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星座很准是什么效应,为什么星座给人很准的感觉
星座靠谱吗,为什么感觉星座说的很准?
人们对于“星座”的话题,呈现出复杂的态度,有人赞它,也有人毁它。星座说其实没有那么靠谱,那它的迷人之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让那么多人觉得准到戳心窝呢?
一、人们是如何看待星座说的?
○ 找对象之前,“ta是什么星座的?我们合得来吗?”
○ 冷场的饭桌上,“嘿,我最近遇到一个天蝎座的人,特别奇葩……“
○ 随手翻一番星座书,“真尼玛准到想哭啊!”
○ 占卜神器,“今天的运程怎么样,来看一下星座日历吧?”
○ 严肃脸,“摔!星座就是骗人的,我们处女座最不信星座了!”
○ 科普脸,“虽然人出生的季节可能会对性格产生影响,但星座书上的那些性格特征并没有得到科学佐证,吧啦吧啦吧啦。”
二、星座说究竟有什么腻害的地方?
如果说我会变魔术,在没有接触过你的真人,甚至完全不知道有关于你的任何信息,就能预测出你的性格,你会相信吗?不信看看以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不是你?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很准对吧?不过我告诉你我并不是魔术师也不会变魔术,其实以上这段文字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名为伯特伦·弗瑞尔的教授从星座书上随手抄下来的文字。在课上弗瑞尔教授先让学生完成一份性格测试,并向学生们反馈测试结果,当然不是真正的结果,而是以上的这段文字,可是有趣的是,87%的学生都认为这个性格测试非常准。
后来,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伯特伦·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即:人们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这就是“星座说”的一记大杀招!
三、星座说到底准在哪里?
说到这里,那些星座说的忠实拥趸者们也许要愤愤不平了:“可是可是,那些‘星座关于运势的预测’,或者‘哪个星座和哪个星座特别合得来’之类的结果也都非常准确啊!”
其实,这是一种证实性偏差,即当我们确立了某个信念或者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用人话来说就是:我只选择看见那一部分自己相信的东西。
想必你一定经历过“一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巧合,这类巧合会让你的记忆特别深刻,但仔细想想,在你不知不觉中已经说过无数次曹操,只是你不记得罢了。星座也是如此,当发生与星座描述一致的巧合时,你会特别留意关注,并且记忆非常深刻;相反如果星座不准,你也会一笑而过不再继续较真,渐渐也就相忘于江湖。最后剩下在你脑袋里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关于星座的巧合,由此也会形成星座非常准的错觉。
四、有些人会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
让我们先听一个小故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次这样的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说人话就是,人们受到怎样的暗示,就容易产生怎样的结果。
假如说你是一个非常的狂热星座爱好者,从小就深信“射手座喜欢追求自由”“处女座有完美主义”“狮子座比较自信好强”等在星座领域中较为主流统一的说法,或许你会不知不觉中受到这样的暗示而成为这样的人,甚至不知不觉中用这样的观念影响了身边的人。这样一来,你越信星可能就会越象星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不能说星座一点儿也不准,在客观世界来看,星座可能并不科学站不住脚,但是在主观世界来看,你信则有,不信则无。
五、星座是不错的话题,但别像狗皮膏药一样四处乱贴
无论星座说的靠谱程度有几分,但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好的聊天话题。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可能会因为星座聊得火热。假设别人和你聊起了星座,而你却义正言辞地和TA科普起星座的种种不是,多半会让别人觉得你很不识风趣。从人际沟通的领域来看,星座确实是一个好东西。
但同时,你也要明白:星座有风险,使用需谨慎。那种招聘时不要处女座,结婚时不要天蝎座的招数,还是少用为妙。“星座说”不是狗皮膏药,绝不能无原则地奉若神明,甚至四处乱贴。调侃说笑可以,怡情娱乐可以,至于其它嘛,就算啦。
星座是什么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关于星座等对号入座的叫什么效应啊 你说的没错,是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它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什么是巴纳姆效应?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魔术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qot;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不信,你来试一试。你,是否如下所说: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 *** 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描述,都会觉得它非常适合自己:“对,对,我就是这样!”其实这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如果你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是”,那么恭喜你,你中圈套了。 星座与心理学有什么关系么 占星学描写人的性格和未来,这样它就可能促成类似的性格和未来的形成。假如一个人相信什么事情会发生的话,他有可能会不自觉或自觉地导致这件事的发生。他也可能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性格。结果是占星学的预言与实际的观察相符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实际观察并不说明占星学真的是现实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自我影响说明占星学可以被用来作为自我反省和自我了解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来说占星学与其它预言手段如塔罗牌的作用是一样的。这当然不涉及对不参加的第三者所做的预言。 从心理学的观点上来看除了自我反省外还有外部影响的问题,就是通过为别人做占星预言来影响另一个人的性格。有些研究说明这些影响可以是非常强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真正的星辰的影响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不论怎么说,占星学是人类最古老的信仰之一,也是至今为止延续最久的信仰。它之所以能够延续这么久,可能是因为它将一个人的生命直接与整个宇宙联系到一起,从而给予一个人一种特殊的、完整的感觉。 社会心理学上解释星座效应的名词叫什么 是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它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心理学中关于星座等对号入座的叫什么效应啊 是叫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比如星座,还有某些算命之类的。。“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种一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 *** 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信星座是什么心理效应 双鱼 信星座是什么心理效应 为什么很多人信星座 只是说来有共性,所以就发现可以以此归类。但是,归类并不能涵盖一切,否则世界就只有12种性格了,这不合理。佛家讲究分别念,万物有其宗,刻意划分是并不可取。 有一种心理效应,说一些说谁都对的事物,然后别人会相信,觉得说得很对,比如星座运势、各种星座的性格, 福勒效应 心理学十大心理效应是什么?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 *** 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心理规律四:......>> 为什么星座那么准,准的可怕,请不要再说什么效应,心理暗示了,真的准到可怕。 20分 我也很相信星座
为什么按照星座看一个人的性格那么准?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英国科学家证明,天体引潮力对胎儿的智力发育有影响。仅此一条便足以证明星座性格学是有科学根据的了。人生的整个时空进行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混沌,机体的自我维护具有目的性,但人生就本身而言(从人的总体集合看来)并没有具体的目的性,因此人生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多个时间段子系统构成的功能耦合系统的总体。每一个类似点时间的片段性的系统相当于一个功能耦合网,成为一个输入输出装置,尽管装置本身目前仍是黑箱运行模式,但是后一阶段的装置状态完全源于前一阶段的输出却是必然的。为什么有时候觉得星座说得很准,它是以什么理论为基础的?
星辰运动为什么有时候觉得星座说得很准,它是以什么理论为基础的?
星辰运动
为什么人们总觉得星座很准
常听喜欢 星座 的朋友说,谁谁谁说 星座 说的特别准。其实呀,很多时候那些 星座 的描述都是人们的共性,也许用到每个人的身上都很准。仔细看你会发现,每个 星座 描述都用了很多词。如果你有兴趣仔细认真分析一下这些词会发现,总能找到和自己相关或相近的部分。可能我们每个人在看的时候,都会对自己相关的内容产生兴趣,特别容易忽略那些不太相关的内容介绍。从心理上来说你总去有意识无意识的看那些认为符合自己想法的内容,可不就准了呗。 其实, 星座 对人性格的描述和我们看面相算命的逻辑应该是差不多的。用心理学的解释来说吧,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说的就是人们常常认为一般性的,笼统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 星座 里的性格描述,看面相、看生辰八字、半仙、大神算命都很准了。其实说到底,是你相信了你想相信的东西。 人嘛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难免遭遇滑坡,情绪低落的时候。真的没有必要每天去看 星座 运势,更不必去找算命先生帮忙预测你的未来。命运是掌控在自己手里的,转换一下思维,去看看事情的另一面,也许就能跳出固有的模式,靠自己的力量去扭转困境,改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