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状态分数说明什么,先天黄道状态分数表示什么
中国的黄道十二宫是什么
黄道是什么?地球一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周,而我们从地球上来看,就是太阳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在众多的星座中间转了一圈。我们将太阳在星座中走过的路径,即太阳在天球上视运动的轨道,叫做黄道。为了便于观测和研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运动,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将黄道平均分为十二段,这十二段就叫做“黄道十二宫”。黄道十二宫的起点是春分点,每隔30°是一宫。黄道十二宫大致与黄道上的十二个主要星座相对应,十二宫的名字就借用这十二个星座的名称,它们分别是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和双鱼宫。2000多年以前,刚刚创立黄道十二宫的时候,春分点在白羊宫,因此将白羊宫定为黄道第一宫。那时候的春分点也在白羊座。但是,由于岁差的原因,春分点的位置在黄道上每年向西移动大约50.2″。经过2000多年,累积下来一共向西移动了30°多。黄道12宫也随之一起西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累积,现在的春分点和白羊宫对应的已经不再是白羊座,而是双鱼座。也就是说,目前黄道十二宫与黄道十二星座已不再一一对应了。大约还要再过2万4千年左右,白羊宫就会重新对应白羊座了。
黄道十二星座是什么?黄道十二星座起源
起名 周翰林 如何
土星黄道分数
土星从北边在黄道上运行的秒速最大:两度48分;他从南边黄道上则是两度49分。七政四余黄道十二宫法原
七政四余黄道十二宫法原 当我们明白了,我们中国古代星历所用的黄道,不是现代意义的黄道,而是被现在学界称为“准黄道”时。我们其实就明白了,我们所用的天星黄道数据,其实就是“天体的赤道数据在黄道上的投影”。由此我们就需要去学或了解赤变黄之术。古人是怎么“依赤道四正岁差推变黄道”的。当我们一去了解推变黄道术时,其实也就能明白了,黄道十二宫界是怎么设定的。以我学果老星宗的经历来讲,估计不是很多人知道。因为自清朝始,更多学七政四余的,都只是想当然认为,以致以讹传讹,纷乱难言。所以这篇文章有必要写一下。原因还是很简单,是希望后来者,能明白或最少了解我们七政四余所用的宫界设定和算法。更希望如有些要开发软件的人,能借着此文明白怎么去设定七政四余的宫界变化,不用再“被以讹传讹”。 汉朝划定天宫,是以节气划定的。因为,那时尚没能在“岁差”问题上有充分明确的认识。划定的原则呢,是将一个月分成二个节气点,在初的,放在宫的初位,中气呢,放在宫的中间,所以叫中气。比如寅月,立春雨水两个节气,就将立春点放在宫初,雨水点放在宫的中度。所以说,如果设定宫界的人,还非要用节气来划宫,最少也要将中气放在宫的中间,而非现代借用西占制的中气放在宫的初度。因为岁差等原因,慢慢的天官们发现,很难维持住了,节气点在不断的西移,大量的数据,支持不了这种划定了。天星辰次宫位,分野慢慢的会变得不能切合“古历”了。于是虞喜提出“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即干脆保持天区不动,节气点自己移动就好。 但历法争议对我们古代来讲,涉及很多的因素,很难说定下就定下。所以到了唐时,如像李淳风等,就采用刘歆类似的做法。即,内心上和观察上都明白,冬至点己经不能保证在宫的中间了,更和以前不知相差几许了。但在说法上,又会说冬至还在中宫,甚至用含糊的表达盖过这一争议。这样就必然要去重新厘定辰次分野,所以,李淳风考定了辰次分野,以期在大约上还能合上中气在中宫的划分。但实际还是不能让冬至点保持在中宫,而且在历家眼中,他必然不在中宫。是以,一行《大衍历议》,就这个问题,通考古今,鼎定“辰次分野”。最终定下著名的“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原则。采用四象分天,保证天区不乱的原则。“古之辰次与节气相系,各据当时历数,与岁差迁徙不同。今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数纪之,而著其分野,其州县虽改隶不同,但据山河以分尔。”后世历家引为定式。 即采用四象的中宿房虚昴星定为宫中之位,定下四正宫中。但度数呢,就各历可能不同了,也可能相同,因历法常这样,布定是一回事,实算是一回事。我们假设他是不同的,要“自上元之首,以度数纪之”。就是看你推的上元,太阳在那度,就大约那度就是子宫玄枵大约中度,真正的中度,在配以实测。那这“上元”其实各历有差别的。就是,大家对尧圣时冬至太阳是在虚几度,各历测算各有偏差。为什么要推到尧圣时代呢,因为历法这东西,是要合古今往来的,须古今往来以测验。这种偏差有多大呢,这个数据是很易查的,就是找出史书,看每历步日躔术这一节时,大多会留下数据。有虚四度的,虚六度的,虚七度的,虚九度,等四个度数较常出现,但要注意各历采用的赤道数的不同。其实他们的偏差没想的大的,就是大约在虚6度和虚7度一直偏差。比如大衍历是采用了虚九度,要注意这个数哦,如是学风水的,一看到这个数就要明白了,原来是这样来的,至于说,是不是这虚9度的采用还与天极和磁极的偏差3度有关,这个我就没去考了。但大衍历的虚宿赤道数是10度多要注意。其中虚四度,我的印象只出现过一次。其它大部分是在6.7.8等度以推。至集历法大成的“授时历”。则采用了虚6度,虚宿的赤道宿值是8度多不大够9度。但这虚6度,和以往的诸历多少不同。就是王恂郭守敬,是全重实测而来。但不管怎么样,大约是定在虚6度吧。注意整数的问题,实际还不大到虚6度,还差了点秒数。但取用是取了虚6度。号为精密的授时历到明一直引用。直到明末崇祯时,徐光启李天经引西法入历。借用回回历太阳月宫位名,又错名交杂于辰次宫名,从此辰次分野错乱。此套历法在明时没能用上,明亡了,清朝引为时宪。就这个问题,清时有一些明识中历法原的大方之家,呼吁改正,但是一直没能成实。反正可怜了神棍业吧。因真识历者,自心能明。但神棍业又有多少能涉及这么专业的东西啊。 所以,四象分天,四象中宿定宫位之中,定下天区四正,就能永保天区东西南北不乱,在配合“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原则下。就能上合尧圣,中符人伦,下便民用。因为对我们的辰次来讲,不全是天区问题的,还是将分野,记岁月干支法,时辰刻数等等全方位结合的。定下了四正宫中,则将赤道数据排布。就是赤道十二宫的数据。四正顶立,每宫平分度数。其中能找到的很明显具体的数据。是授时历的数据。详见《明史 大统法原》。也可参看七政四余推变黄道术一文中的第三章,中有引存赤道十二宫数据。 赤道十二宫数据一排列好。就可以用我们古代的推变黄道术。算出各宫赤道变为黄道后的数据。由等宫变成不等宫。相同的,黄道交宫度数,亦由此推。即将赤道交宫数度,变成黄道数度,即为黄道交宫数度,如有后学能用球面三角法重新算定“极黄经”就更好了,必竟古代公式的算定,有分秒上的误差。如果是要设制软件的,还需要去明白,我们目前采用的星历是实行度了,我们可以不用像星平会海里所讲的,要设“空白”之日了。我个人的理解是,只需将所变的黄道数据,排入各本在宫中,由实际星历主导即可。因为我们的黄道,实际就是赤道数值在黄道上,在“准黄道”上的折射。虽曰黄道,实则赤道。或说,黄道为表,赤道为里,表里相通无碍。古代这种黄赤相为表里的设计,深思之,常让人拍案叫绝。 所以,整个宫位辰次怎么设定,我常讲,我们学星命的人,其实只要稍花那么一丁心思。只需稍多看看诸代天文历法志,其实就能一目了然的。或有再疑思者,所以结文附上邢云路《古今律历考》中所记黄道交宫算法之文,一时看不懂的,可多参看的《七政四余推变黄道术》一文。 ----九紫辰附:邢云路将授时和万历己亥年推变的黄道的过程考写如下,他采用的是授时立成表格,至到分的表格数据。“授时厯至元辛巳黄道躔度十二交宫界,守敬所测也。至今三百余年冬至日躔已退五度,则宜另步日躔宫界,另以赤道变黄道以合今时在。天宫界从古厯家未有以三百年后仍用三百年前黄道者,而何钦天监之茫然莫觉也?考唐志云:日躔宿度如邮传之过,宿度既差黄道随而变矣。元志云:黄道宿度据岁差毎移一度依术推变。嘉靖初,乐頀掌监事上言,厯经即岁差以推变黄道六十七年该推变一次,本监失于推变。頀又尝语人云:徃年在监未奉更正,甚为遗憾。頀有文集可考也。胡大统不是之察也!余以法推,授时交宫界在赤道斗四度○九二八一二五。加至后箕宿四十分得四度四九二八一二五,以减至后赤道率四度三四四五,余一十四分八三一二五,以黄道率乗之以赤道率一度○八四九,而一得一十三分六十七秒,加至后黄道四度共得四度一三六七,为至后黄道交宫界度。另置至后箕四十分,以黄道率乗之以至后黄道初度下赤道一度○八六五,而一得三十六分八一以减至后黄道交宫界度,余三度七六八六为黄道斗宿交入丑宫星纪,界度由此法推女二度○六三八入子宫玄枵,以次推至尾三度○一一五入寅宫析木,此授时十二宫界也。复以前法推万厯己亥歳交宫界度,斗三度七九八五入丑宫星纪,以次推女二度○八九一入子玄枵,以至尾二度九七九一入寅析木,此己亥十二宫界也。以己亥较授时入丑宫界差三百分矣,今大统步今时之厯,仍用授时日躔以致差谬。如己亥一嵗十二宫有先天四五十刻者六七十刻者甚至秋正后太阳入辰宫,授时步秋正后十日壬辰申初一刻入辰宫,大统则步秋正后九日辛卯酉正三刻入辰宫,先天八十余刻隔一日矣。然此犹就本率推之也,如加消长所差尤多夫,日躔乃厯家第一义,今若此尚可以为厯乎”--------------------------------------------------------------------------------------黄道十二星座是什么?黄道十二星座起源
起名 周翰林 如何
什么叫做岁差周期?什么叫做黄道周期?
岁差周期: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而周期运动称为章动。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首次发现了岁差现象。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圆锥面的半径约为23°.5。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从而引起地球运动的轨道面,即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由此使春分点沿赤道有一个小的位移,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每年沿赤道东进约0.13角秒。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伴随有许多短周期变化。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20年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章动现象。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分析得到章动周期共有263项之多,其中章动的主周期项,即18.6年章动项是振幅最大的项,它主要是由于白道的运动引起白道的升交点沿黄道向西运动,约18.6年绕行一周所致。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变化,在天球上它表现为天极在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作周期为18.6年的运动。同样,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 黄道周期: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从地球上看,黄道很接近于太阳在天球上作周年视运动的轨迹。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黄道的严格定义是:地月系质心绕太阳公转的瞬时平均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是天球上黄道坐标系的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