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年换算成公园年,天干地支与公元年换算

怎样根据天干地支纪念算出公元纪年?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567891012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1212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怎样根据生成年月日推出干支?

一、快速推算年柱干支法 天干: 1(甲);2(乙);3(丙); 4(丁);5(戊);6(己);7(庚);8(辛); 9(壬);10(癸) 地支: 按1(子);2(丑);3(寅);4(卯); 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 11(戌);12(亥) 推算天干: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3=年干,负数则加10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8=年干 (公式揭密:因为公元3年为癸亥年,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环。公元4年天干是甲,而4-3=1。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的天干为末位数-3+1,再+10转为正数) 推算地支: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数-3)÷12,得余数0-11为年支,负数则加12,0视做12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数-2)÷12,余数-11-0为年支,加12转为正数,0视做12 (公式揭密:类似前述) 另: ⒈公元年末二位数+9=年支(适用于1800—1899 年); ⒉ 公元年末二位数十1=年支(适用于1900—1999 年); ⒊公元年末二位数+5=年支(适用于即2000—2099 年); 说明: 注:年干支是以立春为界,而不是以春节为界的。如1964年阳历2月4日的阴历为十二月二十一,仍为癸卯年;但1964年阳历2月5日的阴历虽为十二月二十二,而此日已立春,宜做甲辰年。 例一:求公元前7的年柱干支:年干=-7+8=1,即甲;年支=(-7-2)÷12=-9,加12转为正数3,即寅。故公元前7年是甲寅年。 例二:求2000年的年柱干支 :年干=末位数0-3=-3,加10=7,即庚。 年支=00+5=5,即辰。 故2000年是庚辰年。 例三:求1999年的年柱干支 :年干=末位数9-3=6,即己;年支=末二位数99+1=100减去8个12后余4,即卯。故1999年是己卯年。 注:我们所说的某个阳历年份对应的阴历干支,是该年大部分时间与其对应,而不是完全重合的。 二、快速推算月柱干支法 ⒈推算天干:年干x2+月数=月干,超过10则减去10的倍数到0-9,0视做10) (公式揭密:由于甲子年的正月是丙寅月,即甲1对应丙3,推算下去,乙丑年的正月是戊寅,即乙2对应戊5,再下去是丙3对应庚7,正好每年正月的天干为年干x2+1) ⒉ 推算地支:阴历月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为寅(从立春当天到惊蛰前一天),二月为卯(从惊蛰当天到清明前天),三月为辰(从清明当天到立夏前一天),四月为巳(从立夏当天到芒种前一在),五月为午(从芒种当天到小暑前一天),六月为未(从小暑当天到立秋前一天),七月为申(从立秋当天到白露前一天),八月为酉(从白露当天到寒露前一天),九月为戌(从寒露当天到立冬前一天),十月为亥(从立冬当天到大雪前一天),十一月为子(从大雪当天到小寒前一天),十二月为丑(从小寒当天到立春前一天)。 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所以我们所说的某个阴历年份对应的干支,是该月大部分时间与其对应,而不是完全重合的。 例一:2008年阳历2月3日的月柱干支:此日阴历为十二月二十七,且还未立春,年干支应算做2007年的干支丁亥 。年干丁4x2+月数12=20,再减10=10,即癸;此日还未立春,地支为丑;故2008年阳历2月3日(阴历十二月二十七)的月柱干支为癸丑。 例二:2008年阳历2月4日的月柱干支:此日阴历虽为十二月二十八,但正好立春,年干支应做2008年的戊子,月数应为1,而不是12。年干戊5x2+月数1=11,再减去10=1,即甲;地支为寅;故2008年阳历2月4日(阴历十二月二十八)的月柱干支为甲寅。 三、快速推算日柱干支法 公元2000年元旦是戊午日,欲求任何一天的日干支,皆可以此天为参考。即计算出欲求当天与2000年元旦相距总天数,假设相距总天数为A。 则公元2000后某天的日干支求算方法如下:(A-5)÷10,取余数0-9即为日干;(A-7)÷12,取余数0-11即为日支;(A-5)÷12,取余数0-11即为日支。 而公元2000前某天的日干支求算方法如下:(A+5)÷10,再用10减去余数0-9即为日支;(A+5)÷12,再用12减去取余数0-11即为日支。

公元年份换算天干地支的方法

文/私话【据资料修改】 一、天干对应数字 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二、地支对应数字 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0三、计算: 1,公元年份-3后除以10得余数可得对应天干。 例:  2023年 (2023-3)/10余数是6,所以得对应天干为 己 。 2,公元年份-3后除以12得余数可得对应地支。 例:  2023年 (2023-3)/12余数为0,所以得对应地支为 亥 。 3,所以得: 公元2023年为己亥年。             ——2023年1月21日

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

【列表对照法】天干:取年份尾数地支:取年份除以12的余数然后对照下面的列表找到对应天干和地支进行组合就得出该年的干支纪年例如:公元184年年号尾数为4,对照天干表可知天干为甲,184/12=15余4,对照地支表可知地支为子,所以,组合起来,公元184年为甲子年。故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领导者以起义该年创作了一个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甲子”指的是起义该年公元184年甲子年。02【数学计算法】天干:(年份-3)/10余数为天干 顺序数地支:(年份-3)/12余数为地支如果哪位朋友不熟悉天干地支顺序,可以对照下表例子: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605-3=602,602/10=60余2,排在第二位对应天干为乙605-3=602,602/12=50余2,排在第二位对应地支为丑所以,公元605年为乙丑年03【数学计算法2】天干:年份除以10的余数,余数-3的差为正,则差即为天干顺序数;余数-3的差为零或负,则差减1即为天干倒数顺序数地支:年份除以12的余数,余数-3的差为正,则差为地支顺序数;余数-3的差为零或负,则差减1为地支倒数顺序数例子: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627/10=62余7,7-3=4,天干排列第四位的是丁627/12=52余3,3-3=0,0-1=-1,地支排列倒数第一位的是亥所以贞观元年627年为丁亥年如果哪位朋友不熟悉天干地支顺序,可以对照下表04【数学计算法3】天干:年份除以10的余数,余数-3的差为正,则差即为天干顺序数;余数-3的差为零或负,则加上10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地支:年份除以12的余数,余数-3的差为正,则差为地支顺序数;余数-3的差为零或负,则加上12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例子: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650/10=65余0 ,0-3=-3, -3+10=7,天干排列第七的是庚650/12=54余2, 2-3=-1 ,-1-1=-2,地支排列倒数第二的是戌所以唐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为庚戌年

天干地支与年份的换算,天干地支的年份

天干地支与年份的换算

干支纪法是谁发明的? 这始终都是一个谜,据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已有六十甲子的使用,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的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天干共有十个(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共有十二个(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计算

一、年干支计算公元后年份的口诀是:

“公元年数先减三,除10余数是天干,基数改用12除,余数便是地支年”。

以2010年为例,年份减3得基数2007,除以10得余数7,对查天干次序(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得”庚“,

再将基数2007除以12得余数为3,再循环对查地支次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得”寅“,

故2010年为庚寅年。(若得0可理解为1之前即12)

喜欢的可以加 ,每天都有精彩。

以上就是与天干地支与年份的换算相关内容,是关于天干地支的分享。看完天干地支的年份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干地支计年与公历计年的换算方法

天干地支纪年为六十年一轮回,就是,六十年后干支纪年开始重复。在古代干支纪年不单独出现,而是跟皇帝的年号同时使用。至于换算,其实简单,干支六十年一轮回,公历往前推或往后推就行了。例如2007年为丁亥年,那么1947年、2067年肯定也是丁亥年了,再往前或往后只需减一个六十年和加一个六十年就是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