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生克关系图,梅花易数断卦最准确的诀窍
六亲相生相克记忆口诀,六亲之间的生克关系
六亲相生相克记忆口诀
大道无形,大道至简,“自然”的”大道“亦可按从大到小,从上而下的体用关系逐层细化为以下三层体用关系,之一层体用关系为:”自然“为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为用;第二层体用关系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为体 →”五行理论体系“为用;第三层体用关系为:”五行理论体系“为体 →”六亲理论体系“为用…………等等逐层衍生。前面已经将“自然”中的之一层、第二层体用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讲解说明,这一节我们将重点讲述”六亲理论体系“在第三层体用关系中具体现实的应用法则。
大道无形
六亲理论体系完全继承了五行理论的模型结构和运行法则,所不同的只是事物的属性不同,五行属性比较宽泛,运用范围较广,属于“三才”之中的“地道”,六亲属性比较单一,运用范围局限在中国古代农业甚至是现代最基本,最自发的单元:家庭人伦,属于“三才”之中的“”。算阳五行理论专门针对中国古代农业最基层单元的专题补充,但六亲理论也反过来为庞杂的五行理论解释提供了最扎实的现实依据。六亲实际上应该合并为五亲,兄弟和我为同类项合并,进而形成与五行一样的模型体系。其中以壮年的兄弟为当令,属最旺。
天地人,三才之道
六亲相生顺序:以官生父母,父母生兄弟,兄弟生子孙,子孙生妻财,妻财生官。其中官指列祖列宗,已故,五种相生关系中官,父母,兄弟,子孙之间的相生关系比较好理解,不再赘述;子孙,妻财,官之间的相生关系一般人可能会搞不清,子孙生妻财不是反了嘛,完全说不通,妻财生官也感觉完全搭不上边,其实我们还是局限在现实生活的原型关系上了。不妨换个思路这样理解看:在整个六亲体系中妻和财都属外来因素,在整个六亲家庭体系中妻只和子孙有血缘关系,关系最密切,任何外力都无法割舍,即使现代夫妻离婚了,母子关系也将继续存续,其他关系则可能会荡然无存,因此在整个六亲家庭体系中是母凭子贵,他们之间是共生的关系。而财只能靠子子孙孙一代一代持续积累并传承壮大才能延续,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代而衰,不能长久,因此合起来理解就是子孙生妻财。
六亲相生相克关系图例
妻财生官按以前古人历史局限性的想法是:妻子能生出光宗耀祖的子孙,财富能光宗耀祖的子孙茁壮成长,子孙最终去世后进入后世的列祖列宗的序列,归位在官的位置,使官的数量和质量持续的提升。但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发展的局限,暂无法以充分的数据和现实依据证明其直接相生的关系,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方向进行合理的推理:就六亲相生循环的闭环关系 中从妻财和官中间打断,妻财为外来元素,为整个体系的开端,官为人生的最终归宿,为整个体系的终结。妻财外来元素从妻财的位置源源不断的涌进来,逆时针方向生养子孙,子孙赡养我和兄弟,我和兄弟赡养父母,父母赡养官(列祖列宗)并终老归西时进入而成官,最终划为尘土而终结。简化掉中间从子孙到兄弟再到父母的循环过程,你就会发现一个简单的事实,外来元素从妻财持续的进来,又源源不断的进入官终结,最终结果就是妻财生官,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
妻财生官关系图例
从古至今妻财在中庭的地位都独特而重要,《》中的《家人》卦其实就是在讲女主内的主要思想和行事规则,因为一个妻子的贤良与否关系到一家老,中,幼三代当下的幸福指数和未来的家庭走向。
家人卦,利女贞
六亲理论就和五行理论一样,不但有生生不息的主要作用关系,也伴生了起辅助作用的相克体系,同理克是为了更好的生,使其不至于严重偏离轨道,影响或者干扰“生”的正常秩序,这是克的主要目的。克亦有其固定的规则和分工,他只能利用在身的已经成熟的、经验、理论去克、去、去矫正尚处于幼年成长初期的子孙快速健康的成长,而不能想克谁就克谁,逮谁是谁,逮住就要把他克死,。试想一个家庭中父母生了兄弟,兄弟又生了子孙,父母就逮住子孙使劲克,天天克,搞得子孙无法健康正常的成长,或者最夸张的结果是兄弟生一个,父母搞掉一个,那这个家庭还怎么繁衍生息,家庭关系还怎么和平相处,因此只能也必须是相生为主,相克为辅,“家和万事兴”,这是五行、六亲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原则。
处家之道
六亲相克的具体关系是:官克兄弟,兄弟克妻财,妻财克父母,父母克子孙,子孙克官,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官克兄弟就是说壮年的我和兄弟乃一家之主,位高权重,做事要心中有列祖列宗,有敬畏之心,做事不得越雷池半步甚至伤天害理,否则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死后无法归宗。兄弟克妻财一指我年老生病需要救治、照顾或者过世后兄弟可协助处理家中的重大事务,对妻子和孩子有个指导和约束。二指兄弟对家人的作为可以作为妻子做事的一个参照标准,没有对比参照就无法判定好坏,优劣,有了参照标准就无形中多了一个制约,进而形成一个你好我更好或者你差我也差的竞争体系,因此古人又提出了“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激励方针,鼓励大家向好向善,比孝比美。兄弟克财即是分财,散财,道理显而易见。妻财克父母,父母年迈体衰,身体需要照顾,精神和物质需求也要满足,按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耕作,妻财自然是主内的主力军,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乃其主要业务,若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自然会对父母形成一定的制约。父母克子孙,一指子孙尚小不懂事,妻子因母子连心,多败儿,而疏于管教或不会严于管教,做父母的就要进行家风祖训的,立德树人。现如今很多独生子女一家三代只知道宠着哄着,甚至当祖宗一样供着,这是完全失位的表现,对小孩子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成长很不利,长大后独断专行,自私自利,甚至是无所事事,没有担当,一直啃老。二指家中极端匮乏或环境极端混乱,无法兼顾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时,以为首的中国人往往会选择向老人倾斜的,懵懂无知的子孙相对就会受到克制,这种情况在万恶的旧或战乱的年代时有发生,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就是父母克子孙的极端情况。
二十四孝之 “埋儿奉母”
子孙克官,因子孙尚小不懂事,常常有不服管教做出一些顽劣不堪的事,辱没了。六亲之间的相克关系和作用更能准确诠释五行之间以长时间的生生不息为主,短暂的相互克制为辅,克是主动的自我校正,是为了更好的生,使其不至于严重偏离轨道,影响或者干扰“生”的正常秩序。中国人向来不主动干涉别人的家务事,因为六亲相生相克体系模型中没有其他成员的位置和作用关系,外涉就是要强制介入人家六亲体系中互克,打破整个体系的平衡,国与国之间关系亦是如此,因此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重点强调互不干涉内政。
此相克体系即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家风祖训,虽不像相生体系那样是家庭代代延续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或强制的要求,可能还会随着风气的转变而增强或削弱,但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治家之道。因为我们中华自古就追求“修身,平天下”的崇高境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一定可以把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治理好的人,那么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万个家庭的六亲体系平衡的运行就构成了整个六亲体系的平衡的运行的基础,而整个六亲体系的平衡的运行又保证了千万个家庭的六亲体系平衡的运行的环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因此我们既讲究“忠孝”传家,“百善孝为先”,更强调“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尽忠乃大孝”,这是我们中华独特的“家”“国”情怀,延续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深深的根植于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骨子里。不可否认大多中国人平时做事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聚焦在家庭这个最小单位,但的和受尽屈辱,危难之际,多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最终导致天下百姓也都揭竿而起,为最基本的生存而战。纵观中华五千多年的跌宕起伏的更迭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历次较大的以农动为主要力量的朝代更迭都发生在天气异常和外族入侵叠加的历史背景下:多年大旱或大涝,致使农业生产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再加上以游牧为主的外族入侵(其游牧生活受天气影响无法为继时更甚),烧杀抢掠,民众无法休养生息,以家庭为单位的六亲体系无法进行最基本的相生功能,更无所谓的相克功能,各自独立运行的六亲体系彻底崩坍,最基层,最广大的农民从家庭六亲体系中被释放出来,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中,以视死如归的决心共同参与对历史和天下大势的改造和扶正运动。因此我们的古先贤孟子老早就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伟大论断并多次被历史所证明其正确性。
以上就是与六亲相生相克记忆口诀相关内容,是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分享。看完六亲之间的生克关系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199|梅花易数体用要诀
梅花易数起卦方法在起卦后的关键是看如何应用,这个应用的要诀就是如何解读。从解卦上看,其要诀包含两点,一是看《周易》爻辞以断吉凶。二是看卦之体用以论五行生克。具体如下: 看爻辞以断吉凶,在梅花易数的三种起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本身都是分两步走的,一是取卦,二是取动爻。所以,在整体卦象中,卦确定后,动爻也是确定的。这里面的动爻只需要找到动爻,看动爻爻辞就可以。如乾卦初九爻动,初九爻辞为“潜龙勿用”,即诸事不可为;若九二爻动,其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则宜拜见贵人。其他跟此类似,以此类推即可。 观体用以论五行生克。体为主,用为事。如果你是占好事,就以用生体或者比和作为吉处理,体生用及用克体作为不吉处理。如果占坏事,可以反向处理,体生用及克体为吉,用生体及比和为不吉。当然,体用本身又有互变、生克、衰旺之理。 先从体用的概念与范畴讲一讲,体是指事物和本体,而用是体的外在表现,是体的作用。而在梅花易数起卦法中,卦体分有三重性,即本卦、互卦、变卦,其就是体用关系的表达体。本卦中以有变爻的经卦为用,无变爻的经卦为体,也就是谁变用谁。互卦指主卦六爻中,去掉初爻、六爻两爻,以二、三、四、五爻中的二、三、四爻组成下互,以三、四、五爻组成上互。如果主卦中体在上经卦,则上互为体互,下互为用互,反之亦然。这就是说互卦以主卦对应关系为依托,建立起体用关系。另外,在体用关系的力量对比中,有体党、用党之分,体党是与体卦的五行属性相同的卦,如体卦五行属金,体互五行也属金,体互就是体党。体党多的话,体的就盛大。用党也是一样的道理。 体用互变的逻辑是占断的核心要素,理解了就可以一通百通。梅花易数占断时,一般是以体卦为主,把体卦作为起卦之人物,把用卦作为相关联的内容,也就是要对应的方向。把互卦作为事物的中间对应关系,是联络主卦与变卦中间的因果桥梁。而变卦就是事物的结果。 在体用互变之间,衍生的运算逻辑是通过五行生克来实现的。体卦为本身的征兆,用卦为所应事物的端绪。所以,从体用关系上看,如果占好事,体卦需要用卦生扶,用卦需要被体卦克制。占坏事,则反之。体卦克制用卦,主诸事吉利;用卦克制体卦,主诸事凶险;体卦生扶用卦,主有损耗财务的忧患;用卦生扶体卦,主有进收利益之喜;体卦用卦比和,主百事称心如意。在互变两卦中,取体党多,势盛为吉。 在事物占断逻辑中,互卦是事物中间之应,变卦为事物所达方位。以此形成的是主、互、变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对体用大逻辑的具体演绎。所以,从体用卦的逻辑讲,用卦由吉变凶的,主事物的发展先顺利后坎坷。如山火贲卦,九三爻动变为山雷颐卦,对应的体用关系也就由离火生艮土吉变为震木克体土不吉,所以是先顺利后坎坷。反之亦然。从具体演化的逻辑,体党用党变化也是这个道理。 体用衰旺讲的是五行当令情况,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季之月土为当令则旺;春土、夏金、秋木、冬火、四季之月水为不当令则衰。从八卦定吉凶中看生克衰旺关系,总体上讲,体卦之气宜于旺盛,而生扶体卦的卦气也宜于旺盛,克制体卦的卦气宜于衰弱。如果体卦气旺盛,又逢他卦生扶,就主吉利;如遇到用互变卦的重重克制,就主凶险。如果体卦本身气衰,又逢克制,就会凶上加凶;但若遇到他卦生扶,衰颓的趋势会得到稍许缓解。 综上所述,梅花易数体用要诀是用来占断解卦的关键,掌握后才能步入门庭,否则,就会总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用邵雍自己的话说,就是:“分体用之卦,察其五行生克比和之理,而明乎吉凶悔吝之机也。于是易数之妙始见,而易道之卦义备矣”。
五行相生相克图
梅花易数断卦法
梅花易数断卦技巧 1、梅花易数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周易预测法之一,只要掌握正确的起卦方法,随时都可以起卦预测,断卦快速方便,因起卦的方法不一样分为先天卦与后天卦,两着的断卦方法会有一些不同,但总的是以体用关系来断吉凶与成败。 2、要明白主卦与变卦中的体卦与用卦代表的含义,预测总得来说分为测事与测人,在测事中,主卦与变卦中的体卦代表求测者,用卦代表所测之事,再根据体用关系来判断吉凶成败。 3、在测与人有关的事,主卦与变卦的体卦都代表求测者,主卦中的用卦代表求测者的配偶、出生时的环境,变卦中的用卦代表求测都的孩子。同时不管主卦还是变卦,它们的用卦如是阳卦则代表求测者的父亲,阴卦代表母亲。 4、测人时,主卦代表年青时的情况,互卦代表中年时的情况,变卦为老年时代的情况;测事时,则分别代表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5、在具体应用当中还涉及到飞宫寻六亲、六亲转换等知识。 上面这些梅花易预测的精华部分,它虽然简单易学,但要学好也不是一两句能说的清楚的,建议你多看书,多实践。也欢迎多交流探讨。 梅花易数断卦与六爻断卦,哪个容易,哪个更准 梅花容易六爻更准。 原因很简单,第一梅花易的卦气(并非现在市面上梅花易数书里扯的五行旺衰)在如今的梅花易断法里根本体现不出,梅花易的断法是纯粹的四季卦五行旺衰。。 而我们知道易学的本质是阴阳消长,五行的旺衰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其次,梅花易现在很多人好高骛远,基础不大牢妄想高楼平台,于是各种圆卦,各种扯奇葩理论,而偏偏梅花易有个外应的概念,所以很多人瞎扯淡就推到外应身上去 易学是很严谨的,虽万象之纷纭须一理以融贯。无理则是蒙卦。 当然也因为梅花易是直接读象的,所以在入门来说梅花易是比较简单的,所谓易学难精就是因为梅花易的理法很多都没有标准属于不同的大师想怎么扯就怎么扯所以易学难精 至于要喷我的,请喷我的人理解了梅花易和六爻乃至于其他各种术数的原理再来喷我。。百度知道回答有字数限制我就不解释两种方法的原理问题了。象为数简好比数学公式,理为数繁好比我推导出这个数学公式的过程。所以象是理的延伸。没有理的象和摆地摊的江相派的骗子没啥区别。。当然优点是容易上手。。 当然了我不是说梅花易是骗人的,骗人的东西是什么铁板神数这种玩意。只是在梅花易最早的主变互发展到现在主变错综互错逆,反虚,抽爻等概念时有多少人是掌握了主变互之后再去学这些。。都是1,2个月就敢各种玩了。。。为什么呢?因为简单啊,你只要胡说八道读象就可以,反正有人质疑你就推到外应上面就推到要灵活上面就行了- - 梅花易数如何断卦 再补充一下吧, 《梅花易数》和用《六爻》断卦方法有何区别 简单说,《梅易》只有一个动爻(变爻),古来的最基本方法多用其体卦和用卦的衰旺、比和来断卦。而《六爻》的变爻多,断卦时有一套较复杂的程式,要“装卦”即把预测诸元(按现在说法:参数)安装到本卦和变卦中,如装六亲定世应等等。初学者就可以按照固定的套路说法来断卦了。一般认为《六爻》的预测比《梅易》准确度要高一些。但《梅易》启卦方式极为灵活方便,预测的准确程度与断卦者的“悟性”有极大关系。 梅花易数如何起卦? 卦以八除,爻以六除!可以时间起卦,年地支数、农历月、日数、相加除八取上卦,年地支数、农历月、日数、时辰数、相加除八取下卦、除六取动爻!物数起卦,见到可以计数的事物,以所数得的数字起作上卦,以当时的时辰数作下卦,上卦数字加时辰数除六取动爻! 梅花易数断卦 体用关系要看本互变三者之间五行生克之间的关系要加上类象,要参考四值,也就是旺衰矗断事情的成败旺衰很重要。至于动爻,动爻的作用很大,特别是在断找失物的时候,很有用,初爻就是很可能在地上,中爻动,而又是离卦,多数是在包里,动爻是判断来人身份和各种事物的重要依据,至于爻辞也是一种断卦的方法,但现在很少有能把古文学通,真要用爻辞断卦非要几下那几千爻辞才行。所以现在多数不用,常用的方法都是外应+卦象断事。 梅花易数如何根据卦象断具体数字? 同问,梅花重象,只知在天象在地形,用后天数主客户卦取数…但是从来没准过 ?? 请问《梅花易数》在断应期的时候应该如何推断? 先天卦定应期的方法与后天卦定应期的方法不同.用先天起卦法断卦定应验之期,常常用卦气来确定.如果是强、卦,因为乾、属金,那么应期应定在庚日,辛日或五行中属金的日子(如申日,酉日).或者乾之应期应定在戌日,亥日,因为乾在八卦方位中为西北方,而戌,亥亦在西北方.或者兑之应期应定在酉日酉时.再比如,震,巽之应期当定于甲日,乙日,以及五行中属木的日子(如寅日,卯日).或者震卦之应期应定在卯日卯时,巽卦之应期应定在辰日辰时,等等.后天起卦法断卦定应验之期则多以卦数加时数来定,又根据当时求卜者当时行,卧,坐,立的姿态或者求 占者心情的迟缓与急速的情况,来确定事物的应验之期.用卦数加时数来定应期的方法,是在近期而不是应在长远之期的,就没有必要断为长远之期.有许多复杂情况,必须综合先天卦数与后天卦数来断定应期,亦不可执于一端. 梅花易数断卦技巧 1、梅花易数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周易预测法之一,只要掌握正确的起卦方法,随时都可以起卦预测,断卦快速方便,因起卦的方法不一样分为先天卦与后天卦,两着的断卦方法会有一些不同,但总的是以体用关系来断吉凶与成败。 2、要明白主卦与变卦中的体卦与用卦代表的含义,预测总得来说分为测事与测人,在测事中,主卦与变卦中的体卦代表求测者,用卦代表所测之事,再根据体用关系来判断吉凶成败。 3、在测与人有关的事,主卦与变卦的体卦都代表求测者,主卦中的用卦代表求测者的配偶、出生时的环境,变卦中的用卦代表求测都的孩子。同时不管主卦还是变卦,它们的用卦如是阳卦则代表求测者的父亲,阴卦代表母亲。 4、测人时,主卦代表年青时的情况,互卦代表中年时的情况,变卦为老年时代的情况;测事时,则分别代表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5、在具体应用当中还涉及到飞宫寻六亲、六亲转换等知识。上面这些梅花易预测的精华部分,它虽然简单易学,但要学好也不是一两句能说的清楚的,建议你多看书,多实践。也欢迎多交流探讨。汤液经法图解说揭秘经方之源头,认识经方组方之秘密
《汤液经法图》含有三个基本思想,他是在五行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思想就不需要说了,三种基本理论思想是:一者五行互含的;二者五味变化;三者补泻的理论思想。这样的说法如果不加说明的话,容易被人认为是想当然的贴标签。\n\n五行互含关于“五行互含”在《辅行诀》提到一次“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虽然《辅行诀》只提到一次,但是“五行互含”的思想是《辅行诀》或者《汤液经法》中制方立论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看一看《辅行诀》中对五味的分类,就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这就是五行互含,关于五行互含的理论及应用非常重要,目前只能从《辅行决》中见到,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才有了经方,对比后世制方理论,我们就可以看出经方的治方理论与后世的治方理论有很大差别,其一就表现在经方是应用五行互含的思想对药味进行分类认识和应用。\n\n五行互含理论来源于五行理论,五行理论在中医中有三种应用。一者脏象理论,二者五运理论(见于《素问》七篇大论的五运六气中),三者五行互含理论,五行互含理论只见于《辅行决》,可以看作五行理论的一个推论,因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万物 皆秉承五行之气而化生”,万物都具备五行,构成某一事物的某一部分也是秉承五行之气而生的,五行之气也可如阴阳理论般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级别的事物之中,这是从纵向上看,如果从横向上看也是五行互含,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在人体,如人体秉五行之气而生,人体的某一脏腑(如肝)也是秉五行之气而生,肝中也有金木水火土,他脏亦同此。为什么经方理论以五行互含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呢?因为我们配置药方的目的在于调节调动人体各种生机和运化功能。从时空来看,是一种横向的,某一时点作用的过程,纵向过程是一种生成演化的过程,医生面对的是病人生命过程的某一横断面,其发生作用也是在某一横断面上进行的。五行互含理论主要是在横向上揭示五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此点正是经方制方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比如想调节肝的功能状态,首先知道肝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他四藏有密切联系,必须从五脏来调理。在后世治方理论,如深入探寻,虚则补其母,如何补?实则泻其子,如何泻?后世在补泻的作用机制不够明了,《汤液经法图》所包含的补泻思想是有一定的定义的,“阳进为补,阴退为泻”。如果对脏腑的功能状态进行补泻,如何补,按照五行互含的归类,补就用本位之主,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补肝,以桂为主,用金中之木来泻肝,因为同气相求。\n\n《辅行诀》的补泻和现在的补泻不通,此泻为阴退为泻,而非通腑的泻,经方的补泻必须依照五行互含理论,经方治方就是以五行互含为理论依据。\n\n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n\n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n\n故先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仲景这里提出的补肝法,其中一种思想与前面所提到的一样,就是从五行的总体上补肝,而不是单纯的只针对肝,仲景把五行相生相克都走到,最终肝虚可以恢复,克制肺金,使肺金不克肝,而实现肝虚的自愈,这样一种补肝的方法和《辅行诀》中补肝的方法有区别,《辅行诀》直接用肝味的主药直接补,而杂病例中是间接补,通过金气不行,使克制肝的力量减弱,而使肝气旺盛,先认同陶弘景所说,则对仲景杂病例中的治法,可认为是对《汤液经法》的一种发展,除了直接补肝的方法之外还有五行循环的补肝的方法,仲景对味的应用是入体的,辅行诀味从对用的应用而对五味划分归属。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认为是并行的。\n\n3、五行互含,五行之中复有五行,是否可以无限推衍下去,层层互含,以至无穷?阴阳可以,五行不一定。五行都具备的就是完整的事物形态,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具备了。\n\n汤液经法图解说揭秘经方之源头,认识经方组方之秘密\n\n4、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 芍药 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小泻肝汤用于治疗肝实,精气不正,肝实要泻,以酸泻之,酸属金,金克木,泻肝用的是克制之法,脏实就是精气不正,邪气盛,而克就是管理,是欺侮,肝实就用酸来泻,泻就是使脏气回收,阴退为泻,用金中之木来实现对肝的管理,“味酸皆属金,..枳实为木,..芍药为土。。。。味辛皆属木...姜为土,”用芍药,酸中之土,这个管理是持续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稳定的管理的连续性,用能够守的土使管理工作能稳定,生姜从五味的互含中,姜为木之土,木接受了金的管理后,也要保持稳定。这就是经方治方的理论和实践的体现。其他的方剂没有小泻肝汤这么显明,其中所包含的仍然是这样的思想,正如陶弘景说言“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n\n5、五味的定义在《尚书洪范》中箕子对五味有个定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通常理解的五味是味觉口感的味,他们有密切关系,但是二者不是一回事。从五味定义可以看出五味所表达的是一种气化的状态或者说秉气的状态,咸秉润下之气,苦秉炎上之气,对这一点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我们以后谈五味时候都是在这种基础上谈。对药物的咸味,尝起来不一定咸,而是具有润下的性质,苦味不一定苦,而是具有炎上的性质,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在对五味的定义中不涉及体用,从体用的角度看,五味应该属于体。箕子的五行理论来源于洛书,和来源于河图的生成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体用的提出来源于生成,生数和成数来源于河图的,河图和洛书来源于两套系统,一个讲体系,一个讲运动,也就是运动中的平衡,为什么箕子从洛书而不是从河图来讲五行,因为洛书是讲用的,河图是讲体系的,一个是侧重先天,一个侧重后天。五味体用的提出和应用在《辅行诀》中表现的很充分,这个理论也见于《素问》,《素问》的《脏气法时篇》,谈到了味的体和用,只是没有进行说明。 汤液经法图对五味的划分 该图为正五边形,为三层,从这个图中可看出,木的用味是辛,体味是酸;火的用味是苦,体味是咸,土的用味是甘,体味是辛,金的用味是酸,体味是咸,水的用味是苦,体味是甘。这个划分和我们熟悉的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有明显的差别:土味的体是辛,金味的体是咸,水味的体是甘,对此我们很难理解,现在先存疑。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五味五行的分配是有严格的规律的,木之用对应土之体,金火体对体,水火用对用,有的是体用对应,有的是体体对应,有的是用用对应,这种五味的五行分配的依据是: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德在耎,以咸补之,苦泻之;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补的就是用,泻的就是体。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图是正确的,我们的认识就很容易出现偏差,相克的两行之间是对应的,有的是体用对应,有的是体体对应,有的是用用对应,就导致五行关系难于融洽,《汤液经法图》虽然很规范,但也存在难于完全协和的状况。本来土居中,金木水火居于四象,在此图中土不居中,五味的体用在五行之间的分配对应的不那么工整。为什么把土从中间拿出来,与四象放在同等地位上,这是理解《汤液经法图》的关键。《汤液经法图》于我们通常对五味五行的认识和应用有差别,根本点在于把土拿了出来,这个问题非常特殊,也是认识《汤液经法图》所必须要做出解释的问题。\n\n《辅行诀》: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两者基本上没有区别。\n\n《辅行诀》: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内经》: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基本一致。\n\n《辅行诀》: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内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基本一致。\n\n《辅行诀》: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内经》: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炎上作苦,苦能不能泻气上逆呢,《内经》条文存在传抄之误,《辅行诀》比较合理通顺。\n\n《辅行诀》: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内经》: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n\n此处也存在传抄之误。\n\n1、《辅行诀》的经云,是有所本的,就是《内经》;2、《辅行诀》关于肺肾味的分配和通常认识不一样,但是行文有道理,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之所以会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别,是《汤液经法图》把土从中间拿出来有关。顺着左旋的方向,就是木火土金水,是相生的关系,《汤液经法图》强调的不是五方东南西北中,而是生克,以生的关系构成了五行图,相间者就是相克的关系。如果把五行图按照四方和中央来做的话,说明了一种体系。用相生关系构成的五行循环图揭示了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通过这个相生关系形成的五行图的目的是要把握生克制化的思想,在既定的体上五行如何运化,符合客观规律。就像从《河图》当中提炼出《洛书》一样,一个强调用,一个强调体。在《内经》上五脏五味五行基本上是体的划分,对用的体系的划分谈的比较少。\n\n《汤液经法图》从用的角度来谈五行五味,这点正式他的理论价值所在,没有这个图很可能不知道很不容易得出这样的体系。打个比方,没有《洛书》只有《河图》,对世界的理解会感觉有重大的欠缺。《汤液经法图》这样来认识是不是合理,也需要大家来共同探讨体验。《汤液经法图》是自成体系的,对五行立足于用的,立足于平衡的,《汤液经法图》对五行的把握相当于洛书的位置,讲平衡的讲动态的,动态之中的平衡,平衡之中的动态,这才有五行的合化,才有五行的生生不息,才有我们所关注的五味的变化,才有经方依据此变化所实现的配方的配制。体系图和运动图所揭示的规律是不一样的,五边形的图更强调五行五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n\n7、五味变化五行图第二圈标示了木火土金水,每行都各有体用。最外圈有两个内容,一是五味所化,另一是主治功用。先看化,化就是变化,古人用变化时是两个概念: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化就是产生新的东西,变就是转变为另外的东西,一个是新事物的产生,一个是既有事物的完成,一个是始,一个是终。这里谈的是化,按照《汤液经法图》所示:辛酸化甘,苦咸化酸,甘辛化苦,酸咸化辛,苦甘化咸。通常所说的酸甘化阴,只有这一个说法,但没有苦咸、咸辛等化,在《辅行决》之前,我们很难见到这方面的知识,五味所化是中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汤液经法图》中所说的五味所化,依据目前还不详,先把《汤液经法图》中五味所化的结论记住,原因有待以后慢慢探讨研究。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是对五味阴阳的划分。我们要重视这个化,这是《汤液经法图》里面很重要的思想,五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生克关系,也不仅是乘侮的关系,他们之间还在产生变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才有了经方的配制理论。对五味的认识不是口感不是味觉上的认识,中医对五味的定义,来自《尚书洪范》,润下做咸,炎上做苦,从革做辛,曲直做酸,稼穑做甘,中医的五味就是是五行禀气。从五味是五行秉气的角度来理解,辛酸化甘就能够能够理解:发散之气和收敛之气相互作用会形成平缓之气,那就是甘,所以辛酸化甘。苦咸化酸,炎上作苦,润下作咸,苦坚咸润,这两种禀气相互作用合化成收敛之气化酸。甘辛化苦,甘是和缓之气,辛是发散之气,和缓和发散这两种禀气进行合化,就化为苦。对于苦味有苦以躁湿,苦以坚之。苦味能够破结,这个结的范围比较小,但是作用力度比辛散要强,对于那些坚硬的凝结,需要苦味才能突破,辛味的力量可能就达不到,苦味能作用于硬度更高的气机,辛味作用于硬度比较低的气机,苦的这种秉气不是快速的而是缓缓作用的,而甘辛就能合化这种性质的秉气。酸咸化辛,收敛和润下怎么合化出发散性质的辛呢?阴阳相互作用时是相反相乘,没有相反就没有相乘,比如肝靠酸来生的,体秉收气,用就是发散。收敛和润下化出来的不可能更加收敛的,而是发散的辛。苦甘化咸,炎上做苦,稼穑做甘,苦味可以开降,有辛散的影子,甘缓和苦味的坚就之气,使其转化为润下的禀气。刚才所讲的五味所化,这是理解之一,还有一种理解,辛酸化甘,这个甘就是土,苦咸化酸,这个酸就是木,以此类推,这种变化也是存在的,五味所化即可以化出味来,也可以化出气来。两种理解都成立,也很可能同时存在。如进食了辛味和酸味的饮食(禀气而非口感),辛酸是相互作用的,辛酸即有可能化出脾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也可能化出脾需要的运化的气也就是脾气。\n\n五除除烦,除痞,除滞,除燥,??除烦是水木相互作用的结果还是苦酸或苦甘,辛酸相互作用的结果?倾向于苦酸相互作用的结果。烦表明心气不宁,不管原因是什么,表现为烦,必然最终要落到心气上去,只有心气不宁才会烦,心气不安宁是通过水木之气来实现使心气不宁得以恢复平静的,苦这里是水之用,在火里,也被作为火之用,从《辅行决》自身来看,五味的分配也是有些问题的,味苦皆属水,五味所属的五行是属于用的,苦味为水之用,那就不应该是火之用,味咸皆属火,在五行图中火的体用位置该颠倒一下,这样结构关系更紧密更协调更合理。关于五除,目前认识有限,标识的五种证,表明的是什么内容似乎缺少规律性,如果按五行来分,这五个证应该归属于五行,如果烦是火,痞是土,滞是木,燥是金,水是什么?慢慢研究。一部分是五行互含一部分是五味变化还有一个补泻。\n\n补泻阳进为补,阴退为泻,补泻思想是《经法图》中的第三个思想,关于补泻《汤液经法》即给了定义,也给了说明。\n\n说明有两点,\n\n第一:其数七,火数也,阳进为补,怎么进呢?13579天数,阳数,奇数,阳进为补:由小到大,1到3到5到7到9,最大是9,为啥是其数7?物极必反,阳数达到最大时,实际上已经是要走向阴数了,走到最大时,阳气不纯,阳数禀气最纯的就是火,火数7。阴退为泻,阴数是偶数,地数,2 4 6 8 10,如果阴退为泻,最小的阴数为2,为何不说2呢?因为2是火数,火属阳,2藏于7中,阴数中禀阴气最纯的是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的成数是6,故以6代表阴。\n\n第二:《汤液经法图》还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图下面那两个符号,阳进为补为左旋,阴退为泻为右旋,水数火数是阴阳的属性标示,左旋右旋是对阴阳运动的把握,阳进必然是左旋,阴退必然是右旋,必然是左升右降,实际上左升右降是古人很基本的认识,这个认识来源很简单,就是面南而立,阳气左升,阴气右降,是天地阴阳的必然规律,人与天地相参,就像水往低处流,这就是自然规律。
体用与五行
绝世独立者,虽体强而无用; 怀才不遇者,或体弱故用薄; 体弱而用久者,未之有也; 内圣外王者,体用一如也。 "体用"是东方文化中最基础性的概念之一。其理想状态是"体用一如"。 关于"体用",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话,恐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语"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又有如"内方外圆"、"权不离经"这些哲理性的短语,都与"体用"的概念有关系。 西方有个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犹太哲学家叫马丁·布伯,提出了"本体关系论",简单的讲就是认为"关系"很重要。自然,"关系"是用,"本体"是体;又如马克思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一个人、一件物要"有用",就离不开与外界产生"关系"。 所以,简单的讲, "用"的本质是"关系" 。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原则,"体"与外界的关系,可分为主动施与(阳)和被动受与(阴)两种。无论哪种关系,又可再分为促进受体(阳)和抑制受体(阴)两种。 所以,对于这个"体"来说,一共有4种关系。每种关系都必然有一个对象,而每个对象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体"。所以,4种关系,对应5个"体"。 对这5个体来说,两两之间都存在"关系",并且这些关系需要满足阴阳的平衡原则。这里指的是促进(阳)和抑制(阴)之间的平衡。所以有: 规则一:每个本体是平衡的 —— 对每个本体来说,4种关系都应存在。 规则二:整体也是平衡的 —— 比如"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敌人的朋友是敌人"(敌人指抑制,朋友指促进);无循环促进,无循环抑制。 根据这两个规则,可以推导出来5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 其中,绿色线段为促进关系,红色线段为抑制关系;线段箭头所在的"体"为关系的受体;虚线是应用规则一,实线是应用规则二;线段的编号为推导的次序。 如此,我们得到了 "体用"关系图 ,而它就是众人皆知的 "五行"生克图 。唯一需要做的只是给这5个本体命名为"金木水火土",分别以促进、抑制关系为"生克"。 体用关系图与五行生克图的映证,确非巧合,但有逻辑出发点的差异。 五行的概念源远流长,简略的讲就是:古人观察自然,发现和认为有5种"气";这5种气各有其性质,而"金木水火土"又与每种气的性质贴切;结合阴阳于是有了相生相克和周流不息,如旺相休囚死;再结合四时、方位、人体、万物、世事等,产生博大精深的五行学说,其中也包括中医、预测学等等。 这种流传千古的逻辑,主要是基于"归纳"法,如同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土、气、水、火)、佛教的四大说(地、水、火、风)。而归纳法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不完全归纳和错误归因。比如说无法回答为什么不是四行或者六行? 而上述"体用"推导的逻辑,完全是基于"演绎"法:以"体用"和"阴阳"为前提理论进行推导。如此, 若"体用"与"阴阳"理论合理,则"五行"必将合理 。 五行,是一种有用的非科学。 按照波普尔证伪主义的观点,科学理论的本质在于"可证伪度",也就是可能会被证伪;而非科学的本质在于"不可证伪"。 显然,"科学"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有用"的;非科学的也可以是正确的、有用的。是否正确、是否有用,不是科学和非科学的本质区别。不属于科学,但有用的东西很多,比如艺术、哲学。 科学的对立面是反科学,而不是非科学。好比颜色,如果白色代表科学,那么黑色是反科学,黄色、红色是非科学。白色可以"好看",黄色、红色也可以"好看"。而灰色,大概可以算是伪科学:本质是非科学,却披着近似科学的外衣,使用迷惑的伎俩。 五行并非一定要用于预测。哪怕只是使人了解"本体和外界如何产生和发展关系",了解用的"反身性"(这里指的是索罗斯的理论),了解"体用一如"的概念,也就足够有用的。事实上,这种"有用",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 当然,五行的学说,丰富了"本体关系"的概念,也具象化了其"用"的场景和规则,如十气、天干、地支、人元、十二长生等等。 " 体无定用,唯变是用;用无定体,唯化是体 "是五行体用的核心,好比君子豹变、大贤虎变。 孙子兵法十三篇,以《计》为始。 所计者,不外乎敌我之"体"、可"用"之机。 "体"弱则机寡,故不可"用";"体"强则机多,故可"用"。 不败在己,即知体之常;可胜在彼,即明用之变;决胜在机,即体用不二。 水无常形,是体无定用;兵无常势,是用无定体。 一切预测,不外乎体用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