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禅宗的修行人特征,什么样的人适合学禅宗

中国禅宗的特点?

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特点就是“明心见性”。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

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中国禅宗》是2006年3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长久。 

佛门中的人常说,禅是以心传心,不可言说的,“说出来便是错”。但假若杜口不言,世人又怎能知道禅的要义呢?本书的作者怀着这样的想法,开口说禅,提笔写禅,详尽地介绍了禅的基本含义、修行方法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方面面。

什么人最适合学安祥禅?有的人可以学禅,有的人不能学禅,哪些人可以学安...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怎样才能最客观了解自己修行的根器?特别是否适修禅宗。

一般的人在三方面衡量根器一是缘分二是悟性三是坚定性,缘分就是指一遇到佛法从内心就特别的喜欢高兴(就想学就像修,特别的熟悉亲热)这是因多世修佛法的缘故。悟性就是介入佛法以后对佛法和境界感悟又多又快,这是因为多世悟道修道的结果。坚定性就是自打修习佛法以来喜修不退(修道是一种快乐不是一种负担)这是因为多世精进修行的结果(此项是最能反映人的根器的一项)。修禅宗可是不容易(尤其是在这末法时期上面的三因素都比较薄想修成很不容易)他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别说大乘的禅定(自然禅)就是一般的打坐也是很难有时间和毅力能做到的(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精勤的努力也不是不可以达到的)再有要想真正修学禅宗最好拜个师傅比较稳妥(自己修炼总归只是皮毛的事)你说对吧

佛教各宗派各适合什么特点的人修行?

禅宗讲见性成佛。见到佛性起码也是七地菩萨,禅宗的学习经典里有楞严经。密宗讲即身成佛,即生成佛。也要见佛心(佛性)起修再到等妙二觉果海。密宗里也提倡楞严经净土宗讲往生极乐净土,能往生起码是七地菩萨的果位,而且极乐世界多少一生补处等觉菩萨。就讲这点了,要自己明白证到请您自己实修多看佛的经典,因为佛的教法其实是贯通的各个经典都无非是讲那个东西,可以这么讲可以那么说,多看多修多证 就懂了。

道家中禅的基本特征是静思寂察

道家中禅的基本特征是静思寂察:

禅:(Dhyana)全称禅那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静思维。《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这大概是普遍认同禅宗的由来。

现在的禅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师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破除一起执著。

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禅最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

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

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前一种是常见。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见到真实。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第一种。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这就是禅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说难言也。

禅宗真正的祖师明心见性,力破三关 ,是不是应该见到本来了呢?为什么禅 ...

禅宗成就的佛菩萨是通教层次的佛,他们要证入空性,却不知道空相仍然是一种有相,空相是什么相?空相是空旷通达相。他们是破一切的有相证入空相,经典句是:若人以色见我,怎么样?不能见如来。这就是破相归空!他们不知道空相与有相是一对对待法,空有之间是互相对显的,因为有有相你才能分别这里是空相,那里是有相,如果没有有相,眼前即使见到空相,也不知道这是空相。还有一点,他们不知道有相当下就是空相,所以才要破有相入空相,如果知道这一点就不用破有相的。比如墙上掏一个洞出来,这个洞是一个空相,在你没有掏洞之前,洞就已经存在于墙体之中,并不是你掏洞后虚空才进去的,不是这样,足已证明有相当下就是空相,即不空如来藏当下就是空如来藏,所以你去破有相想求证空相是不是无聊啊?多此一举。在空相证空相没有在有相证空相的智慧大,好比眼前有一条河,水很深,一个人在岸边一看河水就已知道水深,而另一个人非要跳入河中去体验一下才相信河水深,这两个人哪一个更有智慧?是不是在岸上不用下水那个人?是。 以此比喻在有相就知道有相当下空相,就已证得了空相,比在空相证空相的修行人境界更高,不需要破有相证空相,明白这个道理的当下就是破了有相了,而不是说非要把有相破掉不要了,不是。《楞严经》关于这一点有非常详细的讲解,你可以在尤酷网上搜索当莲老师,耐心听当莲老师讲的《楞严经》。通教境界在第一讲中就已经讲解了他们修行的特点,藏,通,别,圆,是修行次第,非常关键,一定要弄明白。通教境界是不究竟的,是他们境界上的“明心见性”,即阶段性的引导,通教境界上面还有别教境界,别教境界上面才是圆教境界,《楞严经》是圆教境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