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天命我即吉凶,风火家人卦占卜疾病
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
孔子的天命观是对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承认。但孔子在承认的基础上,主张不要过多关注,而把人们的眼光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来,主张尽人事以应“天”事。
风火家人是什么意思?
有可能和你婆婆不和睦。本卦是现在的情况,变卦是将来的情况。没有本卦只有变卦,所以判断不出什么时候结婚,不过过年左右结婚的概率很小了.风火家人卦:主卦离卦,客卦巽卦.男方为主卦为火,女方为客卦为风.不想说太多了,只说最关键的.上九爻.最后一爻,上九爻,此爻是唯一一个不当位的.就是女方.此爻为阳爻,说明女方自主意识比较强,有时候态度会比较强硬.要想破此卦,只要使上九爻当位就可以了,变成上六,即为六爻阳爻变阴爻,就成了水火既济卦.既济亨,小者亨也。如何阳爻变阴爻,就是需要客卦(女方)跟随主卦(一家之主的男方).态度不要强硬,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拿主意.此爻不变,婆媳关系不好,家庭就不和睦,整个家庭就没有多余的心思赚钱,家庭就不富裕.下一代也不会教育好.就会影响三代人.古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和平天下一样重要.古语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说爻客随主卦.祝你未来的家庭和睦.
天命是什么 何谓天命
何谓天命《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这个概念古已有之,很多典籍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怎么去理解它呢?有时候,理解某个概念是件非常费劲的事。也许最初提出概念的人只赋予了它某种含义,但当它流传开以后,很多人将自己的思考加注其中,赋予其新的含义,这无疑扩大了其含义的边界,后人理解起来也就更难了。顾名思义,“天命”即上天的命令。那什么是上天的命令,上天的命令意味着什么呢?就我现在的认知,我认为它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上天的意志,它主宰了世间万物,自然包括了人的命运。《论语》里面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意思是人的生死、富贵与否都取决于天命,不可强求。读《史记》的时候,讲到项羽遭遇十面埋伏,仓皇突围时他不禁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认为自己的失败不能归咎于自己,而在于上天,既然上天这么安排,我也就无力回天了,又何必去渡那乌江呢。由此可见,天命不可违。既如此,对待天命的态度,是要乐天知命,要向孔子的学生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很多人从中得到启示,将“天命”二字当做消极处世的借口,认为人生无需努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因此很容易将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归结于天命而非自责,以致后来完全听之任之,无所欲也无所求。但问题在于,什么才是我们的命呢?个体与个体不同,命运也各所不同。我们无法预知天命,又怎么知道此生是富还是贫,是贵还是贱,是福还是祸?那顺应天命又何从谈起呢?这也许与算命伪学的兴起不无关系。由此可知第一层含义有其不足之处,这也不由得我们继续发问:什么才是天命呢。这就引出了天命的第二层意思,天命即是自然规律、法则。自然规律至广至微,无声无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的万事万物,大到星辰宇宙,小至花草蝼蚁,都存在着自然规律。日出日落、四季轮回、生老病死等现象都是靠着自然规律在运行,生生不息。就如《中庸》所讲“天命之谓性”,朱熹解释:性,即理也。万物化生的时候就被赋予了理,这是天命决定的,是从自然规律中来的。杜甫诗云: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孟子云:食色,性也。不管物性还是人性,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无法改变。即便当今的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观测到了天体运行的轨迹、发现了万有引力、甚至人的基因序列,我们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存在,是谁赋予了它们的存在,这一切的本源又是什么?基于它无法解释,更不可改变的特性,古人把它称之为“天命”。既然如此,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也就只能遵循天命了,故《中庸》讲:率性之谓道。“率”就是遵循的意思,道本意是路,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人由生到死,自有其该行的道路。故应当顺应天命,走该走的道路。然而,我们又有疑虑了。既然天命是客观存在的,是凌驾于我们的意志之上的,我们无论做什么都逃脱不了自然命运,都脱离不了由生到死的人生道路,那说顺应天命又有何意义呢?我努力拼搏是顺应天命,消极处世难道不是顺应天命,不都是在天命之中,在遵循所谓的道吗?至此我们发现,对于“天命”一说,无论是第一种唯心主义的解释,还是第二种唯物主义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滑向了绝望的深渊,容易让人对命运产生消极的情绪。第一种观念里,人类就像被牵线的木偶,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定数,每个个体就像一个数据库,里面记录了你的生死富贵,你的成功失败。第二种观念里,人类就成了旷野中的一粒砂石,一株小草,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的存在就如刍狗一般。上天也不管你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是富是贫,是贵还是贱,你也无法突出你生而为人的高尚,你与尘埃无异。照着样下去,人类必定会走向堕落。而我们的圣人,他们先知先觉,发现了这样的倾向,于是凭借自己的学说救万民于混沌愚昧之中,教大家好好做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青睐有加。这种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人的地位提升到和天、地一样的位置,三者并列为三才,是并列统一的关系,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就是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善于学习,取法于天地,像天地一样生生不息,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成就人道。所以“天命之谓性”中的性就不只是“食”“色”这些动物的本能,而是更高的道德追求,如“仁义礼知信”,如“忠恕”,如“孝”,如“勇”等诸如此类。儒家给人创立了一整套的道德行为准则,包括如何事君、事亲、事朋等理论,就是想告诫人们,人立于天地之间,是自有其道理的,不应自暴自弃,丧失了做人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理论过时了,但其原则永久不变,就是生而为人,要追求品格的完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讲到这里,“天命”的第三层意思也就出来了,它既赋予了人自然的属性,又赐予人生而为人的常理和道德。而所谓乐天知命,意思是讲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去做一位君子。至于生死和富贵,就随其自然,不用刻意去追求。再回到《中庸》第一句:“修道之谓教。”然而人道并非一生下来就能成的,人与人的禀赋不同,接近道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故圣人强调教、强调学,通过教和学,使自身慢慢合乎道的标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了凡四训》是个很好的例子,作者袁了凡讲述,早年有人给他算命,连他几时考中科举、俸禄多少、命里无子、何时归天,都一一告知,过了一些年份,好多事情都一一应验,于是他深信不疑,自此对人生听之任之。后来他遇到一位老者,老者面斥他: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经老者点悟,他开始用心做人,精进学问,多行善事,以至于后来发生的事情与所算的命运完全不同,他不仅老来得子,学问和事业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样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的例子,也许正是“天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求解《周易》——风火家人 巽上离下 问健康(家母)
1.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中风。2.心有郁急,情志不舒所致。3.预后较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_百度...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数。“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受命于天”刻辞的不只一次出现,说明早在殷周时期,天命观就已经在人们的头脑里扎根了。这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对于这里的命,后人注释道:“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死生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即命运是也。命运的观点,在古代源远流长。由夏经商历周,至春秋时,孔子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可见孔门弟子是信奉命运的。孔子进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宋国的桓魑有一次想谋害他,孔子声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同上)!总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富贵贫贱完全与高悬于天的命运有关,绝非尘世碌碌众生的力量所能改变。故孔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儒家祖师爷孔子是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按理说,孔子是个知识渊博的大儒,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怎么就会信起命来呢?原来,他早年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主张,很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到了后来,当他碰了一鼻子灰以后,才深深地省悟到,命运之神竟是如此这般的厉害,然而这时他已是个五十左右的人了。“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从不知命到知命这一思想转化过程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他不仅“知命”,他和他弟子还不遗余力大肆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思想。这里他的说教是,一个人的生死贫富,都是命里早就注定了的,作为一个君子来说,非得知命不可,否则就够不上做“君子修的资格。正因为君子是“知命”的,所以他能安分守己,服从老天爷的安排,但是小人却不这样,他们不肯听从天命,往往冒险强求,希望有幸,意得个好结果。当然,看问题也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孔子袋语》记录孔子的话说:“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我孔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这里,他认为贤和不肖是根据才华来划分的,干和不干是人们自己可以把握的,至于机遇好和不好,是时间的问题(既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而是死还是活,那就只得看老天的旨意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又在后来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篇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就是,没有人叫他干,而他竞干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竞来了,就是命运。同时他还举例说明,尧、舜的儿子都不肖,是因为舜、禹为相的时间太长.所以尧、舜的儿子不有天下;禹的儿子启贤能,而禹为相的时间义短,所以启能得到天下。以上这些,都不是人力所为而自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从理来说,这属于天意,对人来说,这属于命运。天和命。实在是一致的。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年n会善不吉亚粤健'下 尺甘;首而而芒.币会十h.坯地环老.非币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后者是说,天底下人的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命运,只要顺理而行,接着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立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下面。因此,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的正命。这里,孟子虽然认为天命的力量无可抗拒,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应该按照我的仁义而行,不能无缘无故地白白送死。无疑,这对孔子的天命观来说,有着补充的一面。此外,先秦诸子信命的还很多,而以儒家的为最大。天命观经过先秦学者的一阵鼓吹,其时从上到下。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信命的风气一时很盛。早在殷商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们,就已习惯于在每做一件事之前,总要先占卜一下天意如何,是凶是吉?后来,又由于人与天地相应观念的影响,更使得人们普遍认为,整个天下的命运和每个个人的命运,都和天时星象有关。《周礼·春官》记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这是说冯相氏和保章氏,是专管岁时星象,并从而窥探命运从而推测人间吉凶祸祸福的一种职官。命数,这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郭志诚等对数有一段很好的论述:“人为自然界天与地作用的产物,人在天地间生存、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人、天、地及宇宙万物的运动无一不受着一种数的制约。古人认为,对这种数,人们可以通过卜筮等术数手段,得到神的指点和启示,感知和认识它。”数是宇宙本质现象在度上的规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是点和线,也是波和场。它是数字的学问,也是哲学的学问。它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唐代大儒刘禹锡在《天论》中认为数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凡物必有数,由数可以得理,顺乘其势。他说:“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问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倾。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邪 ?”又云:“吾非斯人之徒也。大凡人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可见,数是考察事物的着眼点,通过数的分析,可以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知道了乐天知命,才被称为君子。夫子到五十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战国荀子把“天命”看成是自然的、物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的“天命”概念,具有自然界的运行必然性的含义。而朱熹把“天命”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