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岁会,五运六气岁会是什么意思

2023年五运六气及全年养生要点

2023辛丑年,五运六气会有相应改变,如果按《黄帝内经》推算,其实从大寒节气起岁运就加临了。新的一年,又有什么样的气运?又易出现哪些健康问题呢?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一份2023年五运六气以及关于养生的建议。2023年五运六气2023年大部属辛丑岁,岁运(主管全年)是水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大运:水运不及(全年)·司天:太阴湿土,对上半年影响大,·在泉:太阳寒水,对下半年影响大。“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全年气候呈现出一种湿润、湿气弥漫的特点,易出现胃脘、腹部胀满,身体沉重,大便不成型等。另一方面,水运之年,与肾对应,肾主骨、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水运不及,肾的收藏力是不够的,易出现肾系疾病,如腰酸痛、关节不适,行走不利,浮肿、难受孕等。特别的是,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再加上土克水,上半年水就更弱了。若原本肾虚,肾气不固或经常熬夜或冬天没收藏好,今年上半年就相对难过一些,补肾就要开始准备起来了。下半年由于太阳寒水在泉,有在泉之气的水来补充中运的水不足,《内经》称为—同岁会—属静顺。这样天气运化也会趋平。2023年养生要点1初之气(1月20日~3月20日)“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初之气,主客气都为厥阴风木,肝气生发,加上辛丑年全年的气候特点是寒和湿,所以大体倾向于出血、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水肿等风寒湿为困的疾病的发生。【易出现问题】出血性疾患如吐血、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及筋络拘急强直,关节运动不便,身体重着,筋脉萎软无力等【调治方法】宜对厥阴风木这个客气来治,多吃白色主食,如粳米,糯米等(稻谷属金,取金克木之意)。另外,可以喝菊花枸杞茶,清肝火、滋肾阴,同时按揉太冲、涌泉穴效果更佳。同时,不要急着减衣服,继续收藏精气。2二之气(3月20日~5月21日)“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气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二之气,主客气都是少阴君火,以火气为要点,此时气温回暖,加之降水较多,湿热相搏,易发生流行温疫,一定要注意急性、热性等传染性疫病或炎症发生及防护。【易出现问题】急性、热性等传染性疫病或炎症【调治方法】针对少阴君火这个客气来治,宜吃黄色谷物(黄色为土之色,补土以泻火),同时吃些莲子,百合,银耳等滋润且不助湿,配点陈皮让气机流通会更易吸收。最后,建议大家继续做好疫情预防措施,戴口罩、注意卫生、少去人员密集处、多运动等。3三之气(5月21日~7月22日)“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土气与湿气相应,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湿热弥漫的情况。且三之气降水多,易感于寒湿,从而导致以寒湿、湿热为主的健康问题。加上辛丑年中运水不及导致肾虚,所以此时风湿性疾病会严重,肾虚病症也会很明显。【易出现问题】身体沉重、疲倦、浮肿,胸腹满闷、脾虚湿盛、大便稀溏、风湿性疾病、肾虚等【调治方法】宜针对太阴湿土这个客气来治,可喝祛湿茶或进食一些清热利湿,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莲子等,冷饮少吃,避免寒湿加重,另外,艾灸、推脾经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居处环境宜保持干爽舒适卫生。4四之气(7月22日~9月23日)“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百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虐,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阳相火。四之气的高温和降水使得湿热蒸腾相搏,湿气不易消散,导致出血、湿热类健康问题。【易出现问题】多病皮肤郁热,突然大出血,疟疾,心腹饱满而热,腹部发胀,甚则发生浮肿。【调治方法】适宜针对少阳相火这个客气来治,宜吃豆类如黑豆(豆类属水,水克火,可制火),还可以多食玉米、南瓜、荠菜、白扁豆等利湿排浊,湿热较重者配合饮用祛湿茶,养生保健以拔罐、刮痧为佳。5五之气(9月23日~11月22日)“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五之气,主客气都是阳明燥金。冷的比较早,易受到燥邪、寒凉之邪的侵犯,及时添加衣物以防寒气侵体。【易出现问题】肺燥、咳嗽、发热、鼻塞等肺部疾病、或者皮肤干燥、皮疹、易上火等【调治方法】宜针对阳明燥金这个客气来治,宜吃黍米(黍米就是大黄米,属火,火克金,可制金),期间一定要少吃辣椒多喝水,必要的情况下多喝润肺茶,火气很足的,配合练习吹字诀。6终之气(11月22日~1月20日)“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终之气,主客气都是太阳寒水,以水气为要点,冬天天气冷,易感受寒邪,要注意关节出现活动不利的症状,同时肾病易出现疾病加重,尤其是对于肾气较弱的人。【易出现问题】颈腰椎、肩周炎、关节炎、关节僵硬疼痛,行动不便、痹症加重、泌尿生殖系统等【调治方法】宜针对太阳寒水这个客气来治,宜吃稷米(稷米就是小米,属土,土克水),多食胡椒、生姜、羊肉、狗肉等驱寒祛湿,养生保健可以适当的拔罐、艾灸,睡觉泡脚、吹字诀等。最后2023辛丑年依然是韬光养晦收敛内卷的一年, 希望大家能借这股水运, 更趋于静水流深, 幸福安康!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一种学说。记得某年与表姐聚餐她谈起了中医 养生 。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听完我有些发愣。问她:“五运六气也上了 养生 栏目?”她说:“是五运六气,XX教授讲过……。”听她讲述后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论也上了媒体。告诉她养是顺从之意。“春夏养阳”是春夏季节运动或食补要顺从气机升发状态,升发属阳。“秋冬养阴”是秋冬季节运动或食补顺从气机收藏状态,收藏属阴。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之论。《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此话意思:不知年月变化带来五行之气的盛衰,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是不可以当医生的。 现在节气是大雪,子月的开始。“子时一阳生”,时,指时间。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时(23--1)。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是子月,是体内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15日是一个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如竹子一节一节相连。《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肺,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管身体自我调节生理功能,适应24节气交替变化。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通天气,对气候节气的敏感最强,皮肤汗孔也随节气变化开合,所以“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关节疾病与“肺”也有关系,很多关节病人气候变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身“天气预报”很准,所以我临床治疗风湿痹病常用入肺经的药。 古人用六经理论模型把24节气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巅峰理论“五运六气”的“六气”。“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模型,来归类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五种现象。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故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六经理论把24节气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即采用这个模型把所有疾病归类其中。 用天干地支理论推演每年的气候变化,可以知道当年的“运气”变化规律。如今年是己亥年,“巳亥之纪,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司天是上半年运气情况,在泉是下半年运气情况。2023年己亥年流行病的病因多为风热之邪所致。24节气“小雪”节气开始是太阳寒水当令,这是每年不变的主气,如主人之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不速之客”,故把每年非正常气候变化规律叫客气,如客人之意。客随主变,主气变动,客气也随着变。比如壬辰年小雪至小寒客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很多阳虚体质病人说吃我的汤药感觉特别辣。寒湿之气当令,用了大量干姜化寒湿之气,以宗“必先岁气,勿伐天和”。 2002年我开始研究中医五运六气,2004年实验与易经术数理论融汇,探秘人体出生时间与得病时间的“五运六气”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但主要是用五运六气理论研究流行病与疑难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出生时间可以用“两套系统”推演,一个是古代易经命理学,另一个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前者侧重人体体质禀赋研究,但理论有断层现象,目的是查出疑难病真正病机。人体有阳虚证候,同时也有肝火旺证候存在,有时真假难辨。《黄帝内经》“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气立”是人出生呼吸时候,记录“气立”时辰的五行密码。因气而立故名“气立”。除了呼吸之气,更重要的是节气而立。人体精血自生冬至比大暑节气恢复的快即是此理。比如:1976年丙辰年出生,丙辛水运太过之年。若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主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客气是厥阴风木当令。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所以1976年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的人“气立”五行密码以寒水与湿土为主。某人1994甲戌年由于饮食寒凉得了寒湿困脾证,2002年研究“运气”理论思考过为何1994年发病?1994年是甲戌年,也是寒湿之气当令,激发了他体内“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所以1993年、1995年很好,而只有1994年得病。2008年盘锦市沙岭镇李某某胃寒胀痛被我治愈之后,为何2009己丑年复发?复发虽是吃了寒凉东西,但这也是诱发因素,主要因素是2009己丑年土运不及,加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己丑年“运气”使他的阳虚寒湿体质更加寒湿,2009年吃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 桃花三月清明时开的最美,梅花开花需要到小寒、大寒的腊月。它们“气立”的五行密码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节气作用下完成开花过程。每人“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不同,脏腑生理功能受五运六气影响而成的体质即因人而异。有的人经常吃麻辣烫也没事,而有的人吃一点即满面疮疖。壬辰年冬天某晚,妻子告诉我儿子发热38度,大雪节气值令,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是太阳寒水。辨证分析肯定考虑风寒为主,去药局抓了麻黄6克、桂枝4克、甘草2克。回家看儿子盖大被,问后得知恶寒,查脉浮紧,证属风寒无疑即把药煎煮,服用一次晚上汗出,身体恶寒消失。但次日早上发热未退,分析表寒兼带里热,否则热随汗散。舍脉从证,另与升降散加减配服,一剂药后从周四最高的39度降到正常,二剂恶寒、发热彻底痊愈。壬辰年大雪节气的“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麻黄、桂枝、甘草发散风寒使恶寒症状消失,继续服用辛温之药与升降散同用是针对“运气”的寒湿之气。 运气理论适合研究非情绪化疾病,我的易经老师说:“有些疾病即使吃药,得不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当时也只是缓解。得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轻的可以不治自愈,严重的用药也会事半功倍。” 成书先秦时期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也。”这句话值得每位中医临床医家深思。 2012年初稿,2023年7月修订 张雷

2023五运六气是什么意思 六气时间安排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许许多多让你摸不着头脑,但又为之着迷的知识理论。 己亥年五运六气概述 己亥年,天干为己土,己为第六个天干,偶数为阴,己为阴,甲己合化土,所以,此年的大运(也叫中运)为土运不及年(若为甲年,则为土运太过年),主全年气候湿气不足,比较燥。为什么甲己合化土呢?这是古圣仰观天象得来的。他们发现天空中黅黄之气出现在甲和己连线的方向上,黄色属土,所以,他们就认为甲己合化而生土运。同样的方法,他们观察到苍天木气下临丁壬之方,故识丁壬合化而生木运;丹天火气下临戊癸之方,故识戊癸合化而生火运;玄天水气下临丙辛之方,故识丙辛合化而生水运;素天金气下临乙庚之方,故识乙庚合化而生金运。苍为青,丹为赤,黅为黄,素为白,玄为黑,天气天干合化就是这么来的。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为五阳年,主五太太过之运;乙、丁、己、辛、癸属阴干,为五阴年,主五少不及之运。 天干起运,地支起气。地支为亥,己亥之年为厥阴风木司天,也就是说,天干为运为土,地支为气为木,木克土,气克运,这叫天刑,为不相得之岁。本来土已经不足,显得虚,木还来克土,土就变得更虚,气候变得更燥,又带了天刑,偶尔还是会有剧烈的变化,出现大灾大难。气克运,气盛运衰,我们看气候就以气为主,运次之。 司天之气厥阴风木,主上半年气候风气淫胜,也就是风大,人容易犯什么病呢?第一、心胃疼痛,上连两胁,这是说心窝下闷痛,扯着两侧的肋骨都疼;第二、膈咽阻塞,饮食不下,舌根硬强,食入则吐,食不化为冷泄、腹胀大,这是说人不想吃东西,吃了也吐,吃下去的东西也不消化,要么吃什么拉什么,要么不拉就堵在中焦,腹部胀得很大很难受;第三、气结成瘕,小便不利,这是说气不通畅,水湿聚集在一起变成痰饮,痰饮凝固而成肿瘤,气不通,毛孔不开,膀胱没气压,小便拉不出来或者尿得不痛快,滴滴答答,这都是风木克脾土之故。 在泉之气少阳相火,主下半年气候火气过胜,也就是太热了,热极生寒,寒热并至,多发泄泻赤白、溺赤、便血、小腹痛等症,这是说白痢红痢都会拉,大小便带血,小肚子痛;余与少阴在泉同候,气上冲胸、寒热疼痛、目昏齿痛、眼肿、发热如疟、腹胀、疮痈等症,这是说其他的症状跟少阴在泉时一样,少阴也为火,但是君火,少阳为相火,君火为太阳,相火为燃料产生之热能,它们都会带来因为太热而产生的火气冲胸、一会儿热痛一会儿冷痛、眼睛看不清牙齿痛、眼睛发肿、身上发烧一会儿怕热一会儿怕冷、腹部胀大、长疮痈这些病症。 五运 主运,是指分主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五运之气,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正常气候变化,年年固定不变。不论中运是什么,主运主持一年五季的正常气候,都是恒定不变的。主运分五步,每步一个运季,每个运季的时间是七十三日零五刻,五运全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周天之数。每年从大寒节起交初运,属木多风,相当于春季;至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属火多热,相当于夏季;至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属土多湿,相当于长夏;至处暑后七日交四运,属金多燥,相当于秋季;至立冬后四日交终运,属水多寒,相当于冬季。五运轮转,周而复始,是一年气候变化的常规。主运之音,必始于角而终于羽,是五音分主四时,顺布之常序。但是,阳年为太,阴年为少,是五音四时太过不及之变化,太少都是以中运来取。比如:逢甲年太宫,壬年太角,丙年太羽之年,则主运初运则是太角,二运必是少徵,三运则是太宫,四运必是少商,终运则是太羽。若逢戊年太徵,庚年太商之年,则主运初运,必是少角,二运则是太徵,三运必是少宫,四运则是太商,终运必是少羽。 客运,是指一年中五个运季的异常气候变化,在每年各季中均有不同的变更,如客之往来故称客运。客运是按照值年的年干推算的,把一年五季变化分为五步推算,每年中均以值年的中运作为客运的初运,然后按五行相生的次序顺推,每运也是各主七十三零五刻,五步合周天之数,至第二年又以值年的中运作为初运,依此类推。比如甲己之年,中运为土运,则客运的初运即为土运,二运即为金运,三运即为水运,四运即为木运,终运即为火运,其余以此类推。 虽然己亥年以气为主,我们也要了解一下土运不及带来的一些影响。土运不及,则风气流行,木克土,金复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土太弱了,被木欺侮得太厉害,这时候土的儿子金就来救母亲,金来克木以救土。土不及产生的胜复之气是个什么气候呢?大风吹得万物振拉飘扬,燥金来复,万物本来就被风刮得快掉,再被金的燥气一收,稀里哗啦的就散落下来。病在中央,但受灾却发生在四维。四维,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个斜角,也表示辰戌丑未四个月。土居中央,以灌四维。中央病了,自然没能力输送营养给四维。金气一来,金木打起来,大家遭殃。金克木之后,万物败折。所以说,清气乃用,生政乃辱。土为木克,金气来复,可发生胸胁暴痛、短气、太息等症。但是亥年为厥阴司天,相火在泉,不及之土驼,得在泉相火相生,木气不能克土太过,金气不能来复,则少发上述病症。 六气 客气是由于天的运动而逐年转换,所以称为客气。客气以阴阳为序,其次序乃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即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由地支起气,如巳亥之年,厥阴风木治之,起司天之气,也就是三之气。少阳相火在下,起在泉之气,也就是终之气。气由下而升上,故以在下之少阳起之,少阳为一阳,一阳生二阳,二阳为阳明,故阳明燥金为客气中的初气,即地之左间气。二阳生三阳,三阳为太阳,故太阳寒水为客二气,即天之右间气;三阳,阳极生一阴,一阴厥阴,故厥阴风木为客三气,即司天之气。一阴生二阴,二阴为少阴,故少阴君火为客四气,即天之左间气;二阴生三阴,三阴为太阴,故太阴湿土为客五气,即地之右间气;三阴阴极生一阳,一阳为少阳,故少阳相火为客六气,即在泉之气,也就是终之气。每岁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即六气分统上下,本年司天统主上半年,在泉统主下半年之统气。 主气是由于地之运动而产生,乃四时固定的应有气候,其次序年年相同不变,所以称之为主气,主气以五行相生为序。每年都是按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寒水这个顺序走。 地气为阴主静,故主气固定不动;天气为阳主动,故客气逐年流转。以客气加于主气之上,称为客主加临。

什么是五运六气

解释自然界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一种学说。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上各配以天干,来推算每年的岁运。六气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各配以地支,来推算每年的岁气。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与时间的联系:《内经》里记载:“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内经》里还记载:“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古代某医家把《内经》里的上述两段话编成了两段歌诀,很方便记忆,这里也介绍一下: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丙辛具是三江水,戊癸南方火炎侵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太阴湿土临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属燥金辰戌太阳寒水是,巳亥厥阴风木寻

古代天文(五运六气)

一般相信,汉代主要的天文观测,特别是恒星星度的观测,是用浑仪进行的。但我们在前面的考辨中并没有获得对这一似乎不存在问题的信念的支持,因此实在有必要对汉代天文观测所使用的方法作一考察,并对有关记载中汉代的星度内涵稍作分析讨论。星度,包括二十八宿距度和日、月、五星等的“入宿度”(今人将之对应为所测天体与规定距星之间的赤经差)以及“去极度”(今人将之对应为所测天体距北天极的角距)。今人对多数古代星度的对应处理虽然可在计算上符合,但在概念对应上仍有不尽之处。一是中国古代天球概念确立较晚,而且在一个时期内盖天模型和浑天模型并存,因此对不同时期和系于不同模型的星度内涵应加分辨;二是中国古代“度”的概念是指弧长的相对度量,并没有明确的“角度”含义,中国古代也因此没有产生三角学。中国古代的“观象授时”是根据北斗的指向和星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进行的,后来的历法也十分注重昏晓中星的观测和日躔的推算。由于并没有发现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运动周期(恒星年)与回归年长度之间的微小差别,当确定回归年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后,则以之来分度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而每日日行一度,即所谓“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因此,今人也称这种分度为“日度”。根据这种“度”的规定,就可以由观测相邻两宿距星在差不多同一时分通过同一方位(比如昏或晓时通过南中天)所需的日数来推算先至宿的距度,或由行星周天或由某宿至某宿所历的日数来推算其平均日行度。后者的情形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前者的情形则反映在《汉书·律历志》关于太初改历时进行星度观测的记载中,即“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晷仪是立表观测日影的装置,也可在夜间用来作为星宿中天的参照,还可用来校正漏刻;漏刻则用以确定昏晓。因无法确定当时观测二十八宿距度所用的时间,故也不能排除在短时间内参用二十八宿中天的漏刻刻数来推算一些宿的距度的可能。应当指出的是,虽然用这种方法测得的二十八宿距度即为赤道距度,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当时使用了赤道环之类的仪器。事实上,由此测得的距度与采用浑天模型还是采用盖天模型并无关系。曾有人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所记载的五星行度,来推论先秦已有精度较高的“先秦浑仪”,但是,如薮内清已指出的,“《五星占》中出现的行度是沿着赤道的量度,在这类测定工作中未必非使用浑天仪不可”,而可能是“用‘表’或‘髀’与漏刻结合起来的一种测定方法”测得的[25] 。以漏刻来推考星体行度的情况还见于《汉书·王莽传》,其记王莽策命群司辞(公元前9年)中有“考景以晷”、“考声以律 ”、“考量以铨”、“考星以漏”等,注引应劭(活动于2世纪后期)曰:“推五星行度以漏刻也”。《周髀算经》(卷下之一)记载了另一种观测二十八宿距度的方法。即于平地立表定圆,并用绳和游仪希望相邻两宿,再度量两宿落于地面圆周上两点间的弧长,得先至宿的距度。虽然事实上所测为星宿的地平方位角,但就盖天模型而言,即使天地各中高外下,由于天运枢轴与地之水平垂直,星宿的地平方位角即其在周天的距度。当然,对较大的距度值和距星赤纬较高的情况,其误差是较大的。《周髀算经》(卷下之二)还记述了牵牛去北极115度余、娄与角去北极91度余、东井去北极66度余的算法,后人也以之为恒星“去极度”的最早记载,其实所述只是“七衡六间”中外、中、内衡(对应于冬至、春秋分、夏至日道)的去极度的算法,即所谓“黄道去极”。关于《周髀算经》中的“去极度”及其算法向来多有疑问,有人认为其值实源自浑天说,这不无道理,但是否得自浑仪实测,却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汉书·天文志》也记述了“黄道去极”的概念:“日有中道,……。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引文中略去的八尺竖表晷景长短的尺寸,与《隋书·天文志上》所引刘向(约公元前77-前7年)《鸿范传》中的记述相同,与其他各家所说则异,故其所记可能出自刘向,大致反映了西汉后期的认识。引文也表明,当时“黄道去极”尚未有“度”,仅以晷影尺寸相参。盖图的“七衡六间”模式及内、中、外衡间的里数已见于西汉后期的《孝经纬援神契》。将周天里数分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也见于纬书《洛书甄曜度》,其称“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一度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六十二”,正分别与《周髀算经》中衡(四衡)的圆周里数和一度长度相同。以盖天中衡周径作天之周径,应是受浑天模型影响的结果,或是浑天家汲取盖天学说的反映。《周髀算经》卷下开始改天地平正为天地平行但各中高外下的模型,也应是受了浑天模型的影响,或谓盖天家在与浑天家的论争中对原有模型所作的改进;由于天呈穹窿,各衡去极不按里数计,而取与周天分度对应的“度”来表示,这尚不足为怪,但其度数正与后来浑天家所用的分至黄道去极度相近,则令人起疑,且推算过程也颇造作,套用浑天家所测当无疑问。《甄曜度》一书,刘歆(?-公元23年)时已存在,《周髀算经》这一部分的成篇年代应在其后。《隋书·天文志上》引扬雄“难盖天八事”记有:“日之东行,循黄道。昼〔夜〕中规,牵牛距北极(北)〔南〕百一十度,东井距北极南七十度,并百八十度。”所记应仍为“黄道去极度”,但其度数却与贾逵、《后汉四分历》、王蕃等所说异,而与唐代文献所记星宿去极度数同,故其度数应系后人误改的星宿去极度。假使扬雄难盖天之事属实,则东汉初年应已有黄道去极度数,《周髀算经》也约成书于此间。“去极度”肇端于黄道去极的度量,这是天文学史研究者应充分注意的一个事实。在两汉和三国时期的相关文献记载中,“去极”问题总是和日道(黄道)关联的,涉及星宿时,也仅是为了说明日在二十八宿中所处的位置,而非讨论星宿的去极远近。事实上,星占家的分野占星依据主要是日月五星在大致沿黄道分布的二十八宿中的运行,而不大关心黄道以外的星官距北极的准确位置,直至陈卓(约3世纪30年代-4世纪20年代初)“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以为定纪” ,方可能较为精确地观测各家星官的去极度,著于图录。对历算家而言,太阳的远近关系到分至的确定、节气的变更、昼夜的长短、漏刻的安排等,故首先注意到了“黄道去极”问题,并加以测算。《后汉书·律历志》所载《后汉四分历》中已第一次列入了“黄道去极”项。“黄道去极”如何取得,也应作些讨论。《后汉书·律历志下》刘昭注补所引“张衡《浑仪》”中记述了在浑象上量度黄道宿度和黄道去极度的方法。又,《开元占经》卷一引隋刘焯《浑天论》也称“漏、景、去极,就浑可推”。唐代,可能仍使用过这种方法来求取黄道去极度 。《后汉书·律历志下》所列二十四节气黄道去极度表当即由这种方法求得。《律历志中》记永元十四年(102年)诏曰:“……昏明长短,起于日去极远近,日道周〔圜〕,不可以计率分,当据仪度,下参晷景。”《律历志下》“黄道去极”表前也说:“黄道去极、日景之生,据仪、表也。”“仪”,应指《律历志中》汉安二年(143年)虞恭、宗�论议中所谓“图仪晷漏”的“图仪”,即浑象。刘昭所注引的依据浑象来量度黄道去极度的方法正是对“据仪度”的解释。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冬至或夏至的去极度必须是实测的,以确定黄道在浑象上的位置。至于如何测得,尚未见到相关的文献记载。假使于至日正午在浑象表面游移一与之垂直的小表,表无影处即为浑象上日距北极的极远或极近点,再沿浑象表面量度自北极至该点的弧长并加以换算,则可得到至日的黄道去极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