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命运评论,事业运好和财运好有什么区别

蔡崇达《皮囊》简评:别再让你的灵魂被皮囊裹挟

读了一本让人印象深刻的书,蔡崇达的《皮囊》。算是几年前的书了,但迄今为止,依旧名列各大书榜的前列,再加上很多个大V强烈推荐,似乎已是当代必读书目之一。 常年混迹于豆瓣的朋友应该知道,豆瓣上有句写给读书者的话非常知名:“只有本来就是单人行为的读书,才能把令人低沉的孤独变为自甘寂寞的幽独。”不少读书爱好者甚至都将其添作自己的座右铭。 而崇达的《皮囊》,无疑非常适合“自甘寂寞的幽独”。正如韩寒在这本书的编者按写道:“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品读的好书。 一位读者写道: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笔写故事,传递一些自以为深刻的思考,而蔡崇达则是将自己的回忆撕开,毫不掩饰善与恶,一面刺痛自己,一面写出这些文字,我想绝大多数作者都没有这样的勇气。 就像作者自己所说: 这些故事,是从骨头中掏出来的。 所以,在读《残疾》这一篇章的时候,我坐在中午的办公室,无法遮掩得哭成了泪人。 并没有太多的切肤之痛,和作者相比,我的童年幸福的多。没有遭受如他一般的家庭巨变,更没有父亲溘然病危。 我的童年,是在无止境的卡通片和小伙伴嬉闹中度过的,没有太多共鸣,却始终被崇达的笔致羁绊着,试图逃开,却又不忍离开,又似乎如同有一根若有若无的暗线,将我牵引,走向剧中的人物和事件。 每每推荐给一个人,有句话我是必须要说的:蔡崇达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读他的故事,不知道何时自己就成为了主角,经历着他所经历的一切。但我想倘若自己身临其境,必然不能做到他那般坚强和勇敢。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福建的沿海小镇,而素材大多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其中提到了年老的阿太、残疾的父亲、坚韧的母亲、无数童年的回忆……但真正感人至深的不只是阿太对生命的透彻,父亲对行走的渴望,不只是母亲对修建房屋的执着。而是其背后令人痛心的缘由和精神内核。 读《皮囊》一篇时,被阿太对生命的超脱所震撼。就像是书中讲到的阿太那样,她在厨房将手指切断了,都只是哎呀一声,说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若不是看尽了世间的苦难和变迁,必然不会对生命有如此一般的心态和认识。 读父亲和母亲的几个故事,完全能深深感受到一个普通家庭对突逢巨变的挣扎和无奈。就像是书中讲到的父亲在残疾之后挣扎着想站起,却不得的时候,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己从家庭顶梁柱变为家庭“拖油瓶”的痛苦和绝望。若不是真的有这般的经历,也绝不会对生命这般无助。 还有一些小镇的故事同样经常绝伦。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若是细想,这些平凡的人都能在我们周遭找到相似的影子,为理想、为事业而挣扎,在世间浮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尽相同”。 每一个人物和故事都非常平凡,甚至平凡的有些普通,但却都是有血有肉,也正如平凡的我们一样, 身体平凡,心却从来不会平凡。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 读过《皮囊》,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看见人心。 另一点让人震撼的,是蔡崇达在说故事时的那一番冷静。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经历过那么多伤痛以后,还能够完全跳出自己的感情怪圈,将自己的内心剖开给读者。 大概正是因为他讲故事的语气足够冷静和客观,才愈发让人感受至深。我不禁想,该得有过怎样的经历,才能将所有的悲伤转化成向上的力量。 如作者所说,十一年的新闻从业经验,给他带来了可以面对自我、面对自己在乎的一切人的笔力。 已经很久没有一本书,在自己读过以后会到处去推荐给他人一定要看。我不是托,不擅长写那些不切实际的感动,但这本书,却能让你真切实意地感受到作者的经历和感受。 李宗盛在《凡人歌》中唱道: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生活原本不易,命运从来就不会因为我们生在高山沟壑或者海岛渔村,就对我们青睐有加。不管我们挣扎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的小地方,都不会过得优渥且无压力。 在同一片星空下,同一片土壤上,我们每一个人的,都会有着各式各样的苦恼和心境。但始终应该铭记的是, 再微弱的个体,于生命本身来说,都是惊天动地、不可取代。 任何一段能够拿出来写的人生都是厚重的,我想作者定然不会期望有人随便用几句简单的话就去解读他的记录。 所以哪怕自己看过书后有再多的心得,我却没有必要完全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他人。 真的感悟,还是读过以后问问自己吧。

命运中的杨西来是谁

国民党军官的儿子。根据查询小说命运回忆一:层层浪章节中显示,命运中的杨西来是国民党军官的儿子,是蔡屋楼在蔡也好的葬礼上捡到的。命运是中国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23年9月。

蔡崇达命运适合初中生看吗

《命运》这部电影不适合初中生观看,因为它涉及到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如、宗教、贫富差距等,以及蔡崇达的艰辛人生经历,可能会给初中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蔡崇达命运适合多大孩子看的书

蔡崇达《命运》适合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群众观看的。根据相关查询公开信息显示,《命运》讲述了一个人的悲观命运,掌握命运,教会里我们在生活上要不怕困难,积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等等。

命运什么时候阿太死的

蔡崇达的作品《命运》中,有一个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是作者的阿太(太奶奶)在回忆往事时说,她的爷爷说过,他很小很小的时候,他的太爷爷告诉过他,说他见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经过他们那里,这让我有点怀疑。书中这一段是这样描述的:“爷爷自顾自说下去,这几天我老在想,要告诉你一个故事。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听我太爷爷——你老祖宗——说过,他见过郑和从咱们这下西洋啊。那壮阔啊,一大片三层楼高的船,在他身后排列开。每艘船上都有人在奏乐。”可能有点绕,我在整理一下吧,作者的阿太(太奶奶)出生于福建泉州,上文说见过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是作者太奶奶的爷爷的太爷爷,也就是说,是作者向前推11代人的老祖宗见过(太奶奶4代+爷爷3代+太爷爷4代=11代),如果算上作者,那就是12代。现在我们大概推算一下如果按照作者所说,他的12代前的老祖宗会不会看到郑和的船队呢?我们先来说下郑和下西洋的大体情况,郑和一生总共七下西洋。这七次分别是第一次:1405年、第二次:1407年、第三次:1409年、第四次:1413年、第五次:1417年、第六次:1421年、第七次:1431年,而且郑和第七次(最后一次)下西洋后没能回来,在半路去世了。也就是说,作者太奶奶的爷爷的太爷爷,想要见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起码要在1431年前出生。而作者出生于1982年,在《命运》一书中,他说在他24岁时,他阿太(太奶奶)去世了。作者的阿太(太奶奶)活了99岁,作者出生于1982年,所以由此推算,作者阿太(太奶奶)去世的时间为1982+24=2006(年)。那么2006年和郑和下西洋最后一年1431年之间相差了有2006-1431=575(年)。作者太奶奶的爷爷的太爷爷总共12代人(算上了作者这一代),要想跨越575年,总感觉不太现实,因为三代人的跨度大概是七八十年,所以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看,在《命运》一书中,按照作者提到的内容来看,从他到太奶奶的爷爷的太爷爷,一共12代人。每三代人按短了算,12代人跨度大概有70×4=280(年),按长了算,12代人跨度大概有80×4=320(年),280年或者320年,和575年相差可是有255——295年的。所以,按阿太去世的2006年,向前推12代295年或者255年,大概是1711——1751年,作者太奶奶的爷爷的太爷爷,最早可能出生于这个时间段,大概是康熙乾隆时期,而郑和下西洋最后一次是1431年,大概是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这个期间大概又差了280——320年。所以,再怎么算,作者太奶奶的爷爷的太爷爷,也基本不会看到郑和下西洋的情景啊,因为郑和下西洋最后一次也是在明宣宗时期,而作者向前推12代人,他们的祖先最早也大概出生于康熙乾隆时期,隔了两个朝代,时间隔这么远,怎么能见到呢?这只是笔者的一己之见,如有冒犯到大家,还请见谅。这一点,我始终没太看懂,如果有谁看懂了,麻烦帮我解答一下我的疑问。不过,这并不影响作者《命运》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除了这一点让我有所疑惑外,其它方面都无可挑剔。很不错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如果还没看过的朋友,真心推荐你看一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一下哦。

蔡崇达的命运是虚构的吗

蔡宗达的命运是虚构的吗?他是虚构的,他的名誉是虚构的,蔡宗达的命运是虚构的,确实是虚构的,这个人他在实际当中他是没有的,没有这个命运的,这个命运太坎坷了,所以说有些人对他的那个命运也就失去了一些信心,所以说他是他的命运是虚构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