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掐指算,如何掐指算命

诸葛亮是怎么用手算的?

五手长短不同,曲指可组成一个圆弧,这样就可以把八卦分布在手周围,卜卦时就可以把64卦掌握在手中,也就可以知万事于心中。

三国历史上第一军事家诸葛亮,他的指挥能力如何?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标签,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诸葛亮作为家、外交家和发明家早就已经被世人熟知, 那么他作为一名军事家又有多少过人之处呢?

我们就来说说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

首先我们必须说明,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那个能掐会算,无所不能的诸葛亮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这样的神奇事迹。

历史上的诸葛亮更像是一个严谨的军事家。

诸葛亮在刘备时代,在军事层面一直没有大的的表现,他当时更多的是担任后勤运输和参谋的任务。

直到刘备死后,蜀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才开始在军事层面崭露头角。

诸葛亮最主要的功绩是把蜀军训练成了一支纪律性强,装备精良,而且思想过硬的军队。

在历史上,在汉代,北方对于南方的军事实力是碾压级别的存在,因为南方人口少,又缺少战马,人才又集中在北方。

但是,诸葛亮却将四川人训练成了一支“铁军”,他以“恢复汉室”为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设计制造的装备也是独步当时。

这使得诸葛亮“逆天”的用蜀军追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军团打。

司马懿坐拥二十万“雍凉劲卒”,却被诸葛亮的不足十万的蜀军打的不敢出门。

诸葛亮用兵,北伐6年但却最终无功而返,自己也病死在五丈原。

有人以诸葛亮多年北伐无功而贬低他的军事才能,这是不合适的,正如前面所说,诸葛亮是以弱击强,而且是主动进攻,这其实已经说明了他的军事能力。

唐代立武庙,诸葛亮身居“十哲”之一,身份高于同时代的不少名将,这就是对他军事实力最好的证明。

当然,人无完人,我们硬要从“鸡蛋里面挑骨头”,找诸葛亮的毛病,那也就只有一条“奇谋为短”。这句话出自《三国志》作者陈寿,陈寿认为诸葛亮擅长治理军队,但是不擅长临敌指挥出奇制胜。

这种说法不是没道理,诸葛亮6年间都是走稳妥的道路,从来不肯弄险,这或许是阻碍他成为白起韩信这类超级名将的门槛。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诸葛亮不仅仅是个“将帅”,同时他还是丞相是家,他作为蜀汉的支柱,不弄险是为国家负责,一旦他失败,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诸葛亮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啥诸葛亮能借到东风?

古代战争拼的是主帅的综合实力,所以一般能人异士都是上通天文下通地里,诸葛亮能借到东风也是根据当时的季节判断出最近会有东风吹来,所以才会有借东风一说。

诸葛亮会排兵布阵能掐会算?为何刘备攻打吴国时不让诸葛亮随军出征?

谈起三国,有才之人颇多,而刘备,可谓是笼络人才最多的君主了。刘备的历史评价也是极好的,德才兼备、重情重义,虽然起初受了些颠沛流离之苦,但最终建蜀称帝,独得三分之一天下。众所周知,刘备所得离不开一个人的辅助,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其实都不用介绍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军事的全才。刘备的三顾茅庐自然重情重义,但遇见诸葛亮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幸运。自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可谓脱胎换骨,战斗指数飙升。直接夺得了战略重地荆州,紧接着益州也收入囊中,正因此才从真正意义上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刘备善于拉拢人才,确实不假,在夺取了荆州益州后,刘备手下的人才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蜀国的五虎上将更是名声在外,关羽、张飞、马超、赵云等,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可能顿时觉得心高气傲吧,公元220年,关羽孤兵犯境,不料中了曹操与孙权的围攻计,最终败走麦城。之后关羽死在孙权手中,荆州失守。这也彻底的激怒了刘备,想来也是,自己的手足兄弟死于贼人之手,还攻下来自己最重要的城池,能不生气吗。于是,在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东征伐吴。可是这总是有些自不量力,自关羽死后,蜀汉士气大减,加上荆州失守,不仅耗费了兵力,还错失良机。这样不占天时地利人和的仗,失败的可能性极大,甚至会导致蜀汉自此一蹶不振。鉴于此,诸葛亮等人自然千方百计的阻止刘备东征伐吴,不过终究君臣有别,刘备还是一意孤行。同年七月,刘备率大军大举进攻东吴,但是行军时却没有带上诸葛亮一起。刘备只选择了还可以搬上台面的马良,东征伐吴是何等大事,不带上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此战必败。面对刘备的进攻,东吴采取迂回战术,以逸待劳,诱导刘备大军深入,最后用火攻一举夺胜。假如是诸葛亮率领而不是马良,或许东吴不会采取火攻,毕竟诸葛亮才是最善于用火的军师。那么刘备率军攻打东吴时,诸葛亮为何不跟随他一起出征?原因有二,一来他需要和赵云共同驻守蜀汉,二来早在诸葛亮随刘备出山之时,诸葛亮就提醒刘备曹魏是最大的敌人,应该与东吴联手消灭曹魏。可刘备此行彻底违背当初的意愿,自然去不得。虽然当时的蜀汉实力大大增强,但刘备也不应该目光短浅,看不出谁该是盟友,谁是敌军吧。所以,失败在所难免。上述的两个原因只不过是书面解释。其实还不是因为诸葛亮不同意伐吴,刘备和诸葛亮赌气,觉得没有他诸葛亮,我刘备照样能打胜仗。同样的,赵云也是如此,这也算得上是刘备的一大失误了吧。

我用诸葛亮的“掐指一算”法,问自己的毛病吉凶、是否能好?!测得“赤口...

但是可以破解的,尤其你自己去寻找破解之道,一定大吉大利。

为什么说诸葛亮能掐会算呢。?

因为后世文人墨客无穷无尽,参与塑造人物,将诸葛亮的事迹塑造向理想化发展。对其不免添枝加叶,这可以理解。比如说书(评书)是一个职业,评书版本可以有许多种,说书人在民间成百上千,但是后来有人给他集中了一下,成为《三国演义》的文学作品。起初诸葛亮事迹,如同一个儿童在雪地里滚做的雪球,体积有限。后来路人、旁观者一起参与这个游戏,最后这个雪球被人们滚动得扩大了体积,诸葛亮就理所当然地被神话成真正的“神”了。但是用严密的逻辑思考分析,诸葛亮不具备人们神话中的人物水准。最起码的,他没有吃透《四书五经》中的《易》经。战争中他屡遭不幸,让人认为他策出无名。诸葛亮寿终为五十四岁。参看《论语�6�1为政》中,孔子讲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前期,孔子认为自己达到了自己既定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标准。那么再对比分析一下诸葛亮,在这个年龄段,好像书中年轻时期的诸葛亮风采已经消失殆尽。如果我们不对诸葛亮其他事迹进行严密的评论的话,那么感到,诸葛亮晚年举止,实在让人太惋惜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