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谈易经天人合一,从易经的角度谈对天人合一的认识

为何《易经》说天人合一,却不说地人合一或者天地人合一?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名词,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知道,最起码都听说过,但却又说不清楚其具体含义。似乎是一个怎么说都对,但不管怎么说都好像不全面、不准确的命题。千百年来,无数人就此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观点,儒释道也分别形成和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最终却又聚讼不绝,形不成一个能够被公认的定论。

在一些很普通景观上,都石刻着“天人合一”,可见其普及度之高,事实上,“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有些终极概念性质的哲学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流长,作为其最基本的命题,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这就恰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所云:“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深邃的天际,浩瀚的宇宙,古人和我们并不懂“天人合一”,有人认为出自董仲舒,就是所谓的糊弄皇帝的“天人感应”的基本原理。不管有没有道理,但确实深刻影响了强大的汉朝,一直到程朱理学的出现,“天人感应”才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事实上,“天人合一”的最早来源应该是出自《易经》。

《易传·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则更简洁直白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所以,“天人合一”,应该是“天地人合一”的简称。

什么是易经的天人合一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就每个生命体而言,首先应该发挥乾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否则个人以致社会的生机就会窒息。从《易经》的卦理来看,64卦都要以乾卦为主卦,384爻都要以飞龙为主爻,各卦自身也只能以一爻为主。而如果要系统宏观来考察易理,那么在母系体系中,子系统里的飞龙,只不过是更大母系统里主卦爻的一个配角,一个“利见大人”的下属。所以,不论是在易理卦象中,还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要知道,唱主角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都是在唱配角。如果人人都要唱主角,不唱配角,岂不是天下大乱、万事无成了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养坤德,培养自己敢当配角,当好配角的高尚品德,是为人做事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坤卦代表地、代表阴、代表柔顺、代表母。。。。。。《易经》系辞上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系辞里面谈到的尊卑,是与时代分不开的。《易经》成书与古代,在中国的古代重男轻女,社会上等级制度森严,不像今天的社会人人平等,讲究民主。因此,出现了尊卑之分。乾卦为天,古人崇信天是最大的,所以称皇帝位真命天子,是奉天之命来领导众人的。是权力的象征,古人以乾卦代表权利与男人及力量、尊贵的象征,前面说了古代重男轻女,男人是尊贵权力的象征,而女人在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以卑贱为主。所以古人称妻子为“贱内”,这与当时封建制度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浅析“天人合一”系列之二:古代天文历法中的“天人合一”

前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的“天人合一”的内涵。第一个方面:从《易经》的哲学理论层面,粗略的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本质上就是易学中【乾坤二卦】和【坎离二卦】之间关系的反映。道教中返本归真的修道之学,其核心基本都是运用此理论,使得人体内“坎离相交”及“心肾相交”,也就是“水火既济”,从而达到返回先天纯阳的乾卦之体。乾卦象征天道,道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最彻底的“天人合一”(当然,以上全是从纯理论上进行陈述,国内还是有一些相关学者深入研究过相关课题,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先生就著有《丹道仙术入门》一书)。第二个方面:我们主要从古代医学理论宝典《黄帝内经》中摘抄了一些内容,作为第一点理论的佐证,并让朋友们从感性的角度对“天人合一”有一个初步的认知。那么,本文作为前文的继篇,我将继续从古代知识体系的各方面来列举相关例证,以作为“天人合一”理论在古代深入广泛影响的一种证明,相信也有利于朋友们从更宽阔的视角来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 首先要强调一下,把“天人合一”理念发挥到最极致的,就是上文中讲的道家了,最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真人境地。儒家有没有,也有! 宋代易学大家邵子在《皇极经世*观物篇》中对圣人的一段描述:“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时事者焉。” 这一段文字读起来有“顶天立地”之感吧?!哈哈,有就对了,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最终境地,美不美?这就是大美(*-*)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下面咱们所要涉及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古代的例证中,基本没有比这些更加彻底和真切的“合一”了。 好了,话不多说,正文开启: “天人合一”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的应用。这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我只要说一个词,相信朋友们立刻就会恍然大悟:“哦,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呀!”哪个词呢?四个字:“夜观天象”。吼吼,酷不酷?!不过要想夜观天象,是要具备丰富的古代天文知识的,一般都是在钦天监(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部门)里面任职的主要官员才有能力和有资格来观天象,并且发表看法。俗语有言:“狗瞅星星”,就是说没有相关天文知识,那就啥都看不懂。。。。。。这方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被后人奉为传奇人物的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的太史令:李淳风(想更进一步了解的朋友可以百度关于李淳风的介绍)。古代天文知识体系,可以作为初步入门了解的就有《天文大象赋》,《丹元子步天歌》等 。其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天上的星辰的布局排列以及星体的明晦变化与地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君臣个人状态相联系,是“天人合一”内涵在治国安邦中一种体现和应用。要强调的是,观天象之学在古代可不是闹着玩的,是人们严肃认真对待的一门学问 。在《史记》八书之一的《天官》中就有相关内容的记载。而在《后汉书*严光传》中有一段比较有趣的记载:“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翻译过来就是严光和汉光武帝刘秀是老相识,严光和刘秀见面后聊得太开心了,晚上就睡在一起,睡着后严光把脚给搭到了光武帝刘秀的腹部,谁知到了第二天,朝廷中主管观天象的太史就上奏皇帝刘秀,说昨天晚上他夜观天象,发现有 “客星”(其实就是严光)侵犯了“御坐”(即古代的“帝星”,这里指皇帝刘秀),刘秀听后就笑着说,没有啥大事,就是我和老朋友严光在一块睡觉了而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故事的出处是正史《后汉书》,也就说明人们对待这种事情是严肃认真的。第二就是这个故事(【故事】:“故”者,古也,所以故事意思就是过去的事情,而并非瞎编乱造的意思)中的内容就体现了古代天文中的“天人合一”的内涵。当然,类似的事情在古代典籍中记录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以上是聊了古代“天文”,下面咱们聊一下古代历法。古代历法其实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天时和地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年四季的时间节点,成为古代农人把握农业生产时间节点的重要参考。如果牵强联系一点的话,那就是古代帝王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节点,需要通过一些仪式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也就是古代帝王的祭祀制度。例如“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举行的圜丘祭天,就是继承了古代郊祀制度的一种国家礼仪。"这句话为什么要带引号?因为这里面有三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体会古代“天人合一”理念很重要。哪三个呢?就是这三个词:1.“冬至日”;2.圜丘;3.郊祀。咱们先说“冬至日”,为什么选择在冬至日来进行祭天活动呢? 因为在古代历法中,冬至日是天地间一阳复生之时,也就是涵养天地万物的这种普惠性的正能量开始苏醒了 ,用古人的视角来看,就是“天”准备生发万物了,而帝王是掌管天下的“天子”,所以需要向上级汇报一下相关工作,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平安祥和。第二个知识点,就是圜丘了,圜丘的知识点就体现在其建筑结构中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里面有所简述,我是门外汉,就不再班门弄斧了。最后一个就是“郊祀”,这是古代“天人合一”理念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帝王礼仪,属于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要小看儒家哦,儒家也是有很大的格局滴。当然,后来儒家发展中越来越小气,最后就小气到有些死板了。 古代历法本质上是把握“天时”变化规律的一种深奥的学问。历代开创基业的帝王大多会重修历法,其原因有二:一是朝代更替,则代表了天象有变,天象变则天时亦变,天时有变则历法必当重修。 其二就是历法在使用中会出现偏差,如本来推算有“月食”,但却没有发生之类,那么这种情况下也要修定历法。例如前面提到的唐代传奇人物李淳风就编定过唐代历法之一:《麟德历》。 天文立方方面就写到这里吧,下次接着写。这次是:“谈天”,下次咱们“说地”哈,然后还会聊一下古代数学呀,文字呀,还有古人眼中的一些植物和天上星宿之间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和转发啊,你们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啦(看起来像是客套话,其实学过文章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最真诚朴实的语言啦。。。)(*-*)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释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是《周易》的精髓?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在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 宏观事物和微观事物的性质是不同的,这就反映为他们的质能时空系统的数理模型不同。所谓质能时空系统就是事物质能时空的转化关系系统。 宏微观质能时空系统的统一就是(根据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质能时空系统的转化关系)他们的数理模型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天人的各自系统可以有统一的数理模型。或者说天人构成的系统有数理模型。 而这个天人合一的数理模型可以由《易经》给出,或者《易经》的数理模型可以发展为天人合一系统的数理模型。 所谓数理模型我将其分为两块: 一块是模式。 另一块是模数。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其中的万有引力常数就是模数,而半径和质量所构成的关系式就是模式。 那么,模式中的数据是可以变化的,而模数是常数,是不变的。 还有如光速、布朗克常数等都是模数的性质。其实10进制也可以作为一种模数。 那么《易经》的数理模型就要给出天人系统的数理模型的模式和模数。而术数学和象数学研究的正是这个问题。所谓有卦爻就有象数。所谓“大衍之数五十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第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易经》数理模型如对应相同物质,其模式相同;如对应相同精神,其模数相同。 就质能时空系统的数理模型而言,模式就是质能时空构成的关系式,模数就是质能时空转化的当量。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释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