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被称为狗,诸葛亮是狗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众将纷纷讨伐,带头的诸葛诞为何被叫作“狗”?
因为他很没有骨气,今天跟着这个人,明天跟着那个人,所以被称作哈巴狗。
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遭军队反对,起兵的一个人为何被称作“狗”?
被称作“狗”的这个人名叫诸葛诞,同诸葛亮一样同属诸葛家族诸葛氏。被称作“狗”并非贬义,而恰恰相反,是褒义。此“狗”乃“功狗”,即为有功的战将。诸葛诞以光复大魏为由带兵起义讨伐司马狗贼,被魏国遗留下来的称为“功狗”,永不忘其对魏国的忠心。
诸葛家族人才辈出,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被称作“卧龙”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长兄为东吴效力,一生追随孙权。诸葛诞这人不为众人所熟知,可是诸葛诞的谋略不比族中的兄长们要差。一个家族中出了三位有名的谋士,却人各有志、各事其主。
诸葛诞本是司马懿的人,可是奈何司马家族凶狠残忍,杀害了夏侯玄祖上三代,大将军王凌也被斩杀,这说明司马家畏惧旁势。而作为镇东大将军庞大权利庞大的诸葛诞肯定就是司马家下一个人选。所以诸葛诞选择起兵造反,公然抵制司马家族。同时也笼络东吴一同抗敌。
诸葛诞有勇有谋,将交战的时间定在了来年开春,由于寿春这个地方春季多雨,司马绍带兵来到淮河时便是淮河水势泛滥之际,这样诸葛诞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借助天势便将司马昭的兵力折损过半。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年的春季偏偏正逢干旱,可真是滴雨不落,天不助诸葛诞,不助寿春,于是诸葛诞便成了第二个夏侯玄。且不论成败,司马家族本就不顺人意失道寡助,诸葛诞奉魏旨讨贼本是得道多助,可是天公不作美。但诸葛诞的美名还是流传于世,“功狗”之称也不是虚名。
诸葛亮兄弟3人,各为其主,为何有人被称龙有人被称狗?
诸葛亮是龙,诸葛瑾是虎,诸葛诞是狗。诸葛诞被称为狗只是相对而言,诸葛亮能力太强,诸葛瑾其次,诸葛诞能力最差兵败被杀。诸葛家族三人都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裔。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诸葛瑾为兄,而诸葛诞是二人的族弟。诸葛亮被称为龙那肯定不用多言了,那诸葛诞为什么能力最差被称为狗呢。诸葛诞,字公休。起初在曹魏的中央尚书省处理政务,担任御史中丞、尚书,和时任散骑侍郎的夏侯玄,中书郎邓飏等人是酒肉朋友,夏侯玄人帅才高,名扬洛阳。明帝曹睿厌恶这伙人名过其实,追求浮华,将夏侯玄贬为羽林监,自然因为夏侯氏和曹氏血浓于水,夏侯玄没有被一撸到底。而诸葛诞等人被免职为平民。明帝驾崩,年幼的曹芳继位,遗诏以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当然大力加强自己的力量,将表弟夏侯玄提拔为中护军,诸葛诞也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独揽大权,将曹爽三族及其党羽全部诛杀,诸葛诞并未受到牵连,依旧守卫淮南,不过好友征西将军夏侯玄被从长安调到洛阳,削掉了兵权,说明诸葛诞和曹爽交情很有限,可能只是朋友的朋友。不久,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并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亲自率军征伐平定,并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司马懿竟然放心让诸葛诞总督和东吴一线大半段的军事指挥。王凌之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主要因为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君权旁落,之后的镇东将军毌丘俭、文钦不满司马师废曹芳而造反,毌丘俭深得明帝曹睿厚恩。很难理解诸葛诞这个头脑发热的人,毌丘俭起兵时候是联络诸葛诞的,但是诸葛诞没同意,诸葛诞当时是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葛诞的回应是“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地和毌丘俭、文钦划开界限,并协助司马师剿灭叛乱。得封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诸葛诞心里忠于魏室是存疑的,态度非常模糊。要是诸葛诞和毌丘俭一块反,成功的概率要大的多,等到只剩下自己时候才反应过来为时晚矣。等到毌丘俭被杀的第二年,诸葛诞镇守寿春,看着昔日好友夏侯玄、邓飏等被杀,同在淮南的同事们王凌、毌丘俭被夷灭三族,诸葛诞愈发感觉不安,自己军权越大越觉得有危险,就怕哪一天司马家的屠刀落在自己头上。诸葛诞阴养死士,以图自保,以增强边境防御为由,提议朝廷向寿春增兵十万,朝廷没有回应,很明显你诸葛诞别有所图,东吴打了淮南几十年都吃不下,哪用的着增兵。司马昭很清楚诸葛诞疑虑不安,早晚都要反不如直接逼反,后世的康熙削吴三桂也是一样的道理,司马昭直接征召诸葛诞来洛阳“升任”司空。诸葛诞看到夏侯玄放弃地盘和军队后的下场是什么,于是集结淮南十几万魏国守军造反,并派儿子诸葛靓向吴国请求支援,魏国在淮南的驻军大多都是北方人,心底里不可能想跟诸葛诞一起造反。寿春城内兵多粮少,能撑一年,司马昭早有准备,亲率诸路军队二十六万征伐。魏军四面合围寿春十个月,诸葛诞不抓紧时间突围,兵多不出战困守孤城,消极等待不靠谱的吴国援军,此时吴国权臣孙綝以朱异为假节大都督,率领三万人援救诸葛诞,朱异连战连败,军备粮草损失殆尽,自己也被孙綝处死。等到粮食快吃完了,魏军围城围的跟铁桶一样,诸葛诞这才想起全力突围,结果死伤惨重,再也无望。诸葛诞更因为与吴国将领文钦以往的嫌隙和对尽释北方人以节省粮食的分歧而杀死文钦,导致其子文鸯和文虎向曹魏投降。司马昭纳降二人,更封为关内侯,并以二人降后的待遇瓦解寿春军民反抗之心,城内无敢动者,诸葛诞眼看城破单骑逃走,为魏军所杀。诸葛诞亦被诛灭三族。称呼诸葛诞为三人中的狗不为过,诸葛诞也算不了曹魏的忠臣,毌丘俭以老弱之兵守卫寿春,集中精锐五六万向西攻破豫州项城,想与前来的司马师魏军主力决战。毌丘俭这个孤胆忠臣传檄州郡,结果无一响应,要是诸葛诞真有一颗赤胆忠心早就一块反了,他呢,直接斩杀使者,并绕后袭取毌丘俭老巢寿春。诸葛诞造反只是怕死,疑惧交加而反,丝毫没有积极的战场主动性,直接闭城死守,决战都不敢,消极坐等不靠谱的吴国援军。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遭反对,起兵的诸葛诞为何被称作狗?
狗在古代没有贬低人的意思,其代表的含义是有功勋的战将,是一种对人的赞赏。三国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知道都是谁吗?
三国时期,诸葛三兄弟,被称之为龙虎狗,其中龙指的当然是卧龙诸葛亮,而虎指的则是江东重臣诸葛瑾,至于狗就比较特别了,指的是曹魏的功狗诸葛诞。
这三兄弟,虽然属于同宗,都是琅琊诸葛氏的同宗兄弟,甚至于诸葛瑾和诸葛亮还是亲兄弟。可是他们却分别投效了三个不同的国家。
01诸葛诞被称为狗,很多人不太理解。
早在汉朝开国之时,刘邦将萧何评为功臣中的第一位,理由很简单,因为萧何是猎人,指挥整场打猎的活动。
那么打猎还需要什么?当然就是狗,那些猛将们都是猎狗,他们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被刘邦称之为功狗。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世说新语》
要么说刘邦这个人文化程度不高呢!夸人能遭到群殴的地步,把萧何称之为猎人也就算了,把那些大将称之为猎狗,这未免也太过分了。
即使后来刘邦在狗前面加了一个功劳的功字,也挽回不了被人群殴、打闷棍的下场。不过我们因此可以得知诸葛诞的这个狗,也就是功狗的意思。
诸葛诞是曹魏集团的大将,当年毋丘俭和文钦在寿春叛变司马师的时候,他们还打算拉诸葛诞一起下水。谁知道诸葛诞一直记着自己跟文钦的仇,所以向司马师举报了这两个人谋反的事实。为此司马师便带兵先后平定了毋丘俭和文钦,在这场战役中诸葛诞功劳最大,所以司马师便将他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军事。此后东吴丞相孙峻前去支援毋丘俭和文钦,结果诸葛诞带兵击败吴军的同时,还斩杀了吴军大将留赞,也因此诸葛诞被封为征东大将军、高平侯。作为曹魏的封疆大吏,诸葛诞显然地位崇高,被称之为功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惜后来他反对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结果兵败被杀。
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遭军队反对,起兵的一个人为何被称作“狗”?
被称作“狗”的这个人名叫诸葛诞,同诸葛亮一样同属诸葛家族诸葛氏。被称作“狗”并非贬义,而恰恰相反,是褒义。此“狗”乃“功狗”,即为有功的战将。诸葛诞以光复大魏为由带兵起义讨伐司马狗贼,被魏国遗留下来的称为“功狗”,永不忘其对魏国的忠心。
诸葛家族人才辈出,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被称作“卧龙”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长兄为东吴效力,一生追随孙权。诸葛诞这人不为众人所熟知,可是诸葛诞的谋略不比族中的兄长们要差。一个家族中出了三位有名的谋士,却人各有志、各事其主。
诸葛诞本是司马懿的人,可是奈何司马家族凶狠残忍,杀害了夏侯玄祖上三代,大将军王凌也被斩杀,这说明司马家畏惧旁势。而作为镇东大将军庞大权利庞大的诸葛诞肯定就是司马家下一个人选。所以诸葛诞选择起兵造反,公然抵制司马家族。同时也笼络东吴一同抗敌。
诸葛诞有勇有谋,将交战的时间定在了来年开春,由于寿春这个地方春季多雨,司马绍带兵来到淮河时便是淮河水势泛滥之际,这样诸葛诞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借助天势便将司马昭的兵力折损过半。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年的春季偏偏正逢干旱,可真是滴雨不落,天不助诸葛诞,不助寿春,于是诸葛诞便成了第二个夏侯玄。且不论成败,司马家族本就不顺人意失道寡助,诸葛诞奉魏旨讨贼本是得道多助,可是天公不作美。但诸葛诞的美名还是流传于世,“功狗”之称也不是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