婚姻》中将当时英国人的择偶动机分为四类: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或社会地位;为了个人的感情、友爱和情谊;性的吸引;激情之爱。[3]在《傲慢与偏见》里,作者所塑造出的几种婚姻关系,大都可以从中找到相符合的类型。例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结合,就符合“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或社会地位”这一类型。???简·奥斯丁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对《傲慢与偏见》里的婚姻与婚姻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诙谐的描述。男士们如何挑选妻子,年轻的女子以及她们的母亲如何为其挑选未来的夫君,构成了这部小说许多精彩的场景。在这部探讨婚姻关系的作品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和爱情关系,除了上面提到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还有几对比较重要的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伊丽莎白和达西等等。尽管他们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是婚姻的幸福度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奥斯丁笔下的婚姻,不仅涉及到感情,而且还和经济紧密相关。“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4]本书的第一句话就点出了影响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然而果真是一条真理吗?我们对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将书中的婚姻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通过比较,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一)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盲目的激情追求享乐???在《傲慢与偏见》中,如果要选出一桩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了。作者甚至没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继而出走的。只是简单的通过简和M·加德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情况的大概。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简·奥斯丁对他们的婚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莉迪亚的轻浮、卤莽和无知即使在小说的结尾也没有改变,威克姆的狡诈、野心和肤浅也使我们感到厌恶。理智、感情与道德可以说是婚姻精神层面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对婚姻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项,他们婚姻的失败早已注定。???婚姻的基础是婚姻最终成立的根据,决定着婚姻的特性。西方的婚姻更加注重性的因素,在他们看来男女的结合“主要报偿是性关系的满足。”长久以来,西方人有这样的观念,婚姻是为了爱情和寻求伴侣,还有的是为了性的和谐,避免孤独。莉迪亚习惯沉醉在男人的追捧中,而且一向用清不专,“只要受到人家的勾引,对谁都会上钩。”她对人的好恶,选择男人的标准,只是看对方的脸蛋漂不漂亮。当有漂亮的男人出现时,她的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过去。至于自己是不是爱上对方,她一点也不在乎,也更不会在乎对方是否真的爱她。???这种以性爱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人性的婚姻是缺乏稳定性的。婚姻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就比较容易,没有什么牵制和挂碍。爱情本身是不稳定的,是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5]韦政通说:“在所有的爱中,最强烈,最令人困惑,也是最缺乏稳定性的就是性爱。”所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婚姻总是包含着“隐伏的危机。”[6]而人的本性中又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因而更加重了建立在性爱上的婚姻的不稳定性。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既是个人的,又是根植于性爱的,它的不稳定性就成为必然了。加之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受限。在这种环境下夫妻间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障碍很难获得疏导,日积月累容易造成不和,情感上就会出现创伤、裂缝。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当做为婚姻基础的性爱消失,那婚姻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傲慢与偏见》中莉迪亚和威克姆婚姻的前景,作者在最后一章含蓄得指出:“威克姆不久便清淡爱弛,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威克姆选择莉迪亚的原因,书中并没有详细指出,不过他之所以同意与莉迪亚结婚,金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威克姆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在与莉迪亚私奔前,曾经追求过金小姐和达西小姐,不是因为性,而是为了金钱。威克姆怀有这样的心态,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在18世纪时财富仍是社会中上层择偶时的重点,正如1727年丹尼尔迪福所抱怨的那样,“金钱和处女膜仍是人们考虑的目标。”同时威克姆做为地位稍底的中等阶级(lower middle classes),并没有大量的财产传承,因而更加重了他对金钱的贪婪。最终还是达西先生出面,替威克姆偿还了债务,并在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她一千英镑,并给威克姆买了个官职,最终换来了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美貌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可见在这段婚姻中除了盲目的激情,金钱也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二)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向现实妥协???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和爱情婚姻往往是形影不离,难分难舍的。小说里人们谈婚论嫁时总少不了金钱的影子,而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师和夏洛特·卢卡斯的结合了。???柯林斯选择夏洛特做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她,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已经详细阐述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因而当柯林斯像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的把结婚对象转向了夏洛特小姐。柯林斯急着结婚,并不是出于个人需要,只是在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达西的姑妈)布置的一项任务,只要结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结婚对象是谁,对她是不是有感情这些并不重要。而且夏洛特小姐还算是贵族出身的小姐,也算是门当户对,这就已经足够了。???柯林斯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和经营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但又很自负。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夏洛特·卢卡斯可以说是《傲慢与偏见》里有头脑并富有理性的一位女子,是她最先看出达西对伊丽莎白有意,并且向伊丽莎白表达她对简和宾利感情发展的担忧(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夏洛特的聪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可更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得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卢卡斯家族也算是属于贵族阶级,在16至18世纪期间,英国贵族“婚姻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私人结合,而是一种确保家庭和其财产永存的制度性策略。”[7]贵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家庭的利益,他们非常注重婚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许多处于经济困难的贵族来说,尤其如此。因而,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且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这也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法律规定,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天地。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看似荒唐的事。“并且,马克思(和贝尔)曾说,妇女在和男人的关系中的地位使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定特定社会自由和不自由的程度。[8]???夏洛特是何等聪明的女子!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而且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镜花水月”。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他做丈夫,因为夏洛特选择的这种婚姻,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不至于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变心,至于婚姻幸福与否则就要放到次要位置了。所以在伊丽莎白拜访朋友的时,发现“柯林斯先生有时说些让夏洛特实在难为情的话”“夏洛特一般总是明智地装作没听见。”而且夏洛特也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单独带妹妹和伊丽莎白参观住宅,而且她也非常高兴。似乎如果柯林斯不存在,就真有一种舒适的气氛。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对柯林斯来说,这样的生活让他很满足,婚姻的“目的”也已经实现。而夏洛特“用什么手段驾御丈夫,有多大的度量容忍他,不得不承认,事情处理得相当不错。”这样的一种靠金钱财富维持的婚姻虽然并不完美,但毕竟也是一种婚姻。???在这桩婚姻里,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枯燥平淡的生活着。也许只有当他们孕育出下一代时,彼此才会产生一种爱—对下一代的爱,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到那时他们的婚姻也许便不这么乏味。奥斯丁并不欣赏这样的婚姻,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到她对这种婚姻的嘲讽之意。但以我们现代的视角来看,夏洛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呵。岁月不留人,对她这样一位老姑娘来说,有一个归宿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当然不会赞赏夏洛特的选择,但能否试着对她多一分的理解和宽容呢????(三)伊丽莎白和达西:情投意合,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上层阶层的择偶标准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注重婚姻的物质基础,强调门当户对,但是并不否认爱和感情是婚姻的前提。历史学家埃里克卡·尔森考察了英国都泽时代城市及乡村民间的婚姻状况,肯定地认为:“爱是至高无上的。”麦克法伦的研究也表明,至少从16世纪以来,爱或感情在人们的婚姻生活中占比较重要的位置。[9]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 二人的结合是真正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伊丽莎白在贝内特家中排行老二,她虽然没有简那么娇好的面容,却也出落的亭亭玉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而且还有如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荷,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内涵。伊丽莎白认识到了当时社会上以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气,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婚姻也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但她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正是伊丽莎白的这种不凡的谈吐和高贵的情操吸引了达西,让达西对她渐生爱意。这也体现出英国的传统的择偶观念,因为在美貌、血统和财富之外,社会上层也一直注重性格和美德。一直以来,英国的行为指导书和民俗都强调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婚姻中的重要性。???按理说伊丽莎白和达西结合是郎才女貌,天作地设的一对姻缘,不应该有太多的曲折才对。但两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弱点: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姐,受过中等教育,是一名绅士的女儿。但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低下,亲友又是没有教养,常常在公共场合丑态百出,使她自惭自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而达西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再加上他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难免会给人以傲慢的印象。两人刚开始接触时,对彼此的印象都不好。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渐渐地被伊丽莎白的美丽和可爱所打动,尤其是她机灵的头脑和诙谐更是深深吸引了他,尽管他觉得伊丽莎白出身不算高贵,看不起她的家庭并认定自己向伊丽莎白求婚,已经是降低了要求,违背了自己的意志、理智,甚至是违背人格来做的。他认为身份低微而又缺少金钱财富的伊丽莎白一定会对他这样身份的贵公子表达爱意而欣喜若狂的接受。但是当他“自以为肯定会得到个满意的答案,…脸上却流露出一副稳操胜券的神气时,却激起了伊丽莎白的怨恨,并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还毫不留情地指责他的傲慢无礼。这里表现了爱情对于婚姻的崇高意义:哪怕再富有、再英俊,如果以一种居高临下甚至“傲慢”的姿态对待另一方时,那两者是很难产生爱情,没有爱情就不会再有婚姻。后来达西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指责,并改正了自己傲慢自负的缺点。而且在达西挺身而出,解决了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危机”后,也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尊重,并逐渐接受了“悔过”的达西,两人之间终于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并最终结成了美满的姻缘。???培根就认为人们在选择妻子时不要太注重财富、美貌、利益、高贵等,而应该考虑“思想上的虔诚品质,她父母诚信、她的美德、她的持家能力,她的善良的性情。”伊丽莎白尽管不具备“她的父母诚信”这个客观条件,但其他几个要求伊丽莎白都具备了。也是因为如此,达西才会努力克服自己的“傲慢”,真正得对待爱情。“即使自恋一开始真的是自高自大,它也能够变成一种健康的且值得称道的生命态度。这种情况,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达西这个人物上就曾发生过。这个自负的男人,虽然看起来自命不凡,顾景自怜,但他还是能够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观察他自己。”[10]伊丽莎白最终与达西结成美满的婚姻,是她对改过的达西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而不是达西早就拥有的金钱和地位。其实在这个时候,即使达西没有巨额的家产,伊丽莎白还是会嫁给达西,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无处不在,即使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中也不免掺杂着一点金钱的因素。在外人看来,伊丽莎白如同捡了一个金元宝,就像贝内特太太喊道的:“每年有一万镑的收入,可能还要更多!阔得向王公一般!”先前对达西先生的不满与愤怒,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了。对自己二女儿的这桩婚姻举双手赞成,假如可以,这位可爱的太太恐怕连双脚都会举起来。但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之所以超脱于书中描写的其他几桩婚姻,就是因为两人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是真心相爱。??四、永恒的话题:追求美好婚姻???“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样的开头设计,简·奥斯丁是有深刻寓意的。钱财和婚姻密不可分,这点作者并不否认。要保证一家人幸福安康,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财富做基础的。而对于金钱主导婚姻这一观念,奥斯丁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她没有以社会批评家的身份揭露社会的本质,也没有采用激进艺术家的极端手法。她的讽刺既辛辣又轻松诙谐,既深刻又流畅自然。通过几桩婚姻的描写,她揭露了当时社会中金钱利益在婚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的感情会受到它的控制。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不仅完全是受金钱的左右,而且两人的结合,最初也只是因为低俗的肉欲的吸引。这样的婚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幸,更会给各自的家庭造成伤害,简.奥斯丁最为反对这样的结合。对于夏洛特和柯林斯充满了现实色彩的婚姻,作者也是不赞成的。不过通过描写,我们也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感情不得不服从于金钱的无奈(其实在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让读者对他们多了一丝的理解和宽容。正如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卫.马柯斯在谈到人类行为的经济性时曾说:“简·奥斯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马克思更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那是否婚姻就是以经济因素做为衡量的标准呢?有人问苏格拉底是否要结婚,得到的回答是“无论你怎样做,你都会后悔。”[11]简·奥斯丁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为例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金钱固然重要,“没有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如果没有一定的金钱做基础,再真挚的感情也会在漫长的时间中受到考验,甚至会走向破裂。但是作者也同时指出“没有爱情千万不能结婚,”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无疑是“奥斯丁推崇的婚姻模式。”在书中作者不仅给了两人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并强调了通过这桩婚姻,使许多人都发生了改变,如贝内特太太,后半辈居然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和蔼可亲,见多识广的女人。尽管奥斯丁塑造的这桩婚姻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过她正是以此来表明了她对金钱和爱情在婚姻中孰轻孰重的看法—爱情更为重要。???奥斯丁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愈加强烈。《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婚姻观念也没有完全脱离我们的实际,还给现代人带来某种启迪。在2005年初,英国BBC4台在读者中开展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英国社会对女性影响最大、曾改变女性世界观(主要是爱情婚姻观)的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位列第一。与小说塑造的情节相似,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谈婚论嫁时,何尝又不是进行着爱情与金钱的权衡呢?在面对婚姻的时候,人们总是有自己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判断,为以后的人生做出打算。现代社会的人们是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沉迷于激情,追求一时的快乐呢;还是安于现状,过着夏洛特般枯燥生活呢;还是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奋斗,成为“伊丽莎白”和“达西”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也许都会有自己的理由。这也许是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为我们留下的永恒的话题吧。致? 谢???论文终于完成了。在此之际,我思绪万千。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侯翠霞老师,在这几个月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侯翠霞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关键之处对我进行点拨,并在我查阅资料时候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使得我的论文顺利完成。其次我也要感谢我的同组同学,在每一次的小组讨论中他们都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开拓了我的思路,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总之,这篇文章的完成,不是靠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参考文献[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合作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986:45[2]Bloom Harod.Jo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2001,7:5[3]Lawrence Stone,The Family,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M].Penguin Books,1979:181~183[4]Austen Jane.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5]李桂梅.略论现代中西婚姻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6,7:8[6]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250[7] Keith Wrightson ,English Society 1580-1680[M].Rutrers Univereity ,1982:80[8]路易·阿尔都塞.[M].唐正东,吴静,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4[9] Alan Macfarlane,Marriage and Love in England:Modes of Reprdaction 1300-1800[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156~158[10]艾温·辛格.[M]郜元宝,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0[11]克尔凯·郭尔.[M]阎嘉等,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或者可以直接去这里找,paper789/paper_s2e755/

有关《理智与情感》婚姻观的开题报告

有关《理智与情感》婚姻观的开题报告这个很简单的撒,,来个你

论《理智与情感 》中的爱情和婚姻

《理智与情感》是一本从小学便开始读的书。玛丽安(Marianne)和埃莉诺(Elinor)常被读者和评论家视为情感和理智的代表,用来权衡利弊和对比分析。小说开篇便提到:埃丽诺思敏捷,头脑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一直帮母亲出谋划策。她顾全大局,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感情强烈,然而她却懂得克制自己的情感。在克制方面,她的母亲还有待学习,妹妹玛丽安却一辈子也不要学。 埃莉诺作为家中长女,有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和淡定,使人观之可亲。玛丽安则是人群中耀眼的存在,她美丽自我,多才多艺,热情直率,爱憎分明,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对世俗有一种超脱的渴望。她渴望和追求着炽热不平凡的爱情:“爱情就像火一样燃烧……爱情是一种幻想还是一种感觉?”玛丽安认为:“如果跟一个与我趣味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我们必须情投意合;醉心于同样的书,同样的音乐。” 埃莉诺与爱德华的感情在玛丽安看来是相敬如宾的感情(polite affections),过于平淡。爱德华不似爱情小说中光鲜亮丽的男主角,虽亲和,却缺乏热情和某种吸引人的特质,他保守甚至优柔寡断。较之母亲和家族对他出人头地的期望,他更希望做一个牧师,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the quiet of a private life)。他的理想图景是乡村生活:“有一个可以行善的小教区,养养鸡,做一些简短的布道。” 奥斯丁笔下英俊的年轻男性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如该小说中的威洛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威廉。二者英俊潇洒,举止优雅,幽默风趣,懂得迎合和讨女性喜欢。他们让美丽却贫穷的小姐陷入情网,但他们现实又势利,渴望攀上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来改变自身的经济境遇。 威洛比的出现和英雄救美,满足了涉世未深的玛丽安对于爱情的幻想。她固执己见地相信这个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就是自己生命中的王子,完全不理会亲友的建议,也不理会外界对自己的风言风语。 除了英俊的年轻男性外,年长男性也是奥斯丁笔下有代表性的群体,如该小说中的布兰登上校(Colonel Brandon)和《爱玛》中的奈特利先生(Mr.Knightley)。这类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父亲,长者的角色,起初因为其年龄和严肃常被他们喜爱的女性诟病。如玛丽安对待布兰登上校的爱意视而不见,并对他人将其与这样一个年龄又多病(age and infirmity)的人拉红线十分反感,特别是在结识了威洛比之后,玛丽安更是一味沉浸于自己的热恋中无法自拔。 奥斯丁的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故事的反转常发生在Mr.Charming的丑事被暴露,如威洛比对布兰登上校的养女的丑行,以及他放弃了与玛丽安的感情,娶了一位自己不爱,但是却有五万英镑财产的小姐;如《傲慢与偏见》中威廉企图与达西的妹妹乔奇安娜私奔,以及后来与莉迪亚私奔;如《曼斯菲尔地庄园》里亨利与芬妮的已婚表姐玛丽亚的私奔;如《爱玛》中弗兰克与简的私定终身……女性人物的成长常体现在识人中,见证了华而不实和虚伪,坚定了谁才是真正值得信任和爱的。 玛丽安因为威洛比放弃自己备受打击,大病一场,险些丧命。大病初愈后,她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也渐渐感受到了上校的好,他的美德和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对于母亲,姐姐和成了她姐夫的爱德华而言,他们都极力赞成玛丽安嫁给上校——这个他们眼里最忠实善良的朋友。“他们都感到了上校求爱不得的悲伤和自己在促成这门婚事上的责任,而玛丽安将是解决这一切,给大家带来慰藉的人。” 玛丽安对上校,不能说有对威洛比那种充满激情的爱恋,但也敬重他,在他的关爱中抹平曾经的创伤,获得慰藉和满足。上校不仅有着这一地带最优渥的物质条件,而且是个极其仗义善良的人。他当初为失去继承权的爱德华提供帮助,尽管素不相识,却感同身受,明白遭遇父母阻拦而放弃爱情有多痛苦。同样,他没有居高临下施舍,而是尊重和照顾到爱德华的面子和尊严,让埃莉诺代为传达,这都是他的善良和对人的体恤之处。 最终玛丽安嫁给了这个“两年前还被自己认为太老,现在还要穿法兰绒马甲保护身体”的男人,也彻底放下了对威洛比的执念,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丈夫。“顺应新的情感,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在新居里做着妻子,家庭主妇和女主人”。奥斯丁没有把威洛比塑造成十恶不赦的人,他也爱过玛丽安,只是这份爱情在现实和利益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威洛比也有过自己的忏悔:如果当初好好对待玛丽安,他不仅能获得幸福,而且还能继承史密斯太太的财产变得富有。他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追悔莫及,他的忏悔是诚恳的和不容置疑的。同样,他有很长时间一想到布兰登上校就充满嫉妒,一想起玛丽安就无比懊悔。 较之威洛比和布兰登上校的个性鲜明,爱德华反而是小说中较为黯淡的男性角色。他的感情与他的言语一样,缺乏激情不善言辞。爱德华年少时草率地与露西订了婚,尽管他在认识埃莉诺后,明白了真正所爱,却依然恪守着承诺,甚至被母亲要挟放弃继承权,断绝母子关系。直到露西后来迅速改旗易帜,与继承了爱德华财产的罗伯特结婚。露西出身卑微,却颇有心机,懂得阿谀奉承。爱德华也意识到了识人不准,将其归咎于当时没有一份正经职业,无所事事,兄弟关系不和……认识到露西的真面目后,爱德华也迅速地向埃莉诺求了婚,赢得了一份自己理想的爱情。 与爱德华一样,埃莉诺在感情中并不是个主动的人。她更多把自己的感情克制在心里,理智和冷静,尽管内心十分在意,特别是听到露西讲述自己和爱德华私密订婚,以及误以为爱德华娶了露西后,她亦崩溃与难过万分。她在这份感情里一直处于等待者的角色,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却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体面和善良。爱德华也最终没有辜负了她。

《理智与情感》——每个女人都是从玛丽安(Marianne)走向埃琳娜(Elinor...

这本小说是简奥斯丁第一部被出版的作品,原名为《Elinor and Marianne》,显而易见,这两位是书中绝对的女主角!埃琳娜冷静、理智、客观,对人对事永远得体,大到面对父亲的死亡,小到姐妹之间的争吵,她都能够时时把握好分寸,面对爱情也是极其克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并非完全是优点,连她的妈妈和妹妹有时都忍不住吐槽,不能够理解她的世界,可是也就是这样一个看不出来明显情绪的人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在每个家庭成员伤心逃避时,她忙着交代仆人、寻找新的住处,小心翼翼地与过来继承房产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嫂子礼貌周旋,她不抱怨、不推脱、不表现不满,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可能不会特别招人喜欢,但总值得任何人信赖。这样的情形,像不像人到中年的成功女性,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事业与家庭中随时穿梭,不管是身着华服出入公司的晚宴,还是系着围裙收拾家里的狼藉,不管是面对同事的明争暗斗,还是亲人的家长里短,都见不到她神情里过多的变化,不哭诉委屈、不品头论足,然后云淡风轻中把所有事情都解决掉,多好! 可是这样的女人会不会也有些可敬而不可爱呢? 玛丽安敏感、直接、情感外放, 她由最初不相信自己能够找到灵魂伴侣到后来疯狂迷恋所谓的真爱,在17岁这年,经历了从云端跌落谷底。 她热烈真挚、情感丰富,甚至不能够忍受别人用平静的语调朗诗诵词,更是会为一片落叶伤春悲秋,她懂得欣赏大自然细微的美,从不吝啬对生活的赞叹感喟,她的所言即所想,率真得惹人怜爱,像不像青春的我们? 那时我们也觉得自己最特别,一边怀疑一边期待,相信花儿为己开,蝴蝶为己舞,连整个社会都在认可我们是未来的朝阳,更何况再遇上那个曾以为命定的他? 我们放肆、张扬,敢爱敢恨,被一个人拥入怀中便以为拥有了全世界,可是人生真的只有爱就够了吗? 牛津版本的《理智与情感》,在末页有这样一个问题:本书中,有人的性格发生了转变吗?你认为这种转变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 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会不同,也许这更应该从故事的开头说起: 埃琳娜和爱德华相识于临别之际,她要走、他刚来,那是一位同样谨慎克制的绅士,正在为自己的人生意志与母亲苦苦缠斗,那个年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洲,儿女的未来普遍都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越是上层社会就越如此,埃琳娜欣赏他的意愿,理解他的苦楚,但两人什么都没说就分开了,那声对彼此的再见都十分平淡,也没有再多看对方一眼。 埃琳娜的母亲和妹妹极力邀请爱德华来她们的新家,埃琳娜却自始至终一句话没说,玛丽安看得着急又气愤,夜半时分跑进姐姐的卧室,追问她的心思,埃琳娜却只说了尊敬和相处愉快,过于含蓄的表达惹得妹妹摔门而去。 来到新家,埃琳娜开始为母女四人的生活打点,在其他人都热切期盼爱德华的光临时,她吩咐仆人暂时不需打扫客房,妹妹对她的行为颇不认同,埃琳娜是真的没动心吗? 爱德华没能如期赶来,他的未婚妻倒是要做埃琳娜的好朋友,她叫Lucy,一个精明有心机的女人,她向埃琳娜袒露四年前两人的订婚,她说爱德华经常夸奖埃琳娜这个妹妹,她表达爱德华对自己的思念,她要埃琳娜保守这个秘密,埃琳娜微笑答应了一切,从始至终没有半点失态,所以她是真的没有心动吧? 她不在意曾和爱德华的相谈甚欢,忘了离开时的彻夜未眠,选择忽略三人偶遇时自己的手足无措,她为他能够遵守约定履行婚约提供帮助,她真心送上对他们的祝福,她的表现一直正确,却终于还是在妹妹一再的质问下哑了声、垂了眼、低了头。 与此同时,玛丽安也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浩劫,与威乐比的相识是一场意外,两人却几乎同时坠入爱河,跟姐姐截然相反,玛丽安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她像一只扑火的飞蛾,在这段关系里尽情燃烧自我,不管不顾,直到威乐比为了钱背叛了她,她才发现这场大火已让自己遍体鳞伤。 她生了一场大病,险些丢命,整日在思念与懊悔中度过的时光终于慢慢随着这场病一起离去,埃琳娜看到她虽然没有完全解开心结,但已懂得将其控制隐藏倍感欣慰,玛丽安自己也说出了颇让人吃惊的一句话——我的病皆因自身而起,对你们造成的伤害深表歉意——她终是长大了。 听闻一个男人给女人最好的疼爱就是让她可以慢点长大,不必成熟,可以任性,幸运的是书中的布兰登上校深以为然,这个玛丽安口中的老男人,他的出场并不夺目,像他的性格一样低调温吞,可是他却真的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直在默默地宠着她、护着她,她和威乐比爱得热烈时,他退步成全;她被欺骗抛弃时,他小心守护;她缠绵病榻神志不清时,他挺身而出;她病愈如初重回生活时,他如常陪伴。 可是玛丽安毕竟年小,她还需要时间,于是这个曾经被她全盘否定的35岁男人不声不响地给她时间,李安电影版本里关于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明天要远行。”上校说。 “远行?去哪?”玛丽安吃惊问。 “这是一个秘密。”上校调皮。 “你不会去很久吧?”玛丽安想了一下,开口。 然后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玛丽安的情感到底收敛了,更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无论怎样都待她如宝的男人,两年后,他们成为夫妻,书中有一句话甚是感人—— Marianne could never love by halves, came in time to love her husband as much as possible . (玛丽安从来只会全心爱人,随着时间,她对丈夫的爱逐渐加深直至最满) 19岁的玛丽安比以前的自己更懂爱了。 埃琳娜呢?她错失真爱了吗?作者简奥斯汀一生未婚,遇到过几个追求者,拒绝了一次求婚,生时无人知道原因,死后众人从蛛丝马迹中揣测她曾在爱里失望,又不能接受无爱的婚姻,所幸她把爱的喜剧都给了读者,每个人都从她的文字里体会到了爱的慰藉,所以当作者写出一向理智的埃琳娜因爱失控的那个瞬间时才尤其震撼人心。 那是在她们母女四人都听到爱德华的婚讯后不久,当他紧张局促地再次出现在埃琳娜面前,每个人都在极力避免着尴尬之时,在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他亲口澄清自己并没有结婚,他本不抱任何希望,他一直坚信埃琳娜只把他当普通朋友,可是当他看到埃琳娜因再也无法掩埋自己的情感而当场泪流满面的那刻,他才意识到自己大错特错,李安在电影里甚至为此创作了一段颇为动容的表白,最深入人心的就是那句—— Elinor, my heart is and always will be yours. (埃琳娜,我的心从始至终与你同在) 这是一本温暖好读的小说,李安的电影版本改编得也蛮不错,每个人物各具特色,或读或看都很讨喜,从玛丽安到埃琳娜,由豆蔻走向华发,我们的世界不再只有爱情,但也不必担心真的多了信赖少了爱。 因为身为女人的我们终会习得处事在外是Elinor,但也请允许我们在一人面前作Marianne,我们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Mr Right。 于是一路走来越发明白:我早已不再稀罕万人青睐,只想在你一人怀里受尽宠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