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与英吉利国,射手座今天适合查成绩吗

将英国首都翻译成“伦敦”,是中国式的高级黑

看到伦敦二字,人们会条件反射般地将其与  高贵典雅联系起来,会联想到风度翩翩的绅士和姿态优雅的淑女,因为那里是大英帝国的首都,云集着全世界的金融财富和文化精英,代表着时尚和尊贵。可是把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汉语中翻译成伦敦的原因,却十分酸楚,这其中既有中国人的无奈和不甘,也有满清的自大和猥琐。 鸦片战争爆发前,大清帝国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享受着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尊崇和荣耀。可是由于满清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使文化和科技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国人处于愚昧之中,对世界上发生的事几乎一无所知。 终于,一伙鸦片贩子为了维护他们的贩毒暴利,明火执仗地打上门来,把大清揍得鼻青脸肿、晕头转向。更可悲的是,这伙毒贩甚至都没有带来几个正规军,只是雇了几千名东印度公司的印度保安,就把拥有百万常备军的大清帝国打得落花流水,连号称大清精锐中精锐的“虎衣滕牌兵”都被这群保安打得满地找牙,以至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印度人面对中国时仍然有着谜一样的自信,把中国完全不放在眼里。挨了揍的道光皇帝岂能干休,天朝上国的脸面何在?誓言要举倾国之力剿平这伙蛮夷。可是下面的官员知道这仗实在不能再打了,不是不想打,而是毫无胜算。因为“该夷船坚炮猛……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几仗打下来,他们早已心胆具裂,斗志全无了。于是他们连骗带哄地忽悠道光皇帝改“剿”为“抚”,签下丧权辱国、失地赔款的《南京条约》。道光皇帝也不是傻子,却只能顺驴下坡,因为洋人大有“杀进东京,夺了鸟位”之势,不服又能怎样。 他说:“览奏愤懑之至,朕惟自恨自愧,何至事机一至于此,于万物可奈之中,不能不勉允所请者,成以数百万民命所关,其利害不止江浙等省,顾强为遏抑,照议办理。”直到此时,堂堂大清只知道这伙凶猛的毒贩来自英吉利国,而英吉利在哪里,没人说得清楚,更遑论其首都在哪儿,国君是谁。连林则徐这样“睁眼看世界”的能臣都以为洋人只吃肉喝奶,如果没有中国茶叶就会被屎憋死,洋人走路膝盖不会弯曲,只要把他钩倒就爬不起来了。 所幸在战争中还抓了几个英国俘虏,道光皇帝喜出望外,连忙审问,当他知道英国国主是个22岁的女人时大为惊讶。他于是又问了大臣们几个问题,“该女主年甫22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该国现居何职?”结果又是满朝文武无人能答。 也许就是在这次审问中,道光和他的大臣们知道了英国首都的名字,可是如何翻译这个名字,他们应该是动足了脑筋,将中国式高级黑的智慧发扬到了极致。 中国数千年来,文化先进、经济发达,在东亚处于绝对中心位置。中国人一向视周边国家和民族为蛮夷,为了表示对他们的不屑,也为了凸现自身在尊贵,对夷人的称呼总是充满了贬义,比如“犬绒”、“匈奴”等等。到了王莽时,他还嫌“匈奴”不够贬义,非得改成“恭奴”,就是要让他们做恭恭敬敬的奴才,至于“高句丽”,则必须改成“下句丽”。郑成功收复时,与荷兰人谈判,在翻译荷兰人的名字时,也是极尽贬低。比如有一位荷兰官员的名字叫莫什南丁,结果被翻译成猫屎难听。可见中国一向有这种在称呼上贬低外国的传统,这次又是挨打又是割地赔款,实在是心有不甘,自然更是要在洋人首都名称的翻译上宣泄情绪了。 中国人素有“精神胜利法”,擅长寻求精神上的自我安慰,打不过人家,就当被儿子打了,一切也就释然;如果正面硬刚打不过,那使个阴招捉弄膈应对方一下,也能有所找补,这就是“精神胜利法”的精神内核。 南京条约签订后,在中英双方庆祝和平的宴会上,大清代表耆英就祭出精神胜利大法,地戏弄了英国代表噗查鼎一番。 席间耆英对噗查鼎说,根据满人的礼仪,必须在最尊贵的客人嘴里塞满糖果,以示尊重。不知就里的噗查鼎就张开了大嘴,耆英 把一粒粒糖果准确地扔进了他的嘴里,直到塞满,活像动物园里喂食河马,这一幕被在场的英国官员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这种所谓的满族礼仪完全是耆英杜撰,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大清总算在酒桌上赢了一回。英国人虽是凶悍的强盗,但到底还是胸毛长见识短,一旦离开了战场,真玩不过这帮提笼架鸟的京油子,噗查鼎事后如果知道了被戏弄和羞辱的真相,其愤怒可想而知。 满清权贵打仗不行,操弄“精神胜利法”却是绝顶高手,在英国首都名字的翻译上,他们把这种能力运用到了极致。 周公在制定周礼时,把男女婚配分为七个环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与妻子一起到国家的最高学府“辟雍”去演礼,就是现身说法。可演到“敦伦”一节时,周公的妻子拒绝了,因为“敦伦”就是夫妻房事,就是make love,在众目睽睽之下敦伦实在不堪,周公虽有以身殉礼之志,夫人却无当众表演之心,虽说本应夫唱妇随,奈何周夫人却还没到这个境界。 大清在领教了英国人的大炮和刺刀后,对英夷的悍勇应该是有深刻印象的,道光皇帝甚至疑惑地问大臣,英国人打仗为什么不怕死。因此在翻译英国首都名字时,应该用“抡盾”比较贴切,因为这符合英国人勇武刚猛的形象;那时伦敦气候寒冷、浓雾弥漫,时常亮着街灯,译成“冷灯”也不错,但他们不用,以汉字之丰富,还有其他许多近音字可用,然而他们偏偏用了“伦敦”二字。虽然“伦敦”和“敦伦”词序相反,但旧时读过书的人一望便知其意,完全可以想象当年的人们在听说那个国家的首都叫这么个名字时,会笑得多么猥琐。这个译名完全迎合了当时人们对洋夷野蛮无知,不守纲常伦理的认知,何况他们的国主还是个年轻女人,对于“看见胳膊就想到大腿”的国人来说,更能引起很污的联想。这种译法既体现了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地恶心了英国人,实在是妙不可言。用这么个名字来羞辱英国人,可谓“精神胜利法”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伦敦”一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已不可考,但一定是在鸦片战争后,因为之前人们连英吉利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说伦敦了。至少在咸丰十年同文馆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已经将英国首都称为伦敦了,此后至今一直没变,而其他译名却变了很多。比如法国在那本教材里译为勿滥死,后来改成了法兰西,美国译成美立根,后来改成美利坚,可见“伦敦”这一译法,深受当时中国人的欢迎。随着中国教育方式的改变,中国人不再学习周礼了,“敦伦”一词也逐渐被遗忘,“伦敦”已成了高贵的象征,但在鸦片战争时代的人看来,这就像在古墓中挖出一只夜壶,却当成了宣德炉那样的宝贝。如今随着中国的复兴,中国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外国学习国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后要是英国人普遍了解了“敦伦”的原意,不知他们情何以堪。

射手座男生分手了还会复合吗

射手座男生一般放手后就不回复合。

射手座在情感当中十分果断,他们想分手的话应该大部分都是不拖泥带水的直接分手。射手男分手后多久想复合。

但同样的射手座的自尊心也是非常强的,如果这个射手座对你依然有情感的话,在分手之后也非常不愿意看到你与其他人在一起,所以其实从整体上来讲,想要和他们分手后重新复合的话,的方法就是假装找一个另一半来他们。射手男断联多少天不用等了。

射手座复合的表现:

如果我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甚至对方主动向我们求复合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太端着自己的态度,这时建议有台阶就顺势下来,这样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照顾射手座的自尊心,而且还会让他们非常感激你,你们的感情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但如果一直不给他机会的话。

一段好的情感是需要不断的靠两个人的维护,才能够达到长久的效果的,射手座虽然在意自己的自尊心,但他们也是非常有原则的人,只要两个人一直好好在一起,不作不闹,他们还是愿意与我们慢慢地进行下去的。

清朝一位皇帝会见英国使者时问英国可与我大清接壤,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乾隆皇帝接到了两广总督的一封紧急奏折。奏折说,有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派人到广州来送信,说打算要来朝贡天朝。信中说,去年皇帝八十大寿,他们知道信儿晚了,没赶上,他们国王 “心中十分不安”。因此就巴巴的赶着今年来给皇帝庆生日,如果皇帝肯赏脸见他,那么他们国王就会“十分欢喜”,还“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真是懂得礼数。他们还带了许多贵重的礼物,打算献给乾隆。皇帝阅后极为满意。这意味他将收到大批西洋贵重玩艺儿,而且大清国的属国名单上,又将添上一个新的名字。乾隆皇帝从小喜欢西洋玩具。那些可以蹦出一只小鸟或者走出一个小人报时的西洋钟表,从幼年到成年,一直能让他惊喜。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皇帝传旨两广总督李侍尧和粤海关监督李永标,说:“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样好看者多觅几件,再有大而好看,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进贡几件来!”皇帝如此直接地向臣下索贡,有清一代并不多见。看得出皇帝确实是“喜欢得紧”。不过,问题是,英吉利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哪个方向?多远多大?禀文中提到了“佛兰西”,难道与传教士提过的法兰西有点关系?皇帝命人搬来八年前调集中外所有博学者修定的《大清一统志》。这本书中已经记载了中国人所知道的天底下所有国家。然而,从头到尾翻了一遍,虽然找到了传教士们常说的什么法兰西,意大利,却没找到英吉利三个字的影儿。其实乾隆皇帝本应知道英国这个国家。因为很久以来,他们是大清国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国。具体地说,当时英国是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第一大外贸进口国。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输入值已占西方国家总值的90%左右,输出值则占70%以上。可是中国皇帝与中国对此一无所知。他们把英国人与荷兰人一起都被称为“红毛番”。对这两种“红毛”之间的关系如何,连与之直接打交道的中国商人都十分模糊。以至于前几年刚刚修定的《大清一统志》,记载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却竟然没有这个最重要的外贸伙伴。

射手座和摩羯座配对指数是多少呢

很多女生和射手座在一起的幸福几率都不高,但是摩羯座和别的男生在一起的幸福几率更低的情况下,射手座反而成了对于摩羯座来说,不错的一个相对选择。原因是射手座虽然玩世不恭,却并不是不善良,要是以诚心感化,还是大有可为的,更何况摩羯座女生还是生来就母爱泛滥的女性,有时候在营造归属感这方面非常的成功。射手走在一开始遇到摩羯座的时候只觉得摩羯座莫名其妙,可是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摩羯座女生还是能够帮助射手座取得非凡的成绩的,或许到了最后还能够出现感情事业双收局面。摩羯座是土象星座,而射手座是典型的火象星座,两人之间其实是有着一道很宽的鸿沟,两个人都是非常极端的。但有时因为两人的一些特质互补,导致有时候让人感觉好像两人在一起也是一个不错的组合。热情开朗的射手座正好能够融化万年冰山脸的摩羯座,正因为两个处于两个极端,所以有时候两个人能够很好的互补彼此的不足。

中国清朝对英国国王的称呼

鹰王

为什么1900年慈禧要向八国联军宣战?是愚蠢还是疯狂?

慈禧太后宣布向十一国(八国)宣战的诏书,很能打动人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义愤填膺,很有煽动性:

“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我财物……向英吉利国开战!向法兰西国开战!向美利坚国开战……向日本国开战!”

但也给我们留下一个疑问,甲午中日战争刚刚结束没几年,连日本都打不过的大清,哪里来的勇气,敢同时向十一国宣战呢?

一、

实际上,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前,大清国的运行,还算是正常,但是这一仗打完,彻底趴窝了。

梁启超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可以说,这场战争不仅打残了大清,也打醒了大清子民,《马关条约》割地之大,赔款之多,远远超过历次战争的总和。这个时候,清朝统治者已经无法控制人们的言论了,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失望,乃至绝望之中……

义和团运动也是从这时候兴起的,人们对义和团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八国联军就是他们引来的,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比八国联军还可恶。

不要真的以为义和团所有的人都愚昧至极,竟然会相信那些装神弄鬼之事,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不在那个时代。是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才会把这种绝望,寄托到了“神功护体”上面。

因为跟西方教会争夺利益,又赶上天灾,导致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纷纷加入了义和团,开始疯狂冲击教会。

虽说大清军队对付日本军队不行,但是对付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是绰绰有余的,那么为什么一开始没有镇压下去呢?

二、

就是因为维新变法的失败!

最早的时候,洋务运动办得轰轰烈烈,大清一片欣欣尚荣,甚至衍生出一个名词,叫“同治中兴”。但随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一切都成了泡影,这个时候,一些有思想的士大夫们仍然没对大清失望。以为大清能自我完成进化,维新变法就是其中一个方式,但他们失望了。

义和团的拳民通过抱团寻找出路,他们同样也是在苦苦思考出路,也就自然对拳民产生同情心。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士大夫们已经融入到了大清的官僚系统,开始不听从清廷的统一指挥,也为后来的东南互保埋下了伏笔。

由于义和团的朱红灯打死了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卜克斯,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山东巡抚毓贤被免职。

毓贤这个人,不仅是个酷吏,还是个极端排外主义者,就是他向慈禧太后和王公大臣们讲了义和团可用。

后来调到了山西当巡抚,仍然是极端排外,大力扶持义和团抗击教会,在八国联军入侵后,他还率兵勤王。不过后来清廷跟八国联军议和后,把他当成了罪魁祸首,被拉出去顶罪,砍了。

为什么慈禧太后会听信他的话,对义和团由剿变成了抚呢?

三、

就因为义和团里面有聪明人,有军师,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要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大清国已经岌岌可危,甲午惨败,加上列强加速瓜分中国。天下人,往往喊着“满清非中国”,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挑战清廷的统治。

突然冒出这么多支持自己的子民,本身满汉矛盾就很大了,这时候清廷怎么下手?谁能保证继续围剿的话,义和团运动,不会发展成第二个“太平天国”?

这也是满清掌握实权的王公大臣不敢下死命令剿杀的原因,反而是袁世凯,身为汉人,毫不顾忌,大肆镇压。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初光绪帝变法的时候,维新派的靠山就是那些西方列强,西方列强也希望大清走君主立宪制,好继续做生意赚钱。

这次维新派下台,上台的都是顽固派和守旧派,本身就对甲午惨败之事耿耿于怀。再加上慈禧太后有废掉光绪帝的意图被西方列强警告,还有立“大阿哥”事件被西方列强干涉。

尤其是端郡王载漪,正因为光绪帝无法废除,自己的儿子无法当上皇上而耿耿于怀呢。一听说义和团可用,而且还有“神功护体”,大喜过望,也是极力促成联合义和团对抗洋人之事。

就这样,义和团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北京城……

四、

实际上义和团拳民冲西方传教士和洋人下手,跟当年德国冲犹太人下手,很类似。

德国恨犹太人,是因为一战之后,他们不仅不帮忙挽救德国,还落井下石,被逼无奈的德国人,愤怒之下冲犹太人下手。

但现在人,对德国人往往表示同情,对义和团,却是恨铁不成钢,怪他们坏了大事。

我们不妨想一下,被杀的教徒或者洋人,真的比被迫加入义和团的,最终被赶尽杀绝的拳民无辜吗?

进京后的义和团就有点控制不住了,本来只是冲教徒下手的,现在冲所有的洋人,所有的外来事物都下手。扒铁轨、烧车站、毁桥梁、剪电话线……能毁灭的东西,一件都不放过。

外国人一看,我们的北京使馆有危险啊,不行,得派兵增援。清廷要求每国只能增派三十人,但各国公使可不管那一套,实际上每国增派了三百人。

一派兵增援,激怒了清廷,也更加激怒了义和团,于是他们开始向教堂,向使馆,发起猛烈进攻,而且是见洋人就杀。

由于电话线已经全部被剪断,北京使馆那里到底是什么状况,各国都搞不灵清,但他们推断已然是凶多吉少。于是在这种前提下,以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正式成军,从天津往北京进军。

在外面,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在廊坊大破联军,在京城,义和团开始围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

而且这场仗打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各怀鬼胎,一败涂地!

五、

其实这时候的慈禧太后已经意识到了,再这样下去,真就激怒西方列强了,开始动摇了作战的决心。

她是不想打了,但端郡王载漪不愿意啊,人家义和团帮你打洋人,你竟然冲义和团下手,你还是人吗?你这是崇洋媚外,你这是甘愿当洋人的狗啊,天下人会同意吗?

不仅从道义上让慈禧太后无法辩解,还伪造了一份西方列强给清的外交照会,这份照会戳到了慈禧太后的软肋:

照会中提到了几点,一是指明一个地方,让皇上居住,二是由西方列强代收各省钱粮,三是由西方列强代管天下兵马,四是勒令皇太后归政。

这用脚指头想想也是假的啊,这四个要求,等同于当年的刘禅直接抱着玉玺投降魏国,让魏国接管蜀汉了啊。西方列强即使再不把大清放在眼里,也断然不能提这样的要求,不然《辛丑条约》咋不把这几条写上去?

而且这么快的时间,就由十一国制定了这么大一个照会,不用每个国家国会通过吗?十一个国家各怀鬼胎,怎么可能会达成一致,通讯也没这么快啊。要知道十几年后,一战就爆发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可不是一天养成的。

但是慈禧太后信了!

她还跟荣禄说了这么句话:

“既然战亦亡,不战亦亡,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

于是,不久后,她就颁布了一份诏书,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向万国宣战诏书,老娘跟你们拼了!

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并没有把宣战书送到各个使馆,或者各个国家,只能算是一份战争动员书,不能算是宣战书。

这也是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中,有关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的原因所在。但实际上她宣不宣战都无关紧要了,因为人家八国联军已经快打到北京城了,她没得选!

有人说,那是因为慈禧太后见识到了义和团大师兄的刀枪不入,以为能打赢洋人?

这纯属胡说八道,慈禧太后什么事情没见过,会信装神弄鬼的这玩意,要是真有神功护体,当年大清怎么入的关?

其实就是因为慈禧太后控制不了形势了,这时候剿杀义和团已经于事无补,还会留下话柄。

让义和团进京的是载漪,纵容他们烧杀抢掠的也是载漪,宣传他们刀枪不入的仍然是载漪。对十一国宣战,不仅能除掉已经尾大不掉的义和团,还能干掉载漪,维护自己的统治。

至于老百姓苦不苦,这不是慈禧太后思考的范围,反正一战后,她还继续当老佛爷,继续一顿饭吃一百二十八道菜,只要洋人高兴就好: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哪怕四万万人民,每人赔一两银子,西方列强们,你们高兴就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