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行学说如何说明疾病的传变规律,五行代表的疾病
五行养生的五行与疾病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运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属,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联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例如春应于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2)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亦可以传于本脏。从五行规律来说,则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l)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情况: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系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继则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床多见先有子脏病候,继则又见母脏病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种情况: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候。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3)说明脏腑生理功能与某些相互联系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中医学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的生理活动。五脏配属五行,不仅阐明了五脏的某些功能特点,而且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联系,并由此说明五脏之每一脏都与其它四脏发生着关系,从而概括出五脏的整体联系。试从相克和相生两方面来进行叙述如下: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联系,如肾能藏精,肝能藏血,肾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运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主气,职司清肃,肾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可以看出,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即是运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明的。脏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之上逆和肝阳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气的条达,可以疏泄脾湿之壅滞,此即木克土;脾气运化,可以调节肾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湿之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阳热,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此即火克金。亦可看出,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制约,亦是运用五行相克理论来阐明的。总之,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每一个脏在功能上均有他脏资助,因而本脏不至于虚损;又能制约其它脏,因而使它脏不致过亢;若本脏之气过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之;而本脏之气虚损,则又有他脏之气以滋养之。可见,通过这种生克关系,即把脏腑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此外,关于人体与外界环境,如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的关系,中医学亦是用五行之规律来加以说明的,在此不一一列举说明。(4)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机体的体表,从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来。由于对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进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所以为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上,我们即可以综合四诊材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红或糜烂,脉洪或数,则可诊为心火亢盛;而脾虚病人,面色见青,口泛酸水,则可诊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证。一般来说,中医诊病很重视色诊和脉诊的结合应用,且能在客观上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状况。但是,欲从色脉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则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指出:色脉相合,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即色脉相符,为病情发展正常;脉克色为逆;脉生色为顺。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是为色脉相符;如不见弦脉而反见浮脉(肺脉),则属相克之脉,即脉克色(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肾脉),即脉生色(水生木),则为顺。此种判断预后的生克关系,在临床上虽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套用。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方面,则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两方面。(1)控制疾病传变疾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而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也必然反映于内脏生克制化关系的失常。因此,疾病的传变,则常是一脏受病而波及他脏,或他脏受病而传及本脏。因此,在临床上除对所病本脏进行适当处理外,特别应考虑到与其有关脏腑之间的传变关系,并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其疾病的传变,使之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脏有病,则应经常注意强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虚,则疾病不易传变,且易于痊愈。故《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实脾气。(2)确定治则与治法确定治则与治法主要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来确定某些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①根据相生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基本原则是补母或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及脾之健运,而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补脾益肺方法进行治疗,此即虚则补其母之含义。泻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可采用清心泻火法进行治疗。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故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含义。此外,运用相生规律来进行治疗,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单纯的子病虚证,亦可运用母子相生关系,兼顾补母以加强其相生之力,从而有助于子脏虚证之恢复。临床上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几种: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肝养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金水相生法是滋补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主要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肺,以致肺肾阴虚病证。培土生金法:是指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胃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致肺脾两虚之病证。②根据相克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多用于临床上由于相克关系紊乱而出现的乘侮病证,主要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强或扶弱,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以使弱者易于恢复。此外在必要时,亦可在其强盛之一方尚未发生相乘病变时,利用相克规律,预先加强其被克者力量,从而防止病情之发展。抑强:主要适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证。如肝气横逆犯胃或乘脾,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之病证,称之为木亢乘土。治则应以疏肝、平肝之法为主。若由于脾胃壅滞,影响及肝,而致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形成土郁病证,是为相侮(反克)病证,其治疗则应以运脾和胃为主。总之,抑制其强,则被克者之机能自然易于恢复协调。扶弱:主要适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虚而被乘袭所产生的病证。如肝虚气郁,影响脾胃之健运,则称木不疏土,治宜补肝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之法。若因土虚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调或肝胃失和病证,则应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气为法。总之,扶其弱则有助于相互制约协调关系的恢复。临床上依据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几种: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药物治疗脾虚肝气亢逆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疏肝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肝郁病证。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温运脾阳或健脾益气药物,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利水法。主要运用于脾虚不运,或脾阳虚损,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等病证。佐金平木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清肺泻肝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肺气清肃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证。泻南补北法:指通过泻心火,补肾水以交通心肾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火补肾法、滋阴降火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不足,心阳偏亢,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病证。此外,在针灸疗法中,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属于五行,即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根据不同病情,运用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选穴针刺治疗。同样,五行生克关系,对于精神疗法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即可以运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达到治疗目的。如《素问》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即是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五行与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五行除了可以看风水其实也是可以养生的,五行学说对中医的影响极其深远,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与人体健康状况,供大家学习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 肺,脐, 咳痰,肝, 皮肤,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木: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经血, 脸部,牙齿, 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足, 头,,肝, 泌尿, 阴部, 腰部,耳, 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五脏之间生纳相交为正常。如肺(金)生肾(水),肾接纳肺气。五脏之间依次类推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反之脏与脏之间互不接纳,即逐渐演化为病态。拒纳表现为:木不纳水、水不纳金、金不纳土、土不纳火、火不纳木。中医理论称“子病及母”。
木不纳水,可用水土流失现象作比喻。如有些地方砍树,破坏了植被不能吸纳水,便会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同样,如果肝不纳肾,肾的循环系统就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肝郁气滞引起的肾病等.
水不纳金,流水不腐,水滞则臭,久之可以伤金器。肺为肾上之水,肾不纳肺,则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哮喘、肺气肿、肺积水等。
金不纳土,土孕育了金属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养植物。如果金属拒绝接纳土的供养,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无用之土。如果肺不纳脾,脾的运化功能则失常,例如营养不良等。
土不纳火,北方生火炉有一种现象:火炉里抹一层湿泥土,土未干时煤炭在炉中点燃后容易熄灭,因为此时“土不纳火”。待湿泥干了后,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为此时已是“土克纳火”了。脾胃不好的人会引起心脏病,甚至老年人吃的过饱都可引起心闷、心跳过速,重则心脏供血不足。
火不纳木,木经过燃烧才能转化为能量,如果火熄灭,木转化能量的运动则受阻。心脏不正常,久之会引起肝胆发病。
如何从五行看身体健康木对应肝、胆,肝为脏,胆为腑。
火对应心、小肠(心包、三焦),心为脏,小肠为腑。
土对应脾、胃,脾为脏,胃为腑。
金对应肺、大肠,肺为脏,大肠为腑。
水对应肾、膀胱,肾为脏,膀胱为腑。
人体构成五行相生相克系统,即: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除了相生相克外,还有相泄相耗的作用。
火泄木、土泄火、金泄土、水泄金、木泄水。
土耗木、水耗土、火耗水、金耗火、木耗金。
这样就构成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既相互助益又相互制约,以达到相互平衡的关系,从而才能保持人体健康。如需请购开运圣品,点此进入
例如肝与心的关系,就是木与火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火是指人体所需的能量、能源。血液就是人体所需营养,血液是靠气来推运和运行的,血气就是人体所需的能量。
血藏于肝,保持和增加心血之力,心血旺,血气大,能量足,这就是木生火所致。
但如果心火太旺,就会伤肝,导致肝郁,或其它肝病,这就是火泄木所致。
但如果肝郁生血或清理血液不够,又会导致心血亏虚。心血亏虚,血气不够,也会导致肝功能出现问题。这就是木生火、火泄木达不到相对平衡所造成的。
那么针对具体的人怎么断身体状况呢?
代表具体人的,就是TA的生辰八字:
例,女八字:
乙 庚 癸 丙
卯 辰 卯 辰
运: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现行甲申运。
八字中两辰土空亡,命主先天性身体健康,并无先天性疾病。
但现行甲申运,就会一下子导致她阴阳失调,阴盛阳衰,一些虚实之病就会出现。
再从五行来看,申金克卯木,卯木为肝,肝受制,气血受损,血不养脾胃,就会出现脾胃两虚,消化吸收功能受损,就难以正常提供人体所需养分,各种虚病就会出现。如需请购开运圣品,点此进入
申金旺,肝受损严重,木不泄水,肾阴太过,肾阳不足,就会出现女性疾病,这是实病。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要治疗命主之病,不能看西医,只能通过中医治疗和调整。
先要补肾阳,益肝气,还不能简单的补气血或补脾胃。一般中医未必能治,需高明中医才行。
现代人很多往往处于亚健康中,如何进行养生或调理?也需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八字,并结合相关风水,制定相应的养生或调理方案。切不可盲目跟风进行养生或调理。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的木 火 土 金 水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就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归纳方法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所构成。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的特性又是什么呢?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所谓的曲直 就是指的树木曲曲直直的,向上 向外舒展的这种升发的状态,因此 凡是具有生长 生发 条达 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的范畴。 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 升腾 向上的特性,凡是具有温热 升腾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归属为火的范畴! 土爰稼穑 稼是指的播种 穑是指的收获,所谓稼穑是指土地可供人们播种和收获农作物,因此 凡是具有生化 承载 受纳等特性的事物或者现象,均可归属于土的范畴! 金曰从革 从 就是顺从 服从,革 是指的革除 改革 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 变革 肃杀的特性,因此 凡是具有肃杀 潜降 收敛 清洁性能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的范畴。 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冷 滋润 向下 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的范畴! 五行学说中所说的木火土金水,不单指五种具体物质,而是指的五种特性的集合。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观指导,将自然界和人体组织结构,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形成描述人体内 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五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涉及到五行学说的内容,首我们主要从相生相克 相乘相侮两方面来阐述,先是五行的相生相克: 相生 是指的五行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助长 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而相克 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制约和相互克制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它们是即相反 又相承的两面,其中生中有克 比如 水生木 木生火 而水能够克火,这就是生中有克。克中也有生,比如 金克木 木克土 而土却能生金,所以这是克中有生。只有生中有克 克中有生,五行之间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和协调的发展。这就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属于五行之间的正常的关系! 五行之间的不正常关系 又称为病变关系,我们用相乘和相侮来概括,相乘 是指的一行对所胜的一行过于克制的病变关系 比如说:木本来是克土,但是如果木太过 克制土的力量会增强,从而导致土的虚弱,这就是木旺乘土! 而当土过于虚弱的时候,木虽然并不是很强大,但是因为它本来就克制了土,所以木克土的力量仍然会增强,这就是土虚木乘。 由此我们看出来,相乘的方向 其实跟相克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称相乘为相克太过! 相侮 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相侮是指的一行对所不胜的一行反克的病变关系,比如说 正常应该是金克木,但是 如果木过于旺盛 它不仅不被金所克制,反过来会反侮金!这就是木亢侮金。 而如果金过于虚弱,木 虽然并不强大,但是木它不仅不被金所克制,它反过来仍然会反侮金,这叫金虚木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相侮的方向是按照反克的方向来进行的,因此相侮又称为反克太过! 相乘和相侮,它们都是反常的克制现象,这两者之间 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五行学说,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相生相克之间的关系 比如:肝藏血以济心血;这就是肝生心,即: 木生火 心阳忆助脾阳运化;这就是心生脾,即火生土; 脾的健运可以补益肺气;这就是脾生肺,即土生金; 肺的清肃下行,有利于肾的纳气;这就是肺生肾,即金生水 肾所藏之精,能滋养肝学;这就是肾生肝,即水生木 而肝的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令脾气不至拥塞。这就是 肝制约脾,即木克土 脾的健运可以控制肾水,使肾水不至泛滥。这就是脾制约肾,即 土克水 肾主水,可以抑制心阳,使心火不至于亢盛。这就是肾制约心,即水克火。 而心的阳气可以制约肺肃,使肺金清肃不治太过。这就是心制约肺,即火克金。 肺的清肃,抑制了肝的升发,防其太过。这就是心制约肝,即金克木。 五行之间不仅可以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明五脏之间病变的传遍规律。 首先按照相生之间的传遍规律:即母子关系: 1.母病及子; 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也称“顺传” 比如:肾与肝是母子关系,肾脏是母脏,肝脏是子脏。若母脏肾阴精亏虚不足,就会导致子脏的肝,阴血不足。最后出现肝肾两脏同时亏虚。这就是母病及子。 再比如:脾胃和肾也是母子关系,脾土为母脏,肺金为子脏。若母脏脾胃虚弱日久,会导致子脏肺气不足,这就是母病及子的传变。 2.子病及母; 指病变由母脏波及到子脏,也称“逆传” 子病及母有三种形式: 1.子脏比较亢盛,从而引发母脏亢盛,最后导致两脏都很亢盛。又称为:子病犯母; 比如:心火旺盛,影响到母脏,从而引动肝火,导致心肝火旺。这种心火引动肝火,表现心烦失眠,而导致情绪急躁。这就是子病犯母的第一种形式。 2.子脏虚弱导致了母脏虚弱 比如:肺气的虚弱不足,会导致母脏脾胃也会虚弱不足; 再比如:心血不足也常常累及到他的母脏肝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肝血虚。 3.子脏过于亢盛,导致子盛母衰,又称为子盗母气。 比如,肝火旺盛,会导致肾精的亏虚,这也是子盗母气。 按照相生有子病及母,和母病及子,两种规律。 按照相克规律也有,两种病变规律。 1.相乘:相克太过,或五行不及而被克为病。 比如:肝气太过,或脾气不及,都会导致肝木克脾土的力量太过,或是相克,或是相乘。这就叫肝气乘脾。 肝气犯胃,肝气犯脾,我们又称为肝气不和,或肝脾不调。这两种会出现什么表现呢? 通常会出现情绪比较紧张,容易烦躁焦虑,平时的压力比较大,如果克制胃的力量增强的化,会出现胃胀,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如过克制脾的力量增强的话,会导致腹胀腹泻等等表现。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一紧张就会出现拉肚子的表现。比如有些同学考试之前,很紧张,一紧张就会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因为他胃胀,而有人一紧张就会拉肚子,这都是肝木和脾土之间相乘病变传变规律的体现。 相克的病变传变除了相乘,还有相侮的传变规律。 相侮:即反克为病,他是逆着相克的传变规律传变 比如:肺金克制肝木,肝木容易旺盛太过,或者是肺金容易虚弱不足,都可以,导致肝木不仅不被肺金所克,还会反侮肺金,肝木反侮肺金,会出现什么症状呢?肝木旺盛,会出现急躁易怒,情绪暴躁。当他出现情绪激动,,比如跟人剧烈争吵,肝旺就会出现反侮肺金,而出现剧烈的咳嗽,甚至是咳血的症状,这种一发脾气就咳嗽,或咳血的情况,这就属于肝木反侮肺金的情况。 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传变规律,不仅可以说明五脏的病变规律,还可以用来指导疾病诊断和防治。 其中按照相生的规律确定的防止规律,可以概括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其具体治法可以有以下五种: 滋水涵木法 :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 是指通过滋养肾阴,来养肝阴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肝旺泻心法 :是指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 用于心肝火旺证 抑火补脾法: 又称温阳健脾法; 是指温补阳气,以补助脾胃,这里的火虽然是对应的心火,但是中医认为,心火心阳的根本在于肾阳,因此抑火补土的方法就是通过补肾阳,达到温补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培土生金法: 又称补脾养肺法,指是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肺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肾之阴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者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以上是按照相生的原则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按照相克的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扶弱 当一行太强,我们要要抑制他,当一行太弱时,我们就扶助他。使五行恢复平行,按照相克规律,有以下四个治法: 1.抑木扶土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是指通过疏肝平肝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的办法,适用于脾气急躁易怒,导致胃胀,腹胀,嗳气,反酸,大便溏泄的症状; 2.培土制水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是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的的方法; 适用于水湿泛滥而导致的水肿胀满的症状 3.佐金平木法: 又称泻肝清肺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气的一种方法,适用肺气清肃于肝火偏盛,影响导致的急躁易怒,咳嗽咳血症状 4.泻南补北法: 又为滋阴降火,泻火补水法,是指泻心火滋肾水,心火偏旺的心肾不交证;适用于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腰膝酸软的症状,总之恢复平衡是,五行相克的根本大法。 1.为什么有人一生气就会胃痛? 答: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即目旺乘土,肝气旺盛,就容易生气,一生气肝旺克制脾胃太过,就会导致胃胀,胃痛,容易拉肚子!那么我们如何治疗呢? 治疗:抑强扶弱 肝气太旺,所以应该抑强,用疏肝的方法,肝脾不足,治疗应该扶弱,用健脾和胃的方法;所以选用疏肝和胃的方法; 比如选择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遥丸等 2.为什么有人越累越睡不着? 因为累,疲劳属于肾虚,肾水不足,则心火容易偏旺,肾水越睡不着,则心火越偏旺,所以越睡不着,这是一个心肾不交证; 心火偏旺,所以需要泻心火,肾水不足所以需要补肾水来恢复平衡;这就是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体现 方药:天王补心丹,或者是酸枣仁汤来进行治疗 下面根据五行的相生原则,治疗原则为: 实则其泻子,虚则补其母 相克的原则:抑强扶弱; 总而言之;运用五行学说,治病的原则就是,恢复平衡;如何根据人体五脏属性,辨证治疗疾病?中医这样说!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用途也是比较多,早已经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医药治病救人, 养生 保健,饮食茶饮等。因此中医还是有它的优势和独到之处的,学习中医了解中医药还是有很多益处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好中医的,首先应该必须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是的!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却时时刻刻指导着临床工作,如果想真正走进中医这所神圣的殿堂,这些就是入口的大门,如果你看着门而不入,或者不相信这就是门,那很难真正成为一个中医,也很难深入了解中医精髓。 在临床中,我们很多医生遇到疾病时,首先想到的是疾病的病理属性,是痰?是瘀?还是湿?有的甚至想到是细菌,还是病毒?其实,属先想到的应该是五行归类,这个疾病应该从哪个脏器入手,源头在什么地方? 中医治病治疗的对象其实不是“病”,而是人,是五脏六腑!明白了这句话,才能够体会到“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在什么地方。今天就浅谈两点,第一就是人体五脏五行属性,第二就是如何运用这些中医五脏理论治疗临床疾病。#长江 健康 计划# # 健康 科普大赛# 肝:肝属木,主疏泄,主藏血,肝藏魂,为谋虑所出,开窍于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 心:心属火,主血脉,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 脾:脾属土,主运化,布津液,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藏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在液为涎。 肺:肺属金,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声为哭,在液为涕。 肾: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声为呻。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与疾病 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人体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一个例子 与头发相关的疾病有不少,比如常见的脱发、头发焦黄、白发等。在寻求治疗时,常常会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没有溯本求源,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其实明白了下面三句话,这一系列病都好办了! 第一句:发为血之余。 第二句:肺主皮毛。 第三句:肾之华在发。 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密切相关,临床中找到了这个大方向,治疗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头发干枯、分叉、早白的患者,通过养血、补肾精,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生发养血胶囊就是代表性的药物,其处方组成为:熟地黄、当归、羌活、木瓜、川芎、白芍、菟丝子、天麻、制何首乌。 其中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为四物汤,是补血代表方;制首乌、菟丝子则是补养肾精佳品;配上羌活、天麻、木瓜祛风除湿,自然适用于斑秃、全秃、头皮发痒、头皮屑多、油脂多与病后、产后脱发了。 对于脂溢性脱发,通过调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句话可能现在无法理解透彻,在后面谈临床的章节,我会专题论述。 第二个例子 口腔溃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中医称为“口疮”,许多医生认为是虚火上炎,建议病人服用“知柏地黄丸”,有效有不效,有些顽固性病例,反复长期发作,患者非常痛苦。 其实在治疗时,如果首先想到“脾开窍于口”,从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湿热、积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舌上生溃疡,则以“心开窍于舌”作为依据,从心的角度论治,就能起到很好效果。 如果口、舌均生疮,则从心、脾两脏入手…… 第三个例子 三四十岁的女性,经常面部长斑,治疗时,有时一时无法辨证,是血虚?气虚?肾虚?肝郁? 有的中医给病人诊断“肝斑”;有的诊断“肾斑”;有的干脆诊断“内分泌失调”,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因为内分泌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几乎所有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都会出现内分泌的异常变化。“内分泌失调”不等于“肝肾阴虚”!下“内分泌失调”的诊断过于笼统! 其实只要我们想想人体的五行属性,记住“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主气,主皮毛”,将面部的疾病归纳为“面”与“皮”的问题,主要从心、肺入手,调理气血,温通血脉,自然就会康复,当然有时候心肺的问题与肝肾也有关系,对于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的患者,在从心肺入手治疗的同时,调理肝肾也是有必要的,但最终别忘了心、肺才是“面部”的老板! 第四个例子 临床中遇到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折延迟愈合等病人时,别忘了“肾主骨”,肾才是这类疾病的源头,所有与骨头有关的疾病,从肾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临床中我们看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牵引的办法可以很快缓解症状,严重者,采用手术的办法可以溶解或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理论上可以治愈,但都很容易复发。因为患者肾虚的状况没有解决,借用患者的话说,“手术后腰不疼了,但还是感到腰部酸软无力”。这样的患者,自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旧病复发。“腰为肾之府”,只要从根本上治疗肾虚,自然可以降低复发率。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理解透了上面讲的人体中的五行属性,学习中医就会很轻松,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一系列疾病,抓五行,就好比撒网时抓住了渔网的拉绳一样。阴阳五行是中医纲领性的东西,这也是学习的捷径,也算是大门吧! 了解了五行属性,对许多疾病的归属就有了认识,但这些认识还比较粗糙,比较肤浅,比如口舌生疮,你知道是“心、脾”的问题了,但为什么心脾会出问题,我们得追求其本,有时候单纯是心脾的问题,但有时候则不是,可能是其他脏器导致的。了解五行属性就好像进了大门,但还得进小门,这样才能曲径通幽,才能慢慢领略到中医的神奇之处!五行生克关系
五行生克的相互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斫折。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 请问五行生克关系有什么用?直接用于生活的例子最好 50分 木能生火,可以做饭,水能克火,火灾水可救火 八字中的五行生克关系? 20分 按楼主所说是从格,喜水木,大运俯管五年,支管五年,。还得看是干主事还是支。另外重要的是不能只看表面五行。生克制化,合伤害刑冲破才重要。大运与流年的关系,年运命的关系。比方大运是水,流年是丑,那就形成岁运丑子合土。那大运的用神水就变成忌神土的。 五行的几种生克关系真弄明白,八字的基本功就有了 一、五行正克(有情之克) 强金得火,方成器皿 旺火得水,方成相济 旺水得土,方成池沼 旺土得木,乃成疏通 旺木得金,方成栋梁 二、五行反克(强敌无制)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 木能克土,土重木折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能克火,火多水热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三、五行悔克(身衰见鬼,无情之克)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 火弱遇水,必为熄灭 水弱遇土,必有淤塞 土衰遇木,必遭倾陷 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四、五行正生(有情之生)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强水得木,方缓其势 强木得火,方化其英 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强土得金,方化其顽 五、五行悔生(无情之生,子旺母衰)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水能生木,木盛水缩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六、五行厌生(众母养娇子,无情之生)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火赖木生,木多火炎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无论是《渊海子平》还是《三命通会》以及《穷通宝鉴》《星平会海》,都称其为“五行生克所喜所害”,其实,它就是五行最简单、最直接、最基本的辩证法,一个八字到手,它内在的五行弄清楚了它们彼此是哪种关系,何愁取用与观运呢。 五行生克的生克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又促进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和抑制的意思。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像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与协调。没有相生就没有相克,没有相克,就没有相生,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和变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而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 请问下五行生克怎么抵消,能举例讲解一下吗,谢谢。 因为那些钱收不回来的,一个公司的 中医五行生克关系 火克金 金生水 水克木 请问这正确吗? 错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我认为第二行“火克金 金生水 水克木” 说的不对,因为后面没有循环了,请大师们给我解释一下 肯定不对啊,水生木,哪有水克木啊,肝为肾之子 五行生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五行胜复规律示意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的实际意义。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 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 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 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1. 控制疾病传变: 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如肝脏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肾之病变,也可以影响到肝: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愈。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阐述疾病传变规律和确定预防性治疗措施。至于能否传变,则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既要掌握疾病在发展传变过程中的生克乘侮关系,藉以根据这种规律及早控制传变和指导治疗,防患于未然,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而辨证施治,切勿把它当作刻板的公式而机械地套用。 2.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
五行的生克乘侮
如何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疾病的转归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发展变化趋向,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内经》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表述的,现在... 论述五行的生克,乘侮,子母相及的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相生前者太盛影响后者为乘,例木盛火旺, 相克后者太盛反压前者为侮,例木盛侮金。 相生前者为母,后者为子。 前者多少变化影响后者为母及子, 后者多少变化影响前者为子及母。 乘侮和子母相及的先后影响顺序判断则较为复杂 生胜乘悔是什么意思 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五行者,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维,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谓有伦。火为太阳,性炎上;水为太阴,性润下;木为少阳,性腾上而无所止;金为少阴,性沉下而有所止;土无常性,视四时所乘,欲使相济得所,勿令太过弗及。 五行生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外界环境各种要素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用五行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五行胜复规律示意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的实际意义。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 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 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 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1. 控制疾病传变: 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如肝脏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如心、肺、脾、肾之病变,也可以影响到肝: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气太过,木旺必克土,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愈。这是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阐述疾病传变规律和确定预防性治疗措施。至于能否传变,则取决于脏腑的机能状态,即五脏虚则传,实则不传。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既要掌握疾病在发展传变过程中的生克乘侮关系,藉以根据这种规律及早控制传变和指导治疗,防患于未然,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而辨证施治,切勿把它当作刻板的公式而机械地套用。 2.确定治则治法: 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 谁能论述一下中医理论与阴阳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 中医中的五行主要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应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一脏损必然会牵连其他,而且此消彼长相互依存。 五行相克五行相生 求顺序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它也是一种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五行的属性: 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 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 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 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它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象。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