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是什么字,辟邪镇宅四字

“辟邪”和“辟邪论”的“辟”的读音是什么?

辟,有两个读音,分别念[ pì ]、[ bì ]。

组词“辟邪”时应念[ bì ],“辟邪论”时则念[ pì ]。

仓颉造字故事

仓颉造字故事

仓颉造字故事1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八个人:仓颉、重耳、虞舜、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李煜。仓颉是黄帝时代的造字圣人;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吕光则是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高洋是北齐建立者;鱼俱罗相传是击杀猛将李元霸隋朝名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文学家;项羽则是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史称“龙颜四目”, “声有睿德”(见《论衡》,《吕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绩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这个人类“秘密武器”的创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龙亦 潜藏”,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创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神,他的故乡陕西白水县人民至今崇呼为“仓圣”,留下了永久的纪念。白水人民对仓颉的信仰,已经融 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敬惜字纸。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字纸是带有仓颉圣灵的神物。一小片字纸,不管多么破烂无用,绝 不乱扔,也不用来揩擦污物,而是收藏起来,装入干净的瓷瓮之中。等积累多了,于晴天无风之日,洗净手脸,取出来携到荒郊野外,焚香叩头,点火化焚,用净物 将灰包裹,埋于地下,或弃灰与河水中,名为“清水祭”,取意万古长流。谁要不这么办,那就成了对仓圣不尊的造孽行为,人人都会指责。严重者,全族对其惩 罚。小孩因不懂而有违此忌时,家长一面大加教训,同时又忙烧香叩头许愿求仓圣爷饶恕。敬惜字纸对学生要求更严。学生于每早上学前必要洗净手脸,脏手不能摸 书提笔。推及学校,每校都有化纸炉,化掉的纸灰必埋于净土之中。直到现在,儿童上学时必须洗净手脸。

入学拜圣。在白水,孩子到了上学念书的年龄,父母给孩子洗净手脸,穿上新衣长袍,戴顶礼帽,持 香纸贡物,到仓颉庙内给仓圣爷烧香,祈求仓圣爷保佑,让孩子读书长进,步步高升。之后,大人带孩子到寝殿东廊的神碑(仓圣碑),抱孩子用手抚摸碑顶。据 说,这样日后便能心能手巧,读书时过目不忘,写的字龙飞凤舞。读书人不论何时进庙,都要到碑上磨一磨手,谷雨庙会时尤其。此碑于1971年运往西安碑林,光滑的顶端即是白水人手磨的结果。

枕书辟邪。字能辟邪除病,这是过去白水人的普遍说法。认为谁要中了邪魔,就让枕书睡觉,说是邪 魔害怕字书,用以驱除,病就会好。推而广之,枕头上绣字,就成了一种风俗。尤其是结婚用的枕头,字绣得如何,成了人们对新媳妇手艺品评的一个内容。现在的 年轻人虽不信枕书辟邪之说,却对枕头上的绣字仍很讲究。

写字治病。仓圣庙内有两棵古柏,从仓颉座像向外看,好象两个卫士,左叫“青龙柏”右叫“白虎柏”。据说这青龙白虎,忠于职守,曾杀败过无数邪魔的来犯。因此,附近的人们一旦身上起了“风疹”或者患了什么病,就在前心写上“青龙”,后心写上“白虎”,借此除邪治病。此习流传陕西各地,至今仍广泛的保留。

吃住不忘仓圣。白水人早晚喜欢喝红豆稀饭,认为这种习惯来源于仓颉。据说仓颉特别爱喝这种稀 饭,他在深沟造字时,母亲早晚给他送这种饭。有一次,他正在吃饭时猛然想起一个字的造法,想着想着,竟把吃饭忘了,饭洒了一地。红豆落地后,变成了红色礓 石。名叫红豆礓。这就是白水洛河以北仓颉家乡和仓圣庙附近为什么会有红色礓石的来历,也是白水人对吃红豆稀饭的一 种解释。

白水洛河以北的人喜欢住窑洞。窑洞冬暖夏凉,省料省钱。但由于习惯,即使有了大房,也不愿住,只是放置杂物。姑娘找对象,讲究谁家有砖窑面子的一院庄子。住窑窑洞的讲究,据说也是从仓圣爷当年传先来的。有些后生晚辈在外跑了几年,回到家里想盖房子改变住宿条件,老辈人便坚持阻拦,说是仓圣爷留下的传统,谁也不能忘本去改变它。

儿童礼俗及其他崇敬禁忌。孩子周岁,“抓岁”习俗各地皆有。白水独有仓圣相联系,届时,家长备好书、笔、刀等物。书名“仓颉书”,刀名“将军剑”。等宾客到齐入席,抱孩子取玩三样东西。孩子若先抓到书,预兆长大后文运畅盛,若先抓到笔,预兆长大后知书达礼,若先抓到刀,预兆将成为武将,若一次抓到两样,谓为奇才。

仓圣庙内的仓颉塑像,泥胎粉身,面丰体大,四目灵光,慈善祥和,身着百样树叶缀成的衣裳,古朴 典雅,乡民谓为“百叶衣”。见衣思古,缅怀仓圣当年创业的艰难。村妇仿此,生下孩子,向百家求碎布,连缀缝成“百家衣”,等孩子百天穿在身上,以示仓颉遗 风。祈求仓圣保佑,长大成器,为百家办事出力。

仓颉造字故事2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保存下去。”

仓颉造字故事3

在很古的时候,民间还没有字。传说仓颉能够造象形字,这与他贤慧的媳妇有关。他媳妇是个狐狸精,聪明伶俐,对什么事都细心。

那时,人们都白天行围打猎,可他媳妇说:“白天鸟雀都能飞呀。下晚鸟雀不飞。”狐狸精好夜行,下晚悄悄一抓,就抓了不少鸟雀,一时吃不了,就养着;又挖些陷井,抓些猪、牛、羊,一时吃不了,就养着;就这么人们才有了家畜和家禽。直到现在,狐狸和黄鼠狼还回来和人们要小鸡吃,那是人家留下来的嘛。

一来二去时间长了,他家养的畜、禽也多了。左邻右舍的有时候就来借,仓颉心粗,他媳妇心细,借头牛就在兽皮卜画个象牛的记号,借只雀画个鸟,借一个画一个,借两个画两个。

这天,有人来借只鸡。他媳妇一寻思,这鸟画上了,这鸡怎么画呢?就在鸟旁边又添上点儿,变成了鸡。

这时候,正赶上轩辕大帝发出诏令,谁能把世上的事物用什么办法记下来。就让他当史官。

仓颉回到家和媳妇叨咕这件事,指着兽皮上的鸡问:

“这是什么?”

“这不是鸡嘛,鸟字旁。”

“那个呢?”

“那不个马嘛,四条腿。”

“那个呢?”

“那个是牛,这个是羊。”

仓颉也是个聪明人,一看有门道,就琢磨来琢磨去,造了一些象形字,送给了轩辕大帝。

轩辕大帝一看,说:“很好。”就让天下人都来造字。字越造越多,民间才开始有了文字。

仓颉造字故事4

黄帝任命仓颉(cānɡ xié)去当管理仓库和圈里牲口的官。

上任之后,仓颉就傻眼了,怪不得别人不愿来当这个官呢,这么多的牲口,这样一堆又一堆的豆子、麦子,凭着十个手指加十个脚趾,如何能记得完呀?

仓颉是个智商特别高的人,他很快想出了办法。他用颜色不同的绳子打圈圈,再往圈里面放贝壳或石子的方法来记数,这可用作加法,如某只羊被宰送去烹饪(pēnɡ rèn),则从代表羊的那种绳圈里拿掉一个贝壳,这便是减法了。

一天,仓颉正在考虑问题,一个神仙老汉从空中降下,并向仓颉招手。

仓颉身不由己就跟着他到了大山里,神仙老汉指了指地上的一行脚印,让他辨认。仓颉打过猎,一下就认出这是豹子的脚印。

神仙老汉又让他认黑瞎(xiā)子大狗熊的脚印。

这也难不倒仓颉,他又答对了。

神仙老汉笑了,用手指了指他的脑袋,然后突然腾身飞走了。

“对呀,对呀,动物的脚印是不同的,各种物体也是不相同的呀,我就从这里入手吧!”仓颉突然就有了灵感。

他入迷一样观察天地间各种物体,并把它们都画了出来。然后他苦思冥想,造出许多具有一定意义的特别符号,他称这些符号为字。这些符号可以代表某物,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又可以变成新的字。

仓颉把他的研究向黄帝做了详细的汇报,并将一些符号画出来,示意给黄帝看。黄帝也是一个极聪慧的人物,当即他便认出了好几个符号来了。

黄帝大喜,认为这种字的发明意义十分重大。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仓颉创造的象形字得到了应用推广。

仓颉造字故事5

一、仓颉造字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用祖传结绳记事的老办法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没法辨认了。

有一次,黄帝要和炎帝谈判,命仓颉整理炎帝几年来侵境杀民的史实。仓颉在记史的库房里泡了几天,泡得头昏脑胀,耳鸣目眩,谈判时仍然出了差错。民族的尊严受到损伤,他本人也遭到黄帝的指责。

这件事,使仓颉受到很大的刺激。他决心搞出一种符号,让大众都能用符号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他苦思苦想,把肠子拧了九十九个过,也没能想出条明路来。母亲劝他到大众中开阔眼界,妻子送他上了阳关大道。他跑了九九八十一个村落,翻了七七四十九座大山,涉过了八八六十四条河流,拜访了九百九十九个善思会道的人。脸跑瘦了,腿跑肿了,汗水淌干了,头脑开窍了。他回到家乡阳武村,躲进村西沟内,着手整理从大众中采访的素材,创造代表世间万事万物的各种符号。为了不受外界干扰,他不让亲朋知晓,不让妻子近身,连吃饭也不回家。饭由母亲来送,但是,他对母亲也有个规定,饭送到沟畔,摇铃打招呼,他听到铃声自己来接,不让母亲到他的住处来看。就这样,一个月光景过去了,一年、两年也很快地过去了。他仍钻在山沟里不肯露面。妻子担心他的健康,母亲不知儿子到底搞些啥名堂。一天,母亲提着饭菜,不摇铃不打招呼,悄悄来到儿子住的地方。到了那儿一看,只见满沟满岔的石猪石羊在驮石头,数不清的石人正在砌楼房。母亲惊讶地喊道: “乖乖,这些石猪石羊多可怜,快让歇歇,莫把它们压死了。”话音刚落,石猪石羊卧倒了,石人也扑倒在地。山沟立时变得死寂无声了。仓颉听到母亲的声音,急忙跑出山洞,见到此情此景,干急却没有法儿。

原来,仓颉孤身住在沟内,日夜忙着创造新的符号。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符号取了名字,叫做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园红园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亮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到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创造着字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造的字也越来越多。那时,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来沟岔的树枝,把字儿写在山洞的墙壁脚地上。一个山洞写满了,他就挖出第二个山洞继续写。这种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给仓颉托了个梦,说“人间没有字,万古如夜黑。你快点造字吧,不要担心没处写,我给你造一座石楼,能把你造的字全部藏在里面。”第二天,仓颉起床后出门一看,只见石猪石羊驮着石头,石人挖着地基,心知天神暗助,心中十分高兴,不用说,造字的劲头也更足了,等到第二个山洞画满时,石楼也砌到了一半,仓颉又挖了第三个山洞,仍在紧张地造字。不料,母亲不打进来了,一句话泄了天机,破了仙气,石楼没有修成。据说,石楼修成后,在楼顶可以俯视西安,卧看北京,能听到天宫群仙聚会时的说话,可唤来百鸟绕楼齐鸣,白水县附近各地,也要出三石六斗油菜籽多的官呢。

仓颉造出的三窑字儿无处妥善地保存了。他只好从头到尾地记在心里,走出山洞,回到村庄,要给兄弟姊妹们教。但是,家乡的人们习惯了走老路,不大肯接受新事物,仓颉一气之下,跑到外地去传授自己创造的字。据说仓颉在西安附近教千名学生,还在河南、山东、河北各地办过教字的临时学堂,真是誉满四海内,桃李满天下。

仓颉回到故乡时,已年过半百,眼睛发花,家乡子弟们求他教字,他高兴得坐着凳子,伏在桌子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终于教会了家乡的子弟。但他年轻时,教是站着悬腕写,写得龙飞凤舞,笔力劲秀,因此,教出的学生也是站着悬腕写字。而教家乡的子弟时,坐下伏在桌子上写,家乡的人至今仍不会站着悬腕写字。这件事,使仓颉很伤心。

仓颉到底创造了多少字?据说有一斗油菜籽那么多。当然,人们只学会了几升,就是后来成为圣人的孔子也只学了七升,还有三升没处用,撒到蛮夷之乡,这才使外国人开始有了文字。

二、仓颉造“够”字

“够”字该咋造呢?这可难住了仓颉。他想了好久,仍想不出明道道。于是,他去请教黄帝。

黄帝是个大智大勇的人,也被难住了。但他没有推卸不管,而是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认真和仓颉进行讨论。他问仓颉:“天下的事儿,什么已经使你够了,什么使你不够?”

仓颉回答:“食能饱腹,衣可蔽体,我就感到够了。而知识再学,却永远也不得够”。黄帝说:“食仅能饱腹,衣仅可蔽体,这只是最起码的要求,而我们的目的,是使天下人不仅能吃饱,还要吃好呢,不仅能穿暖,还要穿得很体面呢。你感到够了,说明你一门心思用到造字上,别的事顾不上想,而我是一族首领,总感到我们民族在这方面还缺乏,很不够。”

仓颉问:“那么,什么使你感到够了?”

黄帝答:“大臣议事,罗哩罗嗦,我听到谁说一句多余话,心里就够了,一句话说多了,我也够得不行。”

黄帝这么一说,仓颉的头脑立即开了窍,忙蹲下身子,用指头在地上划了两个形样不同的字,一个是多左句右的“够”,一个是句左多右的“够”,究竟哪一个合适,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黄帝看了看,想了想,说:“都让它存在吧!叫人们看了,少说些废话。"就这样,够字造出来了,而且有两

三、仓颉造“法"字

仓圣造了那么多字,却不会造一个法字,他怄愁了好久,仍不得要领,烦得实在不行了,就到村外去散步。忽然,一只状如山牛、头长一犄角的怪兽从他身旁跑过。跑到一小片树林里,就用尖利的独角去顶那些长得七扭七歪的树,顶倒一棵,又顶一棵,样子十分凶狠。不一会,那些不端正的树都被顶倒,独独剩下一些端正高大的法树。仓颉感到奇怪,悄悄地跟在野兽后边,看它还要干些什么。

怪兽休息了一会,满意地看了看树林子,然后悠哉闲哉地向前走去。正走着,突然听见前方有吵闹的声音,立即停下来,警惕地竖起耳朵细听,听了一会,便愤怒地朝吵闹的地方奔过去。仓颉吓懵了,惊呆了,及至醒转过来,慌忙尾随其后,紧追不舍。他要大声警告吵闹的人:赶快避开,野兽过来了!但是,还没有等他跑到跟前,那怪兽已用独角把一个彪形大汉顶落溪水之中,还要再顶,只见那人泡在水里作揖叩头,口里还不住的呼叫求饶哩。而旁边站着一人,手里死死抓住一头野猪,他眼看着野兽攻击落水者,丝毫也不害怕,不仅没有搭救那人的表示,反而流露出些许的得意之色。仓颉看到这里,对那个见死不救的人,心里憎恨极了,而对落水者的生命安危,十分担心。不由多想,他三几步就蹦了过去。这时,那野兽又

悠哉闲哉地走去了,走到不远处,卧在一个土岗上朝这里观望。

这时,仓颉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一颗悬着的心也才慢慢向下落。他急忙救出落水的人,怒视了站着的那位一眼,便拉着落水者快逃。谁知落水者不但不逃,还给站着的那位作揖说好话,仿佛对不起那人似的。仓颉感到奇怪,一问,心里才一下子亮堂了。

原来,这两个人住在同一村落,作伴上山打猎。落水者懒惰,走到这儿不走了,躺下睡大觉。站着的那位独自进山,冒死打死一只野猪,费力背了回来。而落水者见了,非要分一半不可,言说他不能白白来一趟。站着的那位不给。两人便吵开了,而且,已经动了武。眼看站着的要吃亏。那野兽奔过来了,一角就把落水者顶倒,又一角顶入水中,要不是落水者求饶恐怕还要再顶呢。

仓颉问:“那野兽不伤人吗?”

站着的那位说:“不伤好人,专伤坏人。如果碰见有人争执,就攻击邪恶的一方,听到有人争论,就咬不正的一方,公正允当,不出偏差。”

听到这儿,仓颉又想起独角野兽刚才顶树的情况,不觉高兴地长长出了一口气,说道:“这原是一只善良的野兽啊!,,说罢,又扭头朝土岗上看去。土岗上这阵什么也没有,那兽已经离开了。仓颉忽然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便问:“那兽叫什么名字?”

这两个人都说叫:“鸯”

就这样,鸯在仓颉的头脑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仓颉回到家里,又要造法字时,便不由得想起了堡蒙他想:法是端正的,象法树端正的那个样儿;法也是公正允当的,见邪恶就攻击,见不正就争斗,象驾那样正直。何不从鸯字方面考虑法字呢?于是,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理想的字儿:法意思是鸯顶不直不正的人和物,一直把它顶去,使世界变得公平,平得象水一样鹿。故尔“法”字为“鸯”下一“去”,左旁“三点水’’儿。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把它简化成今天这个法字。

仓颉造字故事6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会显得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辟邪的意思 辟邪的意思是什么

辟邪,汉语词语,读音为bì xié,一般作名词使用。辟邪一词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指辟除邪祟、邪说。第二个意思是指邪恶不正。第三个意思是指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狮,头有角,身有翅,具有祈福祛邪的作用。广义的辟邪,或者中国民俗中的辟邪应该指一种行为以及它所引起的一些礼仪形式。辟邪一词出自宋朝李石《续博物志》卷七:“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

几个字,知道的进来!

泰山石敢当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书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 书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 :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 ,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胜。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 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 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 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 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路人哄传, 说“ 石人能治病, 愈者来谢之”。 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 《 通俗编》引《继古丛编 》云: “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 , 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 呈红色, 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后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到。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 泰山石敢当 ”,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侧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龙虎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 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广东徐闻县民间传说谓: 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两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 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 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 。 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 , 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 泰山传说故事 》( 简称《 传说故事》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简称《大观》)、《泰山民间故事》简称《民间故事》)、《泰山传说》简称《传说》)、《泰安风物》(简称《风物》)等书。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 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 “ 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 大观 》所载“驱妖型”二篇,驱鬼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鬼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连。 第三类是将石敢当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故事传说。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风物》)、鲁岳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被送外号“石敢当”。 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 。 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第四类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一是泰山与石敢当为两挚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挡型(见《大观》)。 挚友型讲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学习刻苦, 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阻挡型”讲: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查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泰山,当然就更谈不上骑马上山被泰山石阻挡事了。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所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真实由来及内涵、作用差距甚大,与广泛流传的一系列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也大相径庭。笔者曾访问过泰山一带的许多长老,均无人知晓何时何地曾流传过这些民间故事,这是否有编造之嫌呢? 综上所述,石敢当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之遗俗,与“人”无涉。西汉史游《急就章》中“石敢当”之语,应释为灵石可敌当一切。其后无论是莆田出土的唐大历年间之石铭,还是在桥头巷口要冲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当”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当),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关于石敢当的种种民间故事传说,在深层内涵上, 有与石敢当的有正含义一致,有的部分相关,有的则完全不同。与历史真相有一定距离的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够形成,自有其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近来有的同志借整理民间故事传说为名,凭着想象, 再加编造, 使之离历史真相更远, 就未必可取了。

辟邪和辟邪论的"辟"读音是什么?

辟邪的辟的读音是bì,声母是b,韵母是i。辟邪论的辟的读音是pì,声母是p,韵母是i。

一、辟的释义

[ bì ]

君主;姓;排除;同“避”;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 pī ]

[辟头](pītóu)同“劈头”。

[ pì ]

透彻;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法律;法。

二、汉字字源

本义是“法”,甲骨文的字形是用刑刀对犯法者施刑的情景。

三、组词

精辟、开辟、辟谣、辟邪、复辟等。

四、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一、精辟 [ jīng pì ]

(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二、开辟 [ kāi pì ]

1、打开,打通,开创(场地、道路、局面等)。

2、开发。

三、辟谣 [ pì yáo ]

说明事实真相,驳斥谣言。

四、辟邪 [ bì xié ]

避免或驱除邪祟。一般用作语,表示降伏妖魔鬼怪使不侵扰人的意思。

五、复辟 [ fù bì ]

原指被赶下台的君 主复位,现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地位或被推翻的旧制度复活。

什么文字可以辟邪转运 哪些文字可以辟邪转运呢

1、辟邪可以刻平安、佛、卍这样的特殊字眼。 2、在风水学中,这些具有吉祥寓意的字往往能够给人带来一些心理安慰,尤其是“卍“字,这个字是历朝历代君主们都觉得很吉利的字,代表着万寿无疆。 3、同时“卍“是如来的法印,人们认为这个字符是具有辟邪功效的,如果你相信的话,那可以找一个带有这个字眼的饰品挂在身上,据说可以起到辟邪保平安的功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