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文白易经,文式易经经
我想买一本易经,我发现有一本的和多本的,到底哪个是又真又全的正版呢...
建议你购买中华书局出版的易经,它的内容是全面,精校的,具有很高的阅读性和可信度。而且,该出版社出版的有文言文版,文白对照版,线装书版等等,阅读时很有感觉,无论是收藏还是个人看都值得买一本。
易筋经文言文
1. 易筋经的原文是什么
易筋经 全文 翻译后的易筋经全文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
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
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
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
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
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
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
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
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
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
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
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
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
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
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
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
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
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
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
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
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
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
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
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
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
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
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
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
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
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
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
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
2. 易筋经的全文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
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
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
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
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
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
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
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
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
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
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
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
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
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
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
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
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
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
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
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
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
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
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
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
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
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
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
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
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
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
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
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
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
3. 《易筋经》的内容易筋经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
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
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
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
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
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
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 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
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
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
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
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
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
渡河须用筏,到。炼神竟虚静,过去少一日,暴戾灾害逼,未可一蹴企,务忙衣与食,四缘未能离,身同少水鱼,永减三途苫,二分并二至? 若能见非见,渐进细寻思,二谛未能融,恶疠宜紧避,三年九载余,到岸方弃诸,从微而至著。
见见非是见,忘却生与死。抵暮见明星,六度未能具,四生三有备,卯酉干沐浴,
天人阿修罗,日日须行持,六根六尘连。
明者独惊醒。
常惺惺不昧。昏昏醉梦间。造化生成理?
四恩未能报,方可事于此。
成功有定限。柔弱可持身,四大须保固。
默视法界中,
腹中宽空虚。朔望及两弦,将息临卧具。待报四重恩。
须侯《易筋》后。谦和保护身,四智未现前,福慧何日足,不碍人间事,两目内含光。
晚夕功课毕,佛告须菩提,五蕴并三途,叮咛莫轻视。
惟虚能容纳。六道各异趋。如来大慈悲。大众咸鼾睡,焦眼纳须弥。
无常来迅速。夜夜常如此。
流浪于生死,
子午守静功。从容在一纪。显然如何救。一切惟心造。
假惜可修真,莫被睡魔拘,无明未能息,每于夜静时。白日任匆匆,演此为《洗髓》,饱食非所宜。抚体叹今夕。
隐显度众生。
蜗角大千界,鼻中运息微。
三餐食既竟。易筋功已竟。择人相授受,正宜纳清熙,眉毛未落地,见所不能及,弹指超无始,苦海无边际,燃灯照暗室,三生未皈一。
此名静夜钟易筋经
如是我闻时。道眼未精明,得了涅盘意。
心空身自化。
后人得此经。久久自圆满。
渡河须用筏,圆通观自在,光阴两俱失。
如何知见离,黑夜暗修为,放风水火讫,奉持为宗旨。一切无挂碍,随意任所之,决不逾此期。
一言透天机
4. 急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
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
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
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
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
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
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
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
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
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
5. 求洗髓经练法(不要文言文,要译文)洗髓经 总义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
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
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 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
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 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
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 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
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 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
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 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 天人阿修罗。
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
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 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
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
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
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 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
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
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 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
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
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 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
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
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 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
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 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
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 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
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苫。 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
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无始钟气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
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 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
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 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
穿金与透石,水火可与并。 并行不相害。
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
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
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
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 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
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
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
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
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
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
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凡圣同归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 人人皆如此。
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 一朝神气散。
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 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
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 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
体虽有巨细; 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
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
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
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 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
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 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
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
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 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物我一致篇第四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
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器皿,缺一即不备。
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思何鸿,妄杀即暴戾。
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 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
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行住坐卧篇第五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 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
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 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
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 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
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 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
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 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
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 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
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 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
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 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
两手常在腹,扪脐摸 *** 。 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
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 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
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 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
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洗髓还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
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 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
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 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
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 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
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 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
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 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
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 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
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
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 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
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 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
两。
求《文白对照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套装共八册)》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 ...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套装共八册)》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pan.baidu/s/1PpUeKOEOviL8ocyJBdI_7A?pwd=db9r 提取码:db9r简介:周易(修订版)(全两册)知名易经专家郭彧先生担纲注译,原版原著,累计畅销数十万册!注音注释,译文精准,补充王弼、孔颖达、朱震等易学大家的真知灼见!附录增加《周易》原文的注音部分,便于诵读!谁有《易经》八卦术的全解?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5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直至孔子创立儒家,将周文王的易经收录为儒家经典(也就是儒家教科书)。汉朝时道家更由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五行等创出了无数的术数。 《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 乾(qián)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 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圆满、亭通,成功、重大。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司机。 坤(kūn)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 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 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震动,震惊鸣叫,惊惕,再三思考,好动。建功立业,声名大振。森林,树林。八纯卦,吉顺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脾胃。 巽(xùn)巽为风卦像:上巽下巽八纯卦; 巽卦“柔而又柔,前风往而后风复兴,相随不息,柔和如春风,随风而顺。”巽顺,顺从,进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气功,双床双桌相并连,作生意可获三倍之利,头发稀少,草木丛生。活跃,坐不住,静不下来,测事比和吉。肝胆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部疼痛,风湿中风,脾胃欠佳。 坎(kǎn)坎为水卦像:重坎八纯卦; 坎卦为二坎相重,阳陷阴中,险陷之意,险上加险,重重险难,天险,地险。险阳失道,渊深不测,水道弯曲,人生历程曲折坎坷。绝颠聪明,“心诚行有功”。比和卦,谋事顺畅可成,但内中有波折。肾,泌尿系统疾病,血病,妇科病,视力差,心脏病。 离(lí)离为火卦像:重离八纯卦; 离卦离明两重,光明绚丽,火性炎上,依附团结。离散,离开,分离。凡八纯卦互为依托帮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虽比和,但内有冲突,谋事可成,却有周折,目疾,心脏疾病,高血压,肺虚症。 艮(gèn)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 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不动,静止,停止,克制,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位,床上、桌下。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 兑(duì)兑为泽卦像:上兑下兑八纯卦; 兑卦喜悦可见,快乐照临人,口若悬河,善言喜说,高兴,沼泽地,洞穴,废穴,败壁破宅,坑洼地,纵横沟渠。测事如意悦心。口疾,气管疾病,肺疾,麻脸,肝胆疾症,股疼,血光灾,作手术。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
《图解易经》(祖行)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pan.baidu/s/1hbnBt1m3LPPPVkXykg65Dw
提取码: m5by书名:图解易经
作者:祖行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陕西师大
出版年份:2010-6
页数:321
内容简介:
《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白金版)》介绍:《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喻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的深邃之处,在于它由一阴一阳的排列组合,包罗时空万象,阐释天人义理,如果说易理就是宇宙真理,没有一点过誉。但《易经》虽然人人能读,却绝非人人能懂。当人们想了解其精要时,就会发现其内容的艰涩难解,经常是穷年累月依然不得其门而入。
而《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白金版)》想做的就是让人们能真正读懂《易经》,它运用一种全新、生动的现代图解方式,第一次化繁为简,将看起来高深莫测的《易经》变得通俗化,让《易经》的内容更新鲜,和让人更容易理解。《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白金版)》表现形式漂亮精美,整《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白金版)》看下来都是一种欣赏艺术珍品的享受,是你不可错过的解易之钥。
游鱼从水二人分金什么意思
讲你读得懂的《易经》按照《易经》的顺序,同人排在第十三位。根据后世的分类,它是离宫的第八卦,从五行属性来说属火。我们正式对这一卦开始介绍:首先,是同人的卦象。同人底下是离卦,上方是乾卦,所以又可以记为——天(乾)火(离)同人。其次,是同人的卦辞和爻辞。卦辞所言,在旷野之中聚集着群众——众人平等且和谐,这是一派大同光明的景象。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自然是吉祥的,众人齐心协力,也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周易文白对照全书精装易经易传原文注释译文评析 中华书局正版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四书五经正版中国哲学书¥24.5淘宝月销500购买接下来则是彖辞。柔得位得中,是指的本卦唯一的阴爻,不仅得位——在六二,阴位之上;而且得中——在内卦正中间。所以其上应乾卦(尤其与九五相互呼应),故而同人。利涉大川,则是拥有着类似乾的自强、刚健之意。我们再来看本卦的象: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这里是讲的,内卦的火(离卦),也是蒸腾向上的,故而与天可视为有“类似”的性质,故而是同人,有同类之意——且若按照五行来看,离为火,乾为金,火生金。这也是讲的内卦的对外卦有着源源不断地供给,支撑着外卦刚健前行。简要结合每一爻的“小象”,解释每个爻的爻辞:初九: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本爻讲的是若想达到“同人”的状态,首先要摒弃门户之见,与人交往公正,心胸广阔,这样便不会有过失。六二: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本爻讲的是在一个宗族之内的和同状态,但与初九提倡的精神,其实是有些相违背的,所以这个状态,实则并不有利于大道的推行,还是应该打破门户家族之念。九三: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把军队埋伏在草莽之间,又在高处观察局势,这都是因为敌人强大,自身虽然谨慎,却也胆怯。故而经过了三年还没有行动,这怎么能行呢?本爻阳爻阳位,但并不得中,其实本来就代表着一定的失衡,所以这时需要的,是来自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文章易经六爻入门精讲:带你快速掌握易经,以及六爻预测的基本要领国学大观园¥299¥999购买专栏九四: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九四”困在原地,其原因是因为不符合基本的道义(阳爻不当位)。墉则是墙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登墙去攻击,但因为无法攻克对方,故而及时止损改变自身,放弃原本的计划,所以结果也是好的。九五: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九三、九四都是对六二和九五相合有阻拦的爻,故而是先号啕哭叫,最终却仍然因中正刚直而相合。此外,“大师”则指的是强大的部队,亦指为了相合,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上九: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上九又是到了本卦的“终极”,此处的郊,与卦辞里的野虽然都是指的郊外,但郊却显得更为孤僻,并无人相合,故而其志向并未得到最终的伸张。卦象故事《断易天机》曰:此卦刘文龙在外求官,卜得之,后果衣锦还乡。其评曰:同人者,亲也。人于外地,交结情深,两人契义,即为断金。所求皆得,无不称心。故称其:游鱼从水之课,二人分金之象。今天讲的故事,可能对于很多朋友来说,是有些偏的(我自己在这之前也不太了解刘文龙是什么人),查过相关资料后,故事大意如下:汉朝时期,西疆诸番屡屡犯境,汉室便降旨选拔英才出使和番。南阳刘文龙当年得中魁元,丞相曹公欲将之招为女婿,但刘文龙却以自己刚刚新婚为理由,拒绝了丞相,于是便被派往西域,出使西番十三国。一路坎坷风尘,十年过去,刘文龙与十二番邦结盟,唯独木赞单于将之羁留,并上表汉朝皇帝,准许自己招刘文龙入赘。刘文龙无奈,便入赘西番,娶了伊娜公主,但心念旧国,最终这份感情感动了公主,设法把他放回了故国。而这十余年来,刘文龙的妻子肖淑贞虽然只嫁给他三天,但一直在家中孝奉公婆,勤俭持家。最终一家终于团圆,满门旌表,被传为一代佳话。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有着浓浓的话本味道,且很多地方跟历史是有出入的,比如高中魁元这个说法,在汉朝就是没有的——而这个故事本就是后世人编纂的戏剧话本,据传在《永乐大典》中有该剧目。而这个故事经过后人不断地加工、改编,另有一个名字,被称为《菱花镜》。撇去故事的真实性不谈,单看这个故事跟卦象的相关性,或许可以理解为,刘文龙出使,一路艰难困苦,但他怀着对故国家园的忠诚情义,克服险阻,最终在获得同道之人的理解、支持下,终于得到了圆满的结果。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之后我们继续下一卦——大有。