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正直,属虎的和属牛的相配吗婚姻

《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体验了诸葛亮什么样的品格?

挥泪,表现了诸葛亮的后悔不该派马谡为主将,再加上马谡是他的好友马良的弟弟,可以看出诸葛亮多纠结斩字是不得不斩马谡要不然没有办法在军中立信,在《三国演义》小说中,蜀国在诸葛亮带领下,经过六出祁山,国力、将领伤亡很大,大敌当前,折杀大将,是兵家大忌。

诸葛亮命人将马谡拖下去斩首

按照军纪,马谡当斩,是杀是留,的确两难诀择,同时马谡也是葛亮的手下爱将,诸葛亮也深知马谡华而不实、自负的致命缺点,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衡量再三,还是决定杀掉马谡。其实,杀不杀马谡,蜀国在综合国力、、经济上与魏国相比,终将被魏国所灭,诸葛亮尚在,只是维持危局而已,诸葛亮五丈原已死,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下面让我们谈一谈诸葛亮的品质。

诸葛亮心中痛苦,不由自主哭了

忠诚度

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后一身追随,戎马一生,献谋献策,即使在刘备最低谷的时候,帮助刘备过江促使孙刘联军,共拒曹操!使得刘备在面对不可一世的曹操,不仅仅保存了实力,还争取了更多的地盘,更使得刘备在日后建立蜀汉政权争得了决定性的一个反派为胜的机会!在刘备取得川蜀,荆州,汉中地区政权后,白帝城托孤,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日夜不忘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和初心!

知恩图报,事必躬亲

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更是事必躬亲,大到对外军事指挥,中到蜀汉政权巩固,小到屯粮养兵,基本上都是一手抓,时刻不忘先帝托孤重任,直到秋风五丈原,一段人人掉泪的历史画面,说诸葛亮是累死的一点都不为过!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穷极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形象

赏罚分明

在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抓的方面很多,从农业生产到六出祁山,著名的“挥泪斩马谡”,要知道马谡是诸葛亮亦师亦友的得意门生,有过必罚,含泪斩了马谡!

诸葛亮鞠躬尽瘁

在蜀汉末期,人才匮乏,马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诸葛亮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如同自己孩子一般,但是军令如山,无规矩成方圆,不正法不足以得人。

为何诸葛亮要执意北伐,还拒绝了曹丕的招降书信?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智圣,诸葛亮一生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但也留下了很多难解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关羽刘备接连遭遇战败之后,本就弱小的蜀国更加虚弱不堪,诸葛亮北伐却为何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

从220到228的不到10年时间内,先是关羽战死,蜀国丢失荆州,随后刘备战败,损失大量精锐……在这种情况下再发动战争,蜀汉国力根本难以承受,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为何从228到234年,诸葛亮接连发动了7次北伐?

鲜为人知的是,223年诸葛亮的一篇雄文,早已亲口给了六出祁山、不停北伐(三国演义中是六次北伐,但正史中是7次北伐)的答案。

公元223年,遭遇夷陵之战惨败的刘备,最终在白帝城驾鹤仙去,刘禅继位,蜀汉主少国疑。曹魏政权获悉,可谓是欣喜若狂,群臣纷纷向曹丕祝贺,曹丕也浮想联翩。

原因很简单,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孙权上表臣服曹魏(孙权害怕刘备,求和不成只能联合曹魏),这让曹丕飘飘然。曹操一辈子没能让东吴折服,曹丕刚称帝不久,孙权就臣服了,这不是说明天下一统指日可待吗?

在曹丕看来,蜀国没了刘备、关羽、张飞、庞统、法正等这些人,已经江河日下国将不国了。因此,曹丕有两个目的,一是劝说蜀国去除帝号,一是劝降诸葛亮等。蜀国去除帝号,选择臣服魏国,诸葛亮等再投降的话,那么曹丕声望将超过曹操,未来平定蜀国也不在话下。

正因如此,司空王朗写信给许靖,让他劝说蜀国去除帝号,所谓“事受命之大魏”。除了许靖,收到曹魏信件最多的是诸葛亮,频繁收到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人信件,目的除了劝说去除帝号,还有劝降之意。

《诸葛亮集》:是岁(刘备去世当年),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写信给诸葛亮的魏国官员,主要分为三类人:一是天下名仕,二是蜀汉旧识,比如陈群就曾是刘备下属,三是亲人劝说,史书上没说诸葛璋是什么人,但从名字上看,两人应该有亲戚关系。可以说,曹丕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诸葛亮的全方位游说或施压。

面对这些游说信件,诸葛亮本想不予理会,但考虑到写信之人的身份,又不能不理会。而且,刘备刚死,蜀国人心不稳,刘禅继位,诸葛亮是托孤大臣,又存在主少国疑的问题,因此诸葛亮觉得有必要写一封信,表明蜀国和自己的立场,驳斥魏国不轨之心,坚定蜀国人心。

在这一情形之下,诸葛亮写了一篇叫《正议》的雄文,不仅鞭挞了魏国的建议,明确拒绝了招降,而且还说出了诸葛亮后来为何一再北伐的真相。

文中,诸葛亮把曹魏比着残暴不仁的项羽,即便曹魏目前无事,但必然会给子孙带来无穷祸患。今天劝我投降之人,就如同当年劝说王莽篡汉之人,最后却被王莽逼死。

诸葛亮驳斥的大义凛然、气势恢宏,但曹魏实力强大,诸葛亮准备如何对付的呢?

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馀万於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国家)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

诸葛亮表达的核心是“以正道伐淫邪,胜败不在人数”,为此举了刘秀取得昆阳之战胜利,曹操惨败于汉中之战,损兵折将不算,还让自己因此而死。

《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四海,况以数十万之师,据正道而临有罪,有可得而干拟者哉。

这句话就更进一步了,《军诫》中说:“如果一万名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因此,黄帝率领几万人,都平定了天下,而如今蜀国有几十万人马,还是“替天行道,讨伐有罪”之人,还有谁能与蜀国匹敌?

《正议》写作有其背景,但却也展现了诸葛亮的认知和志向。

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并不是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保住权力的北伐”、“以攻代守,只为保住蜀国”、“诸葛亮好战”之类传统腹黑理由,而是诸葛亮坚信北伐一定会取得胜利,原因就在于蜀国有兵几十万,所谓“万人必死,横行天下,况且蜀国几十万人”,而且认为这是吊民伐罪、讨伐逆贼的必胜正义战争。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什么

谁能帮我找到诸葛亮写过的《正议》的内容。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戒)〔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刑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逼於元祸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馀万於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方)〔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纂。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四海)〔海内〕,况以数十万之师,据正道而临有罪,有可得而(千)〔干〕拟者哉!○《蜀志》本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的意思

“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的意思是: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处理政事)公平正直。这句话出自《贞观政要》卷5 ,原文是: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 大意是: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要一辈子呆在南中边地了’。“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什么不当曹操的军师?

在三国的动荡时期中,曹操称得上是一代枭雄。虽然在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的趋势形成之后,曹操占据了一方,并且是实力最大的。但是回顾这一路走来,曹操确实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虽然在年轻的时候和袁绍这些人经常厮混在一起,但到了后期,曹操却凭借着众人的力量打下了一片江山。在当时,诸葛亮也是不可多得的谋士,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曾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也拼其一生,都在为刘氏帝王鞠躬尽瘁。按道理说像曹操这种惜才如命的人,得知了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之后,势必会想尽办法收归诸葛亮,可为何诸葛亮一直未能得到曹操重用呢?

其一,步入仕途时机不符

诸葛亮从小的时候就跟随叔父一起生活,虽然到了成年之后,诸葛瑾曾经推举他去东吴做官,但诸葛亮打心底里看不起孙权,所以一直都没出山。直到公元207年的时候,曹操已经成为了实力最为强盛的一个诸侯。在当时,不仅吞并了河北四州地区,并且还有训练有素的水军,为了不断的扩张领土,曹操便开始南下去攻打荆州。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而诸葛亮正是被刘备的此番举动所感动,所以在当时就留下了《隆中对》,并且成为了刘备身边的军师。然而在这个时候,曹操所率领的千军万马还在宛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还完全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诸葛亮这一号人物。

其二,曹操所以靠的是士族

此时的曹操,手底下也有一帮人。虽然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没有什么威望,也完全没有什么名气所依靠的,就是陈留地区的那些富商。但后来曹操得到帮助的人,所依靠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些河北的士族以及中原地区的士族。比如说荀彧、陈群、钟繇等。

直到公元201~203年的时候,曹操和袁潭以及袁尚展开对峙的时候,在最开始的时候,袁家两兄弟也呈现出了不合,袁潭派出了辛毗,想要联合曹操,从而把袁尚头顶上的霸主头衔夺回来,但是辛毗接触了曹操之后,却发现曹操所率领的部队确实是比较能打,也就在这个时候辛毗率领着背后的很多士族加入到了曹操的阵营。就在这时,曹操所率领的集团内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划分。辛毗、司马懿这些人也才开始把自己的范围划分清楚。相比起来这些人而言都是名门望族,而诸葛亮在当时只是一介平头百姓罢了,所以曹操自然而然不会重视。

结语

倘若诸葛亮在20年前被曹操所发现,可能曹操在当时也会拼命的去请诸葛亮出山。倘若诸葛亮跟随着曹操去打天下,在谋略等方面甚至比司马懿还要厉害。可这样的如果是不存在的,刘备在当时渴望的是能人,而诸葛亮所渴望的就是一个明君,这才在当时一拍即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