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养生智慧有哪些,易经中的4
经典里的养生智慧 - 形与神俱,才能真正的健康长寿
养生智慧 | 形与神俱,才能真正的健康长寿" img_height="192" img_width="900" data-src="//imgq8.q578/ef/0503/70962d0b2be9c70a.jpg" src="/a2023/img/data-img.jpg">
通过前面几篇文章,我们已经全面了解了,上古之人,能够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主要原因。
只要做到了这些,自然就可以达成书中所描述的“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养生智慧 | 形与神俱,才能真正的健康长寿" img_height="539" img_width="959" data-src="//imgq8.q578/ef/0503/5b5f5c6ffe016ca9.jpg" src="/a2023/img/data-img.jpg">
《黄帝内经》是在气的层次上写就的,也就是中医是在气的层次上产生的一种医学,这个是中医最大的特点。中西医最大的、本质的区别就是中医认识到气,西医认识到形。
《黄帝内经》说上医守气,下医守形。里面有非常多关于气的描述:气上、气下、气虚、气实、气刚、气柔、气竭、肾气、肺气等,两气相搏、气机逆乱、邪气、风寒暑湿之气,人的五脏六气等等,都是从气的层次来理解人体。
当然它也涉及到形和神,神就是七情,对于形它略而不谈,只是大概说了四肢、百骸、关节、毛发,只是有个名字,没有去深入追究。
中医以气为主,兼顾神形。中国文化不注重形体的深入探讨。
关于神气形,神统气,气化形,最重要的是 神统管气,气化出形来。
养生智慧 | 形与神俱,才能真正的健康长寿" img_height="810" img_width="1080" data-src="//imgq8.q578/ef/0503/bce350eba1a0cd07.jpg" src="/a2023/img/data-img.jpg">
古人,精气神是把形给略了,而我们现在对形非常执著,所以我现在把它拿出来当作一个存在,说形气神,因为精就是气之精微者,精和气合二为一,合为气,精也是气。
神统气,气化精,神在最上面,形在最下面,气在中间。
比如人 一哭气散,一笑气畅,一怒气上,一悲气下 ,这个就是简单的神统气的道理。
神凝则气聚, 因为我们专注某个事情,气就聚在那儿。
神要是涣散了,气也就散了。
气很虚弱的人不会挺直胸板去专注干某件事 ,所以说神统气,关键是神。
七情六欲无非是神之所发,然后是各种气,过度思考,气就聚在中焦不散,久思则气结了,所谓气化形,有气才有形,没有气就没有形。
人先天一点真气,结在胎中,慢慢气化出来,原来都是没有的,慢慢化出形体,长出胳膊,那都是气之所充。
就像气球,里面气有多大,外面形体就有多大,吹出来的。
人长身高长肉都是气充出来的,如果 气不充则肉不盈。
气在那长,形体才会长,气结实,形体才会结实。
养生智慧 | 形与神俱,才能真正的健康长寿" img_height="640" img_width="853" data-src="//imgq8.q578/ef/0503/f3bc44032f643918.jpg" src="/a2023/img/data-img.jpg">
某些病变纤维化, 气长期停留在那,呆滞不化,慢慢就化成形体的纤维化,慢慢地就长瘤子。
刚开始肯定都没有瘤子,气聚在那不散,慢慢地久而成形。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这个意思。
成了形了就不好治了,气长期驻扎在那,成了宿根,开伙做饭了,各种家伙事儿都预备了,慢慢房子也盖起来了,疆域也划出来了,就变成形了。
刚开始人到一个地方,暂住,它没有形,拔腿就走。它在那安营扎寨,就化出形来了,所以人的很多疾病,也都是这样。
养生智慧 | 形与神俱,才能真正的健康长寿" img_height="640" img_width="853" data-src="//imgq8.q578/ef/0503/ee40acb798a0590f.jpg" src="/a2023/img/data-img.jpg">
中医是建立在神气形三界,它都看到了。
形与神俱,身体和神气都存在, 保精全神,就能保证相当高的生存质量。
尽其天年,120岁天给的年岁,能活得很长;度百岁乃去,活了100多岁才走,走得也很安详。
通过一个人最后的走,能看出一生完好的修为 情况,能看得八九不离十。
但还有很多不是这样来看,阴阳相合,走的时候也会很平和,其来时也,其去适也。
来的时候,正好是应时而来,走的时候,正好恰如其分而走。
那么这个生死就是合于阴阳,法于术数,不能是逆死横死暴死,悲伤而死,这个都不好。
道家很讲出生入死,生者出也,死者入也,一出一入,尽显阴阳生杀之本,人这一生就这样来体现。
养生智慧 | 形与神俱,才能真正的健康长寿" img_height="810" img_width="1080" data-src="//imgq8.q578/ef/0503/c2ea8597cd533fdd.jpg" src="/a2023/img/data-img.jpg">
这期间我们要明理护道,本于阴阳,并且切切实实 地用身体来实践。
不要天天说阴阳是外在的道理,是外在的现象去解释,而不运用于自身的修正,那这个就很滑稽了。
不要挣的钱都给别人花,自己不花。
就是学中医也好,做学问也好,一定要做自己的学问,不要给别人做学问。
先从自身去体验,先来个保精全神,能不能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当意念产生的时候,是如何转化?早上睡不醒的时候,如何克制自己?能不能少去几次饭店?通过这些提升自己的修为。
End
周易中的中正是指什么
从下往上数,第二爻为下卦中位,第五爻为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易》例称为“中”。 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征。
中医哲学:《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必备的就是学习中医 养生 之道,来理解中医的理念,那么 养生 之道是什么呢?一般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 养生 有几个方面呢?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窥见一二,总得来说,中医 养生 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食饮有节中医 养生 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 养生 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四大派即指道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佛家 养生 、医家 养生 ,儒家 养生 偏于阳,道家 养生 偏于阴,佛家 养生 偏于讲修心。 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 养生 ,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 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也就是半夜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11点到1点的午时、早上5点到7点的卯时、下午5点到7点的酉时。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 中医 养生 其实蕴含着中国最古老的的智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讲究遵循天道,所以在 养生 的过程中,我们最基本也要做到早睡早起,给五脏六腑一个休养的时机。 运动:不妄作劳“作劳”就是“劳作”、劳动工作,对 养生 而言就是运动,“不妄”就是不要太过分,运动量不要太过分。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尽量不要做太多无氧运动,要多做有氧运动。 无氧运动是指人体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这种运动强度太高、运动量过大,肌肉酸痛,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精疲力尽。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锻炼。 现在人生活普遍不 健康 ,身体锻炼也较少,所以在 养生 时,也要适当的配合运动的锻炼,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精神:形与神俱中医药生讲究的是精气神的状态,中华文化的符号象征——太极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精气神三者交合、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 养生 最根本的要求还是会回到神与精、气的和谐交融,保持一种生生不息、生机活泼的状态。 在学习中医入门的时候,《黄帝内经》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研究的一部中医经典,而其中所蕴含的 养生 智慧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去使用的,中医博大精深,我们不仅仅要发扬传承,更要脚踏实地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会了中医。《周易》里面的“当位”“得中”“中正”是什么意思
类似问题很多人都冲过的。《周易》有六十四卦,卦有阴阳,每卦有六爻,对应有六个爻位,亦有阴阳,即从下向上阳、阴、阳、阴、阳、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以《乾》卦为例:《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阳爻居阳位,谓之当位,亦谓之得正.二、五两爻处于上下两卦的中间,谓之得中.如果既得正,又得中,谓之中正.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同时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构建四季养生的框架,旨在通过经典古籍养生著作指导人们如何按照四季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调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四季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内讲到,春天的时候,人体气血是从体内向外走的,整个自然界万物都处在生发的时候,在这个春季一定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就是天黑了以后你就睡觉了,早上早点起来,春季如晚上能早一点睡,将会有助阴气的避藏,因为这时体内的气血往外走,这个时候应当早一点睡觉。“广步于庭”就是说经常到外面走走路、散散步,接触一下大自然万物的生发之气利于身心,在情志上,因为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中医说五脏里面肝起到重要的作用,肝起到什么作用呢,肝有抒发的作用,它可以让你的气血往外走,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大家记住春天一定不要郁闷,因为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影响,所以春天最好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别郁闷,这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法。
夏天的时候人特别容易上火,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都相对不足,所以遇见点事儿有容易发火,所以一定要记住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尽量少发脾气,因为你本来气血就在外面了,你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心脏就不泵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春夏秋冬的中医养生,中医是很有道理的,它讲夏天的时候应该注意要晚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天的时候你可以晚点睡,早点起,可以睡得少一点,哪怕你中午再补点觉都可以,我说的晚不是无限度的晚,就是晚上11点以前你得睡觉,早上五六点钟你就起来,就是跟着太阳走,跟这个自然的规律有助于你的阳气向外生发。
秋天的时候要早卧早起,这时候气血正好从外面向里面收,大家知道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晚上阳气归于内了,那么如果你能早卧早起,那么你的气血就符合这个气血往里逐渐储藏的这么一种状态,而且秋天的时候由于万物都凋零了,这时候既有非常美的秋天的景色,也有一个什么感觉呢,秋天容易产生非常悲哀的情绪,别老伤感,过悲就会伤肺。
到冬天的时候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阳出来了您再起来,一定要跟着太阳走,因为冬天的时候整个的天气是一种天地都在避藏中,我们刚才讲了植物所有的营养都在根部,如果你过早的起来锻炼,你的毛孔就要开放了,毛孔的开放不利于你精气的储藏,所以冬天的锻炼一定等著太阳,就叫做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的时候是避藏的时候,在人的情志中要非常注意别害怕,如果天天在惊恐害怕中生活,不利于肾气的内藏。
另外我劝大家有两个季节非常值得注意,一个就是冬至,一个就是夏至,冬至和夏至这两个时间,在一年里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冬至大家知道第一个特点就是太阳到了最南边了,最冷的时候,第二个特点就是阳气开始出生了,所以大家说冬至亦阳生,夏至太阳到了北回归线,到了最热的时候,这时候太阳开始向回走的时候,既是最热的时候,也是阴气开始生的时候,所以一年里面只有冬至和夏至这两个季节是最值得注意的,尤其是中老年人,大家如果仔细注意的话,冬至和夏至都是收人的时候。
四季养生第1期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①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⑥,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⑦。
【注释】
①伤寒:是外感性热病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伤寒,是由于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的伤寒是指由于感受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②两感:指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如太阳和少阴两经同时感邪。
③不得卧:阳明受邪,经气壅滞,影响到腑,使胃不安和,所以不得卧。
④未入于脏:人体的经脉,阳经属腑,阴经连于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还在肌表,未及于三阴。
⑤烦满而囊缩:指烦闷、阴囊抽缩。足厥阴经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厥阴受病就会感到烦满而囊缩。
⑥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的意思。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吃肉则不能消化,多吃则消化不完,食物与热相线搏结,容易复发。
⑦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因为出汗,暑邪就能随汗出而解,如果此时止汗只能让暑邪郁于体内,所以不应当止汗。
【译文】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是何缘故,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胁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执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泄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像这样的病,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黄帝说: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泄,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症,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乾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像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阳明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