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君子对待富贵的态度,命格正财格身强格

论语中孔子是怎样看待富与贵贫与贱

首先,孔子认为:人人都想有钱,他承认自己也想求富,但求富欲望并不很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忧道不忧贫”(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二、一个人有无钱却是先天注定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三、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他教师育大大方方公开收取学费、明码实价、认为理所应当,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是耻辱。”)“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四、富了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富裕而又好礼。”)“富而无骄易。”(“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见利思义”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五、穷也要坚守道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贫而无怨难”(“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贫而无谄”,(“贫穷而不谄媚”)“贫而乐”(“贫穷却乐于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六、从治国的角度,应该:1、实施富民政策:“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2、圴贫富:“好勇疾贫,乱也。”(“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3、关心贫穷:“周急不济富。”(只周济急需的人,而不周济富人。”)“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对待富贵,我们应做的孔子所说的什么

《论语》中有多处记述了孔子论富裕的言行。孔子的富裕观既是他的经济思想,也是他热心救世的主张。让人民富裕的思想,对后世历代都有积极作用。 百姓足是孔子的基本经济思想。《论语?颜渊》记述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认为治理政事最重要的是要充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对就有信心。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百姓足是安天下的大事。 鲁哀公问孔子弟子有若: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减少呢。有若答: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用百姓的用度够与不够来衡量国家的用度够与不够,虽然是出之有若之口,但反映了孔子的经济思想,百姓富足乃是国家富裕、政权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藏富于民,让百姓富足,为后世进步思想家和有识之士主张轻徭薄赋奠定了基础。 民利民富是孔子的重要经济主张。《论语?尧日》记述了子张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告诉他: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子张又问:给人民以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那应该怎么办呢?孔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而不费乎?孔子主张让老百姓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从而使它们获利,这样国家就既能使百姓得到实惠,又不破费钱财。《说苑?政理》还记述了孔子答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有使民富且寿,薄赋敛财则民富。奖励生产,薄赋敛,不误农时,百姓就有积极性。孔子的富民思想后来由孟子发展成为仁政学说。 正确看待富贵是孔子的是非标准。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主张富贵是要有条件达到一种生活处境。《论语?里仁》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方法去得到它是不能接受的。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去抛掉它也是不能摆脱的。《论语?泰伯》里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述而》里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孔子对富贵可求而求之的理想、可欲不可求的态度和吾所好的求道决心。 富而教之是孔子的重要经济思想。《论语?子路》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子曰:庶矣哉!孔子感叹人口稠密众多。冉有问: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子曰:富之。孔子的回答是富裕起来。这里的“富之”是针对人民而言的,含意是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冉有又问: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子曰:教之。这里的“教之”是指对人民教化,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富之”、“教之”的语序是有先后的,“富之”是前提是基础,“教之”是提高是发展。我们理解“富之”、“教之”内含的本质特征是两手抓,是既富之又教之。今天我们在引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不正是需要一手抓富裕一手抓教育么,两手一齐抓使农民从物质到精神双丰收,既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能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这是农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富而好礼是孔子的经济思想和伦理思想。《论理?学而》记载,子贡曰:贫而无陷,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问孔子,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回答可以了,但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子贡经商先贫而后富,并用力自守,故以此为问,孔子讲述了他安贫乐道、富而不骄、富而好礼的观点。《论语集注》里朱熹对孔子的话作了进一步阐释: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好礼则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 孔子富而好礼的思想,在今天能给我们引发新的思考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富而无谄无骄,乐善好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我们不正需要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吗?追求富裕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只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一定会实现。孔子论苦乐《论语》中有多处讲述苦与乐的故事,孔子关于苦乐观的阐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学习弘扬孔子的苦乐观,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培养下一代都有重要作用。 孔子童年丧父,少年丧母,家境贫寒。孔子小时候与寡母相依为命,不得不干些杂活,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贫穷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发奋学习,刻苦锻炼自己。《论语?学而》记述了孔子的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讲效率,说话谦虚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这样要求自己,也以此衡量别人。《孔子?雍也》记述了他夸奖学生颜回的事,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赞誉颜回有修养,一竹碗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穷苦忧愁,颜回却改变不了他自有的快乐,孔子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论语?述而》集中阐述了孔子的苦乐观。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如果财富可以求得的话,就是做市场的守门卒我也干。如果求不到它,还是从事我所爱好的事。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作枕头,也有乐趣。这里,孔子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苦中有乐、以苦为乐的情景。干不义的事得来的富贵看来好像浮云,表明了孔子轻视、鄙视不义的富贵。当叶公沈诸梁问子路孔子为人怎样,子路不回答。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里可以概括为“三忘”:“忘食”是不知疲倦不懈奋斗,“忘忧”是不知苦难和道路艰险,“忘老”是不知年老和生死,展示了孔子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进取,为创立自己学说安贫乐道、孜孜以求的精神风貌。孔子的一生是追求人生理想境界和社会治平之道的一生,他自强不息,终老不疲,明达乐观,在那个时代,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却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整个民族,成为后人的楷模。 孔子倡导安贫乐道,但十分注重操守和品德。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他说善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足;本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保持一定的操守。孔子还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表明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不逊,节俭朴素就显得固陋寒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孔子在奢侈豪华与节俭朴素面前直然选择节俭朴素,并为之舍弃骄傲宁可寒伧,反映了孔子忧道而不忧贫的思想。孔子最高的愿望是天下有道,君子应“志于道”、“学以致其道”、“死守善道”,而不担忧物质生活的贫困,不追求奢华,而且“安贫乐道”。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认为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正因为孔子“安贫乐道”,心地平坦宽广,才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被人们尊为圣人,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 《论语?述而》篇中阐述了孔子所尊奉的古圣道统和儒家精神,他倡导讲仁德、讲思想信义、讲谦虚自重。孔子的苦乐观是这三个方面的展现,孔子谦虚并不自卑,他善于学习,注重实践。他虽苦却有欢乐,安贫乐道。二千多年来,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都丰富得多。我们讨论苦乐观不是要再受那个年代的苦,而是要弘扬和继承圣人的精神。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做起,让他们懂得:一方面,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中国之大,发展还很不平衡,还有很多人生活很苦,上学、看病、就业还很难,我们需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一生对大自然来说是人生苦短,对个人成长而言,道路却是漫长久远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育积极进取的精神,自强不息,发奋忘食,刻苦耐劳,才会有所作为。要学习孔子对人格理想的追求,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加强自身的修养,培育高尚的操守,才能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牢记节用而爱人的古训“节用而爱人”出自于《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既是孔子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重要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温故知新,学习“节用而爱人”的古训,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学而》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认为,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认真对待工作而信实无欺,节约费用而爱护官吏,使用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何晏集注“包(咸)曰: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南宋朱熹集注“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则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孔子关于“节用而爱人”与“博施于而能济众”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反映了孔子以民为本,爱惜人的生命。 《论语?颜渊》记述了子贡问政的故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说,充足粮食,充足军队,百姓对有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在三者之中要先去掉一项,先去哪项?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如果再迫不得已,在粮食和人民信心两者中再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死亡,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足食、足兵、民信是国家兴亡的重

论语里仁和论语十二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富贵观?他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论语》富贵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富贵观.它既肯定富贵是基于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谋求富贵时坚持遵“道”、循“义”、守“信”的原则.富贵具体可以分为君子富贵和小人富贵.富贵不是终极的人生目标,“富贵,然后学”,这为通达完善的人格和充实的精神提供了条件.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承认富贵是人的合理欲望。所以他在《论语·里仁》说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反对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非常关注富贵是否“可求”。在《论语·述而》他说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由这里的“可求”与“不可求”就会联想到孔子思想中的另一个关键词,这就是“义”。孔子之所强调富贵可求与不可求的分界,就是要促使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孔子在《论语·述而》还说了这样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话强调两层意思,一是安贫乐道。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仍坚持践履道义;二是不做违背道义的事。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在孔子看来,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孔子首先选择的是道义。他在《论语·里仁》里说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离开了仁德,又哪里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道义高于富贵。孔子在《论语·里仁》里又说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整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没有什么事一定不要怎么做,但有一点,就是一切都要依循“义“。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中孔子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论语》中记载孔子关于富贵问题的内容不止一处,其中最明确的一段话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