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狮子的由来,眼睛跳的24小时预兆表算命爱网
僵狮子的名词解释
“马角”是指马灯活动中扮演推纸扎马角色的扮演者,黄陂话角念“jue”三声。“将军”指的是马灯的中扮演三国,杨家将,隋唐等英雄将军的角色,尤其以关老爷为代表,后指年纪较大,经验丰富的马角“马刀”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外形仿制,斩妖除魔的武器。“神剑”具体名字不一,也是降妖除魔的。“双鞭”秦琼门神的武器。“神棍”也是降妖的武器,也可能是马刀在不是神智清楚的马角,或者将军手中挥舞过于不安全,才采用去掉刀身的方法。“请神”又叫“请马角”,“上马”是马灯中道士请神灵附于马灯表演者身上,使马灯队伍具有战魔驱疫的神力,马角请下之后,力大无比,速度非凡,现在演化成老将军带新手请神的一个必要过程。“祭香案”上庙之前必须全村人去指定香案前,上香,焚蜡烛,放鞭炮烟花祈求狮子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当日零点即可开始,越早上香,越吉利,越有福气。“狮子”一般分为2种,独头狮,一般是纸和竹篾糊成,因为黄陂大多数村庄都是姓氏不同的人汇集而成,只用一个狮子头作为一个集体的代表,狮头重约20-25斤双头狮子,也叫北狮子头,雌雄一对,红色为雄,绿色为雌,这类双头狮子,一般是木质结构,而且为上乘木料,狮头重30多斤,一般马角,玩30-50分钟基本就体力耗尽。“打旗”是马灯文化里面,随将军出征一般都有各自的旗号,现在头旗一般都是村子的名字“齐天大圣”一般是村子有老将军的舞狮马角才能打的旗,但是奇怪的是,这样的老将军都喝酒,一般请神上身,非喝酒不可,你拿水骗他,他喝下去不是酒,铁定喷你一脸水,不给酒,就不走,很好玩“趴香案”是说新的马角在老马角的指领,下趴在香案上,敲打锣鼓,香木熏,请求神灵附身“下马”请附身的神灵离开马角的身体,让人清醒的方法,很简单,把马角的狮子或者马刀从手中抢过,扶住让他仰面,一般几分钟即可清醒“摆香案”又叫“吃香案”,狮子会去每家每户上门吃香案,户主需要像祭香案那样上香,焚蜡烛,放鞭炮烟花,放得越久越多,代表户主,赚得的钱越多,来年运气更好“游街”又叫“游灯”,一般晚上,绕着村子走,去周边的村子吃香案“打灯笼”是马灯文化的特色,现在从芜湖的灯笼依旧可看到和黄陂灯笼的相同之处这个是小孩子的最爱,因为在狮子挨家挨户吃香案的时候,进去每家,打灯笼的小孩都可以得到一些零食或者零钱,一家没有多少,但是一晚下来,就有几十家,收获颇丰哦“狮子秀蜡”这个源自苗族舞狮的习俗,在地面放上8根红色的香蜡,让狮子用嘴巴弄熄蜡烛,也有在几张搭建桌子秀蜡的,具体源自什么活动不清楚“头人”村子会按一定次序排出,轮到谁做舞狮活动的领头人,负责计划和安排各项事宜,以免发生不愉快“香油钱”每年舞狮之前,每家每户按意愿捐钱给村子里的头人作为舞狮活动的费用“开光”由头人用写有符咒的黄纸和酒祭祀,让马角或者舞狮物品具有驱邪的作用“起灯”是指每次开始舞狮活动之前,提醒村子里的人来参加“醒狮”这个不是南方的醒狮表演,是指一天的活动结束,将狮子头暂时祭祀在头人家中“打家伙式”也叫“打锣鼓家宴”锣、腰鼓、大钹、小钹,镲,很有节奏,大多数时候不是腰鼓,而是放在地上的大鼓,很有震撼力“提福灯,喊号子”继承与湘西苗家,狮子挨家挨户拜年送福。在吃香案的时候,有一个喊号子的,一般是四六句式的吉祥话,跟随喊号人,一起敲打锣鼓,狮子也跟着一起想左右摆头“摇花船”又叫“划船”,继承苗家,上门娶亲的花船。一般由当年结婚的新婚夫妇来,男人做划夫,夫家的长者来做喊号者,新娘做船中的美女,这个确实对新娘来说很累,但是会给这对夫妻带来好运“上庙”打头旗在最前面走带路,接着就是舞狮和人群,一边闹一边人群涌向庙会,庙宇一般建在由老先生或者风水师指定的风水宝地之上,祭祀各路神仙,这个是来自苗家舞狮见神就拜的原则,小孩最喜欢上庙,庙上有很多小吃摊,卖零食的“恭尾”或者叫做“供尾”舞狮一般2人一组,在后面的那个人就叫做恭尾的“上土地庙”舞狮队伍带领全村人去本村的土地庙上香供奉,祈求来年好收成“送灯”继承苗家过火盆和送灵,还有马灯的部分习俗。在舞狮活动的最后一天,村里的人得将一切不干净,旧年的东西,扔进火堆烧掉,把霉气,病鬼,不幸烧掉,祈求来年好运“跳火堆”在送灯之前,人们会堆起稻草燃烧,狮子需要在火堆来回跳几次,全村人轮流跳火堆烧掉旧年不幸
孝感、黄陂一带的僵狮子到底是怎么会事?
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尤其以武汉黄陂的僵狮子最为有名。 僵狮子在黄孝的各个村庄的活动都风格各异,一般都是以湾(村的组成单位)为单位,举行独立的游狮活动。游狮之前,数个壮年男性赤身祼背(现在提倡文明,黄陂很多湾的僵狮子都穿黄、红马褂)跪在“头人”(当年玩狮子牵头的人)家堂屋里,头緾红巾,然后四周锣鼓齐敲,鞭炮轰鸣,搞得满屋硝烟弥漫,持续十余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只见头缠红巾者猛然立起,不住抖动,口中念念有词,好象自称自已是刚下凡的某神,接连会僵下几个“马脚”(也有的村叫“将军”),于是游狮活动开始。在游狮过程中,僵下的马脚们一直跟着狮子,好似神仙,他们半赤着背,抖动着,丝毫没有俱冷的感觉,有时停下耍几下木棍刀剑之类,有时手捧着鞭炮炸,毫无惧色。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2182179.htm
盘点黄陂舞狮子的来历,黄陂舞狮子的由来历史
舞狮子 ,是民间一种很常见的风俗,南方大多数在两广和江浙一带比较常见,北方在河南河北比较盛行。对于舞狮子的来历,各个地方的说法都不一样,因此很难做到一致。 黄陂潘黄村素有正月十三起花灯的传统,而各湾的僵狮子、舞龙灯等一直要玩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据介绍,元宵节流行于黄陂、孝感两地的僵狮子,是全国独有的民俗。 每年春节期间,散居在各地的黄陂人回到家乡,参与、观看跳僵狮子这种一年一度的乡村狂欢,还有不少武汉城区的市民慕名而来。 黄陂区文联副主席、非遗专家组成员刘建新说,在黄陂农村,流行着月半大于年的俗语。黄陂人把过月半比过年看得还重要,不论平时有多忙,外出打工者一定要回来看僵狮子表演,祈求风调雨顺、多子多孙,保佑湾村的生活太平。 僵狮子文化起源于唐代,为了延存僵狮子的精神文化遗产,从2013年春节开始,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用3年时间跟踪记录武汉市黄陂区潘黄村的跳僵狮子这一民俗活动,真实地记录并还原这一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化遗存,制作了一部40分钟的人文纪录片。 相信大家看完了上面的内容,对黄陂舞狮子的由来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舞狮子只是电视剧里的一个镜头,可是对于黄陂人来说,这是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风俗。孝感、黄陂一带的僵狮子到底是怎么会事?
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尤其以武汉黄陂的僵狮子最为有名。 僵狮子在黄孝的各个村庄的活动都风格各异,一般都是以湾(村的组成单位)为单位,举行独立的游狮活动。游狮之前,数个壮年男性赤身祼背(现在提倡文明,黄陂很多湾的僵狮子都穿黄、红马褂)跪在“头人”(当年玩狮子牵头的人)家堂屋里,头緾红巾,然后四周锣鼓齐敲,鞭炮轰鸣,搞得满屋硝烟弥漫,持续十余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只见头缠红巾者猛然立起,不住抖动,口中念念有词,好象自称自已是刚下凡的某神,接连会僵下几个“马脚”(也有的村叫“将军”),于是游狮活动开始。在游狮过程中,僵下的马脚们一直跟着狮子,好似神仙,他们半赤着背,抖动着,丝毫没有俱冷的感觉,有时停下耍几下木棍刀剑之类,有时手捧着鞭炮炸,毫无惧色。僵狮子的玩法
1:将狮子也称“将军狮子”,舞狮者叫“将军”或“马脚”,中国的其他地方的舞狮一般都是俗称的“醒狮子”。将狮子很特别,他们的跳跃在很多人看来仿佛是在打太极,“将狮子”即“马脚”在香熏过后,处于半清醒状态,仿如天上神灵附体,于是舞狮者就变得非凡起来,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别是十五的夜灯最热闹最精彩,“将狮子”不仅会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还会叼咬燃烧的蜡烛,从煮开的柴油里拿取吉祥物等等;很多人还亲眼看过“将狮子”把鞭炮绑在赤裸的上身,一边跳跃翻腾,一边让鞭炮在身上绕着炸响,事后,身上不见一点伤痕;还有人见到“将狮子”用嘴撕开装神水的瓷碗,还咯吱咯吱地嚼碎了吞进肚子里去;狮子还会到每家每户去游玩,每家的当家人都会拿出烟花和爆竹迎狮,然后旁边有个长老说灯彩以图吉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故热闹非凡,这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绝对看不到的特有景观,是湖北农村(以黄陂为主)独特的文化遗产。“将狮子”在黄陂的各个村庄的活动都风格各异,一般都是以湾(村的组成单位)为单位,举行独立的游狮活动。游狮之前,数个壮年男性赤身祼背(当今社会提倡文明,黄陂很多湾的“将狮子”都穿黄、红马褂)跪在“头人”(当年玩狮子牵头的人)家堂屋里,头缠红巾,焚烧黄表纸,用燃烧的檀香木熏,然后四周锣鼓齐敲,鞭炮轰鸣,搞得满屋硝烟弥漫,持续十余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只见头缠红巾者猛然立起,双眼迷离,不住抖动,口中还念念有词,好象自称自已是刚下凡的某神,更有甚者还会口吐白沫,浑身抽搐。这样会接连僵下几个“马脚”,然后游狮活动开始。游狮的过程也是一个为村子祈福的过程,“马脚”们舞动着木棍、舞动着狮子,边走边抖动着,在“麻衣”和“神棍”的带领下,围着村子的地界转,有些仪式里面,舞狮的队伍还会去“上庙”,并每家每户游走祈福。仪式完成以后,僵狮子的人还需要被及时唤醒,一般僵下来的人是不会自己清醒的,如果不唤醒,可以不知疲倦的僵几天几夜,但是,如果不唤醒僵狮子的人,清醒之后则可能力竭而亡。所以,僵的时间绝对不能太长,大概四五个小时是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就是说在全身上下剧烈颤动跳动五个小时的巨大运动量的情况,僵狮子的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时间超长,醒来后容易猝死。 :2:以下内容仅为个人知道的事情,也是以我所在的村子来说的,所以部分地区存在差异。说明:“湾”即自然湾,是村一级组织的下属单位。正文:玩灯,将狮子。玩灯是黄陂农村的一种类似于祭祀的行为,是我们黄陂农村最独特,最具代表性,唯一与众不同的习俗。就是舞龙舞狮,不过和普通以娱乐建身为目的的舞龙舞狮不一样,加入了“神”的元素。我们这里的人把玩灯当作敬神的一种方式,一年举办一次,也并不是每年都办,要看当时人们的热情程度和湾里的实际情况,玩灯基本没有女人参加的份,只有缝制龙衣的时候才有女人参加的份。将狮子就是舞狮不过我们这里的狮子会用狮子头砸人。玩灯人员表头人:由六人组成,主要负责玩灯期间的集资,管理,和应对习俗的要求等……舞龙成员:由24人组成,舞龙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只有龙头或龙尾才会由力气大或有声望或有钱人来舞,舞龙成员可以说是习俗的核心,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举旗手:人数是不确定的,大概是12人,举旗手在玩灯的最前方走,是由10岁至15岁的少年组成的,旗的大小不同,所以按照个人能力来选择拿的旗子,旗子一般高10米,举旗手在玩灯中起着带头作用。“将狮子”成员:由四人组成(共二只),狮头方由人将狮头顶着玩耍,另外舞狮头的人要求30以上的人,身体健康,体力好。狮身方由人弯腰躲在狮袍里玩耍,舞狮身的人一般是年轻人。狮子分为公,母二只,狮子是习俗的主角,出场时间比龙灯多一倍,所以“将狮子”的成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举龙珠手:由1人组成,主要在打圈,上庙,吃香案,出行(通俗名称:游行)在举旗手后面/龙灯前面行走,举龙珠手一般由30岁以上的人来举,在玩灯中起着领头作用。神棍手:由1人组成,和舞狮手一样,不过舞狮手舞的是狮子头,而神棍手舞的是棍子。说彩人:由2至3人组成。负责说彩词,说彩人要求35岁以上,说彩人一般要反复的练习后才能胜任,彩词一般是恭贺的,说彩词是玩灯的特色之一(彩词的说法如:锣鼓打得闹腾腾哎,龙灯狮子齐敬神啊,敬得神来神保佑哎,一年四季好收成啊。[部分])一般说彩在玩灯玩得正欢的时候进行,说彩一般说3至15分钟,说彩的时候,说彩人每说一句彩词就要敲三下锣鼓,当最后一句就回到普通,如:锣鼓打得闹腾腾哎,咚咚咚,龙灯狮子齐敬神啊,咚咚咚,敬得神来神保佑哎,咚咚咚,一年四季好收成啊,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敲“大家练”的人:由7人组成,人员不定,一般由长辈来敲,“大家练”是玩灯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更是玩灯中制造声音的主力军,敲大家炼的人很辛苦,因为要出大力气,而且不能停,一直要从开始敲到结束,一般3至6小时,敲大家炼的人在行走的时候走在举旗手后&举龙珠手前。敲叫板(也叫小家练)的人:一般由8人组成,敲叫板的人一般由年轻人胜任,敲叫板的人在行走的时候在揣香案的后面&狮子的前面。举灯叉的人:由8人组成,在行走的时候举灯叉没有什么用,只是提高人气和好看,但在赛(晒)灯的时候灯叉有支撑龙头和龙尾的作用,以防倒地。举灯叉的人在大家炼的后面&举龙珠的前面。揣香案的人:由1人组成,主要负责行走和吃香案的时候揣着香案走,一般由中年人胜任。看灯人:人数不确定,包括了全湾的:老人,女人,小孩,亲戚,和外湾人。玩灯用品表龙灯:1,龙头:龙头是由一根高4米直径为4厘米的棒子作为主体再加竹片扎成,外面由彩纸粘成,有龙冠,口中含珠。整个龙头高约4.5米,宽约1.5米,重约35斤。2,龙身:龙身是由22个灯篓(灯篓是由一个用竹片扎成的椭圆体再加上一根棒子制成的东西)为主体,由两层龙衣(白衣和彩衣)作为包裹组成,每个灯篓之间的距离为2米。整个龙身长约48米,宽约30厘米。3,龙尾:龙尾和龙头的组成差不多,不过小一点,还有,最尾端是用稻草编成的。整个龙尾高约2.5米,宽约1米重约12斤。狮子1,狮头:狮头由树脂材料制成,外面由油漆刷成。狮子头上有九个突起(俗称:九个包)狮子的耳朵由弹簧和一小块三角形树脂材料制成,周围有用塑料丝制成的须,狮子的口也一样,只不过可以上下活动,狮子的眼睛上的眼皮可以动。狮头高约50厘米,宽约70厘米。2,狮身:狮身和龙身是一样的,也是由两层布组成的,里料是白色的,面料的是刺绣上去的龙凤,很漂亮。狮身长约3米,宽约70厘米。旗子:由一根竹杆上面套一面彩旗制成,旗子有大有小,越大越重越高也就越漂亮。大家炼:大家炼打的节奏是“三三七”例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必须要重复循环地敲。大家炼中有很多乐器,包括以下全部:1,大鼓大鼓是玩灯中最必不可少的乐器,配有一根木棒,一般用于玩灯的鼓有3种规格,大,中,小,其高度是:45、40、35厘米,其直径是:2.8、2.0、1.0米。其制作都是一样,两面用牛皮做鼓皮,然后再用木块做鼓身,再用铁钉钉牢,行走的时候由两人用扁担挑着走,边走边敲,不行走的时候则放在地上敲,每次使用数量:1。2,大锣大锣是玩灯中最响的一种乐器,大锣是用红铜制成,呈青色,每个锣上面都有两个眼子,用绳子系在上面,以便于行走和敲打,大锣重约8斤,直径约30厘米。配有一根木棒,敲的时候用右手提着,左手敲打,每次使用数量:2。3,大铗子(简称:金钹)大铗子是很独特的一种乐器,由黄铜制成,两个圆圈,里面的圆圈突起,外面的扁平,里面的圆圈有一个孔,用于穿绳子,使用时把绳子绕在手指上双手各拿一个,然后通过双手的合并产生出声音,每次使用数量:4(两人)。叫板(又称:小家炼)叫板的节奏很复杂,用文字表达不出来。1,小铗子,和大铗子是一样的,不过就是小点,使用数量:4(两人)。2,小鼓,和大鼓是一样的,不过就是小点,使用数量:1。3,小锣,和大锣是一样的,不过就是小点,不过小锣是用黄铜做的,所以呈金黄色使用数量:2(两人)。4,滴洞滴洞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与锣类似,但比锣小很多,直径只有15厘米,和我们用的饭盒里的盖子一样,使用时右手拿滴洞往天上丢,然后用左手拿着短棒在滴洞在空中的一瞬间敲击,重复循环地敲,使用难度很大,使用数量:1。灯笼灯笼是每次玩灯的必需品,专门发给0至14岁的小孩,以前发的是纸灯笼,现在都是用电池的塑料灯笼,用来给小孩玩灯时候打着玩的,很花俏,每次使用数量:不定。手电筒:手电筒是玩灯中的辅助工具,发给每个参入玩灯的人,有大有小,大的发给主要人员,启到夜晚的照明作用。红“红”就是一块红布,到了十二家家户户都会买来“红”然后叫人用毛笔在上面写恭贺的词语,然后等第二天上庙的时候搭在龙头上,有着寄托祝福之意。香案香案是由一个木制的长方形的盘子(盘子长约50厘米,宽约25厘米)加上一只香炉(香炉大小不定)使用时将檀香木放在香炉内点燃,不能点着,使他冒烟,再由人端着。玩灯的流程:初六:开始开会,集资和选举下一届的头人。初七:开始开放锣鼓和购买所有坏了的东西和香腊纸钱等。初八:开始购买狮头和装饰。初九:开始做好准备工作。初十:请来龙头和龙尾和整理龙衣和灯篓。十一:开始正式赛(晒)灯。十二:上午赛(晒)灯和准备搭红,下午8点开始试将。十三:上午6点30分开始准备上庙和搭红,上午9点开始上庙,白天开始赛(晒)灯,下午玩灯,晚上开始吃香案,半夜开始吃灯酒。十四:上午8点开始玩灯,白天开始赛(晒)灯,下午玩灯,晚上开始吃香案,半夜开始吃灯酒。十五:上午8点开始玩灯,白天开始赛(晒)灯,下午玩灯,晚上开始吃香案,11点左右开始化灯,半夜开始吃灯酒。十六:收捡龙衣狮衣,乐器,玩灯结束。每到一年的农历正月初六就由“头人”开始叫全湾人开会,决定玩不玩灯,和选举下一届的头人,随后开始集资(也叫收灯钱),然后初七开始开放锣鼓,平时锣鼓等是不开放的,只有在特别的事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用,用后就由头人收捡起来。所以到玩灯的时候就要把所有的锣鼓都开放,小孩们也可以敲着玩了。之后就去购买玩灯的所需物品。到了初八就开始购买狮子头,狮子头到湾里之后就点一圈鞭炮,然后放在桌上,再由长辈装饰,包括:用红布装饰,连接狮衣,系上铜铃铛。初九就安装路灯,是由湾里人自己安。然后做好准备工作。初十上午就到别的湾的去拿龙灯头和龙尾,刚进入湾的的时候就要放一圈鞭炮,然后用灯叉把龙头龙尾固定好,然后再把灯篓全部排好,再由女人们把里料(白衣)和面料(彩衣)缝上,然后开始非正式的赛(晒)灯,夜晚可能会非正式的将狮子。十一:上午开始正式的赛(晒)灯,下午就开始发放各种物品,包括:灯笼,饮料,烟酒等………夜晚可能会非正式的将狮子。十二:上午开始写红,写红是由湾里的有文化的人来写,就是用毛笔在红布上面写恭贺的词,写完之后就各自拿回家。白天赛(晒)灯,下午6点半左右开始试将。试将(试将和普通的将狮子基本一样,只不过是第一次,所以才叫“试将”):“下马”仪式先用大家炼敲一会,把看灯的人都召集来,等看灯的人都来了之后,再由穿着一身红布的舞狮人站到“神”(神,也叫菩萨,是每个湾的守护神,但也不是每个湾里都有,只有少数的湾才有神,没有神的湾里玩灯的狮子叫醒狮子,有神的湾里玩灯的狮子叫将狮子。)的面前先点香点蜡,再点燃一张黄纸用双手拿着向神鞠三下躬,然后再用点燃着的黄纸在身体周围绕,从头到脚,然后嘴巴就开始颤抖(直到醒将,颤抖才会停止),似乎失去了意识,然后将黄纸扔在地上,身体左摇右晃一下,再把狮子拿着一顶就下马了,然后顶狮身的人也顶起来。(有时候会有1,2,3人同时下马。神棍的也要下马,也和舞狮人的下马一样,只不过拿的是棍子)“将狮子”和舞狮是一样的,不过很有仪式感,有时还会有打斗戏,将狮子时候的舞狮的人和神棍不会说话,狮子会根据锣鼓节奏的感觉来和节奏同步、节奏快,紧,狮子就玩得快,玩得精彩 。节奏慢,狮子就玩得慢,迟钝。在“神”的面前玩一会再就在龙灯头面前玩。清头人玩到了一定的时候狮子就将手抻出来做出 “六”的手势,意思就是要六个头人来下跪,然后六个头人站成一排站在狮子的面前,向狮子下跪磕三下头,狮子也下跪向头人磕三下头。说彩到了一定的时候锣鼓就会停,然后狮子就会向神跪下,然后由说彩人说彩词,直到说完狮子才能起来。平均玩灯每一个小时要说2至4次彩。醒将到最后不玩的时候锣鼓停止,再由长辈把狮子头从舞狮人头上摘下,放在桌上,并拿一张黄纸盖在舞狮人脸上,用手在上面揉十秒钟,然后把纸拿开,过一会嘴巴停止颤抖,就醒将了,醒了的舞狮人就和普通人一样,随后所有的人全部离开,试将结束。十三:上午6点30分将龙身换成彩衣,再把腊鱼,腊肉,等贡品放在龙头前面的桌上,再用泥巴弄成三个立方体(一大二小)用于插香和蜡,放在桌上,点燃大香大蜡插在立方体上,再由头人在湾里边敲锣边走,提醒人们起床搭红上庙。过一会就开始敲大家炼,然后湾里人就陆陆续续地前来敬神。湾里人敬神:由每一户的当家男性带来:香,蜡,一圈鞭炮,红,贡品(可带可不带)。先点蜡,再点香,点燃香之后要用双手拿着向龙头鞠躬才能插在立方体上。然后向龙头磕三个头,随后再由家人磕,磕完之后点燃鞭炮,然后再把红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再就回家吃饭。然后8点左右开始将狮子,程序和试将一样,只不过全部都在龙头面前玩,在此就不重复了。 8点40分左右开始清举灯手。清举灯手:由狮子从龙头处走到龙尾处;当走到有人的位置时狮子就会向举灯手鞠三下躬,举灯手也要向狮子鞠三下躬,随后要走到下一个举灯手的位置。当狮子走到空缺的位置的时候就停在那里不走,直到头人叫来举灯手才会到下个举灯手的位置。当狮子走到有人,但非正规的举灯手的位置的时候就要用狮子头砸他,把他撵走,(此行为用湾话来说就是:狮子挖人),然后就停在那里不走,直到头人叫来举灯手才会到下个举灯手的位置。清完举灯手之后就说一下彩,9点出发,出发的时候鞭炮,烟花,锣鼓齐鸣。打转:但上庙之前先要围绕着湾子打二个圈,里圈大概400米,外圈大概700米。由于打转时行走的道路很窄所以四十几个人(没算看灯的人)只能走成一排。打转排序:1举旗手2敲大家炼的人3举灯叉手4举龙珠手5龙灯6端香案的人7狮子8敲叫板的人。(此排序不仅适用“打转”,而适用玩灯中所有的出行排序。)打转之后再去上庙,说起来是上庙,只不过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因为所谓的“庙”是在很早以前修建的,现在早已经成为了一块平地了。那个庙大概距离我们的湾里有1.5公里左右,到达目的地之后就在那里玩一下,放鞭炮,舞龙,说二下彩词就回来。大概停留30分钟左右,回来的时候不能直接到湾里,也要先“打转”到湾里之后先要放一圈鞭炮,然后把龙灯固定好,再就玩一下说一下彩词就醒将(该仪式和试将时的一样,在此就不重复了),然后把东西都收捡起来,所有的人也回家了。然后白天就赛(晒)灯,下午开始分配吃灯酒的名额和吃的人家,每个家庭派出一个年满16周岁的男人,没有上限,而且可以正常生活能力才可以。分配采取抓揪的方式,将提供酒宴(酒宴的提供来自于湾里的人家,基本上每家都免费提供酒宴)的人家的户主的名字写在抓揪用的纸上,如有人抓到了某家户主的名字,那今晚就到他家去吃酒宴。再就等下午6点半左右开始“下马”将狮子(该仪式和试将时的一样,在此就不重复了)将到8点左右就把龙衣面料脱去,换成白色的龙衣(又称:白节灯)之后就“清举灯的人”(该仪式和上庙时的一样,在此就不重复了)再把龙头龙尾里面插上点燃的大蜡,把每一个普通的灯蒌里面绑一只手电筒,清完之后说二下彩,之后就去“打转”(该仪式和上庙时的一样,在此就不重复了)打转之后就开始“吃香案”吃香案:吃香案就是在每户(如果说连在一起的房子就可以几户合并成一户,可以不弄,我们湾里的有80%的门户要吃香案)的门口放一张大桌子,上面点上香和蜡,然后鞭炮烟花(按照人的富有程度,有钱的就多买,没钱的就少买点,烟花可以不买,但鞭炮一定要有)都要准备好,然后举旗手,大家炼,举龙龙珠手,龙灯,端香案的人,狮子,叫板,按照顺序来到门口,然后将鞭炮,烟花点燃,再由当家男人拿着点燃着的黄纸向狮子和龙灯鞠躬,狮子也向他鞠躬。随后龙灯在门前转小圈圈,然后龙灯排成一排,狮子也跪下。开始说彩词,说的时候龙灯继续舞,狮子就在旁边跪着。说完彩词后龙灯狮子向桌子上的香案鞠三个躬,表示感谢。随后到下家去吃。十三,十四,十五晚上大概有28场左右吃香案仪式,每晚大概进行8场。等把当晚的香案全部吃完后就回到白天赛(晒)灯的位置,把龙灯固定好,再将一下狮子就开始“跳狮子”跳狮子跳狮子可以说是狮子的“独角戏”因为没有龙灯出场,跳狮子和吃香案类似但其概念不一样,跳狮子采用的是一户一玩的方式,在湾里的每一户家庭玩,不能几户合并成一户玩,跳狮子在全湾的使用率达到了99%。在狮子来到之前,来狮子的家庭要做好准备,把屋里收拾干净,然后在桌上点燃香蜡,把鞭炮放在地上摆着(跳狮子需要很多鞭炮,因为跳狮子的时候要一直放鞭炮,不能停),烟花有就拿出去准备着,在客厅(黄陂农村话:陶屋)的两侧放好板凳,等待敲叫板的人来坐。随后敲叫板的人先来,在客厅里敲,然后主人也要发烟,发饮料,大概敲10分钟左右等上一家跳完,然后敲叫板的人到下一家去敲,然后端香案的人端着香案到客厅来,狮子也紧跟着,把香案放在客厅的桌上,随后敲大家炼的人来到门口敲着,狮子来到门前,再由当家男人点燃一张黄纸,在门内,左三圈,右三圈地绕,再用双手拿着黄纸向狮子鞠三下躬,狮子也要向他鞠躬,然后用黄纸点燃一小串鞭炮来迎接狮子,(如果说此家今年有人去世了的话狮子就要三进三退,就是进入客厅,退回门口,进入客厅,退回门口,进入客厅,退回门口,重复三次之后再向死者的遗像或灵位鞠躬。)然后狮子正式进入客厅,在客厅舞狮,然后在客厅里转圈,随后就开始说彩词,狮子在客厅的中间跪着,说彩的时候狮子不能起来,还会时不时的用嘴巴拱一下屁股,说彩之后狮子起来在客厅里舞一下就向主人鞠三下躬,主人也要跪着向狮子磕三下头。接着狮子再到下家去,叫板也到第三家去,如此循环,直到把今夜需要跳狮子的人家都跳完之后才能回到赛(晒)灯的地方。回到赛(晒)灯的地方之后,就将一会狮子,说一下彩就醒将,收捡东西,然后所有人都闪了,再就是吃灯酒。吃灯酒吃灯酒是完全免费的,为的是付个热闹和吉祥,大概在11点左右,玩灯结束后就开始吃灯酒,按照下午分配好的名额,吃酒人到抓中的人家的家里去免费吃酒宴,吃完之后各回各家。十四:十四的活动和十三差不多只不过不上庙,也是:上午:下马,将狮子,打转,玩龙灯狮子,醒将。下午:赛(晒)灯。晚上:下马,将狮子,打转,吃香案,将狮子,跳狮子,醒将,吃灯酒。就是这些了,由于以上内容和前面写的相同,在些就不重复了。十五:十五和十四的活动一样,只不过多了个“化灯”的仪式。在此就只介绍化灯仪式。化灯:化灯是在晚上跳狮子结束后的仪式,大概是在12点左右。1,龙灯围圈:跳完狮子后,来到赛(晒)灯的地方,将一会之后龙灯狮子就来到一块空地,龙灯就围成一个大圈,由举灯手扶着龙灯。2,嗅蜡:先由人在圈的中间插五根点燃着的蜡烛,插成十字形,然后狮子在那里跳来跳去,随后狮子来到一根蜡的旁边,用狮子的嘴巴把蜡吞掉,舞狮人再把蜡吃掉,要连续吃掉五根。3,正式化灯:嗅蜡之后,在中间用稻草铺一个草堆,将去年的龙头和龙尾以及狮子头,放在草堆上,然后狮子跪下,说彩词。4,送灯:说完彩词后就点火燃烧草堆和龙灯,然后狮子在火堆上跳,随后在场的人陆续来向火堆处磕头,表示敬意。过一会大家炼停止敲打,狮子醒将,把龙灯放在湾里自建的庙里,所有的人走开,开始吃灯酒。十六:上午由头人来将龙衣,狮衣取下,收捡好,再把值钱的乐器放在头人的家中保管,玩灯正式结束。备注:有时会存在一些事件,由于太和法律上的约束等等原因,小编就不写了。
元宵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