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的哲学原理,抓住机遇是什么
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谈谈如何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从而转危为机,赢得发展...
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在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从而善于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
1、准确把握“危”和“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危”和“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努力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就能够创造发展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我们要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防线。
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将这些潜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2、准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从当前看,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消费、生产、就业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形成冲击,增大了全年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疫情期间餐饮、旅游、住宿、客运等大面积暂时停止运营,严格的隔离措施和限制人员流动直接影响线下消费活动,对部分服务行业形成较大冲击。
但从长远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动能、体制和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发展目标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比如,从发展基础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宏观经济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或中高速增长,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发展潜力和动能看,我国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动能是巨大和持久的。
从制度机制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特别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得到充分验证。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的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为世界防疫树立了典范。这些制度优势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准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我们就能进一步坚定信心,更好化危为机。
3、准确把握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既承认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又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化危为机。
扩展资料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这一原理体现在危与机的关系之中,就是危和机是一个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矛盾统一体,危是一种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的客观存在,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可以向好转变,机则可以随着危的化解应时而生。
但这种转化并非无胫而至,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抓住机遇,能够以相应的方略、对策和举措游刃有余地化危为机,进而推进建设、促进发展。
1、准确识变,善于危中见机。
历史经验表明,在每一次危机背后,往往都蕴藏着机遇。只要认清大势、把握规律,就能从危机中发现机遇。比如,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经济一度处于停摆状态,给旅游、交通、航空、餐饮、商贸等行业造成极大冲击。
但与此同时,医药、保健、纺织、化工等行业的市场需求陡然增加,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商业模式悄然兴起,一些适应人们新的卫生养成和交往习惯的消费需求也应运而生。
只要能够及时而清醒地认识和有效把握这些新变化,就可以从危机中看到希望、找到出路,抓住“市场需求之手”乘势而为。
2、科学应变,善于化危为机。
危和机作为事物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的内在状态和外在趋势,通常会按照其固有规律演变和转化。但这种演变和转化,往往要靠外力的推动才能实现。战争史上,许多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制胜战例,无一不是胜战者随机应变、以变化危的结果。
从经济领域看,历次危机几乎都是传统发展之危、科学发展之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经济规律总会自动发挥调节作用,新的机遇往往会应运而生。若能及时把握、有效应对,就可以转危为机、获得变革性发展。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世界上能源依赖度过高的企业一度遭遇巨大打击。但也正是从这次危机开始,一些企业潜心开发节能降耗技术,使节能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时至今日,节能降耗依然是许多行业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3、主动求变,善于创造机遇。
有些危中之机,并非与生俱来和能够自生自长,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勇敢创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传统产业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但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兴基础建设的风口期已然到来,将对新的经济增长产生强劲而持续的推动。
对此,党中央多次作出与新产业、新基建相关的工作部署,这既是对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新的发展机遇的创造。可以预期,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快速崛起,形成新的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如果各行各业都能主动作为、奋力求变,善于捕捉机遇,勇于创造机遇,就能够最大限度化解疫情造成的影响,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机会的意义
解决 可加快脚步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去寻找他想要的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就去创造机会。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托·富勒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佚名 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 ——克拉克 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 ——西蒙 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亚里士多德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莎士比亚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供词。 ——佚名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 ——大仲马 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 ——歌德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 糟蹋了机会,怨不得别人,是你自己的事。 ——佚名 在婚姻大事上,机会和命运常常良莠不分,叫人难以捉摸。 ——奥斯汀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 ——狄斯累利 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莫尔 机会不但会造出小偷,也会造出伟人。 ——佚名 时则动,不时则静。 ——佚名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机遇是外因,但机遇来了,自己什么也没做的话,机遇哗啦地就过去了,所以有了外因之后还需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抓住”它。反之,即使自己主观很积极,若缺乏客观条件的话事情也是办不成,因此需要等机遇。所以事情要办成需要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统一。 不选D的理由是:机遇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主观希望它出现就会出现,所以它并不是外因通过内因作用的体现。为什么要当机立断抓住机遇?
不要怨天尤人,命运其实就在你手中。善于把握机遇,就能铸就辉煌的人生。有一年,但维尔地方经济萧条,很多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减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元可以买到100双袜子。当时,约翰·甘布士只是一个织制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来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嘲笑他是个蠢材!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置之不理,依旧收购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仓来贮货。他妻子劝说他,不要把这些廉价的东西购入,因为他们的积蓄并不多,而且是准备用作子女教养费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甘布士却安慰妻子道:“3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甘布士的话似乎很难实现。过了10多天后,那些工厂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的存货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太太看到别人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终于,美国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但维尔地方的物价,大力支持厂商复业。这时,但维尔地区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结果赚了一大笔。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业务十分发达。随着事业的发展,后来甘布士成为了全美足轻重的商业巨子。对于一个成功者,人们总愿意探听他们的成功秘诀。其实所谓的秘诀很简单:机遇面前,当机立断,就是成功的秘诀。成就总是属于决策果断、雷厉风行的人,机遇不等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人只能错失良机。1930年,年仅13岁的李嘉诚父亲早亡,为了供养母亲和弟弟妹妹的生活,他不得不退学挑起家庭重担。年纪小小的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了一个塑料玩具厂的推销员。5年后,李嘉诚当了塑料玩具厂的经理,当时,他的年龄只有19岁,他开始省吃俭用,寻找机会。22岁时,李嘉诚发现塑料花很受欢迎,于是,他马上做出了选择,辞去职位,拿出省吃俭用的积蓄7000美元,开办了自己的塑料胶厂,大量制造塑料花。为了使产品能尽快地占领市场,他非常吃苦,经常吃住在工厂。工人们经过他的耐心指导,生产出来的塑料花惟妙惟肖,大可以假乱真,这些塑料花,不仅在销路好,还销往了世界各国。他手里有了一部分资金后,为了把事业做大,他以塑料花厂为主体,创办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在他创业之初,他就预测到了塑料花需求热潮,后来,他的塑料花制品成了大量出口的商品之一,订单自世界各国纷纷而来。这一年,他赚了大量的钱财,也奠定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在国际间竞争的有利地位。1958年,当房地产刚刚兴起的时候,他又马上预测到地产业将大有作为,他以一个企业家敏锐的眼光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马上把“长江”的业务转向了地产业。果然,地产价格飞涨。1972年,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的楼宇面积已到达1500万平方英尺,大型楼宇面积有138万平方英尺,居地产业之首。他还拥有60万平方英尽可开发的土地和120万平方英尺的换地权益书。善于抓住机遇的他,使长江公司的地产业在1982年,仅是建筑楼宇的土地面积就有2900万平方英尺。除地区之外,李嘉诚是最大的土地拥有者,地产的交易把他推向了又一个成功。李嘉诚在房地产业大发展的时候,又向市民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市民在货币贬值的压力下,都想通过购买股票来保值生利,他们看到长江实业公司走红,股票上市,于是就纷纷购买。李嘉诚很快筹集了大量资金,他把钱投入经营金融、酒店等其他业务上去,每项投资都立竿见影。李嘉诚运用多元化、国际化的经营战略,5年中飞跃发展,资本积累剧增3倍。其附属、联营公司大大增加,有附属公司72家,联营公司31家,总共103家,大大扩充了实力。1978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纯利润达2.4亿港元,1980年纯利润达9亿港元,1981年纯利润上升至13.85亿港元。李嘉诚看好这一自由贸易港兼东方航运枢纽的作用,特别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将发挥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1979年,他认为金融股票有机会,预测英资“和记黄埔公司”的股票走红,他买进了9000万股,控股40%,成了控制英资财团的华人,不久,当上了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的主席。李嘉诚经营的另外两家公司,一个是嘉宏国际贸易公司,一个是电灯公司,这些公司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连年获得高额利润。他在的股份约占股票交易所总额的五分之一。李嘉诚也从事海外投资,他在加拿大温哥华开办了一家“协和太平洋开发公司”。而且还在那里开办了赫斯基石油公司,这是加拿大第12大石油公司。在四年中,他对温哥华的直接投资达30亿美元。由于李嘉诚带动投资,温哥华从一个相对寂静的港口城市,变成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环太平洋经济中心之一。很多企业家,都是以追求高效益为目的。然而在李嘉诚的心里认为:高效益不是“追”来的,也不是赶上去夺来的,高效益的取得,很大程度上靠独特的洞察力,在萌芽状态下,能看到的事物的成长和未来,然后在机遇面前,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就像文坛上、战场上有天才一样,商业中也有天才。李嘉诚就是少见的天才,他准确预测和准确选择的眼光和当机立断的作风,使他的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们要有所作为,仅靠踏踏实实的奋斗还是不够的,成功还需要机遇。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过机遇。但是,机遇也不是固定地分配给每个人,机遇是变动的,它只青睐于敢于当机立断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抓住机遇,摘取成功的桂冠;而有的人却与机遇擦肩而过,为错过机遇而抱憾终生。很多入不是缺乏机遇,而是在机遇来临之际无动于衷。与一般人不同的是,高效的成功人士能够接受每一次机遇的挑战,他们不仅拥有坚实的功底和知识贮备,更有在看到机遇的时候当机立断的勇气。为了我们事业的成功,朋友们,时刻准备着吧,一旦机遇到来,千万不要错过了它,要能够当机立断,抓住成功的机会。机遇重要不?有本事没有好机遇会不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机遇只会眷顾有准备的头脑,所以,有本事的人有一天会抓住机遇而获得成功的! 如果一直没机遇,请不要干等,勇敢地创造机遇吧,朋友! 走出一路新路,说不定前面就是一片新天地。 记得采纳啊
到底是做好积累,还是抓住机遇,请从哲学角度谈一谈
这符合辩证法关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量的积累是事物发展的开始和条件,一定要重视积累。机遇是在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无所谓机遇。机遇很重要,是质变的契机,因此,既要做好积累,又要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